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装配式支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72162发布日期:2022-04-22 11:40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装配式支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工程装配式支座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建筑工程中卸料平台是施工现场常搭设各种临时性的操作台和操作架,一般用于材料的周转。卸料平台分为移动式卸料平台、落地式卸料平台、悬挑式卸料平台多种。
3.目前悬挑式卸料平台还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悬挑式卸料平台由于设置在高空,其主要受力是通过钢丝与预埋吊环连接的方式,该种受力方式虽在卸料平台初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在长时间的卸料操作过程中,钢丝会发生松动,会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建筑工程装配式支座结构,解决目前卸料平台稳定性不足,具有严重安全隐患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工程装配式支座结构,包括卸料平台,所述卸料平台下侧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柱和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铰接于所述支柱的下侧,所述支柱右侧开设有收纳槽,所述第一支撑杆可收纳在所述收纳槽中,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端开设有插接口,所述第一支撑杆通过所述插接口可拆卸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端设置有卡件,所述卡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卸料平台下侧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左侧设置有第一缓冲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杆下侧设置有第二缓冲组件,所述支柱上侧设置有第一固定组件,所述支柱下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支撑装置对现有的卸料平台进行稳定支撑,并在卸料的过程中对卸料平台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有效缓冲,可提升卸料平台的稳定性,有效提升卸料平台的安全性能,设置的支柱是该装置受力进行支撑的主体,设置的收纳槽可收纳第一支撑杆,设置的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可进行快速对接、快速拆卸,具有良好的便捷性,卸料过程中卸料平台在向下小范围倾斜的过程中,设置的滚轮在卸料平台下侧滚动,可以将卸料平台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等部件,将第二支撑杆与卸料平台的硬性接触变为良性接触,防止第二支撑杆与卸料平台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对两者造成损坏,设置的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将卸料平台传递的一部分力进行缓冲,进而对卸料平台提供支撑力的同时对其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有效缓冲,提升其稳定性与安全性,设置的第一固定组件与第二固定组件对支柱起到良好的固定支撑作用,保证支柱的稳定性。该装置通过第二支撑杆等部件对卸料平台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并通过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对其受到的作用力进行缓冲,有效提升卸料平台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包括导杆和第一限位块,所述导杆贯穿插设于所述支柱的上侧,所述导杆与所述支柱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导杆左端连接,所述导杆左侧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处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支柱之间,所述导杆右
端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导杆右端套设有锁筒,所述锁筒与所述导杆转动连接,所述锁筒右侧插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锁筒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铰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导杆在支柱上滑动时对第一弹簧进行压缩,设置的第一限位块限制第一弹簧的运动,进而使得第一弹簧能够提供作用力,设置的第二限位块限制锁筒的运动,防止锁筒从导杆上脱落,设置的连接杆将第二支撑杆的作用力传递至导杆,进而实现对卸料平台作用力的缓冲,设置的锁筒使得第一缓冲组件便于拆卸,便于安装,可重复循环利用。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包括支撑件和套筒,所述支撑件左侧与所述支柱下侧连接,所述套筒一端与所述支撑件上侧连接,所述套筒内插设有顶柱,所述顶柱与所述套筒滑动连接,所述顶柱上端铰接有弧形托板,所述顶柱下端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套筒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顶柱、套筒、第二弹簧可配合工作实现二次缓冲作用,将卸料平台受到的部分力进行缓冲,与第一缓冲组件辅助配合工作,进一步提升卸料平台的稳定性。