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臂架装置及混凝土泵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0154发布日期:2022-01-12 02:24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臂架装置及混凝土泵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输送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臂架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混凝土泵车。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泵车是一种典型的工程机械,可将混凝土沿管道输送到建筑工程所需的位置。混凝土泵车在进行布料时,需要使用多节输送管对混凝土进行输送,每一节输送管都需要一个独立的臂架进行支撑。
3.传统的臂架装置通常是通过末节臂架带动末节输送管相对前一节臂架转动的,而臂架自身的重量较重,从而使得整个臂架装置的整体重量较大。另外,传统的臂架装置通常采用油缸来驱动末节臂架转动,使得旋转角度较小,不能实现360的旋转;并且油缸要设在旋转的中心轴线上,所以要求末节输送管远离油缸的延伸端必须回到旋转中心面上,因此需要设置更多的弯管来进行过渡,从而增加了臂架末端的混凝土的出管压力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臂架装置,使得末节输送管能够相对前一节臂架进行360度旋转,能够降低整个臂架装置的重量,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减少臂架末端的混凝土的出管压力损失。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臂架装置,包括末节输送管、前一节输送管、前一节臂架和旋转装置,所述前一节输送管沿所述前一节臂架的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前一节臂架的一侧,所述末节输送管沿所述前一节臂架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前一节臂架的另一侧;所述旋转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末节输送管使其相对所述前一节臂架进行360度旋转。
6.优选地,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固定外壳和设在所述固定外壳内部的旋转结构,所述前一节臂架一端与所述固定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末节输送管一端与所述旋转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前一节输送管一端与所述旋转结构转动连接。
7.优选地,所述末节输送管与所述前一节输送管之间设有连接管,所述旋转装置套设在所述连接管上,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所述前一节输送管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末节输送管、所述旋转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
8.优选地,所述固定外壳内部设有旋转内圈,所述旋转内圈与所述旋转结构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末节输送管、所述旋转内圈固定连接在一起。
9.优选地,所述末节输送管与所述旋转结构相连的一端设有第一弯管,所述第一弯管的两端分别设有法兰结构。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弯管两端的法兰结构之间设有加强支撑件。
11.优选地,所述前一节输送管与所述旋转结构相连的一端设有第二弯管,所述第二弯管一端与所述前一节输送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结构转动连接。
12.优选地,所述旋转结构包括相互啮合的蜗轮和蜗杆,所述蜗轮与所述末节输送管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蜗轮与所述前一节输送管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蜗杆通过动力装置驱动旋转。
13.优选地,所述末节输送管另一端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沿所述末节输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末节输送管的一侧。
14.优选地,所述软管与所述末节输送管通过第三弯管和第四弯管连接,所述第三弯管一端与所述末节输送管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弯管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弯管另一端与所述软管固定连接。
15.本实用新型取消了末节臂架,通过旋转装置的旋转能够直接带动末节输送管相对前一节臂架进行360度旋转,能够降低整个臂架装置的重量,降低成本,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整个臂架布置的宽度,使得整个臂架装置布置的更紧凑;并且能够减少弯管的设置,从而能够减少臂架末端的混凝土的出管压力损失。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泵车,所述混凝土泵车包括上述的臂架装置。
17.所述混凝土泵车与上述臂架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8.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旋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旋转装置与末节输送管、前一节输送管的连接结构立体图;
22.图4是图3的a-a剖面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旋转装置
ꢀꢀꢀꢀꢀꢀꢀꢀꢀꢀꢀꢀꢀꢀꢀꢀꢀꢀꢀꢀꢀꢀ
1a安装底座
26.1b蜗轮外壳
