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承载能力的抗扰动建筑用双级隔微振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88434发布日期:2021-12-08 18:39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提高承载能力的抗扰动建筑用双级隔微振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提高承载能力的抗扰动建筑用双级隔微振平台。


背景技术:

2.建筑是指由人工建成和可供人们居住或活动的相关场地,在进行建筑房屋之前,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实验,为了避免振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通常使用双级隔微振平台,以帮助人们的更准确的实验数据。
3.现有的扰动建筑用双级隔微振平台虽然承载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安全性能却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在进行实验时,平台上的建筑物受到振动时,容易出现倾斜和倾倒,倒落的建筑物容易伤到平台旁边的工作人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承载能力的抗扰动建筑用双级隔微振平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可提高承载能力的抗扰动建筑用双级隔微振平台,包括隔振部和隔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用于带动隔振部和隔振器一同升降的伸缩部;以及
8.位于隔振部上的限位部;以及
9.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机构装配连接在限位部与隔振部之间,用于将隔振部的升降运动转化为限位部的水平运动,以防止建筑物从隔振部上掉落。
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联动机构包括:
11.位于隔振部另一侧的第一联动部,用于将隔振部的升降运动转为为第一联动部上设置的的第一滑动部的水平运动,且第一滑动部的运动方向与限位部的运动方向相反;以及
12.位于第一滑动部和限位部之间的第二联动部,用于将第一滑动部的水平运动转化为第二联动部内设置的第二滑动部的纵向运动,进而为限位部施加一个水平推力或拉力部。
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部包括:
14.与第二联动部装配连接的固定挡板,用于阻挡建筑物掉落;以及
15.与固定挡板滑动连接的滑板,用于根据隔振部的高度变化调整自身的长度。
16.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包括供第一滑动部滑动的第一导向部;以及供第二滑动部滑动的第二导向部。
1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位于承载部上的照明部,所述照明部包括照明灯;以及用于调整照明灯的照明角度的弹性部。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9.通过控制隔振部的高度,能够调节两个限位部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调整隔振部的使用面积,使其可以用来放置不同体积的实验用建筑物,同时限位部能够防止实验用建筑物因剧烈晃动导致从隔振部上掉落的情况,提高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可提高承载能力的抗扰动建筑用双级隔微振平台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可提高承载能力的抗扰动建筑用双级隔微振平台中限位部的局部放大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可提高承载能力的抗扰动建筑用双级隔微振平台中限位部的轴测图。
23.图中:1

