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
背景技术:2.预制楼梯是装配式建筑中的构件之一,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具有效率高、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性高等优点,现有技术中的预制楼梯主要采用钢制模具进行生产,一般分为卧式与立式两种形式,立式生产是当前的主流生产方式。现有技术中,不论是立式生产方式还是卧式生产方式,合模、脱模的操作通常都是人工完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模具设计不够优化,导致脱模难度大;二是为了脱模,工人采用撬棍、铁锤等工具敲打模具,导致模具精度低,生命周期短;三是人工操作导致生产效率低,人工费用高。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预制楼梯生产时脱模不便、模具精度低、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其中,包括支撑基础、设置在所述支撑基础上的第一模、第二模和驱动组件;
5.所述第一模包括第一模主体;
6.所述第二模包括第二模主体和肋模,所述肋模可分离地位于所述第二模主体的端部,所述第二模主体面对所述第一模主体,并且所述肋模位于所述第二模主体背离所述第一模主体的一侧;
7.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伸缩驱动装置、第二伸缩驱动装置和第三伸缩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伸缩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二模主体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模主体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模主体,所述第二伸缩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二模主体对应所述肋模处的端部,并且所述第二伸缩驱动装置的伸缩部能够朝向所述第一模主体运动而穿过所述第二模主体,所述第三伸缩驱动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肋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模主体,所述第三伸缩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肋模往所述第二模主体的端部或中部运动。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伸缩驱动装置的伸缩运动方向以及所述第二伸缩驱动装置的伸缩运动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二模主体,所述第三伸缩驱动装置的伸缩运动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模主体。
9.进一步地,所述肋模成对布置在所述第二模主体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三伸缩驱动装置成对布置在所述第二模主体的上下两端。
10.进一步地,所述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基础上的支架,所述第一伸缩驱动装置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模主体,所述第一伸缩驱动装置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三伸缩驱动装置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肋模,所述第三伸缩驱动装置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模主体。
11.进一步地,所述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模主体背离所述第一模主体的一侧的中间横梁,所述第三伸缩驱动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肋模,所述第三伸缩驱动装置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中间横梁。
12.进一步地,所述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基础上的滑移引导支撑组件,所述滑移引导支撑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基础上的滑轨和可滑移地安装在所述滑轨上的滑移机构,所述滑移机构与所述第二模主体连接,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伸缩驱动装置的伸缩运动方向一致。
13.进一步地,所述滑移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模主体连接的2块滑移限位板,所述2块滑移限位板从所述滑轨的两侧可滑移地扣住所述滑轨。
14.进一步地,所述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还包括长度可调机构,所述长度可调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模主体背离所述第二模主体的一侧,所述长度可调机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支撑基础。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伸缩驱动装置为电动推杆或液压推杆,所述第二伸缩驱动装置为电动推杆或液压推杆,所述第三伸缩驱动装置为电动推杆或液压推杆。
16.本技术提供的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中,通过设置第一模主体、第二模主体和肋模,并且匹配设置第一伸缩驱动装置、第二伸缩驱动装置和第三伸缩驱动装置用以进行预制楼梯生产时的合模和脱模操作,方便通过总的控制系统自动化地精确控制第一伸缩驱动装置、第二伸缩驱动装置和第三伸缩驱动装置动作来实现合模和脱模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果,此外,本技术独创性地在第二模主体上设置肋模,特别适合生产新型的带肋薄壳楼梯(即带加强肋的楼梯),需要强调的是,本技术的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中,可以通过第三伸缩驱动装置独立控制肋模,从而独立驱动肋模直接离开预制楼梯的加强肋,而不会与加强肋产生摩擦,从而便于脱模,不会损坏生产的预制楼梯,由此看出本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还独创性地针对模具的局部精细化作业进行了深入地设计和研究,总之,这对于生产新型的带肋薄壳楼梯的模具来说,无疑从自动化层面、生产精度层面、生产便捷性层面以及对于生产出的预制楼梯的保护层面都具有巨大的创新意义。
18.进一步地方案中,第二伸缩驱动装置(可称为顶模装置)连接于第二模主体(可称为侧模)对应肋模处的端部,所以相当于顶模装置安装在侧模上,而传统的顶模装置一般安装在支撑基础上,这使得本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具有更小的安装空间小且不需要基础支架,结构简单;另外利用侧模与构件相互作用脱模,还提高了脱模效率。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的第二模视角的立体图;
21.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2.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23.图4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的第一模视角的立体图;
