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辅助梁浇筑的支撑构件。
背景技术:2.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框架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空心砖或多孔砖、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砌筑或装配而成。
3.框架结构又称构架式结构。房屋的框架按跨数分有单跨、多跨;按层数分有单层、多层;按立面构成分为对称、不对称;按所用材料分为钢框架、混凝土框架、胶合木结构框架或钢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等。
4.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如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混凝土工程是这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浇筑混凝土前要支设模板,模板是使混凝土结构和构件按设计的位置、形状、尺寸浇筑成型的模型板。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5.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会使用钢管两端分别与钢管两侧的模板相抵,以便于固定相邻的模板,但是,由于钢管长度不能调整,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下需要更换不同长度的钢管,以能够将固定支撑相邻的墙体,这样,操作麻烦,费时费力;同时,由于在浇筑模板形成墙体时,其混凝土也会落在钢管上,使得钢管受力,容易压弯钢管,导致浇筑时垂直度产生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于各种环境的用于辅助梁浇筑的支撑构件。
7.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用于辅助梁浇筑的支撑构件,包括呈中空结构的圆筒,所述圆筒内设有正螺纹和反螺纹,所述圆筒一端通过正螺纹与左丝杆螺纹连接,另一端通过反螺纹与右丝杆螺纹连接,所述左丝杆远离圆筒的端部设有能够沿宽度伸缩的左夹持件,所述右丝杆远离圆筒的端部设有能够沿宽度伸缩的右夹持件;使用时,转动圆筒,所述圆筒内正螺纹带动左丝杆向外或向内移动,所述圆筒内的反螺纹带动右丝杆向外或向内移动,用于改变左夹持件和右夹持件之间的间距。
9.本方案在操作时,先将整个支撑构件放置在两个模板之间,再转动圆筒,圆筒内的正螺纹与左丝杆配合,反螺纹与右丝杆配合,位于圆筒两侧的左丝杆和右丝杆分别向外移动,当左丝杆远离圆筒端部的左夹持件与模板相抵时,或者右丝杆远离圆筒端部的右夹持件与模板相抵时,就停止转动圆筒;再调整左夹持件夹持的宽度与模板的宽度相匹配,右夹
持件夹持的宽度与模板的宽度相匹配,这样,能够适应于不同尺寸的模板,以及相邻模板之间不同的间距的安装环境,操作简单方便。
10.进一步,所述左夹持件包括与左丝杆固定连接的左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一侧设有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一夹板,另一侧设有固定在左连接板上的第二夹板;所述右夹持件包括与右丝杆固定连接的右连接板,所述右连接板一侧设有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三夹板,另一侧设有固定在右连接板上的第四夹板。
11.这样设计,左夹持件通过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一夹板,用于调整左连接板的长度;右夹持件通过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三夹板,用于调整右连接板的长度,这样,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不同的长度以匹配不同宽度的模板,能适应于不同的安装环境;而左连接板与第一夹板以及第二夹板配合形成夹持模板的夹持结构,右连接板与第三夹板以及第四夹板配合形成夹持模板的夹持结构,操作简单方便。
12.进一步,所述左连接板端部设有与第一夹板连接的左伸缩杆,所述右连接板端部设有与第三夹板连接的右伸缩杆。
13.这样设计,左连接板通过左伸缩杆来调节左连接板的宽度, 在操作时,只需要拉动第一夹板即可拉动左伸缩杆,调整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配合形成夹持结构;右连接板通过右伸缩杆来调节右连接板的宽度, 在操作时,只需要拉动第三夹板即可拉动右伸缩杆,调整第三夹板与第四夹板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相配合形成夹持结构。
14.进一步,所述左连接板与右连接板之间设有位于圆筒上方的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多个位于圆筒两侧的漏孔。
15.这样设计,通过位于圆筒上方的挡板实现阻挡混凝土直接落在圆筒及左丝杆和右丝杆上,避免左丝杆和右丝杆受力弯曲,而设计多个位于圆筒两侧的漏孔实现混凝土排放,也避免混凝土落在左丝杆和右丝杆上。
16.进一步,所述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相邻的端部各自设有限位槽,所述挡板两侧分别卡在两个限位槽上。
17.这样设计,通过限位槽来支撑挡板,且也能够限制挡板的位置,使用时也方便安装挡板;在操作时,左丝杆带动左连接板与墙体相抵,以及右丝杆带动右连接板与墙体相抵后,再根据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之间的间距长度选择相同长度的挡板,再将挡板放置在限位槽上。
18.进一步,所述圆筒上设有支耳,所述支耳内通过转杆连接有一把手。在使用时,把手与圆筒相垂直,方便把手转动圆筒;在未使用时,把手绕支耳转动至于圆筒相贴,方便收纳把手。
