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结构及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2.现阶段侧墙结构多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施工作业环境差、工序复杂、速度慢,受各种天气、气候的影响大,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很多废弃的建筑垃圾,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3.为了解决现浇施工存在的问题,现采用装配式结构,将预制构件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及构件施工质量。因此本领域急需设计一种预制装配式结构及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节点来实现侧墙结构的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装配式结构及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节点,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节点,包括下混凝土结构以及位于下混凝土结构上端的上混凝土预制构件,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底部沿水平纵向设有多个第一连接件,所述下混凝土结构的顶部沿水平纵向设有多个第二连接件,与上混凝土预制构件底部的多个第一连接件对应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用于实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与下混凝土结构之间竖直方向的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底端与下混凝土结构顶端之间浇筑有后现浇结构;下混凝土结构为预制混凝土件或现浇混凝土件。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预埋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内的预埋组件以及全部或部分外露于上混凝土预制构件底端的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件的预埋组件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预埋在下混凝土结构内的预埋组件以及全部或部分外露于下混凝土结构顶端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件的预埋组件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件的第二连接板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螺栓孔,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件的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均包括主板,所述主板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螺栓孔;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呈水平状,所述主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上;所述预埋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锚筋,所述竖直锚筋固定在底板上。
9.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的主板一侧固定侧翼板,第一连接板的主板另一侧与对应的第二连接板的主板一侧接触,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该第二连接板的主板另一侧固定侧翼板。
10.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的主板中沿水平纵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主板之间固定有加劲板;所述加劲板以及分别与加劲板两侧固定的主板均与同一底板固定连接。
11.进一步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并贯通上混凝土预制构件上下两端的后浇砼流通孔。
1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结构,包括下混凝土结构以及沿下混凝土结构纵向依次拼接的多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纵向拼接端面榫卯配合连接,各上混凝土预制构件与下混凝土结构之间采用如上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实现竖直方向的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内设有第二灌浆孔以及与所述第二灌浆孔连通的第二灌浆通道,所述第二灌浆孔沿水平纵向延伸并贯通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纵向拼接端面,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内设有沿水平纵向延伸的水平纵向钢筋,上混凝土预制构件内的水平纵向钢筋伸入第二灌浆孔内,水平纵向钢筋的另一端外伸出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纵向拼接端面,并对应伸入相邻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第二灌浆孔内,形成套筒灌浆连接节点。
14.进一步地,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纵向拼接端面对应固定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有螺栓过孔,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纵向拼接端面的第三连接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与预埋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内的预埋组件固定连接。
15.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包括下混凝土结构以及位于下混凝土结构上端的上混凝土预制构件,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底部沿水平纵向设有多个第一连接件,所述下混凝土结构的顶部沿水平纵向设有多个第二连接件,与上混凝土预制构件底部的多个第一连接件对应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用于实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与下混凝土结构之间竖直方向的连接。而上混凝土预制构件与下混凝土结构之间采用后浇筑方式连接形成整体,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混凝土构件采用预制的形式,运至现场后再进行拼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建筑质量,节省劳动力等,且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尺寸标准化,有利于产业化,且能够提高上混凝土预制构件与下混凝土结构之间连接节点的强度,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建筑质量;且装配精度高以及现场施工效率高,能够有效地缩短工期。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通过榫卯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定位,并通过连接板进行连接,提高了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纵向连接节点处结构强度和结构一体性,且装配精度高以及现场施工效率高,能够有效地缩短工期,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车站侧墙连接节点强度和施工质量,保证装配式结构如装配式地下车站的工程质量和运营安全。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节点的横断面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节点的纵断面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节点的纵断面示意