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螺纹柱和锁环,所述螺纹柱一端与所述支柱的上端连接,所述螺纹柱贯穿所述锁环的下侧,所述螺纹柱与所述锁环螺纹连接,所述锁环上侧贯穿插设有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锁环滑动连接,所述挂钩下端设置有第三限位块,所述挂钩可拆卸连接有第一预埋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锁环可在转动的同时在螺纹柱上上下运动,进而带动挂钩上下运动,进而可调节挂钩的高度,设置的挂钩与第一预埋件连接,将支柱的上端固定住。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条和第二预埋件,所述固定条与所述支柱的下端连接,所述固定条与所述第二预埋件可拆卸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固定条与第二预埋件将支柱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
15.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6.1.通过设置的支撑装置对现有的卸料平台进行稳定支撑,并在卸料的过程中对卸料平台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有效缓冲,可提升卸料平台的稳定性,有效提升卸料平台的安全性能,设置的支柱是该装置受力进行支撑的主体,设置的收纳槽可收纳第一支撑杆,设置的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可进行快速对接、快速拆卸,具有良好的便捷性,卸料过程中卸料平台在向下小范围倾斜的过程中,设置的滚轮在卸料平台下侧滚动,可以将卸料平台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等部件,将第二支撑杆与卸料平台的硬性接触变为良性接触,防止第二支撑杆与卸料平台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对两者造成损坏,设置的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将卸料平台传递的一部分力进行缓冲,进而对卸料平台提供支撑力的同时对其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有效缓冲,提升其稳定性与安全性,设置的第一固定组件与第二固定组件对支柱起到良好的固定支撑作用,保证支柱的稳定性。该装置通过第二支撑杆等部件对卸料平台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并通过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对其受到的作用力进行缓冲,有效提升卸料平台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7.2.通过设置的导杆在支柱上滑动时对第一弹簧进行压缩,设置的第一限位块限制第一弹簧的运动,进而使得第一弹簧能够提供作用力,设置的第二限位块限制锁筒的运动,防止锁筒从导杆上脱落,设置的连接杆将第二支撑杆的作用力传递至导杆,进而实现对卸料平台作用力的缓冲,设置的锁筒、滑动连接的导杆使得第一缓冲组件便于拆卸,便于安装,可重复循环利用;
18.3.通过设置的锁环可在转动的同时在螺纹柱上上下运动,进而带动挂钩上下运动,进而可调节挂钩的高度,设置的挂钩与第一预埋件连接,将支柱的上端固定住。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正视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b处的放大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c 处的放大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d处的放大图。
27.附图标记:1、卸料平台;2、支撑装置;21、支柱;22、第一支撑杆;23、收纳槽;24、插接口;25、第二支撑杆;26、卡件;27、滚轮;28、转轴;3、第一缓冲组件;31、导杆;32、第一限位块;33、第一弹簧;34、第二限位块;35、锁筒;36、连接杆;4、第二缓冲组件;41、支撑件;42、套筒;43、顶柱;44、弧形托板;45、第二弹簧;5、第一固定组件;51、螺纹柱;52、锁环;53、挂钩;54、第三限位块;55、第一预埋件;6、第二固定组件;61、固定条;62、第二预埋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工程装配式支座结构,包括卸料平台1,卸料平台1下侧设置有支撑装置2,设置的支撑装置2对现有的卸料平台1进行稳定支撑,并在卸料的过程中对卸料平台1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有效缓冲,可提升卸料平台1的稳定性,有效提升卸料平台1的安全性能,支撑装置2包括支柱21和第一支撑杆22,设置的支柱21是该装置受力进行支撑的主体,第一支撑杆22铰接于支柱21的下侧,支柱21右侧开设有收纳槽23,第一支撑杆22可收纳在收纳槽23中,第一支撑杆22上端开设有插接口24,第一支撑杆22通过插接口24可拆卸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5,设置的收纳槽23可收纳第一支撑杆22,设置
