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67888发布日期:2022-12-16 22:0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涌现了大量的新建建筑,在新建建筑中,常因建筑外观的需要,在其外部设置外形美观的金属板幕墙结构。金属板幕墙包括铝单板、铝塑复合板和铝蜂窝板三种。在这三种材料中,最常用的是铝单板和铝塑板。而拉网铝单板是在传统铝单板的基础上,将整块铝面板更换成铝网的一种幕墙装饰材料。
3.但是目前市场的拉网铝单板采用的是类似钢丝网的元素,这种设计元素在立面装饰中也较为少见,相对于拉网铝单板的轻薄,两侧的铝板造型又较为厚重,整体效果并不统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
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包括若干拉网板、若干竖向龙骨和铝单板,其中:每一所述拉网板由两根前后倾斜且呈弧形交错布置的弧形板构成,若干所述拉网板呈上下间隔布置,其中部通过若干横向间隔布置的所述竖向龙骨连接,其两端分别与所述铝单板内嵌设的竖向钢通连接。
7.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上,所述拉网板上前后两根所述弧形板的倾斜角度为30-60
°
,且两根所述弧形板相互之间呈波浪形式交错布置。
8.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上,所述拉网板的中部分别通过第一角码与若干所述竖向龙骨连接,且相邻两所述竖向龙骨的间距为200-500mm。
9.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上,所述拉网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角码采用自攻螺丝与所述铝单板内嵌设的竖向钢通连接,并采用密封元件对所述铝单板上的缝隙进行填充。
10.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上,若干所述拉网板的后侧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若干横向布置的横向钢通,所述横向钢通两端分别与所述铝单板内嵌设的竖向钢通连接。
11.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上,所述横向钢通通过若干u型支座和第一螺栓组与所述竖向龙骨连接。
12.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上,若干所述横向钢通之间呈上下等距间隔布置,其上下间距为4000-4500mm。
13.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上,所述铝单板内嵌设的所述竖向
钢通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铝单板的两端,且两所述竖向钢通之间在每间隔900-1200mm的高度采用钢通连接。
14.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上,若干所述竖向龙骨的顶端分别通过连接座与所述铝单板顶部嵌设的顶置钢通连接。
15.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上,所述顶置钢通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螺栓组连接所述竖向钢通的顶部,所述竖向钢通的顶部通过加强肋板固定于结构梁。
16.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
18.(1)创造性地将拉网板运用于建筑外立面,增强整体装饰效果的进深感,效果更显精致感,可以广泛应用于新中式建筑的外立面;
19.(2)拉网板采用前后两根倾斜布置的弧形板以波浪形式交错设计,使造型不再单一化,丰富了整体造,优化了钢丝网元素在设计上的轻薄感;
20.(3)拉网板之间采用竖向龙骨连接为一体,外部通过竖向钢通固定在铝单板上,固定方式采用螺栓、螺丝进行连接,结构稳定性强,安装、拆卸方便。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的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27.1-拉网板,2-竖向龙骨,3-铝单板,4-第一角码,5-第二角码6-竖向钢通,7-自攻螺丝,8-密封胶,9-u型支座,10-横向钢通,11-第一螺栓组,12-连接座,13-顶置钢通,14-第二螺栓组,15-加强肋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包括若干拉网板1、若干竖向龙骨2和铝单板3,若干拉网板1呈上下间隔布置,若干竖向龙骨2呈左右间隔布置,用于连接固定拉网板1,铝单板3设置在拉网板1的顶部、两侧或底部位置。每一所述拉网板1由两根前后倾斜且呈弧形交错布置的弧形板构成,该拉网板1的结构设计运用于建筑外立面,可有增强整体装饰效果的进深感,且效果更显精致感,可以广泛应用于新中式建筑的外立面。
30.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具体安装过程中,若干所述拉网板1呈上下间隔布置,其中部通过若干横向间隔布置的所述竖向龙骨2连接构成一体结构,若干所述拉网板1两端分别与所述铝单板3内嵌设的竖向钢通6连接,连接固定方式采用螺栓、螺丝进行连接,将若干该拉网板1和竖向龙骨2构成的幕墙结构整体固定在左右两端的铝单板
