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吊顶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吊顶边角线。
背景技术:2.吊顶是指房屋居住环境的顶部装修的一种装饰,就是指天花板的装饰,是室内装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吊顶具有保温、隔热、隔声、吸声的作用,也是电气、通风空调、通信和防火、报警管线设备等工程的隐蔽层。
3.现在的吊顶在安装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边角线来进行支撑,但是现有的边角线通常具有支撑不稳定,安装不便的问题,因此,研究一种吊装效果好,且便于安装的吊顶边角线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顶边角线,具有吊装效果好,且便于安装的功能优点。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吊顶边角线,包括:用于吊装在建筑顶部的吊件、用于承托吊顶的承托件及用于固定所述吊顶的紧固件;所述承托件上设置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承托件形成卡接槽;所述吊件与卡接槽卡接;所述紧固件设置在吊件上。
7.可选的,所述吊件包括:用于吊装在建筑顶部的吊装板、连接板、卡接板、第一抵接板和第二抵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吊装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卡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抵接板和第二抵接板均与卡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卡接板与卡接槽卡接;所述第一抵接板与卡接槽的前侧壁抵接;所述第二抵接板与卡接槽的后侧壁抵接;所述紧固件设置在吊装板上。
8.可选的,所述吊顶边角线还包括:螺杆、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过吊装板后用于固定在建筑顶部上;所述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均与螺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母与吊装板的上表面抵接;所述第二螺母与吊装板的下表面抵接。
9.可选的,所述卡接板为t型板;所述t型板的一端与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t型板其余两端中的一端与第一抵接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抵接板固定连接。
10.可选的,所述吊装板和连接板一体连接;所述连接板和卡接板一体连接;所述第一抵接板和第二抵接板均与卡接板一体连接。
11.可选的,所述承托件包括:贴墙板和用于承托所述吊顶的承托板;所述贴墙板和承托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贴墙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和承托板固定连接;所述卡接槽由第一侧板、贴墙板、承托板和第二侧板形成。
12.可选的,所述贴墙板和承托板一体连接;所述贴墙板和第一侧板一体连接;所述承托板和第二侧板一体连接。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主要通过吊件实现对承托结构的吊装,然后通过承托结构实现对吊顶的支撑;
15.2.通过吊件和卡接槽的卡接,从而便于吊件与承托结构的拆装,安装方便快捷;
16.3.通过螺杆、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的设置,便于对吊件的拆卸,且通过转动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能够调节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的高度,从而便于调节吊件的高度。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状态的状态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吊件和承托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吊件;11、吊装板;12、连接板;13、卡接板;14、第一抵接板;15、第二抵接板;2、承托件;21、贴墙板;22、承托板;23、第一侧板;24、第二侧板;3、紧固件;4、螺杆;5、第一螺母;6、第二螺母;7、卡接槽;8、建筑顶部;9、吊顶。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
2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顶边角线,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用于吊装在建筑顶部8的吊件1、用于固定在墙体上且承托吊顶9的承托件2及用于固定所述吊顶9的紧固件3;所述承托件2上设置有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所述第一侧板23、第二侧板24和承托件2形成卡接槽7;所述吊件1与卡接槽7卡接;所述紧固件3设置在吊件1上。
24.在实际应用中,吊顶9可以为扣板或蜂窝板,实际安装过程为先将吊件1的一端吊装在建筑顶部8,然后将吊件1的另一端与卡接槽7卡接,然后将吊顶9放置在承托件2上,承托件2对吊顶9起到支撑作用;第一侧板23、第二侧板24和承托件2形成承托结构,通过吊件1的另一端与卡接槽7的卡接,便于吊件1与承托结构的拆装,能够通过吊件1对承托结构起到吊装作用,另外,还可通过螺丝将承托件2固定在墙体上;在本技术中主要通过吊件1实现对承托结构的吊装,然后通过承托结构实现对吊顶9的支撑,通过吊件1和卡接槽7的卡接,从而便于吊件1与承托结构的拆装,安装方便快捷。