的第一支撑杆22与第二支撑杆25可进行快速对接、快速拆卸,具有良好的便捷性,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杆25上端设置有卡件26,卡件26通过转轴28转动连接有滚轮27,滚轮27与卸料平台1下侧连接,卸料过程中卸料平台1在向下小范围倾斜的过程中,设置的滚轮27在卸料平台1下侧滚动,可以将卸料平台1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二支撑杆25,第一支撑杆22等部件,将第二支撑杆25与卸料平台1的硬性接触变为良性接触,防止第二支撑杆25与卸料平台1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对两者造成损坏,第二支撑杆25左侧设置有第一缓冲组件3,第一支撑杆22下侧设置有第二缓冲组件4,设置的第一缓冲组件3与第二缓冲组件4将卸料平台1传递的一部分力进行缓冲,进而对卸料平台1提供支撑力的同时对其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有效缓冲,提升其稳定性与安全性,支柱21上侧设置有第一固定组件5,支柱21下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组件6。设置的第一固定组件5与第二固定组件6对支柱21起到良好的固定支撑作用,保证支柱21的稳定性。该装置通过第二支撑杆25等部件对卸料平台1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并通过第一缓冲组件3与第二缓冲组件4对其受到的作用力进行缓冲,有效提升卸料平台1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1.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缓冲组件3包括导杆31和第一限位块32,导杆31贯穿插设于支柱21的上侧,导杆31与支柱21滑动连接,导杆31与支柱21是可活动的,第一限位块32与导杆31左端连接,导杆31左侧套设有第一弹簧33,第一弹簧33处于第一限位块32与支柱21之间,设置的导杆31在支柱21上滑动时对第一弹簧33进行压缩,设置的第一限位块32限制第一弹簧33的运动,进而使得第一弹簧33能够提供作用力,如图5所示,导杆31右端设置有第二限位块34,导杆31右端套设有锁筒35,锁筒35与导杆31转动连接,设置的第二限位块34限制锁筒35的运动,防止锁筒35从导杆31上脱落,锁筒35右侧插设有连接杆36,连接杆36与锁筒35螺纹连接,连接杆36右端与第二支撑杆25铰接,设置的连接杆36将第二支撑杆25的作用力传递至导杆31,进而实现对卸料平台1作用力的缓冲,设置的锁筒35使得第一缓冲组件3便于拆卸,便于安装,可重复循环利用。
32.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缓冲组件4包括支撑件41和套筒42,支撑件41左侧与支柱21下侧连接,套筒42一端与支撑件41上侧连接,套筒42内插设有顶柱43,顶柱43与套筒42滑动连接,顶柱43上端铰接有弧形托板44,顶柱43下端连接有第二弹簧45,第二弹簧45处于套筒42内,设置的顶柱43、套筒42、第二弹簧45可配合工作实现二次缓冲作用,将卸料平台1受到的部分力进行缓冲,与第一缓冲组件3辅助配合工作,进一步提升卸料平台1的稳定性。
33.如图2和图7所示,第一固定组件5包括螺纹柱51和锁环52,螺纹柱51一端与支柱21的上端连接,螺纹柱51贯穿锁环52的下侧,螺纹柱51与锁环52螺纹连接,锁环52上侧贯穿插设有挂钩53,挂钩53与锁环52滑动连接,挂钩53下端设置有第三限位块54,挂钩53可拆卸连接有第一预埋件55,第一预埋件55预埋在卸料平台1下方楼层的楼板上,设置的锁环52可在转动的同时在螺纹柱51上上下运动,进而带动挂钩53上下运动,进而可调节挂钩53的高度,设置的挂钩53与第一预埋件55连接,将支柱21的上端固定住。
34.如图2所示,第二固定组件6包括固定条61和第二预埋件62,固定条61与支柱21的下端连接,固定条61与第二预埋件62可拆卸连接,设置的固定条61与第二预埋件62将支柱21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第二预埋件62预埋在卸料平台1下方楼层。
3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使用该装置时,首先按照现有的技术对卸料平台1进行正常安装,在卸料平台1下方的楼层预埋第一预埋件55与第二预埋件62,第一预埋件55预埋在
上侧楼板内,第二预埋件62预埋在下侧楼板内,将支柱21上的固定条61安装在第二预埋件62内,第二预埋件62对其进行固定,将挂钩53挂在第一预埋件55上,之后旋转锁环52,实现挂钩53的高度调节,进而使得挂钩53与第一预埋件55稳定连接,之后转动第一支撑杆22从收纳槽23中取出,使得第一支撑杆22搭接在弧形托板44上,之后将第二支撑杆25插接在第一支撑杆22内,实现两者的连接,将连接杆36插接在锁筒35内,旋转锁筒35实现连接杆36与导杆31的连接,在卸料的过程中,卸料平台1受到作用力轻微向下运动的时,第一弹簧33与第二弹簧45进行压缩,实现作用力的缓冲效果。
3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支撑装置对现有的卸料平台进行稳定支撑,并在卸料的过程中对卸料平台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有效缓冲,可提升卸料平台的稳定性,有效提升卸料平台的安全性能,设置的支柱是该装置受力进行支撑的主体,设置的收纳槽可收纳第一支撑杆,设置的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可进行快速对接、快速拆卸,具有良好的便捷性,卸料过程中卸料平台在向下小范围倾斜的过程中,设置的滚轮在卸料平台下侧滚动,可以将卸料平台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等部件,将第二支撑杆与卸料平台的硬性接触变为良性接触,防止第二支撑杆与卸料平台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对两者造成损坏,设置的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将卸料平台传递的一部分力进行缓冲,进而对卸料平台提供支撑力的同时对其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有效缓冲,提升其稳定性与安全性,设置的第一固定组件与第二固定组件对支柱起到良好的固定支撑作用,保证支柱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卸料平台的稳定性,对其起到支撑缓冲效果,有效提高卸料平台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