一种用于框架柱与门窗洞口墙垛整体浇筑的模板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31402发布日期:2021-11-03 17:51阅读:8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框架柱与门窗洞口墙垛整体浇筑的模板体系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板体系的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框架柱与门窗洞口墙垛整体浇筑的模板体系。


背景技术:

2.在建筑二次结构设计中,在填充墙体转折处或丁字墙处设置门窗洞口时,一般应设墙垛用以保证墙体稳定并便于门窗框安装。当门窗墙垛距框架柱较近、墙垛长度尺寸较小时,如果墙垛采用砌体施工,因墙垛长细比变大,对结构荷载

位移曲线影响显著,随着长细比的增加,构件无论在弹性阶段或是非线性强化阶段,其刚度及承载力均有所下降,结构易发生失稳,造成安全隐患。且砖砌体不能形成错槎砌筑,不符合规范要求,并难以承担门窗过梁传递的竖向荷载,因此实际施工中,类似这种尺寸较小的砌体墙垛,在二次结构施工时均改用现浇混凝土墙垛或构造柱代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12g614

1)5.4.3条要求,“当有门窗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但由于二次浇注的墙垛结构尺寸小、与框架柱间需增加植筋连接、支模工序繁琐、布料及振捣困难等因素,施工费时费力,结构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较差,直接影响后续抹灰及门窗安装施工,造成不必要剔凿返工浪费。
3.经过不断的工艺改进,对于紧邻框架柱的小墙垛,最为合理的施工方法是采用墙垛与框架柱一起支模、整体浇筑的方案,其有利于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及承载力,且简化施工工序,节省大量的周转材料及工时成本。门窗洞口墙垛构造示意图见图1所示。
4.目前现场常规工艺中,在框架主体结构施工时,多数未能统筹优化框架柱与小墙垛的技术措施,仍然采取在二次结构施工时二次支模浇筑墙垛的方案,或者由于缺少有效的模板安装加固工艺,框架柱与墙垛组合成的异型柱模板支撑固定方式不合理,模板体系缺乏足够的强度及稳定性,普遍存在拼缝不严、刚度不足、固定困难等不利因素,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在混凝土侧压力的作用下,柱模板体系易产生位移或开裂,导致变形涨模、漏浆错台、夹渣咬肉等质量缺陷,不仅影响结构质量及构件成型后的观感效果,而且产生大量剔凿处理的费用。
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框架柱与门窗洞口墙垛整体浇筑的模板体系,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
7.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8.一种用于框架柱与门窗洞口墙垛整体浇筑的模板体系,包括凸字形的柱侧模,所述柱侧模由多片木胶模板共同形成,所述柱侧模的外部上下均布有若干井字形的主支撑架,所述主支撑架与所述柱侧模之间设置有多根竖直的次龙骨,多根所述次龙骨围绕所述柱侧模设置,位于所述柱侧模阴角处的若干次龙骨均通过工具式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主支
撑架。
9.进一步地,所述主支撑架包括四组主龙骨,每组所述主龙骨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两根所述主龙骨,彼此相对的两组所述主龙骨通过山型卡、对拉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
10.进一步地,所述主龙骨由圆钢管制成。
11.进一步地,所述工具式支撑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固定连接有若干分别与位于所述柱侧模阴角处的次龙骨一一对应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与所述次龙骨插接配合的槽口,所述架体包括若干根螺杆,所述螺杆通过山型卡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架。
12.进一步地,所述螺杆上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与位于同一所述螺杆上的山型卡抵接。
13.进一步地,所述次龙骨由方木制成。
14.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为槽钢或角钢。
15.进一步地,所述架体包括上下间隔排布的两个井字形组件,所述井字形组件由两根钢筋和两根所述螺杆彼此焊接而成。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具有构造简单、受力合理、方便快捷、可周转通用等优点,消除了框架柱边缘小墙垛传统施工工艺的弊端,简化了二次浇注墙垛的繁琐工序,解决了现浇异型框架柱施工存在的变形涨模、漏浆错台、夹渣咬肉等质量缺陷,有效防止结构剔凿导致的返工浪费,有利于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及承载力,提高了现浇结构工程的整体质量及观感效果,节省大量的周转材料及工时成本,实现降低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门窗洞口墙垛构造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门窗洞口墙垛整体浇筑的模板体系的俯视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门窗洞口墙垛整体浇筑的模板体系的轴视图;
21.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工具式支撑架的俯视图;
22.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工具式支撑架的轴视图。
23.图中:
24.1、木胶模板;2、次龙骨;3、主龙骨;4、对拉螺栓;5、山型卡;6、工具式支撑架;7、槽钢;8、角钢;9、螺杆;10、螺母;11、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如图2