25.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吊件1包括:用于吊装在建筑顶部8的吊装板11、连接板12、卡接板13、第一抵接板14和第二抵接板15;所述连接板12的一端与吊装板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卡接板13固定连接;所述卡接板13与卡接槽7卡接;所述第一抵接板14与卡接槽7的前侧壁抵接;所述第二抵接板15与卡接槽7的后侧壁抵接;所述紧固件3设置在吊装板
11上。
26.具体地,连接板12垂直于吊装板11,通过吊装板11和连接板12的设置,在将吊装板11吊装在建筑建筑顶部8的情况下,吊装板11呈水平状态,连接板12呈竖直状态,然后卡接板13与卡接槽7卡接,使得吊装板11和承托件2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使得本吊顶边角线也能够适应厚度较大的吊顶9;另外,在将卡接板13卡接在卡接槽7内后,第一抵接板14和第二抵接板15均位于卡接槽7内,且通过第一抵接板14与卡接槽7的前侧壁抵接、第二抵接板15与卡接槽7的后侧壁抵接,使得卡接板13难以在卡接槽7内产生前后位移,加强了卡接板13与卡接槽7卡接后的稳定性。
27.在实际应用中,吊装板1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为圆孔,用于与紧固件3配合对吊顶9板面进行卡位,第一通孔用拉铆螺母固定,用于作紧固件3螺丝定位;在本技术中紧固件3包括:螺栓、手柄、螺母、平底螺母;手柄设置在螺栓的头部;所述螺栓的尾部穿过吊装板11上的拉铆螺母后与平底螺母螺纹连接,然后螺栓的尾部继续穿过吊顶9后与螺母螺纹连接,然后拧紧平底螺母和螺母,使得平底螺母与吊顶9的上表面抵紧,螺母与吊顶9的下表面抵紧,加强了吊顶9与吊件1的连接。
28.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吊顶边角线还包括:螺杆4、第一螺母5和第二螺母6;所述螺杆4的一端穿过吊装板11后用于固定在建筑顶部8上;所述第一螺母5和第二螺母6均与螺杆4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母5与吊装板11的上表面抵接;所述第二螺母6与吊装板11的下表面抵接。
29.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先将螺杆4的一端固定在建筑顶部8,然后从螺杆4上取下第二螺母6,吊装板11上通常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为椭圆孔,作为螺杆4(也就是吊顶丝杆)的活动位,控制吊件1向螺杆4靠近,使得螺杆4位于第二通孔内,然后将第二螺母6从螺杆4的另一端拧入,然后拧紧第一螺母5和第二螺母6,实现了对吊件1的吊装,通过螺杆4、第一螺母5和第二螺母6的设置,便于对吊件1的拆卸,且通过转动第一螺母5和第二螺母6,能够调节第一螺母5和第二螺母6的高度,从而便于调节吊件1的高度。
30.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卡接板13为t型板;所述t型板的一端与连接板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t型板其余两端中的一端与第一抵接板1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抵接板15固定连接。通过卡接板13为t型板,便于卡接板13与卡接槽7的卡接。
31.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吊装板11和连接板12一体连接;所述连接板12和卡接板13一体连接;所述第一抵接板14和第二抵接板15均与卡接板13一体连接。通过吊装板11和连接板12的一体连接、连接板12和卡接板13的一体连接以及第一抵接板14和第二抵接板15均与卡接板13一体连接,加强了吊装板11和连接板12之间的稳定性、连接板12和卡接板13之间的稳定性以及卡接板13分别与第一抵接板14和第二抵接板15的稳定性,从而加强了吊件1的稳固性。
32.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承托件2包括:贴墙板21和用于承托所述吊顶9的承托板22;所述贴墙板21和承托板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23和贴墙板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板24和承托板22固定连接;所述卡接槽7由第一侧板23、贴墙板21、承托板22和第二侧板24形成。
33.具体地,贴墙板21用于紧贴墙体,在实际应用中,还可采用螺丝将贴墙板21固定在墙体上,贴墙板21竖直设置,承托板22水平设置,卡接槽7位于承托板22的上方,在将卡接板
13卡接在卡接槽7内后,承托板22可与吊顶9的下表面抵接,承托板22对吊顶9起到了承托作用,提高了吊顶9安装的稳定性。
34.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贴墙板21和承托板22一体连接;所述贴墙板21和第一侧板23一体连接;所述承托板22和第二侧板24一体连接。通过贴墙板21和承托板22的一体连接、贴墙板21和第一侧板23的一体连接以及承托板22和第二侧板24的一体连接,加强了贴墙板21和承托板22之间的稳定性、贴墙板21和第一侧板23之间的稳定性以及承托板22和第二侧板24之间的稳定性,从而加强了承托结构的稳固性。
35.在本技术中吊件1和承托件2均采用铝型材制成,根据铝材材质的稳定以及结构可以多变的特点,能够挤压出吊件1和承托结构这两种结构的铝材形状;将吊件1和承托件2相互卡接组装后,可以根据吊顶9的厚度调节紧固件3,实现对吊顶9的稳定承托的作用。
36.本实用新型的吊顶边角线,主要通过吊件1实现对承托结构的吊装,然后通过承托结构实现对吊顶9的支撑,通过吊件1和卡接槽7的卡接,从而便于吊件1与承托结构的拆装,安装方便快捷;通过螺杆4、第一螺母5和第二螺母6的设置,便于对吊件1的拆卸,且通过转动第一螺母5和第二螺母6,能够调节第一螺母5和第二螺母6的高度,从而便于调节吊件1的高度。
3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