ꢀꢀꢀꢀꢀꢀꢀꢀꢀꢀꢀꢀꢀꢀꢀꢀꢀꢀꢀꢀꢀ
1c旋转内圈
27.1d内圈螺栓孔
ꢀꢀꢀꢀꢀꢀꢀꢀꢀꢀꢀꢀꢀꢀꢀꢀꢀꢀꢀ
1e底座螺栓孔
28.1f蜗杆外壳
ꢀꢀꢀꢀꢀꢀꢀꢀꢀꢀꢀꢀꢀꢀꢀꢀꢀꢀꢀꢀꢀ
1g动力装置
29.1h蜗轮
ꢀꢀꢀꢀꢀꢀꢀꢀꢀꢀꢀꢀꢀꢀꢀꢀꢀꢀꢀꢀꢀꢀꢀꢀꢀ
1j蜗杆
30.2第一弯管
ꢀꢀꢀꢀꢀꢀꢀꢀꢀꢀꢀꢀꢀꢀꢀꢀꢀꢀꢀꢀꢀꢀ
3加强支撑件
31.4末节输送管
ꢀꢀꢀꢀꢀꢀꢀꢀꢀꢀꢀꢀꢀꢀꢀꢀꢀꢀꢀꢀ
5软管支架
32.6软管
ꢀꢀꢀꢀꢀꢀꢀꢀꢀꢀꢀꢀꢀꢀꢀꢀꢀꢀꢀꢀꢀꢀꢀꢀꢀꢀ
7管夹支撑架
33.8第四弯管
ꢀꢀꢀꢀꢀꢀꢀꢀꢀꢀꢀꢀꢀꢀꢀꢀꢀꢀꢀꢀꢀꢀ
9第三弯管
34.10前一节臂架
ꢀꢀꢀꢀꢀꢀꢀꢀꢀꢀꢀꢀꢀꢀꢀꢀꢀꢀꢀ
11前一节输送管
35.12第二弯管
ꢀꢀꢀꢀꢀꢀꢀꢀꢀꢀꢀꢀꢀꢀꢀꢀꢀꢀꢀꢀꢀ
13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臂架装置,本实用新型基本实施方式的臂架装置包括末节输送管4、前一节输送管11、前一节臂架10和旋转装置1,所述前一节输送管11沿所述前一节臂架10的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前一节臂架10的一侧,所述末节输送管4沿所述前一节臂架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前一节臂架10的另一侧;所述旋转装置1能够带动所述末节输送管4使其相对所述前一节臂架10进行360度旋转。
38.在上述基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传统的臂架装置通常是通过末节臂架带动末节输送管相对前一节臂架转动的,而臂架自身的重量较重,本实用新型取消了末节臂架,通过旋转装置1直接带动末节输送管4相对前一节臂架10转动,能够降低整个臂架装置的重量,降低成本,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整个臂架布置的宽度,使得整个臂架装置布置的更紧凑;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末节输送管4设置于前一节臂架10的一侧,使得末节输送管4位于与前一节臂架10所在的旋转中心面平行的侧面位置,因此不需要再回到旋转中心面上,使得能够减少弯管的设置,从而能够减少臂架末端的混凝土的出管压力损失。其中,前一节臂架10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输送管支撑架,输送管支撑架包括支撑杆和设在支撑杆上的固定管夹或卡环,以用于固定前一节输送管11。
39.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实施方式的臂架装置,下面结合具体结构做进一步地说明。
40.具体地,所述旋转装置1包括固定外壳和设在所述固定外壳内部的旋转结构,所述前一节臂架10一端与所述固定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末节输送管4一端与所述旋转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前一节输送管11一端与所述旋转结构转动连接。旋转结构能够相对固定外壳转动,由于固定外壳与前一节臂架10一端固定连接,旋转结构与末节输送管4一端固定连接,并与前一节输送管11一端转动连接,因此通过旋转结构的旋转能够带动末节输送管4相对前一节臂架10进行转动,同时通过将前一节输送管11沿前一节臂架10的长度方向固定于前一节臂架10的一侧,并将末节输送管4沿前一节臂架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前一节臂架10的另一侧,使得末节输送管4相对前一节臂架10转动时,末节输送管4与前一节臂架10、前一节输送管11之间不会产生干涉,从而能够实现360度旋转。
41.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末节输送管4与所述前一节输送管11之间设有连接管13,连接管13为直管,所述旋转装置1套设在所述连接管13上,所述连接管13一端与所述前一节输送管11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末节输送管4、所述旋转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旋转结构通过连接管13与末节输送管4固定连接,以及通过连接管13与前一节输送管11转动连接。
4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管13一端与所述前一节输送管11一端转动连接,具体地,所述前一节输送管11与所述旋转结构相连的一端设有第二弯管12,所述第二弯管12一端与所述前一节输送管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13一端转动连接,即连接管13一端通过第二弯管12与前一节输送管11一端转动连接。其中,第二弯管12与前一节输送管11通过管夹或法兰结构连接;第二弯管12与连接管13通过旋转管夹转动连接,旋转管夹的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第二弯管12与连接管13的连接端均设有凸缘,两个凸缘的外周面上均设有台阶结构,旋转管夹通过安装孔活动套设在这两个凸缘的外周面上,且旋转管夹内部由其安装孔向其径向方向延伸形成有环形槽,从而使得环形槽的侧壁与台阶结构的台阶侧面相抵接,
而安装孔的内壁面套设在台阶结构的台阶面上,从而将两个凸缘限位在一起,使得第二弯管12与连接管13转动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结构以实现转动连接,例如直接将第二弯管12与连接管13的连接端相互扣合连接。
