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幕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
背景技术:2.建筑幕墙,由支承结构体系与面板组成的、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维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丰富的建筑立面层次,提升了建筑外观效果,是现代建筑师追求的立面表达手段,而外墙设置装饰线条是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建筑装饰手法。
3.装配式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单元式幕墙因其工厂化生产的特性将在幕墙系统中占很高的比例。单元式幕墙安装现场不需要外部施工辅助措施,具有安装快速、安全、质量控制高的特点。目前,单元式幕墙中的幕墙面板通常采用背栓固定在立柱上,使得装饰线条不便于安装,难以实现装饰条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不仅提高了幕墙面板的稳固性,同时还实现了装饰条的安装,提升了幕墙结构的外观效果。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包括立柱、装饰线条、副框、第一转接件、第二转接件及两块相邻设置的幕墙面板,所述副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副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接件与所述装饰线条连接,两块所述幕墙面板均部分位于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之间,且所述幕墙面板位于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之间的部分与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粘接。
6.可选的,所述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还包括压板及第一螺钉,所述压板位于所述副框内且两端压在所述副框上,所述压板的中心及所述第一转接件上对应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第一螺钉顺次旋入所述压板及所述第一转接件上的螺纹孔以连接所述副框及所述第一转接件。
7.可选的,所述副框与所述第一转接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内填充有绝缘垫片。
8.可选的,所述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还包括隔热条及第二螺钉,所述副框及所述第二转接件上对应设置有卡槽,所述隔热条的两端分别卡入所述副框及所述第二转接件上的卡槽内,且所述副框及所述第二转接件通过所述螺钉螺纹连接。
9.可选的,所述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还包u型钢构件,所述u型钢构件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转接件螺纹连接,所述u型钢构件的闭口端与所述立柱焊接。
10.可选的,相邻两块幕墙面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转接件位于所述第二间隙内,且所述第二转接件的侧面通过橡胶垫块与所述幕墙面板的侧壁连接。
11.可选的,所述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还包括铝合金托条,所述铝合金托条设置在所述副框下方并用于承托所述幕墙面板。
12.可选的,所述装饰线条及所述副框的材质均为铝合金。
13.可选的,所述幕墙面板通过双面贴及结构胶与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粘接。
14.可选的,所述幕墙面板的材质为玻璃或陶瓷。
15.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中,所述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包括立柱、装饰线条、副框、第一转接件、第二转接件及两块相邻设置的幕墙面板,所述副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副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接件与所述装饰线条连接,两块所述幕墙面板均部分位于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之间,且所述幕墙面板位于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之间的部分与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粘接。所述立柱通过所述第一转接件固定所述副框,所述副框通过所述第二转接件固定装饰线条,同时通过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共同固定所述幕墙面板,整个结构设计巧妙,不仅提高了幕墙面板的稳固性,同时还实现了装饰条的安装,提升了幕墙结构的外观效果。
附图说明
16.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其中,附图标记为:
[0019]1‑
立柱;2
‑
装饰线条;3
‑
副框;4
‑
第一转接件;5
‑
第二转接件;6
‑
幕墙面板;7
‑
u型钢构件;8
‑
压板;9
‑
第一螺钉;10
‑
绝缘垫片;11
‑
隔热条;12
‑
橡胶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还应当理解的是,除非特别说明或者指出,否则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仅仅用于区分说明书中的各个组件、元素、步骤等,而不是用于表示各个组件、元素、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顺序关系等。
