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34962发布日期:2022-03-05 01:48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钢结构建筑越来越多。随着国家对节能和低碳建筑的倡导,钢结构住宅作为绿色环保节能的住宅体系得到了大力发展。钢结构住宅具有工期短、自重轻和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钢结构是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该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为地基框架提供的快速稳定的装配方案,通过连接件与相互连接的主梁之间的配合,可以保证连接节点处的结构稳定性。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若干根第一主梁、若干根第一圈梁,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置的若干根第二主梁、若干根第二圈梁和立柱,所述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的交汇处通过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立柱通过一支座安装于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相交处的上方,与所述立柱连接的第一圈梁、第二圈梁设置于对应的第一主梁、第二主梁正上方;
5.所述第一主梁、第二主梁均包括主板和面对面设置于主板上下两端的侧板,所述支座包括与第一主梁、第二主梁的一个侧板连接的底板和用于与立柱的底面连接的顶板,所述顶板位于底板的上方,并通过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立板与底板连接;
6.所述连接件包括主体部和分别位于主体部两端的折弯部,两个所述折弯部分别与第一主梁、第二主梁的主板面接触并通过螺栓连接,从而在连接件与第一主梁、第二主梁之间围成一三角形区域;
7.所述顶板进一步包括位于立柱正下方的主体部和自主体部上向外延伸的第一外延部、第二外延部,所述第一外延部位于第一主梁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外延部位于第二主梁的正上方。
8.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9.1.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外延部与第一圈梁的端部搭接连接。
10.2. 上述方案中,所述立板的上下两个端面与顶板、底板焊接连接。
11.3. 上述方案中,两个所述立板垂直交叉设置。
12.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3.本实用新型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其为地基框架提供的快速稳定的装配方案,通过连接件与相互连接的主梁之间的配合,可以保证连接节点处的结构稳定性,而通过支撑座的设置,在实现与立柱之间快速装配的同时,为圈梁与地梁之间提供了一定的厚度空间,既便于地板的安装,又可以提高建筑物整体的保温防潮性能;进一步的,其顶板进一
步包括位于立柱正下方的主体部和自主体部上向外延伸的第一外延部、第二外延部,所述第一外延部位于第一主梁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外延部位于第二主梁的正上方,通过两个外延部的设置,为与外部构件的连接提供的接口,提高了装配的一体性、便捷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14.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结构示意图;
15.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局部结构示意图。
16.以上附图中:1、第一主梁;2、第二主梁;3、连接件;41、侧板;42、主板;5、主体部;6、折弯部;9、立柱;10、支座;11、底板;12、顶板;13、立板;14、支撑块;18、第一圈梁;19、第二圈梁。
具体实施方式
1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8.实施例1: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若干根第一主梁1、若干根第一圈梁18,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置的若干根第二主梁2、若干根第二圈梁19和立柱9,所述第一主梁1与第二主梁2的交汇处通过一连接件3连接,所述立柱9通过一支座10安装于第一主梁1与第二主梁2相交处的上方,与所述立柱9连接的第一圈梁18、第二圈梁19设置于对应的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正上方;
19.所述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均包括主板42和面对面设置于主板42上下两端的侧板41,所述支座10包括与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的一个侧板41连接的底板11和用于与立柱9的底面连接的顶板12,所述顶板12位于底板11的上方,并通过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立板13与底板11连接;
20.所述连接件3包括主体部5和分别位于主体部5两端的折弯部6,两个所述折弯部6分别与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的主板42面接触并通过螺栓连接,从而在连接件3与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之间围成一三角形区域;
21.所述顶板12进一步包括位于立柱9正下方的主体部和自主体部上向外延伸的第一外延部、第二外延部,所述第一外延部位于第一主梁1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外延部位于第二主梁2的正上方。
22.上述第一外延部与第一圈梁18的端部搭接连接;上述立板13的上下两个端面与顶板12、底板11焊接连接。
23.实施例2: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若干根第一主
梁1、若干根第一圈梁18,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置的若干根第二主梁2、若干根第二圈梁19和立柱9,所述第一主梁1与第二主梁2的交汇处通过一连接件3连接,所述立柱9通过一支座10安装于第一主梁1与第二主梁2相交处的上方,与所述立柱9连接的第一圈梁18、第二圈梁19设置于对应的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正上方;
24.所述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均包括主板42和面对面设置于主板42上下两端的侧板41,所述支座10包括与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的一个侧板41连接的底板11和用于与立柱9的底面连接的顶板12,所述顶板12位于底板11的上方,并通过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立板13与底板11连接;
25.所述连接件3包括主体部5和分别位于主体部5两端的折弯部6,两个所述折弯部6分别与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的主板42面接触并通过螺栓连接,从而在连接件3与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之间围成一三角形区域;
26.所述顶板12进一步包括位于立柱9正下方的主体部和自主体部上向外延伸的第一外延部、第二外延部,所述第一外延部位于第一主梁1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外延部位于第二主梁2的正上方。
27.两个上述立板13垂直交叉设置;上述连接件3上的折弯部6与主体部5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35
°
;上述连接件3与第一主梁1、第二主梁2之间围成一等腰直角三角形区域。
28.采用上述装配式建筑的底层支撑体系时,其为地基框架提供的快速稳定的装配方案,通过连接件与相互连接的主梁之间的配合,可以保证连接节点处的结构稳定性,而通过支撑座的设置,在实现与立柱之间快速装配的同时,为圈梁与地梁之间提供了一定的厚度空间,既便于地板的安装,又可以提高建筑物整体的保温防潮性能;
29.进一步的,其顶板进一步包括位于立柱正下方的主体部和自主体部上向外延伸的第一外延部、第二外延部,所述第一外延部位于第一主梁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外延部位于第二主梁的正上方,通过两个外延部的设置,为与外部构件的连接提供的接口,提高了装配的一体性、便捷性和稳定性。
30.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