4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管13另一端与所述末节输送管4、所述旋转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具体地,所述末节输送管4与所述旋转结构相连的一端设有第一弯管2,末节输送管4通过第一弯管2与连接管13、旋转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法兰结构,相应地,末节输送管4与第一弯管2相连的一端也设有法兰结构,连接管13与第一弯管2相连的一端也设有法兰结构,从而使得末节输送管4一端的法兰结构与对应的第一弯管2一端的法兰结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以及连接管13一端的法兰结构与对应的第一弯管2一端的法兰结构还有旋转结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从而将第一弯管2的一端与末节输送管4一端固定连接,以及将第一弯管2的另一端与连接管13一端、旋转结构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旋转结构旋转时,能够带动末节输送管4转动。通过在第一弯管2的两端分别设置法兰结构,能够很好的将旋转结构的旋转载荷传递至末节输送管4。其中,由于在长期工作时,混凝土对第一弯管2的冲击会造成弯管的磨损,使得弯管壁厚减薄,导致弯管的结构强度降低,因此,在第一弯管2两端设置的法兰结构之间设有加强支撑件3,从而保证第一弯管2的结构强度,加强支撑件3可以为支撑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第一弯管2两端的法兰结构上。
44.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旋转装置1的旋转结构包括相互啮合的蜗轮1h和蜗杆1j,所述固定外壳内部设有旋转内圈1c,旋转内圈1c与蜗轮1h通过螺栓或其它紧固件固定连接,且固定外壳、蜗轮1h和旋转内圈1c均套设在连接管13上,旋转内圈1c上还设有内圈螺栓孔1d,旋转内圈1c通过螺栓与连接管13一端、第一弯管2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接管13另一端与第二弯管12一端转动连接。蜗杆1j通过液压马达或电机等动力装置1g驱动旋转,从而带动与其啮合的蜗轮1h旋转,蜗轮1h的旋转又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旋转内圈1c转动,旋转内圈1c的转动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管13和第一弯管2转动,使得能够带动末节输送管4转动,同时由于第二弯管12与连接管13为转动连接,从而使得末节输送管4能够相对前一节输送管11转动。其中,固定外壳包括蜗轮外壳1b和蜗杆外壳1f,蜗轮1h设置在蜗轮外壳1b内,蜗杆1j设置在蜗杆外壳1f内,蜗轮外壳1b和蜗杆外壳1f通过焊接或铸造成为一体,蜗轮外壳1b一侧焊接或铸造有安装底座1a,安装底座1a上设有底座螺栓孔1e,安装底座1a与前一节臂架10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安装底座1a上还设有多个加强筋结构。另外,所述旋转装置1也可以采用其它旋转方式,例如旋转装置1为能够直接套设在连接管13上的空心电机,从而能够直接带动连接管13转动,进而使得末节输送管4能够相对前一节输送管11转动。
45.具体地,所述末节输送管4另一端连接有软管6,所述软管6沿所述末节输送管4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末节输送管4的一侧。所述软管6可以如图1所示沿所述末节输送管4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末节输送管4的远离前一节臂架10的一侧,也可以如图5所示设置在末节输送管4靠近前一节臂架10的一侧,只要软管6与末节输送管4、前一节输送管11、前一节臂架10之间不产生干涉即可。其中,末节输送管4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软管支架5,软管支架5沿与末节输送管4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起到连接支撑的作用,软管6通过软管支架5可拆卸地固定在末节输送管4上。在对混凝土进行输送时,可以将软管6从末节输送管4上拆卸下来,使得软管6的自由端能够自由下垂,从而通过软管6将混凝土输送至待布料工
位处;当不需要对混凝土进行输送时,通过软管支架5将软管6固定在末节输送管4上,避免软管6相对前一节输送管11晃动,进而避免软管6将混凝土甩洒至各处,同时也能避免软管6在晃动时降低其与末节输送管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软管支架5包括支撑杆和设在支撑杆上的固定管夹或弹性卡环,从而对软管6进行固定,其中固定管夹包括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半圆弧管夹。
46.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软管6与所述末节输送管4通过第三弯管9和第四弯管8连接,所述第三弯管9一端与所述末节输送管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弯管8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弯管8另一端与所述软管6固定连接。其中,末节输送管4的两端均设有法兰结构,其一端通过法兰结构与第一弯管2相连,对应地,与其相连的第三弯管9的一端也设有法兰结构,从而通过螺栓将末节输送管4一端的法兰结构与对应的第三弯管9一端的法兰结构固定连接。通过在末节输送管4的两端分别设置法兰结构,能够保证旋转载荷的有效传递。通过第三弯管9与第四弯管8的转动连接,使得软管6从末节输送管4上拆卸下来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第四弯管8能够相对第三弯管9转动,从而使得软管6的自由端能够自由下垂。第四弯管8与软管6通过固定管夹固定连接,第三弯管9与第四弯管8通过旋转管夹转动连接,在第三弯管9的法兰结构处设有用于对该旋转管夹进行支撑的管夹支撑架7,管夹支撑架7包括固定在第三弯管9的法兰结构上的支撑座,支撑座上沿与末节输送管4长度方向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远离支撑座的一端固定在该旋转管夹上。当然,第三弯管9与第四弯管8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结构以实现转动连接。
4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泵车,所述混凝土泵车包括上述的臂架装置。
48.所述混凝土泵车与上述臂架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9.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50.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51.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