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纵向连接示意图;
23.图5为图4中a
‑
a剖视图;
24.图6为图4中b
‑
b剖视图。
25.附图中,1为下混凝土结构,2为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1为后浇砼流通孔,3为第一连接件,4为第二连接件,5为第一连接板,6为第二连接板,7为主板,8为底板,9为加劲板,10为竖直锚筋,11为第三连接板,12为水平锚筋,13为钢垫板,14为灌浆套筒,15为水平纵向钢筋,16为第一竖向钢筋,17为第二竖向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实施例一
30.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节点,包括下混凝土结构1以及位于下混凝土结构1上端的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底部沿水平纵向设有多个第一连接件3,所述下混凝土结构1的顶部沿水平纵向设有多个第二连接件4,与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底部的多个第一连接件3对应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用于实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与下混凝土结构1之间竖直方向的连接。
31.进一步地,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底端与下混凝土结构1顶端之间浇筑有后现浇结构。
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预埋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的预埋组件以及全部或部分外露于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底端的第一连接板5,第一连接件3的预埋组件与第一连接板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包括预埋在下混凝土结构1内的预埋组件以及全部或部分外露于下混凝土结构1顶端的第二连接板6,第二连接件4的预埋组件与第二连接板6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件4的第二连接板6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螺栓孔,第一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板5与第二连接件4的第二连接板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3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均包括主板7,所述主板7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螺栓孔;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还包括底板8,所述底板8呈水平状,所述主板7
垂直固定在底板8上;所述预埋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锚筋10,所述竖直锚筋10与底板8固定连接。
34.锚筋与主板分别位于底板的上下两侧;每块底板上固定多根锚筋。
35.所述锚筋垂直固定在底板上。所述底板预埋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或下混凝土结构1中。
36.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5的主板一侧固定侧翼板,第一连接板5的主板另一侧与对应的第二连接板6的主板一侧接触,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该第二连接板6的主板另一侧固定侧翼板。
37.每个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均只有一个主板。
38.本实施例的侧翼板为直角梯形。第一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板5与第二连接件4的第二连接板6沿水平纵向交错设置。
39.进一步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并贯通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上下两端的后浇砼流通孔21。通过后浇砼流通孔21可以向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底端与下混凝土结构1顶端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完成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与下混凝土结构1之间的连接。
40.下混凝土结构1与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之间可以采用下面任意一种方案进行连接。
41.可选地,一种方案为:所述下混凝土结构1内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竖向钢筋17,第二竖向钢筋17外伸出下混凝土结构1的顶端,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竖向钢筋16,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的第一竖向钢筋16向下延伸外伸出上侧墙节段的底端,对应与外伸出下侧墙节段顶端的第二竖向钢筋17固定连接,如焊接,可进一步提高节点处的结构强度和结构一体性。
42.可选地,另一种方案为: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设有第一灌浆孔以及与所述第一灌浆孔连通的第一灌浆通道,所述第一灌浆孔沿竖直方向延伸并贯通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底端,所述下混凝土结构1内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竖向钢筋17,第二竖向钢筋17外伸出下混凝土结构1的顶端,全部或部分第二竖向钢筋17对应伸入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第一灌浆孔内;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竖向钢筋16,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的全部或部分第一竖向钢筋16对应伸入第一灌浆孔内;位于第一灌浆孔外的第一竖向钢筋16向下延伸外伸出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底端,对应与外伸出下混凝土结构1顶端的第二竖向钢筋17固定连接。第一灌浆孔可采用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预埋灌浆套筒而形成,上述第一灌浆通道可采用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预埋灌浆管和出浆管,灌浆管的一端与灌浆套筒连通且另一端贯穿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从而构成灌浆通道入口,出浆管的一端与灌浆套筒连通且另一端贯穿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从而构成灌浆通道出口。在第一灌筑孔内浇筑混凝土,可提高节点处的结构强度和结构一体性。