24.图5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的侧剖图;
25.图6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生产出的预制楼梯的立体图;
26.图7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生产出的预制楼梯的侧剖图。
27.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28.1-肋模;2-第一伸缩驱动装置;3-第二伸缩驱动装置;4-第三伸缩驱动装置;5-加强肋;6-预制楼梯;7-踏面;8-底面;9-支架;10-中间横梁;11-滑轨;12-滑移限位板;13-螺杆;14-螺母套筒;15-支撑基础;16-吊装孔;17-安装座;100-第一模主体;200-第二模主体;201-内板部;202-外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而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0.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31.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为了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4.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包括支撑基础15(可以为基座、底面平台等等具体结构形式,甚至直接为地面也是可以的)、设置在支撑基础15上的第一模、第二模和驱动组件;
35.第一模包括第一模主体100;
36.第二模包括第二模主体200和肋模1,肋模1可分离地位于第二模主体200的端部,第二模主体200面对第一模主体100(二者彼此面对的表面即为模具工作面),肋模1位于第二模主体200背离第一模主体100的一侧;
37.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和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第
一伸缩驱动装置2连接于第二模主体200以用于驱动第二模主体200靠近或远离第一模主体100,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连接于第二模主体200对应肋模1处的端部,详见图5,具体可以在第二模主体200(可称为侧模)对应肋模1处的端部设置安装座17,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可称为顶模装置)安装在安装座17上进而安装于第二模主体200,所以相当于顶模装置安装在侧模上,而传统的顶模装置一般安装在支撑基础15上,这使得本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具有更小的安装空间小且不需要基础支架,结构简单;另外利用侧模与构件相互作用脱模,还提高了脱模效率,此外,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的伸缩部(例如电动推杆的杆部)能够朝向第一模主体100运动而穿过第二模主体200,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的一端连接肋模1,另一端连接第二模主体200,注意:本文所称连接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例如下文提到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的另一端连接中间横梁10,由于中间横梁10是与第二模主体200连接的,所以这种情况理解为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的另一端与第二模主体200间接连接,显然通过合理地结构设计,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的另一端与第二模主体200直接连接的方案也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用于驱动肋模1往第二模主体200的端部或中部运动;
38.其中,第一模可以称为为固定模,第二模可以称为为活动模,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命名方式,由于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连接于第二模主体200以用于驱动第二模主体200靠近或远离第一模主体100,说明该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至少具有一个活动模,如果把第一模也设计成可活动的(非固定模),这样的替换方案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由于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设计了肋模1,从而本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尤其适合生产新型的带肋薄壳楼梯(即带加强肋5的楼梯)。
39.结合图6和图7理解,第一模(固定模)是与预制楼梯6的踏面7接触的部分,具体地,固定模可以采用螺栓与固定支座及支撑基础15连接,其主要工作面可采用钢板折弯而成,以保证楼梯表面圆滑过渡,第二模(活动模)是与预制楼梯6带肋的底面8接触的部分,其主要工作面可以采用钢板折弯而成,以保证楼梯表面圆滑过渡,当然,固定模和活动模并不局限于钢板材质。
40.此外,可以为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和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配备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可以由(但不限于)plc控制模块组成,从而可以自动化控制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和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以实现脱模、合模等动作外,此外还可以支持急停、点动等功能,其中脱模过程应根据操作流程分为多个运动步骤,下文将详细介绍。
41.参见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为电动推杆或液压推杆,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为电动推杆或液压推杆,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为电动推杆或液压推杆,当然,除了采用电动推杆或液压推杆,其他任意合适的能够实现伸缩驱动的设备、装置、机构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和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的数量并不受特别的限制,优选各自在以多个的形式分布在模具合适的位置,例如,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可以为3个,分别连接于第二模主体200的左右两端和中部,但本实用新型显然不限于此。
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的伸缩运动方向以及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的伸缩运动方向均垂直于第二模主体200,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的伸缩运动方向平行于第二模主体200,由于采用了肋模1与第二模主体200可分离地设置,第三伸缩驱动
