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62537发布日期:2022-02-26 02:28阅读:7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


背景技术:

2.车库,一般是指人们用来停放汽车的地方。车库分为地上车库和地下车库,一般商场、住房建筑多采用地下车库对车辆进行停放。
3.相关技术中,地下车库一般包括库体、出入口和缓行坡道,出入口设置在地面上,缓行坡道自出入口延伸至库体,库体设于地面的下方空间内。车辆需要停入地下车库时,经由入口通过缓行坡道驶入地下停车空间。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下雨或者车辆进入地下车库时,可能会有流水进入车库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包括坡道本体、挡水组件、支撑组件和排水组件;所述坡道本体沿其宽度方向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挡水组件包括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转动连接在放置槽内,所述挡水板的转动方向与坡道本体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挡水板倾斜设置,所述挡水板的倾斜方向与坡道本体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挡水板用于阻挡顺坡道向下流动的水;所述支撑组件与挡水板的底部连接,所述支撑组件远离挡水板的转动端,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挡水板;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开设在挡水板一侧,用于对挡水板阻挡的水进行排出。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槽能够对支撑组件进行放置,当水从坡道上流下时,挡水板对流下的水进行阻挡,当水在挡水板前汇集较多时,水经由排水槽进行排出,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9.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伸缩管和弹性件,所述伸缩管一端与挡水板底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放置槽底部转动连接,所述伸缩管的转动轴线均与坡道本体的上表面平行,所述弹性件套设在伸缩管周侧,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挡水板底部连接,另一端与放置槽底部连接,所述放置槽远离挡水板转动端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块。
10.辆驶入车库,车轮经由挡水板时,将挡水板下压,此时伸缩管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挡水板的下表面与第一限位块的上表面抵接,使车辆平缓通过挡水板;车轮经过后,伸缩管在弹性件的带动下与弹性件同时向上运动,使得挡水板的上表面与车库坡道的上表面之间具有夹角,对坡道上流下的水进行阻挡,使得车辆平稳经过的同时能够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11.可选的,所述排水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限位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块对
称设置排水槽内,所述第二限位块上端设置有漏水板。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限位块用于对漏水板进行支撑,坡道上的水经由漏水板时流入排水槽进行排出,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13.可选的,所述排水槽与放置槽之间连通有排水管。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入放置槽内时,能够经由排水管流入排水槽进行排出,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排水槽的底壁低于放置槽。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排水槽内积水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17.可选的,所述排水管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排水管沿坡道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放置槽内积水时,多个排水管使得放置槽内的积水流入排水槽进行排出,降低放置槽内积水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块上端连接有第一密封条,所述挡水板靠近转动端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密封条。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条降低挡水板发生磨损的可能性,当坡道有水流过时,第二密封条对挡水板和坡道本体之间进行密封,降低水流进入放置槽内的可能性。
