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63681发布日期:2022-01-12 07:33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


背景技术:

2.公开号为cn202020866051.3公开了一种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该混凝土柱体是整体状态,且具备上下多种不同外宽的柱体,且内部埋入设置的钢筋条4符合受力特点,有利于柱体结构上荷载受力的均匀传递,且其与固定圈可在施工前一同焊接加工形成整体结构,解决了施工不便和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3.但是这种混凝土柱体一般是需要预制好以后,在通过运输工具运输到施工地点,由于自身体积比较大,在搬运和运输的整个过程中就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包括下部柱体、中部柱体和上部柱体,且下部柱体的直径、中部柱体的直径和上部柱体的直径各不相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插接组件,位于中部柱体内,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用于连接下部柱体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上部柱体的第二连接部;以及
8.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位于下部柱体的第一固定部;以及位于上部柱体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一连接部装配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第二连接部装配连接。
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安装在中部柱体的第三支架;以及安装在第三支架上靠近下部柱体一侧的若干个第一连接杆。
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若干个安装在第三支架上靠近上部柱体一侧的若干个第二连接杆,所述若干个第二连接杆和所述若干个第一连接杆间隔设置在第三支架两侧。
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安装于下部柱体内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开设有用于插接第一连接杆的通孔一。
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安装于上部柱体的第四支架,所述第四支架上开设有用于插接第二连接杆的通孔三。
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设计为若干个用于固定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位置的锁紧螺母。
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还包括分别安装在第三支架两侧中心位置的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所述第一插杆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接杆的长度,所述第二插杆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杆的长度。
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还包括分别位于下部柱体和上部柱体的第二支架和第五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中心位置和第一支架的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用于插接第一插杆的通孔二。所述第四支架的中心位置和第五支架的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用于插接第二插杆的通孔四。
16.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部柱体和上部柱体与锁紧螺母对应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开口一和开口二。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8.首先中部柱体上的第一连接部插接到下部柱体内的第一固定部进行固定,然后将中部柱体上的第二连接部插接到上部柱体的第二固定部进行固定,实现了下部柱体、中部柱体与下部柱体之间的装配,使其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场组装的方式,能够将体积较大的主体结构拆分开来,便于运输,同时内部的插接组件和固定组件能够保证连接的牢固性以及稳定性,解决了传统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不方便运输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的轴测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的剖面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中下部柱体的轴测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中下部柱体的俯视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中中部柱体的轴测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中上部柱体的轴测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中插接组件和固定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26.图中:1-下部柱体、11-第一支架、111-通孔一、112-通孔二、12-开口一、13-第二支架、14-底座、15-凹槽、16-地脚螺栓、2-中部柱体、21-第三支架、22-第一连接杆、23-第一插杆、24-第二连接杆、25-第二插杆、3-上部柱体、31-第四支架、311-通孔三、312-通孔四、32-开口二、33-第五支架、4-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同外宽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包括下部柱体1、中部柱体2和上部柱体3,且下部柱体1的直径、中部柱体2的直径和上部柱体3的直径各不相
同,还包括:
29.插接组件,位于中部柱体2内,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用于连接下部柱体1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上部柱体3的第二连接部;以及
30.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位于下部柱体1的第一固定部;以及位于上部柱体3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一连接部装配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第二连接部装配连接。