43.所述第一灌浆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均开设于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侧壁上。
44.实施例二
45.参见图3,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均包括主板,所述主板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螺栓孔;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呈水平状,所述主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上;所述预埋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锚筋10,所述锚筋固定在底板上。锚筋与主板分别位于底板的上下两侧;每块底板上固定多根锚筋。所述锚筋垂直固定在底板上。所述底板预埋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或下混凝土结构1中。第一连接件3或
第二连接件4的主板中沿水平纵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主板之间固定有加劲板9;所述加劲板9以及分别与加劲板9两侧固定的主板均与同一底板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
46.实施例三
47.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结构,包括下混凝土结构1以及沿下混凝土结构1纵向依次拼接的多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纵向拼接端面榫卯配合连接,各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与下混凝土结构1之间采用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实现竖直方向的连接。
48.本实施例的下混凝土结构1为预制混凝土件或现浇混凝土件。
49.下混凝土结构1可以由多个下混凝土预制构件沿纵向依次拼接,其拼接结构可以与多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拼接结构相同。
50.进一步地,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纵向拼接端面对应固定有第三连接板11,所述第三连接板11上设有螺栓过孔,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纵向拼接端面的第三连接板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11与预埋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的预埋组件固定连接。预埋组件包括预埋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并沿水平纵向延伸的水平锚筋12。
51.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纵向拼接端面设有凹槽,用于安装第三连接板11,第三连接板11包括主板和底板,主板与底板竖直设置,所述底板与主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底板与主板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主板与底板均对应与预埋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并沿水平纵向延伸的水平锚筋12固定连接。底板固定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凹槽槽底,主板位于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凹槽槽口。第三连接板11的主板尺寸大于凹槽尺寸,使第三连接板11的主板的部分预埋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当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纵向拼接端面榫卯配合后,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第三连接板11的主板接触。
52.第三连接板11的主板上设置螺栓过孔。第三连接板11的底板与主板之间的间隙可以供工作人员拧紧螺栓。
53.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纵向拼接端面的第三连接板11之间设有钢垫板13。
54.进一步优选的,为了保证相邻的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两个第三连接板11之间连接更加牢固,可在两个第三连接板11之间设置钢垫板13。本实施例的相邻的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纵向拼接端面之间设有钢垫板,钢垫板上设有供榫头穿过的过孔以及供螺栓穿过的螺栓过孔。钢垫板13的螺栓过孔与第三连接板11的主板上的螺栓过孔相贯通。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一个纵向拼接端面设置榫头,另一个纵向拼接端面设置用于与榫头配合的榫槽。
55.第三连接板11可以设置在榫卯结构的横向两侧。用于安装第三连接板11的凹槽一侧贯穿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侧壁。本实施例通过第三连接板11将相邻的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纵向连接。本实施例在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纵向拼接端面的上端、下端的四个位置都通过第三连接板11连接。本实施例的相邻两个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的水平纵向钢筋15可以通过如下结构进行固定连接。
56.进一步地,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设有第二灌浆孔以及与所述第二灌浆孔连
通的第二灌浆通道,所述第二灌浆孔沿水平纵向延伸且一端贯通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纵向拼接端面,本实施例第二灌浆孔另一端封闭。所述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设有沿水平纵向延伸的水平纵向钢筋15,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的水平纵向钢筋15伸入第二灌浆孔内,水平纵向钢筋15的另一端外伸出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纵向拼接端面,并对应伸入相邻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第二灌浆孔内,形成套筒灌浆连接节点。混凝土可经灌浆通道
‑
灌浆孔进入第二灌浆孔内。第二灌浆孔可采用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预埋灌浆套筒14而形成,上述第二灌浆通道可采用在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内预埋灌浆管和出浆管,灌浆管的一端与灌浆套筒14连通且另一端贯穿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从而构成灌浆通道入口,出浆管的一端与灌浆套筒连通且另一端贯穿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从而构成灌浆通道出口。在第二灌筑孔内浇筑混凝土,可提高节点处的结构强度和结构一体性。
57.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二灌浆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均开设于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的侧壁或上端面上。
58.本实用新型在装配侧墙时,可以采用将各上混凝土预制构件2先拼装完成后再一次性浇筑混凝土。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