21.可选的,所述挡水板远离放置槽的一端设置有防滑纹。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轮胎经过挡水板时打滑的可能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通过设置挡水组件、支撑组件和排水组件,支撑组件对挡水组件进行支撑,挡水组件对坡道本体上流下的水进行阻挡,当坡道本体与挡水组件之间的积水较多时,流入排水组件进行排出,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25.支撑组件由伸缩管和弹性件组成,使得车辆在行驶的时候提高车辆的平稳性,也能够在车辆驶过后继续对坡道本体流下的水进行阻挡,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9.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坡道本体;11、放置槽;12、第一限位块;2、挡水组件;21、挡水板;22、防滑纹;23、转轴;3、支撑组件;31、伸缩管;32、弹性件;33、转动座;4、排水组件;41、排水槽;42、第二限位块;43、漏水板;5、第一密封条;6、第二密封条;7、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
33.参照图1和图2,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包括坡道本体1、挡水组件2、支撑组
件3和排水组件4,坡道本体1沿其宽度方向开设有放置槽11,放置槽11用于放置支撑组件3,支撑组件3用于支撑挡水组件2。挡水组件2包括挡水板21,挡水板21可以是正方体状也可以是长方体状,本实施例中挡水板21为长方体状,挡水板21通过转轴23转动连接在放置槽11内,挡水板21的转动的轴线方向与坡道本体1的宽度方向相同,支撑组件3的高度高于坡道的上表面,因此挡水板21的上表面与坡道本体1的上表面之间具有夹角,本实施例中挡水板21的上表面与坡道本体1的上表面之间的角度为钝角,挡水板21对坡道本体1上流下的水进行阻挡。
34.参照图1和图2,排水组件4包括排水槽41,排水槽41开设在坡道上靠近挡水板21转轴23的一侧,排水槽41开口朝上,且排水槽41的底壁位于放置槽11底壁的下方。当坡道本体1上有从上流下的水时,挡水板21对从坡道本体1上流下的水进行阻挡,当水在挡水板21前汇集较多时,积水流入排水槽41内经由排水槽41进行排出,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35.参照图1和图2,放置槽11内远离挡水板21转动端的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有第一限位块12,挡水板21的下表面与第一限位块12的上表面抵接,当挡水板21的下表面与第一限位块12的上表面抵接时,挡水板21的上表面与坡道本体1的上表面平齐,且挡水板21的面积与放置槽11开口的面积相同,挡水板21的表面焊接有防滑纹22,降低轮胎经过挡水板21时打滑的可能性。
36.参照图1和图2,排水组件4还包括两个第二限位块42,第二限位块42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本实施例中为两个,两个第二限位块42均通过螺栓与排水槽41的底部固定连接,一个第二限位块42设置在排水槽41内靠近挡水板21的一侧壁上,另一个第二限位块42设置在排水槽41内远离挡水板21的一侧壁上,两个限位块上端放置有漏水板43,漏水板43的上表面与坡道本体1的上表面平齐。
37.参照图1和图2,第一限位块12上端粘接有第一密封条5,挡水板21靠近转动端的一侧壁上粘接有第二密封条6,第一密封条5和第二密封条6均为橡胶条,第一密封条5降低挡水板21发生磨损的可能性,第二密封条6对挡水板21和坡道本体1之间进行密封,降低水流进入放置槽11内的可能性。
38.参照图1-3,排水槽41与放置槽11之间连接有多个排水管7,多个排水管7沿坡道本体1的宽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排水管7可以是三个、四个、五个或者六个,本实施例中为十个,排水管7将排水槽41与放置槽11连通,当放置槽11内有积水时,积水通过排水管7排入排水槽41流出,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39.参照图2-4,支撑组件3包括伸缩管31和弹性件32,支撑组件3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3为四个,放置槽11底部和挡水板21底面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转动座33,伸缩管31一端与放置槽11底部通过转动座33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挡水板21底面的转动座33转动连接,伸缩管31的转动轴线与挡水板21的转动轴线平行,弹性件32套设在伸缩管31周侧,弹性件32为弹簧,弹性件32一端与挡水板21底部焊接,另一端与放置槽11底部焊接。当车辆驶入车库,车轮经由挡水板21时,将挡水板21下压,此时伸缩管31和弹性件32处于压缩状态,挡水板21的下表面与第一限位块12的上表面抵接,使车辆平缓通过挡水板21;车轮经过后,伸缩管31在弹性件32的带动下与弹性件32同时向上运动,使得挡水板21的上表面与车库坡道的上表面之间具有夹角,对坡道上流下的水进行阻挡,从而使
车辆平稳经过的同时能够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库坡道入口挡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挡水板21在未经车辆碾压时的初始状态为挡水板21的上表面与坡道本体1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钝角,当水从坡道本体1上流入车库时,挡水板21对流下的水进行阻挡,挡水板21的上表面与坡道本体1的上表面之间的积水较多时,积水流入排水槽41,再从排水槽41排出;当车辆从坡道上行驶时,车轮经由挡水板21时,将挡水板21下压,此时伸缩管31和弹性件32处于压缩状态,挡水板21的下表面与第一限位块12的上表面抵接,使车辆平缓通过挡水板21,流水流入放置槽11,再经由排水管7流入排水槽41排出;车轮经过后,伸缩管31在弹性件32的带动下与弹性件32同时向上运动,使得挡水板21恢复初始状态,对坡道本体1上流下的水进行阻挡,降低流水进入地下车库内的可能性。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