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框架柱与门窗洞口墙垛整体浇筑的模板体系,包括凸字形的柱侧模,所述柱侧模由多片木胶模板1共同形成,所述柱侧模的外部上下均布有若干井字形的主支撑架,所述主支撑架与所述柱侧模之间设置有多根竖直的次龙骨2,多根所述次龙骨2围绕所述柱侧模设置,位于所述柱侧模阴角处的若干次龙骨2均通过工具式支撑架6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支撑架包括四组主龙骨3,每组所述主龙骨3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两根所述主龙骨3,彼此相对的两组所述主龙骨3通过山型卡5、对拉螺栓4固定连接在一起。
2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龙骨3由圆钢管制成。
2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工具式支撑架6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固定连接有若干分别与位于所述柱侧模阴角处的次龙骨2一一对应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与所述次龙骨2插接配合的槽口,所述架体包括若干根螺杆9,所述螺杆9通过山型卡5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架。
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螺杆9上螺纹连接有螺母10,所述螺母10与位于同一所述螺杆9上的山型卡5抵接。
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次龙骨2由方木制成。
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槽钢7或角钢8。
3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架体包括上下间隔排布的两个井字形组件,所述井字形组件由两根钢筋11和两根所述螺杆9彼此焊接而成。
34.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3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门窗洞口墙垛整体浇筑的模板体系包括柱侧模、次龙骨2、主龙骨3、m12的对拉螺栓4、工具式支撑架6及重型的山型卡5。
36.柱侧模整体呈凸字形,其由多片木胶模板1拼成。
37.工具式支撑架6包括6#热轧轻型槽钢7、50*50*5mm的角钢8、m16的螺杆9、m16的螺母10、¢16的钢筋11及重型的山型卡5,具体尺寸及制作方法如下:
38.截取2根6#的槽钢7及2根50*50*5mm的角钢8,长度均为180mm;制备2组(4根)m16的螺杆9,长度分别为h+85、b+85(h

