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隔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03812发布日期:2022-01-29 13:2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隔墙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室内隔墙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式隔墙。


背景技术:

2.隔墙是指分隔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墙,其不承重、具有轻质和隔声等性能。针对不同功能房间的隔墙应有不同的要求,如厨房的隔墙应具有耐火性能、盥洗室的隔墙应具有防潮能力等。
3.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10002623u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拼接式移动隔墙,包括墙体,所述墙体包括相互拼接的墙板,所述墙板的底部设置有与地面固定的底轨,所述墙板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在吊顶上的顶轨,所述墙板两端分别滑动连接在顶轨和底轨上,所述墙板上设置有限制其滑动的限位件。
4.针对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虽然上述拼接式移动隔墙通过移动墙板来调节位置分隔出所需要的空间,满足不同场合对于空间的要求,以及可以借助限位件稳定墙板;但是噪音容易穿透上述墙体,导致隔墙隔声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隔墙隔音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隔墙。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式隔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组合式隔墙,其包括墙板组件和固定组件,所述墙板组件包括顶板、底板、侧板一以及侧板二,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若干螺栓件一,所述顶板通过螺栓件一与上楼板固定相连,所述底板通过螺栓件一与下楼板固定相连;
8.所述侧板一有两块且间隔布置,所述侧板二有两块且间隔布置,所述顶板、底板、两块侧板一相对一侧以及两块侧板二相对一侧之间合围形成有密闭的隔音腔;
9.所述隔音腔内设有至少一块隔音板,所述隔音板上设有水垫,所述水垫表面涂刷有反射层。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螺栓件一,根据定位线,依次将顶板固定在上楼板底部,以及将底板固定在下楼板顶部,之后将两块侧板一和两块侧板二合围顶板和底板之间的空间,进而形成隔音腔;在隔音腔形成之前,将水垫铺设在隔音板上,再将隔音板安装在隔音腔内。隔墙室内阻隔成单元腔室一和单元腔室二,单元腔室一产生噪音,噪音穿透隔音腔一侧壁后会损失一部分能量,在隔音腔内壁的反射作用下,噪音进一步损失能量,噪音穿透隔音腔另一侧壁前需要穿过水垫和隔音板,噪音穿透水垫和隔音板会再次损失能量,并在穿透至单元腔室二时,噪音减弱至不影响单元腔室二内的使用者,从而使得本方案具有改善隔墙隔音能力的优点。
11.可选的,所述侧板一朝向隔音腔的顶部一侧开设有燕尾状的限位槽一,所述顶板对应限位槽一设有燕尾状的限位块一,所述限位块一嵌设于限位槽一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一限制限位槽内壁水平向运动,以及因为燕尾状
的限位槽一与燕尾状的限位块一相互作用,进而阻止侧板一脱离顶板,并最终提高顶板与侧板一之间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侧板一朝向隔音腔的底部一侧开设有燕尾状的限位槽二,所述底板对应限位槽二设有燕尾状的限位块二,所述限位块二嵌设于限位槽二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状的限位槽二与燕尾状的卡块相互作用,进而限制侧板一下部脱离底板,从而提高隔墙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侧板二朝向隔音腔的一侧分别开设有燕尾槽,所述顶板对应燕尾槽设有燕尾块,所述底板对应燕尾槽设有卡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侧板二时,燕尾槽内壁自下而上滑入燕尾块后,缓缓将侧板二推向卡块,使得卡块位于燕尾槽内,侧板在燕尾槽内壁限位作用下不容易脱离顶板,以及卡块对燕尾槽侧壁也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