[0021]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包括立柱1、装饰线条2、副框3、第一转接件4、第二转接件5及两块相邻设置的幕墙面板6,所述副框3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接件4与所述立柱1连接,所述副框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接件5与所述装饰线条2连接,两块所述幕墙面板6均部分位于所述副框3及所述装饰线条2之间,且所述幕墙面板6位于所述副框3及所述装饰线条2之间的部分与所述副框3及所述装饰线条2粘接。
[0022]
所述立柱1通过所述第一转接件4固定所述副框3,所述副框3通过所述第二转接件5固定装饰线条2,同时通过所述副框3及所述装饰线条2共同固定所述幕墙面板6,整个结构设计巧妙,不仅提高了幕墙面板6的稳固性,同时还实现了装饰条的安装,提升了幕墙结构的外观效果。
[0023]
本实施例中,所述装饰线条2及所述副框3均为长条形,且所述装饰线条2及所述副
框3的材质均为铝合金,铝合金质量轻,硬度大,强度高且不生锈,是比较好的选择。
[0024]
请继续参照图1,所述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还包括u型钢构件7,所述u型钢构件7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转接件4螺纹连接,所述u型钢构件7的闭口端与所述立柱1焊接。通过采用u型钢构件7来固定所述第一转接件4,以便于实现所述第一转接件4的装配化安装,简化安装步骤,提高安装效率。
[0025]
进一步的,所述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还包括压板8及第一螺钉9,所述压板8位于所述副框3内且两端压在所述副框3上,所述压板8的中心及所述第一转接件4上对应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第一螺钉9顺次旋入所述压板8及所述第一转接件4上的螺纹孔以连接所述副框3及所述第一转接件4。
[0026]
本实施例中,所述副框3包括相互对称的两部分,所述压板8的两端分别压紧在所述副框3的两部分上,所述第一螺钉9贯穿所述压板8上的螺纹孔后旋入所述第一转接件4上的螺纹孔内。由于铝合金构件在现场不便于焊接,通过所述压板8及所述第一螺钉9有效的实现了副框3的可拆卸式固定,从而实现了幕墙结构的预制化及装配化。当然,本技术对于所述第一螺钉9不作任何限制,例如还可以采用螺栓、销钉等紧固件。
[0027]
更进一步的,所述副框3与所述第一转接件4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内填充有绝缘垫片10。本实施例中,所述副框3为铝合金构件,而所述第一转接件4为钢构件,通过在所述第一间隙内设置绝缘垫片10以防止所述副框3发生腐蚀现象。
[0028]
请继续参照图1,所述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还包括隔热条11及第二螺钉,所述副框3及所述第二转接件5上对应设置有卡槽,所述隔热条11的两端分别卡入所述副框3及所述第二转接件5上的卡槽内,且所述副框3及所述第二转接件5通过所述螺钉螺纹连接。通过设置所述隔热条11以提升所述幕墙结构的隔热效果,以及通过所述螺钉以加强所述隔热条11的连接强度,防止其脱落。
[0029]
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条11及所述第二螺钉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第二转接件5的数量也为两个,所述副框3分别通过两个所述隔热条11及两个所述第二螺钉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当然,本技术对于所述隔热条11及所述第二螺钉的数量不作任何限制。
[0030]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块幕墙面板6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转接件5位于所述第二间隙内,且所述第二转接件5的侧面通过橡胶垫块12与所述幕墙面板6的侧壁连接。所述橡胶垫块12用于填充所述第二转接件5与所述幕墙面板6之间的第二间隙,对所述幕墙面板6进行水平限位,保证幕墙面板6的安装精度。
[0031]
本实施例中,所述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还包括铝合金托条(图中未示出),所述铝合金托条设置在所述副框3下方并用于承托所述幕墙面板6。通过设置铝合金托条以防止幕墙面板6坠落,提高幕墙结构的安全性。
[003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接件5及所述装饰线条2均具有一个弯钩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弯钩部与所述装饰线条2的弯钩部相互卡接,以定位所述装饰线条2。同时,所述幕墙面板6通过双面贴及结构胶与所述副框3及所述装饰线条2粘接。所述双面胶主要是起到临时粘接的作用,时间稍长就失去作用了,所述结构胶用于长期固定所述幕墙面板6。通过所述双面贴及结构胶将所述幕墙面板6、所述副框3及所述装饰线条2进行粘接,进一步提高了装饰线条2的稳固性,防止所述装饰线条2掉落。
[0033]
所述幕墙面板6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玻璃或陶瓷。
[0034]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所述带装饰线条幕墙结构包括立柱、装饰线条、副框、第一转接件、第二转接件及两块相邻设置的幕墙面板,所述副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副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接件与所述装饰线条连接,两块所述幕墙面板均部分位于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之间,且所述幕墙面板位于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之间的部分与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粘接。所述立柱通过所述第一转接件固定所述副框,所述副框通过所述第二转接件固定装饰线条,同时通过所述副框及所述装饰线条共同固定所述幕墙面板,整个结构设计巧妙,不仅提高了幕墙面板的稳固性,同时还实现了装饰条的安装,提升了幕墙结构的外观效果。
[0035]
此外还应该认识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