31.优选的,所述下部柱体1底部设置有底座14,所述底座14侧壁开设有若干凹槽15,所述凹槽15内螺纹连接有若干地脚螺栓16,用于连接建筑地面。
32.请参阅图1至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部柱体1、中部柱体2和上部柱体3内部均设计为中空的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并通过预制的方式加工出来,也可采用金属材质通过一体铸造加工出来;内部的插接组件和固定组件均采用金属材质制作而成,并且与下部柱体1、中部柱体2和上部柱体3都是一体加工成型的,此处具体材质不做限制,便不再进行赘述。
33.使用时,将预制后的下部柱体1、中部柱体2和上部柱体3运输到指定位置,然后将中部柱体2上的第一连接部插接到下部柱体1内的第一固定部进行固定,然后将中部柱体2上的第二连接部插接到上部柱体3的第二固定部进行固定,实现了下部柱体1、中部柱体2与下部柱体1之间的装配,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然后使用吊装设备将其吊起,并通过下部柱体1底部的底座14放置在建筑地面上,接着通过地脚螺栓16连接建筑地面,最后将混凝土灌入下部柱体1、中部柱体2与下部柱体1内部的空腔内,这种现场组装的方式,能够将体积较大的主体结构拆分开来,便于运输,同时内部的插接组件和固定组件能够保证连接的牢固性以及稳定性,解决了传统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不方便运输的问题。
34.请参阅图3至图7,作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安装在中部柱体2的第三支架21;以及安装在第三支架21上靠近下部柱体1一侧的若干个第一连接杆22。
3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若干个安装在第三支架21上靠近上部柱体3一侧的若干个第二连接杆24,所述若干个第二连接杆24和所述若干个第一连接杆22间隔设置在第三支架21两侧,若干个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4既能够起到连接的作用,又能够提高该结构整体的强度,参考附图2中,此处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4设计为三个,相应的第三支架21上一共设计有六根用于安装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4的固定杆,每两根固定杆之间均设计有一定的间隙,是为了后期能够将混凝土灌入其中,此处对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4的数量不做限制,考虑到承载能力和强度,数量是越多越好。
3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还包括分别安装在第三支架21两侧中心位置的第一插杆23和第二插杆25,所述第一插杆23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接杆22的长度,所述第二插杆25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杆24的长度,第一插杆23和第二插杆25在安装时起到定位的作用,之所以其长度要大于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4,是因为在安装时第一插杆23和第二插杆25相较于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4先插入下部柱体1和上部柱体3内的定位孔中,这样的话便于安装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4,同时第一插杆23和第二插杆25又进一步提高了该结构的整体强度。。
37.请参阅图3至图7,作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安装于下部柱体1内的第一支架11,所述第一支架11上开设有用于插接第一连接杆22的通孔一111。
3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安装于上部柱体3的第四支架31,所述第四支架31上开设有用于插接第二连接杆24的通孔三311。
3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还包括分别位于下部柱体1和上部柱体3的第二支架13和第五支架33,所述第二支架13的中心位置和第一支架11的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用于插接第一插杆23的通孔二112。所述第四支架31的中心位置和第五支架33的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用于插接第二插杆25的通孔四312,所述通孔二112和通孔四312对应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定位孔,起到定位的作用。
40.进一步的,还包括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设计为若干个用于固定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4位置的锁紧螺母4,所述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4端部均设计有螺纹,用于连接锁紧螺母4。
41.优选的,所述下部柱体1和上部柱体3与锁紧螺母4对应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开口一12和开口二32,便于工作人员使用工具操作锁紧螺母4。
42.工作原理:使用时,将预制后的下部柱体1、中部柱体2和上部柱体3运输到指定位置,然后将中部柱体2上的第一连接杆22和第一插杆23插接到下部柱体1内的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3上的通孔一111和通孔二112内,然后将中部柱体2上的第二连接杆24和第二插杆25插接到上部柱体3的第四支架31和第五支架33上的通孔三311和通孔四312内,接着使用锁紧螺母4分别将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4固定,实现了下部柱体1、中部柱体2与下部柱体1之间的装配,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然后使用吊装设备将其吊起,并通过下部柱体1底部的底座14放置在建筑地面上,接着通过地脚螺栓16连接建筑地面,最后将混凝土灌入下部柱体1、中部柱体2与下部柱体1内部的空腔内。
43.综上所述,首先中部柱体2上的第一连接部插接到下部柱体1内的第一固定部进行固定,然后将中部柱体2上的第二连接部插接到上部柱体3的第二固定部进行固定,实现了下部柱体1、中部柱体2与下部柱体1之间的装配,使其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场组装的方式,能够将体积较大的主体结构拆分开来,便于运输,同时内部的插接组件和固定组件能够保证连接的牢固性以及稳定性,解决了传统的整体性建筑混凝土柱体结构不方便运输的问题。
44.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性、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