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强度铝木组框结构板。
背景技术:2.传统的结构板一般采用单板或者复合结构,无论是哪种结构,稳定性均较差,容易发生变形或拱起的情况,导致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铝木组框结构板,外框架和内框架之间设置有不锈钢框架,内框架内侧设置有若干中心板,结构稳定性及强度大大提高,不会发生变形或拱起的情况,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外框架的内侧的外框凸条和内框架的外侧的内框凸条分别卡设于不锈钢框架的卡槽内,大大提高了外框架、内框架、不锈钢框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强度,内框架的内侧两端均匀开设有若干插口,中心板的两端通过插接头与内框架内侧相互插接,大大提高了中心板和内框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强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铝木组框结构板,包括外框架、内框架、不锈钢框架、中心板及外板,所述外框架内侧设置有不锈钢框架,所述不锈钢框架内侧设置有内框架,所述内框架的内侧设置有若干中心板,所述中心板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邻的两个中心板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外框架、内框架、不锈钢框架及中心板的两侧端面均设置有外板;
5.所述不锈钢框架的外侧表面及内侧表面均设置有卡槽,所述外框架的内侧设置有外框凸条,所述外框凸条设置于不锈钢框架外侧的卡槽内,所述内框架的外侧设置有内框凸条,所述内框凸条设置于不锈钢框内侧的卡槽内;
6.所述内框架的内侧两端均匀开设有若干插口,所述中心板的两端均设置有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插设于内框架内侧的插口内。
7.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强度铝木组框结构板,其中,所述外框架包括第一纵杆及第一横杆,所述第一纵杆及第一横杆均有两根且相互之间铆接以构成外框架,以实现外框架的组装。
8.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强度铝木组框结构板,其中,所述内框架包括第二纵杆及第二横杆,所述第二纵杆及第二横杆均有两根且相互之间铆接以构成内框架,所述中心板的宽度和两根第二纵杆之间的距离一致,以实现内框架的组装,并且保证中间板和内框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9.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强度铝木组框结构板,其中,所述不锈钢框架包括第三纵杆及第三横杆,所述第三纵杆及第三横杆均有两根且相互之间焊接以构成不锈钢框架,以实现不锈钢框架的组装。
10.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强度铝木组框结构板,其中,所述外板通过胶设置于外框架、内框架、不锈钢框架及中心板的两侧端面,所述外板的面积与外框架的面积一致,保证结构板和结构板之间的连接。
11.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强度铝木组框结构板,其中,所述外框架、内框架、不锈钢框架及中心板的厚度一致,便于外板贴附于外框架、内框架、不锈钢框架及中心板的外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结构合理、简单,便于组装和加工,外框架和内框架之间设置有不锈钢框架,内框架内侧设置有若干中心板,结构稳定性及强度大大提高,不会发生变形或拱起的情况,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
14.(2)外框架的内侧的外框凸条和内框架的外侧的内框凸条分别卡设于不锈钢框架的卡槽内,大大提高了外框架、内框架、不锈钢框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强度。
15.(3)内框架的内侧两端均匀开设有若干插口,中心板的两端通过插接头与内框架内侧相互插接,大大提高了中心板和内框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强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中心板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外框架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内框架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不锈钢框架结构示意图。
22.图中:外框架1、第一纵杆101、第一横杆102、内框架2、第二纵杆201、第二横杆202、不锈钢框架3、第三纵杆301、第三横杆302、中心板4、外板5、卡槽6、外框凸条7、内框凸条8、插口9、插接头10。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两侧”、“一端”、“另一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铝木组框结构板,包括外框架1、内框架2、不锈钢框架3、中心板4及外板5,外框架1内侧设置有不锈钢框架3,不锈钢框架3内侧设置有内框架2,内框架2的内侧设置有若干中心板4,中心板4之间相互平行且
相邻的两个中心板4之间留有空隙,外框架1、内框架2、不锈钢框架3及中心板4的两侧端面均设置有外板5,外板5通过胶设置于外框架1、内框架2、不锈钢框架3及中心板4的两侧端面,外板5的面积与外框架1的面积一致,外框架1、内框架2、不锈钢框架3及中心板4的厚度一致;不锈钢框架3的外侧表面及内侧表面均设置有卡槽6,外框架1的内侧设置有外框凸条7,外框凸条7设置于不锈钢框架3外侧的卡槽6内,内框架2的外侧设置有内框凸条8,内框凸条8设置于不锈钢框内侧的卡槽6内;内框架2的内侧两端均匀开设有若干插口9,中心板4的两端均设置有插接头10,插接头10插设于内框架2内侧的插口9内。
26.如图4所示,外框架1包括第一纵杆101及第一横杆102,第一纵杆101及第一横杆102均有两根且相互之间铆接以构成外框架1。
27.如图5所示,内框架2包括第二纵杆201及第二横杆202,第二纵杆201及第二横杆202均有两根且相互之间铆接以构成内框架2,中心板4的宽度和两根第二纵杆201之间的距离一致,以保证中心板的稳定性。
28.如图6所示,不锈钢框架3包括第三纵杆301及第三横杆302,第三纵杆301及第三横杆302均有两根且相互之间焊接以构成不锈钢框架3。
29.组装方法及使用原理:首先装备多个两端设置有插接头10的中心板4,随后准备外框架1的第一纵杆101及第一横杆102、内框架2的第二纵杆201及第二横杆202、不锈钢框架3的第三纵杆301及第三横杆302,先将所有的中心板4一端的插接头10插入到第二纵杆201内侧的插口9内,随后将另一个第二纵杆201与中心板4的另一端的插接头10相互插接,再将两根第二横杆202分别设置于第二纵杆201的两端并与第二纵杆201铆接,使中心板4固定于内框架2内;接着将不锈钢框架3的两根第三纵杆301及两根第三横杆302放置于内框架2的外侧,并使内框架2外侧的内框凸条8插入第三纵杆301和第三横杆302内侧的卡槽6内,并将两根第三纵杆301及两根第三横杆302相互焊接,使不锈钢框架3设置于内框架2的外侧;接着将外框架1的两根第一纵杆101及两根第一横杆102放置于不锈钢框架3的外侧,并使外框架1内侧的外框凸条7插入不锈钢框架3外侧的卡槽6内,再将两根第一横杆102和第一纵杆101的两端铆接,完成外框架1、内框架2、不锈钢框架3、中心板4的连接,最后将外框架1、内框架2、不锈钢框架3、中心板4的两侧端面分别涂覆胶,再将外板5贴附于外框架1、内框架2、不锈钢框架3、中心板4的两侧端面,随后挤压并进行烘干,得到结构板。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简单,便于组装和加工,外框架1和内框架2之间设置有不锈钢框架3,内框架2内侧设置有若干中心板4,结构稳定性及强度大大提高,不会发生变形或拱起的情况,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外框架1的内侧的外框凸条7和内框架2的外侧的内框凸条8分别卡设于不锈钢框架3的卡槽6内,大大提高了外框架1、内框架2、不锈钢框架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强度;内框架2的内侧两端均匀开设有若干插口9,中心板4的两端通过插接头10与内框架2内侧相互插接,大大提高了中心板4和内框架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强度。
30.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31.最后所要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