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91090发布日期:2021-11-15 22:18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由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基于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的理念,具有高效施工、高品质量、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影响的效应,是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符合我国节能环保、绿色建造的发展理念。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主体结构常见的预制构件包含预制墙体、预制梁、预制楼板、预制柱、预制楼梯、预制阳台等,其中楼板以其制作简单、安装方便及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等优势,成为目前装配式结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构件。
3.当前,预制楼板为叠合楼板,叠合楼板由预制底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两层叠合而成,其中预制底板和预制叠合梁在工厂制作完成后运至施工现场吊装到指定位置,而后以预制底板作为模板在其上面铺设预埋水电管线及楼板上层钢筋,然后在预制底板和预制叠合梁上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待混凝土硬化后两者形成整体共同承受荷载。
4.上述预制楼板,需在现场完成上层混凝土内水电管线预埋、上层钢筋绑扎及浇筑上层混凝土,仍需要工人在现场进行大量湿作业,施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量,提高了现场作业的工作效率。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包括预制楼板和叠合梁,所述预制楼板的厚度为楼板设计厚度,所述预制楼板内预埋有管线和板内受力钢筋,所述预制楼板和所述叠合梁通过连接节点连接,所述连接节点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预制楼板的侧面及所述叠合梁的顶面围成的空间内,所述连接节点为内部设置有钢筋骨架的浇筑混凝土层。
8.可选地,所述钢筋骨架包括所述叠合梁顶端的箍筋结构,所述箍筋之间通过梁纵筋连接在一起。
9.可选地,所述钢筋骨架包括钢筋网,所述钢筋网包括第一附加受力钢筋和第二附加受力钢筋,所述第一附加受力钢筋和第二附加受力钢筋交叉设置。
10.可选地,所述钢筋网设置有两层,包括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所述上层钢筋网靠近所述浇筑混凝土层的顶面设置,所述下层钢筋网靠近所述浇筑混凝土层的底面设置。
11.可选地,所述第一附加受力钢筋和第二附加受力钢筋垂直交叉设置。
12.可选地,所述预制楼板靠近所述叠合梁的侧面为二级台阶面,所述二级台阶面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台阶面和下层台阶面,所述上层钢筋网的边缘放置在所述上层台阶面上,所述下层钢筋网的边缘放置在所述下层台阶面上。
13.可选地,所述板内受力钢筋包括上层板内受力钢筋和下层板内受力钢筋,所述上层板内受力钢筋靠近所述预制楼板的上表面设置,所述下层板内受力钢筋靠近所述预制楼板的下表面设置。
14.可选地,所述第一附加受力钢筋和第二附加受力钢筋避开所述叠合梁的箍筋放置。
15.可选地,所述上层板内受力钢筋和下层板内受力钢筋均包括交叉设置的板纵筋和板横筋,所述上层板内受力钢筋的所述板横筋伸入到所述连接节点内。
16.可选地,所述上层板内受力钢筋的所述板横筋搭设在所述钢筋骨架上。
17.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预制楼板为在构件厂整体预制好的混凝土板体结构,其厚度为楼板的设置厚度,预制楼板内预埋有管线和板内受力钢筋,不需要在施工现场再对预制楼板的上层结构进行钢筋布置及混凝土浇筑,仅需要对连接预制楼板和叠合梁的所述连接节点进行现场混凝土浇筑,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量,提高了现场作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其中:
22.1、预制楼板,101、上层台阶面,102、下层台阶面,2、第二附加受力钢筋,3、梁纵筋,4、箍筋,5、第一附加受力钢筋,6、浇筑混凝土层,7、板纵筋,8、板横筋,9、叠合梁。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量,提高了现场作业的工作效率。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包括预制楼板1和叠合梁9。预制楼板1的厚度为楼板设计厚度,预制楼板1内预埋有管线和板内受力钢筋,预制楼板1和叠合梁9通过连接节点连接,所述连接节点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预制楼板1的侧面及叠合梁9的顶面围成的空间内,所述连接节点为内部设置有钢筋骨架的浇筑混凝土层6。
26.其中,叠合梁9的框架梁的横截面一般为矩形或t型,当楼盖结构为预制板装配式