装置4可以沿平行于第二模主体200的方向驱动肋模1直接离开预制楼梯6的加强肋5,而不会与加强肋5产生摩擦,从而便于脱模,当然,关于各伸缩驱动装置的伸缩运动方向并不限于此,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43.参见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肋模1成对布置在第二模主体200的上下两端,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成对布置在第二模主体200的上下两端,更具体地,第二模主体200包括内板部201和连接在内板部201上下两端的两个外板部202,内板部201相比外板部202更靠近第一模主体100,并且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伸长使得2各肋模1位于第二模主体200的端部(上下两端),上方的肋模1位于内板部201和上方的外板部202之间,下方的肋模1位于内板部201和下方的外板部202之间,肋模1与外板部202围成加强肋5的浇筑成型空间,内板部201与第一模主体100之间为浇筑的预制楼梯6的主体部门的成型空间。
44.参见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支撑基础15上的支架9,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的一端铰接于第二模主体200,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的另一端铰接于支架9,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的一端铰接于肋模1,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模主体200,采用铰接的形式使得伸缩驱动装置驱动对应的承载体时有更灵活的活动空间。
45.参见图2和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模主体200背离第一模主体100的一侧的中间横梁10,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的一端连接肋模1,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的另一端连接中间横梁10,设置中间横梁10便于安装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
46.参见图3,此外,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支撑基础15上的滑移引导支撑组件,滑移引导支撑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撑基础15上的滑轨11和可滑移地安装在滑轨11上的滑移机构,滑移机构与第二模主体200连接,滑轨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的伸缩运动方向一致,具体地,滑移机构包括与第二模主体200连接的2块滑移限位板12,2块滑移限位板12从滑轨11的两侧可滑移地扣住滑轨11,滑移引导支撑组件中各部件优选采用低摩擦系数制作,滑移引导支撑组件可以限制第二模主体200的左右横移以及上下浮动,从而使得本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运行时更为平稳、可靠,当然,滑移引导支撑组件并不局限于滑轨11、滑移限位板12配合的形式,还可以采用滑槽、滑套等形式来实现,各种变化形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7.参见图4,此外,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还包括长度可调机构,长度可调机构的一端连接第一模主体100背离第二模主体200的一侧,长度可调机构的另一端连接支撑基础15,作为一种实施例,长度可调机构可以采用螺杆13加螺母套筒14的结构形式,用扳手拧动螺母套筒14,可实现支撑长度的调节,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种形式。
48.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对应一种装配式楼梯生产方法,该装配式楼梯生产方法采用上述的带肋薄壳楼梯活动模具系统进行生产,装配式楼梯生产方法包括步骤:
49.a、使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驱动第二模主体200靠近第一模主体100至合模状态,使第一模主体100、第二模主体200和肋模1围成混凝土浇筑空间,并且使第一模主体100和第二模主体200彼此固定,例如可以采用螺栓或类似的连接件将第一模主体100和第二模主体200固定(紧固),当然,在此之前,通常应做好初始准备工作:应保证整个模具系统各机构动作能正常运转并且对第一模主体100和第二模主体200的表面(包括模具工作面和其他表
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清理工作,通常在初始准备工作时,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处于回缩状态,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处于回缩状态,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处于伸长状态,第二模主体200包括内板部201和外板部202,内板部201相比外板部202更靠近第一模主体100,并且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伸长使得肋模1位于第二模主体200的端部,具体位于内板部201和外板部202之间,并且分别与外板部202和内板部201接触,肋模1与外板部202围成加强肋5的浇筑成型空间;
50.b、安装用以成型预制楼梯6的加强肋5和踏面7上的吊装孔16的开孔工装,具体可以安装用以成型吊装孔16的塑料套筒及固定套筒的螺栓。为了便于吊运与安装,楼梯的肋面及踏面7上设置有吊装孔16,所以需设置套筒;
51.c、对第一模主体100、第二模主体200和肋模1各自的工作面施加混凝土脱模剂,具体可以采用喷涂的方式来进行混凝土脱模剂的施加,例如用喷枪或毛刷将混凝土脱模剂均匀涂覆在第一模主体100、第二模主体200和肋模1各自用以混凝土成型的表面上;
52.d、在第一模主体100、第二模主体200和肋模1围成的浇筑空间中浇筑混凝土材料并振捣均匀,然后抹平浇筑混凝土材料填充于浇筑空间后的上表面,具体地,振捣操作可以利用在第一模主体100、第二模主体200和肋模1的外立面安装振动电机振捣,也可采用手持式振捣棒进行人工振捣;
53.e、等待浇筑的混凝土材料硬化至可脱模强度,形成带加强肋5的预制楼梯6,当然,该预制楼梯6的加强肋5和踏面7上还成型有的吊装孔16,脱模强度的具体范围值可以是,通常普通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20mpa,超高性能混凝土强度达到20mpa~30mpa即可,但该脱模强度的具体范围值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一旦有不同的需求时,脱模强度的范围可以灵活进行设置;
54.f、拆除开孔工装,并将形成的带加强肋5的预制楼梯6与第二模主体200固定在一起(具体可以通过螺栓来固定,但不限于螺栓),使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回缩,使预制楼梯6与第一模主体100脱模,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回缩到预定距离后停下,并将第一伸缩驱动装置2锁死;
55.g、解除对预制楼梯6与第二模主体200的固定,对应上面提到的,具体可以是拆除连接预制楼梯6与第二模主体200的螺栓,使第二伸缩驱动装置3回缩,使肋模1与预制楼梯6脱模,这里具体是指与预制楼梯6的加强肋5脱模,由于采用了肋模1与第二模主体200可分离地设置,可以驱动肋模1直接离开预制楼梯6的加强肋5,而不会与加强肋5产生摩擦,从而便于脱模;
56.h、控制第三伸缩驱动装置4伸长,穿过第二模主体200(具体穿过外板部202上的通孔)而顶推预制楼梯6,使预制楼梯6与第二模主体200脱离;
57.i、针对预制楼梯6的加强肋5上形成的吊装孔16安装吊具,将预制楼梯6吊走,当然,后续还可以清理模具(包括第一模和第二模),至此完成整个楼梯生产流程。
5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