固定架、2

隔振台底板、3

隔振器、4

安装板、5

伸缩杆、6

基座、7

固定轴、8

第一滑块、9

第一连杆、10

第二连杆、11

第二滑块、12

第一滑槽、13

第二连杆、14

固定挡板、141

第五弹簧、142

滑板、143

防滑垫、15

第一弹簧、16

滑杆、17

第二弹簧、18

照明灯、19

灯杆、20

第三弹簧、21

隔振台顶板、22

第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提高承载能力的抗扰动建筑用双级隔微振平台,1.包括隔振部和隔振器3,还包括:
26.用于带动隔振部和隔振器3一同升降的伸缩部;以及
27.位于隔振部上的限位部;以及
28.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机构装配连接在限位部与隔振部之间,用于将隔振部的升降运动转化为限位部的水平运动,以防止建筑物从隔振部上掉落。
29.进一步的,所述隔振部包括隔振台底板2和隔振台顶板21,所述隔振台底板2与隔振器3连接,所述隔振台顶板21与隔振台底板2之间安装有若干第四弹簧22,当然第四弹簧22还可采用其它的弹性部件来替代,例如橡胶垫等,此处为常规技术手段,便不再进行赘述,所述实验用的建筑物可直接放置在隔振台顶板21上,当然隔振台顶板21还可以增加一些固定结构将实验用的建筑物固定,此处为常规技术手段,便不再进行赘述。
30.进一步的,所述伸缩部设计为伸缩杆5,此处的伸缩杆5可选用市场上容易买到的电动伸缩杆或者液压杆,只要是能够实现升降功能即可,为了便于将隔振器3固定,所述伸缩杆5的端部还安装有安装板4。
31.参考附图1,进一步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
32.位于隔振部另一侧的第一联动部,用于将隔振部的升降运动转为为第一联动部上
设置的的第一滑动部的水平运动,且第一滑动部的运动方向与限位部的运动方向相反;以及
33.位于第一滑动部和限位部之间的第二联动部,用于将第一滑动部的水平运动转化为第二联动部内设置的第二滑动部的纵向运动,进而为限位部施加一个水平推力或拉力。
3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动部设计为第一滑块8或第一滑板等,所述第一联动部上还设置有铰接在第一滑块8和隔振台底板2或隔振台顶板21之间的第一连杆9,第一连杆9能够将隔振台底板2或隔振台顶板21升降过程中的力传递给第一滑块8,从而实现其水平运动。
3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滑动部设计为第二滑块11或第二滑板等,所述第二联动部内还设置有铰接在第二滑块11与第一滑块8之间的第二连杆10,以及铰接在限位部与第二滑块11之间的第三连杆13,在第二连杆10的力的传递作用下,能够实现第二滑块11的纵向运动,在第三连杆13的力的传递作用下,能够实现限位部的水平运动。
36.通过控制隔振部的高度,能够调节两个限位部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调整隔振部的使用面积,使其可以用来放置不同体积的实验用建筑物,同时限位部能够防止实验用建筑物因剧烈晃动导致从隔振部上掉落的情况,提高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37.参考附图2至图3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包括:
38.与第二联动部装配连接的固定挡板14,用于阻挡建筑物掉落;以及
39.与固定挡板14滑动连接的滑板142,用于根据隔振部的高度变化调整自身的长度。
40.进一步的,还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包括供第一滑动部滑动的第一导向部;以及供第二滑动部滑动的第二导向部,所述承载部还包括固定架1和基座6,所述基座6安装在固定架1上,所述伸缩杆5安装在基座6上,所述第一导向部设计为安装在固定架1上的固定轴7,所述第二导向部设计为开设在固定架1内壁的第一滑槽12,当然所述第一导向部还可设计为开设在固定架1内壁的第一滑槽12,所述第二导向部设计为安装在固定架1上的固定轴7,此处为常规技术手段,便不再进行赘述,为了防止在剧烈晃动过程中联动机构被损坏,所述固定轴7上套设有起到减震缓冲作用的第一弹簧15。
4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挡板14一侧还安装有滑杆16,所述滑杆16与固定架1滑动连接,滑杆16主要是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滑杆16上还套设有第二弹簧17,起到缓冲的作用,所述滑板142与固定挡板14还设置有第五弹簧141,所述滑板142上还安装有防滑垫143。
42.请参阅图1,作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还包括位于承载部上的照明部,所述照明部包括照明灯18;以及用于调整照明灯18的照明角度的弹性部。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设计为第三弹簧20,所述照明灯18上安装有灯杆19,所述灯杆19可通过转轴或轴销在固定架1上旋转,通过手动按压或拉动灯杆19就可以调节照明灯18的角度,松开以后,第三弹簧20的弹力会自动将其恢复至初始位置。
44.工作原理:第一连杆9能够将隔振台底板2或隔振台顶板21升降过程中的力传递给第一滑块8,从而实现其水平运动,在第二连杆10的力的传递作用下,能够实现第二滑块11的纵向运动,在第三连杆13的力的传递作用下,能够实现限位部的水平运动,通过控制隔振部的高度,能够调节两个限位部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调整隔振部的使用面积,使其可以用来放置不同体积的实验用建筑物,同时限位部能够防止实验用建筑物因剧烈晃动导致从隔振部上掉落的情况,提高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45.综上所述,通过控制隔振部的高度,能够调节两个限位部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
调整隔振部的使用面积,使其可以用来放置不同体积的实验用建筑物,同时限位部能够防止实验用建筑物因剧烈晃动导致从隔振部上掉落的情况,提高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46.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性、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