楼盖时,为减少结构所占的高度,增加建筑净空,框架梁截面常为十字形或花篮形,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常将预制梁做成t形截面,在预制板安装就位后,再现浇部分混凝土,即形成所谓的叠合梁。施工现场使用的预制楼板1不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湿作业(混凝土浇筑)。
27.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预制楼板1为在构件厂整体预制好的混凝土板体结构,其厚度为楼板的设置厚度,预制楼板1内预埋有管线和板内受力钢筋,不需要在施工现场再对预制楼板1的上层结构进行钢筋布置及混凝土浇筑,仅需要对连接预制楼板1和叠合梁9的所述连接节点进行现场混凝土浇筑,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量,提高了现场作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28.具体的,所述钢筋骨架包括叠合梁9顶端漏出的箍筋4,箍筋4设置有多个,多个箍筋4沿叠合梁9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箍筋4之间通过梁纵筋3连接在一起,梁纵筋3绑扎在箍筋4的弯折位置,梁纵筋3为叠合梁9的纵筋。
29.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所述连接节点的连接刚度,所述钢筋骨架还包括钢筋网,所述钢筋网包括第一附加受力钢筋5和第二附加受力钢筋2,第一附加受力钢筋5和第二附加受力钢筋2交叉设置,从而形成网状钢筋层。具体的,所述钢筋网设置有两层,包括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所述上层钢筋网靠近浇筑混凝土层6的顶面设置,所述下层钢筋网靠近浇筑混凝土层6的底面设置,所述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均埋设在浇筑混凝土层6内。
3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附加受力钢筋5和第二附加受力钢筋2垂直交叉设置,第一附加受力钢筋5平行于箍筋4设置,且第一附加受力钢筋5铺设时避开箍筋4的位置,第二附加受力钢筋2平行于梁纵筋3设置,第二附加受力钢筋2铺设时避开箍筋4和梁纵筋3的位置。
31.为了方便对所述钢筋网进行支撑,预制楼板1靠近叠合梁9的侧面为二级台阶面,如图1所示,所述二级台阶面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台阶面101和下层台阶面102,所述上层钢筋网的边缘放置在上层台阶面101上,所述下层钢筋网的边缘放置在下层台阶面102上。
32.具体的,所述板内受力钢筋包括上层板内受力钢筋和下层板内受力钢筋,所述上层板内受力钢筋靠近预制楼板1的上表面设置,所述下层板内受力钢筋靠近预制楼板1的下表面设置。所述上层板内受力钢筋和下层板内受力钢筋均包括交叉设置的板纵筋7和板横筋8,所述上层板内受力钢筋的板横筋8伸入到所述连接节点内。为了提高伸入所述连接节点内的板横筋8的支撑强度,所述上层板内受力钢筋的板横筋8搭设在叠合梁9的所述钢筋骨架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上层板内受力钢筋的板横筋8搭设在所述上层钢筋网上。
33.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预制楼板1的厚度为楼板设计厚度,截面形状为二级台阶状,下层台阶的钢筋不外露,上层台阶的钢筋外露,两端搭置在叠合梁9上,使得所述连接节点的整体刚度更好。
34.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35.(1)按照预制楼板1的形状、尺寸设计模具,考虑模具拆除方便,将预制楼板1的顶面紧贴模台设计,即边模形成上宽下窄状;
36.(2)按设计要求完成预制楼板1的底筋(下层板内受力钢筋)及顶筋(上层板内受力钢筋)布置,底部及顶部受力钢筋按规定长度伸出模具;浇筑混凝土,养护,脱模;
37.(3)按照预制叠合梁9的形状、尺寸设计模具,布置钢筋,浇筑混凝土,养护,脱模;
38.(4)根据计算布置多个独立支撑,用于支撑叠合梁9及预制楼板1,调整支撑高度;
39.(5)安装叠合梁9,调整位置;
40.(6)在叠合梁9及预制楼板1的接触位置进行密封封堵,防止漏浆;
41.(7)安装预制楼板,调整位置;
42.(8)放置第一附加受力钢筋5和第二附加受力钢筋2;
43.(9)浇筑节点位置混凝土,形成浇筑混凝土层6。
44.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预制楼板1整体预制,取消桁架筋使用,节约钢材,预制楼板1均在构件厂完成,仅在施工现场设置附加连接节点位置的附加受力钢筋,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降低了成本,大大提升了施工速度。
45.在本方案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方案的限制。
4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方案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7.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4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