17.可选的,所述隔音腔内设有方管件,所述顶板朝向隔音腔的一侧设有插块一,所述插块一插设于方管件顶口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先安装底板,之后正对底板安装顶板,安装顶板时,将方管件顶口套设插块一,插块一对方管件顶部起到限位作用,之后将方管件底部设立在底板上,以实现方便辅助操作人员安装顶板。
19.可选的,所述底板插块一的一侧设有插块二,所述插块二插设于方管件底口内。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块二对方管件底口内壁具有限位作用,进而提高方管件底部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方管件包括下方管和沿下方管高度方向移动的上方管,所述上方管下部水平贯穿开设有固定孔,所述下方管水平贯穿开设有腰型孔,所述固定孔和腰型孔内穿设有螺栓件二。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螺栓件穿设在固定孔和腰型孔内,进而实现对上方管和下方管进行初步固定,当上方管顶部高度位置调节确定后,利用螺栓件加固上下方管,进一步方便操作人员安装顶板。
23.可选的,所述底板开设有卡槽,所述隔音板嵌设于卡槽内。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音板嵌设在卡槽内,进而对隔音板进行限位安装,以实现方便安装隔音板。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在隔音腔、隔音板以及水垫作用下依次减弱,直至不影响室内居住者正常起居作息。;
27.2.燕尾状的限位槽二与燕尾状的卡块相互作用,进而限制侧板一下部脱离底板;
28.3.插块一对方管件顶部起到限位作用,将方管件底部设立在底板上,方便辅助操作人员安装顶板。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图1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顶板;11、限位块一;12、燕尾块;13、插块一;2、底板;21、限位块二;22、卡块;23、插块二;24、卡槽;3、侧板一;31、限位槽一;32、限位槽二;4、侧板二;41、燕尾槽;5、隔音腔;6、隔音板;61、水垫;7、螺栓件一;8、螺栓件二;9、螺栓件三;10、方管件;101、上方管;102、下方管;103、固定孔;104、腰型孔。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组合式隔墙,参照图1、图2,其包括墙板组件和固定组件,在固定组件作用下墙板组件被固定在室内,进而使得墙板组件将室内分隔成单元腔室一和单元腔室二。
35.墙板组件包括一块顶板1、一块底板2、两块侧板一3以及两块侧板二4,顶板1和底板2上下相对间隔布置;固定组件包括螺栓件一7和螺栓件二8,螺栓件一7和螺栓件二8均为膨胀螺栓。顶板1和底板2均呈长条状,螺栓件一7有八枚,顶板1和底板2分别配设四枚螺栓件一7;四枚螺栓件一7依次位于顶板1边角处,每一螺栓件均穿设于顶板1且用于将顶板1固定在上楼板底部;四枚螺栓件一7依次位于底板2边角处,每一螺栓件一7均穿设于底板2且将底板2固定在下楼板顶部。
36.侧板一3和侧板二4均为燕尾板。两块侧板一3隔墙的长度方向相对间隔布置,两块侧板二4沿隔墙的宽度方向分布相对间隔布置,且每一侧板二4分别垂直抵接于两块侧板一3相对一侧。值得一提的是,侧板一3的斜面与侧板二4的斜面相互抵接,一块顶板1、一块底板2、两块侧板一3以及两块侧板二4合围形成密闭的隔音腔5,顶板1、底板2、侧板一3以及侧板二4上表面与上楼板下表面抵接,顶板1、底板2、侧板一3以及侧板二4下表面与下楼板上表面抵接,以及顶板1、底板2、侧板一3以及侧板二4背离隔音腔5的一侧连接处为平整状态。