19.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20.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通过圆筒内的正螺纹与左丝杆配合实现左丝杆带动左连接板向左移动,通过圆筒内的反螺纹与右丝杆配合实现右丝杆带动右连接板向右移动;当左连接板移动与模板相抵时,或右连接板移动与模板相抵时,停止转动圆筒,这样就能够保证左丝杆、右丝杆以及圆筒相配合实现两个相邻模板的支撑固定结构;再通过左连接板上的左伸缩杆实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间距调整,以及右连接板上的右伸缩杆实现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之间的间距调整,以满足不同宽度模板的
需求;最后,本实用新型再通过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上的挡板,避免在浇筑时,混凝土直接落在左丝杆和右丝杆上,进而避免左丝杆和右丝杆受力弯曲。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辅助梁浇筑的支撑构件的俯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辅助梁浇筑的支撑构件的主视图。
23.图中:圆筒1、左丝杆2、右丝杆3、左连接板4、右连接板5、第一夹板6、第二夹板7、第三夹板8、第四夹板9、左伸缩杆10、右伸缩杆11、挡板12、漏孔13、把手14、支耳15、转杆16、限位槽17。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其中说明。
25.本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2,一种用于辅助梁浇筑的支撑构件,包括呈中空结构的圆筒1,圆筒1内设有正螺纹和反螺纹,圆筒1一端通过正螺纹与左丝杆2螺纹连接,另一端通过反螺纹与右丝杆3螺纹连接,左丝杆2远离圆筒1的端部设有能够沿宽度伸缩的左夹持件,右丝杆3远离圆筒1的端部设有能够沿宽度伸缩的右夹持件;使用时,转动圆筒1,圆筒1内正螺纹带动左丝杆2向外或向内移动,圆筒1内的反螺纹带动右丝杆3向外或向内移动,用于改变左夹持件和右夹持件之间的间距。
26.本方案在操作时,先将整个支撑构件放置在两个模板之间,再转动圆筒1,圆筒1内的正螺纹与左丝杆2配合,反螺纹与右丝杆3配合,位于圆筒1两侧的左丝杆2和右丝杆3分别向外移动,当左丝杆2远离圆筒1端部的左夹持件与模板相抵时,或者右丝杆3远离圆筒1端部的右夹持件与模板相抵时,就停止转动圆筒1;再调整左夹持件夹持的宽度与模板的宽度相匹配,右夹持件夹持的宽度与模板的宽度相匹配,这样,能够适应于不同尺寸的模板,以及相邻模板之间不同的间距的安装环境,操作简单方便。
27.作为优选,左夹持件包括与左丝杆2固定连接的左连接板4,左连接板4一侧设有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一夹板6,另一侧设有固定在左连接板4上的第二夹板7;右夹持件包括与右丝杆3固定连接的右连接板5,右连接板5一侧设有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三夹板8,另一侧设有固定在右连接板5上的第四夹板9。
28.这样设计,左夹持件通过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一夹板6,用于调整左连接板4的长度;右夹持件通过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三夹板8,用于调整右连接板5的长度,这样,左连接板4和右连接板5不同的长度以匹配不同宽度的模板,能适应于不同的安装环境;而左连接板4与第一夹板6以及第二夹板7配合形成夹持模板的夹持结构,右连接板5与第三夹板8以及第四夹板9配合形成夹持模板的夹持结构,操作简单方便。
29.作为优选,左连接板4端部设有与第一夹板6连接的左伸缩杆10,右连接板5端部设有与第三夹板8连接的右伸缩杆11。
30.这样设计,左连接板4通过左伸缩杆10来调节左连接板4的宽度, 在操作时,只需要拉动第一夹板6即可拉动左伸缩杆10,调整第一夹板6与第二夹板7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一夹板6和第二夹板7相配合形成夹持结构;右连接板5通过右伸缩杆11来调节右连接板5的宽度, 在操作时,只需要拉动第三夹板8即可拉动右伸缩杆11,调整第三夹板8与第四夹板9之
间的间距,使得第三夹板8和第四夹板9相配合形成夹持结构。
31.作为优选,左连接板4与右连接板5之间设有位于圆筒1上方的挡板12,挡板12上设有多个位于圆筒1两侧的漏孔13。
32.这样设计,通过位于圆筒1上方的挡板12实现阻挡混凝土直接落在圆筒1及左丝杆2和右丝杆3上,避免左丝杆2和右丝杆3受力弯曲,而设计多个位于圆筒1两侧的漏孔13实现混凝土排放,也避免混凝土落在左丝杆2和右丝杆3上。
33.作为优选,左连接板4和右连接板5相邻的端部各自设有限位槽17,挡板12两侧分别卡在两个限位槽17上。
34.这样设计,通过限位槽17来支撑挡板12,且也能够限制挡板12的位置,使用时也方便安装挡板12;在操作时,左丝杆2带动左连接板4与墙体相抵,以及右丝杆3带动右连接板5与墙体相抵后,再根据左连接板4和右连接板5之间的间距长度选择相同长度的挡板12,再将挡板12放置在限位槽17上。
35.作为优选,圆筒1上设有支耳15,支耳15内通过转杆16连接有一把手14。在使用时,把手14与圆筒1相垂直,方便把手14转动圆筒1;在未使用时,把手14绕支耳15转动至于圆筒1相贴,方便收纳把手14。
36.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通过圆筒1内的正螺纹与左丝杆2配合实现左丝杆2带动左连接板4向左移动,通过圆筒1内的反螺纹与右丝杆3配合实现右丝杆3带动右连接板5向右移动;当左连接板4移动与模板相抵时,或右连接板5移动与模板相抵时,停止转动圆筒1,这样就能够保证左丝杆2、右丝杆3以及圆筒1相配合实现两个相邻模板的支撑固定结构;再通过左连接板4上的左伸缩杆10实现第一夹板6和第二夹板7之间的间距调整,以及右连接板5上的右伸缩杆11实现第三夹板8和第四夹板9之间的间距调整,以满足不同宽度模板的需求;最后,本实用新型再通过左连接板4和右连接板5上的挡板12,避免在浇筑时,混凝土直接落在左丝杆2和右丝杆3上,进而避免左丝杆2和右丝杆3受力弯曲。
37.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