3上,整体结构稳定性强,且便于安装、拆卸。
31.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为避免现有拉网铝单板整体效果并不统一的缺陷,所述拉网板1上前后两根所述弧形板的倾斜角度为30-60
°
,且两根所述弧形板相互之间呈波浪形式交错布置;优选地,所述拉网板1上前后两根所述弧形板的倾斜角度为35-55
°
;优选地,所述拉网板1上前后两根所述弧形板的倾斜角度为45
°
。拉网板1采用前后两根倾斜布置的弧形板以波浪形式交错设计,使造型不再单一化,丰富了整体造,优化了钢丝网元素在设计上的轻薄感。
32.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拉网板1的中部分别通过第一角码4与若干所述竖向龙骨2连接,且相邻两所述竖向龙骨2的间距为200-500mm;优选地,相邻两所述竖向龙骨2的间距为250-400mm;较为优选地,相邻两所述竖向龙骨2的间距为300mm。通过横向间隔布置的竖向龙骨2可将上下间隔布置的拉网板1固定在一起使之连接为一个网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33.此外,所述拉网板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角码5采用自攻螺丝7与所述铝单板3内嵌设的竖向钢通6连接,并采用密封元件8对所述铝单板3上的缝隙进行填充。第一角码4和第二角码5均采用铝合金材质,密封元件8采用泡沫棒和耐候密封胶构成,用于对铝单板3上的缝隙进行密封处理。
3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为进一步提高该拉网板幕墙结构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若干所述拉网板1的后侧位置设置多个横向布置的横向钢通10,多个横向钢通10自上而下呈一次间隔布置,所述横向钢通10两端分别与所述铝单板3内嵌设的竖向钢通6连接。通过横向钢通10连接两侧的铝单板3,并对前部设置的拉网板1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35.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横向钢通10还通过若干u型支座9和第一螺栓组11与所述竖向龙骨2连接,通过横向钢通10将若干竖向龙骨2连接为一体,对若干拉网板1形成二次固定,进一步提高了拉网板1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作为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根据需要,若干所述横向钢通10之间呈上下等距间隔布置,其上下间距为4000-4500mm;优选地,上下相邻的两横向钢通10之间的间距为4100-4300mm;较为优选地,上下相邻的两横向钢通10之间的间距为4200mm。
36.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铝单板3内嵌设的所述竖向钢通6为两个,该两个竖向钢通6分别位于所述铝单板3的前后两端,为提高铝单板3内竖向钢通6的稳定性,以满足对拉网板1和横向钢通10的固定要,在两所述竖向钢通6之间每间隔900-1200mm的高度采用钢通连接。
37.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若干所述竖向龙骨2的顶端分别通过连接座12与所述铝单板3顶部嵌设的顶置钢通13连接,通过连接座12从顶部对拉网板1进行固定。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所述顶置钢通13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螺栓组14连接所述竖向钢通6的顶部,所述竖向钢通6的顶部通过加强肋板15固定于结构梁,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8.此外,在所有的本实施例中竖向钢通6、横向钢通10、顶置钢通13、u型支座9、连接座12以及用于固定连接两所述竖向钢通6的钢通均采用的热镀锌钢材,热镀锌钢材具有镀层均匀,附着力强,使用寿命长以及耐腐蚀能力强等优点。所采用的拉网板1、铝单板3、第一角码4和第二角码5以及竖向龙骨2均采用铝合金材质,铝合金具有密度低、力学性能佳、加
工性能好、无毒、易回收、导电性、传热性及抗腐蚀性能优良等特点,在现代建筑领域广泛使用。
39.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立面拉网板幕墙结构,创造性地将拉网板1运用于建筑外立面,增强整体装饰效的进深感,效果更显精致感,可以广泛应用于新中式建筑的外立面;拉网板1采用前后两根倾斜布置的弧形板以波浪形式交错设计,使造型不再单一化,丰富了整体造,优化了钢丝网元素在设计上的轻薄感此外,将所有的拉网板1采用竖向龙骨连接为一体,外部通过竖向钢通6、横向钢通10、顶置钢通13等固定在铝单板上,保证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且安装、拆卸方便,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4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