墙垛距框架柱边缘距离、b

墙垛长度),螺杆9单端套丝长度为75mm;另备2组(4根)¢16钢筋,长度分别为h、b。
39.将槽钢7及角钢8、m16的螺杆9及¢16的钢筋11分别采用垂直焊接的方式组焊为工具式支撑架6。型钢(包括槽钢7和角钢8)分别与螺杆9、钢筋11之间采用单面连续焊,焊缝高度4mm,螺杆9与钢筋11之间采用垂直点焊,槽钢7及角钢8的位置间距需与位于柱侧模阴角处的次龙骨2相对应。
40.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41.(1)模板配制。
42.根据设计图纸确定柱侧模的组配方案,明确纵横主龙骨3和次龙骨2的规格数量、柱箍间距及排布尺寸,验算柱侧模及支撑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绘制全套配模图。同时根
据结构受力计算确定对拉螺栓4的布置方式,一般竖向间距不应超过600mm,对拉螺栓4布设遵循下密上疏的原则,最下排对拉螺栓4距柱侧模底部不宜大于200mm,最上排对拉螺栓4距柱侧模顶部不宜大于250mm,合理分配柱侧模承受的侧压力。
43.按照配模图集中进行配模,柱侧模分块制作,次龙骨2采用规格一致的方木,净空间距不应大于200mm,用寸钉按300mm间距将柱侧模与次龙骨2钉牢。木胶模板1的接头处必须刨光,保证接缝严密。
44.(2)测量弹线。
45.在基层上按照设计位置测放柱边线及模板控制线,用墨斗弹出墨线,以红油漆标识;引测2个标高控制点,抄平基层标高,在柱纵筋上测出+500mm水平标高控制点,用红胶带标识。
46.(3)基层处理。
47.基层接茬处剔除软弱层并冲洗干净,柱侧模板根部100mm宽范围内用水泥砂浆严格找平,以防柱侧模下口混凝土漏浆形成烂根。
48.(4)绑扎框架柱及墙垛钢筋。
49.修整下层伸出的柱纵筋,清除灰浆等污渍,计算好所需的箍筋数量,将箍筋套入纵筋后逐根接长纵筋,将接头处上下纵筋对正轴线拧入连接套筒,用力矩扳手拧紧。在纵筋上按箍筋设计间距划线,起步箍筋距构件边缘50mm开始设置。将套好的箍筋向上平移,由上向下采用缠扣绑扎。箍筋与纵筋垂直,纵筋紧贴箍筋内角,交点处全部绑扎,绑扣朝向柱中心,箍筋弯钩叠合处沿柱边角交错布置,柱顶箍筋间距按施工规范要求加密。按照设计要求绑扎墙垛附加筋,并与框架柱钢筋绑扎牢固。钢筋绑扎完成后,安装保护层垫块,间距600mm交错布置,确保纵筋保护层厚度准确。
50.(5)支立柱侧模。
51.按照柱边线位置,在柱内事先预埋在楼板中的φ20短钢筋上焊接φ16横向支撑筋,从底部周边顶住柱侧模防止位移。柱侧模按各部位不同分片安装,柱侧模阳角处采用一片木胶模板1,柱侧模阴角处采用相邻两片木胶模板1预拼成一片安装,根据模板控制线调整柱侧模根部位置准确就位,木胶模板1的拼缝用海绵胶带封粘严密,防止漏浆。单片木胶模板1用扎丝与纵筋临时绑扎固定,继续支立其余各片木胶模板1,同步安装柱侧模钢筋内支撑,柱侧模外角连接处用铁钉钉牢,将柱侧模合拢。
52.(6)安装工具式支撑架。
53.自下而上逐排安装柱箍及工具式支撑架6,先将工具式支撑架6按照柱箍竖向间距紧靠柱侧模阴角处就位,并使工具式支撑架6上的槽钢7及角钢8卡紧次龙骨2,用铁钉临时固定在次龙骨2上,工具式支撑架6的螺杆9上预先穿入螺母10及重型的山型卡5。
54.(7)安装柱箍。
55.按照配模图的柱箍竖向间距自下而上逐排安装,围绕柱侧模四边采用双钢管主龙骨3穿对拉螺栓4,双钢管之间穿过工具式支撑架6的螺杆9,利用m12的对拉螺栓4锁紧主龙骨3,主龙骨3形成井字形外框初步加固柱侧模;调整工具式支撑架6位置与柱箍及柱侧模垂直对正,旋紧螺杆9上的螺母10,通过重型的山型卡5顶紧外侧的主龙骨3,形成对阴角处柱侧模的加固锁定构造;同步调整木胶模板1的垂直度,紧固全部螺栓将柱侧模加固到位,门窗洞口上部的过梁钢筋在墙垛内预埋并伸入框架柱。
56.整体式模板体系通过工具式支撑架6同时锁紧阴角处主龙骨3,利用双向顶紧拉结的方式加固柱侧模,形成工具式支撑架6、主龙骨3与柱侧模之间的交叉互锁构造,将整体式模板的加固系统分解为外矩框及内矩框两项体系,外矩框由四边主龙骨3及对拉螺栓4组成,承担整体柱侧模的侧压力;内矩框由工具式支撑架6主龙骨3及重型的山型卡5组成,承担阴角处柱侧模的侧压力,将混凝土浇筑对柱侧模的侧压力分散于柱箍体系,牢固定位框架柱各部位的模板位置,确保柱截面尺寸准确,边角垂直方正。
57.(8)设置拉杆或斜撑。
58.利用花篮螺栓或可调丝杠作为柱侧模的拉杆或斜支撑,分别固定在柱箍及预埋在楼面的短钢筋上,与地面角度宜为45
°
,以便调正模板垂直度。
59.(9)校正及验收。
60.侧模板安装加固完成后,封堵柱侧模底部缝隙,避免根部混凝土漏浆;根据基层上的模板控制线检查木胶模板1的位置是否准确,利用靠尺检查木胶模板1的垂直度是否合格,发现偏差应及时调整。阴角处木胶模板1的垂直度可通过工具式支撑架6上的螺母10进行调整。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见表1。
61.表1现浇结构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0062][0063]
(10)浇筑混凝土。
[0064]
柱侧模及支撑加固情况、钢筋绑扎安装情况经报检验收后浇筑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浇筑前在底部均匀铺设50mm厚与柱混凝土同配合比的减石混凝土。混凝土分层下料,严格掌握浇筑速度,控制每层入模厚度不超过1.25倍振捣棒有效作用长度,即不超过45cm。
[0065]
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宜将振捣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并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埋件和电气接线盒,振捣该层混凝土时,要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cm,每点振捣时间以20~30s为宜,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不得过振。
[0066]
(11)拆除柱侧模、清理备用。
[0067]
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柱侧模而受损后方可拆除柱
侧模。首先拆掉拉杆或斜支撑,然后依次拆卸对拉螺栓4、主龙骨3及工具式支撑架6,再逐块拆除木胶模板1,拆模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当局部有混凝土吸附或粘接模板时,可在模板下口接缝处用撬棍轻轻撬动,使木胶模板1与混凝土脱离。柱侧模拆除后及时进行板面清理,涂刷隔离剂,防止粘结灰浆,清运至存放地点按规格分类堆放。拆下的各部件及时收集清理,清除表面灰浆,以备继续周转使用。
[0068]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构造简单、受力合理、方便快捷、可周转通用等优点,消除了框架柱边缘小墙垛传统施工工艺的弊端,简化了二次浇注墙垛的繁琐工序,解决了现浇异型框架柱施工存在的变形涨模、漏浆错台、夹渣咬肉等质量缺陷,有效防止结构剔凿导致的返工浪费,有利于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及承载力,提高了现浇结构工程的整体质量及观感效果,节省大量的周转材料及工时成本,实现降低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0069]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