37.两块侧板一3朝向隔音腔5的一侧顶部分别开设有限位槽一31,限位槽一31为燕尾状的槽;顶板1沿隔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一11,限位块一11为与限位槽一31的形状相适应的块体,两个限位块一11分别滑动嵌设于相应的限位槽一31内。限位槽一31的内底壁低于限位块一11的底部,限位块一11在限位槽一31内侧壁限位作用下,使得侧板一3上部与顶板1稳定相连。
38.两块侧板一3朝向隔音腔5的一侧底部分别开设有限位槽二32,限位槽二32为燕尾状的槽;底板2沿隔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二21,限位块二21为与限位槽二32相适应的块体,两个限位块二21分别滑动嵌设于相应的限位槽二32内。限位槽二32的内顶壁高于限位块二21的顶部,限位块二21在限位槽二32内侧壁限位作用下,使得侧板一3下部与底板2稳定相连,并最终实现稳定安装侧板一3。
39.固定组件还包括螺栓件三9,螺栓件三9为膨胀螺栓,螺栓件三9有八枚,每块侧板一3配设四枚螺栓件三9。四枚螺栓件位于侧板一3边角处,且任一螺栓件三9均位于顶板1下表面和底板2上表面之间,每一螺栓件均穿设于侧板一3且用于将侧板一3固定在室内墙柱上,进而实现分隔室内空间,以及阻挡侧板一3脱离隔音腔5。
40.固定组件还包括方管件10,方管件10有两组,两组方管件10沿隔墙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在隔音腔5内,螺栓件二8有两组,且每一方管件10配设一组螺栓件二8。方管件10包括上下方管102和上方管101,下方管102上部开设有腰型孔104,腰型孔104自下方管102一
侧外壁水平贯穿另一侧外壁;上方管101下部开设有固定孔103,固定孔103自上方管101一侧外壁水平贯穿另一侧外壁。螺栓件二8为螺栓和螺母,螺栓件二8同时穿设于腰型孔104和固定孔103,进而将上方管101固定在下方管102内。
41.顶板1底部对应上方管101顶口固定连接有插块一13,上方管101顶口内壁抵接连接于插块一13周壁,且上方管101顶端抵接顶板1下表面;底板2顶部对应下方管102底口固定连接有插块二23,下方管102底口内壁抵接连接于插块二23周壁,且下方管102底端抵接底板2上表面,进而提高顶板1和底板2之间的整体性。
42.参照图1、图3,两块侧板二4朝向隔音腔5的一侧分别自上而下贯穿开设有燕尾槽41,每一侧板二4均开设有两组燕尾槽41;顶板1分别对应四组燕尾槽41固定连接有燕尾块12,四块燕尾块12分别滑动嵌设于相应的燕尾槽41内。同时,底板2分别对应四组燕尾槽41固定连接有卡块22,四块卡块22远离底板2的一端抵接连接于燕尾槽41的槽底壁,且四块卡块22相对两侧壁抵接燕尾槽41的槽口壁,进而完成对侧板二4的安装。
43.同时,底板2上表面贯穿开设有卡槽24,卡槽24向上延伸至顶板1下表面内,卡槽24内嵌设有隔音板6,隔音板6对噪音具有良好的吸收和反射作用。隔音板6底部嵌设在底板2表面的卡槽24内,隔音板6顶部嵌设顶板1表面的卡槽24内,且隔音板6顶部低于顶板1表面的卡槽24内顶壁。卡槽24有两组分别位于方管件10两侧,隔音板6对应卡槽24有两组,以及两组隔音板6相背一侧分别固定安装有水垫61。水垫61是由水袋以及水袋内填充的水组成,水垫61对噪音有反射,以及对穿透水袋内的噪音有吸收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阻隔噪音的效果。
44.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如下:
45.步骤一,先利用螺栓件一7,将底板2固定在下楼板顶部,后将上方管101插设入下方管102,使得下方管102底口插设入插块二23,使得上方管101顶口插设入插块一13,调节上方管101顶端与顶板1抵接后,使用螺栓件固定下方管102和下方管102,进而对顶板1进行支撑;
46.步骤二,利用螺栓件二8,将两块侧板一3分别与室内墙柱固定连接,且使得两块侧板一3的斜面与底板2贴合,此时限位块一11位于限位槽一31内;
47.步骤三,利用螺栓件一7,先将顶板1固定在上楼板底部,使得顶板1正对底板2,使得限位块二21人位于限位槽二32内,后将水垫61固定安装在隔音板6上,然后将隔音板6先嵌设入顶板1的卡槽24内,再下降隔音板6后嵌设于底板2的卡槽24内;
48.最后,封闭隔音腔5,使得燕尾槽41自下而上滑动连接燕尾块12,后水平推动侧板二4,使得燕尾槽41的槽底壁抵接卡块22,以及侧板二4斜面分别与顶板1和底板2的斜面贴合,从而完成隔墙的安装。
49.通过设置隔音腔5,在隔音腔5内设置隔音板6和水垫61,以及用于辅助安装的方管件10,最终实现单元腔室一的噪音难以穿透至单元腔室二,或单元腔室二的噪音难以穿透至单元腔室一。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