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叠合板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71874发布日期:2022-04-22 11:3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叠合板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尤指一种预制叠合板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2.装配式整体建筑结构现阶段现场现浇部位施工主要采用传统做法,即采用木模板体系配合满堂支架的支撑体系,满堂支撑体系包括立杆、扫地杆、腰部水平横杆、顶部水平横杆、支撑叠合板的横梁、支撑现浇段模板的小横梁以及现浇段模板等。该支撑系统不仅结构复杂,而且较多的横杆和立杆,以及支撑方木和模板,会使材料的综合成本增加,同时满堂支架的安拆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工,复杂的体系形式也使得下部楼面的施工空间受限,特别是对于同时存在预制竖向墙板的住宅结构,因为需要同层灌浆,但是又受限于施工操作面的情形,实际操作难以实施。因此,装配式剪力墙住宅形式的实施需要形式简洁、操作简单、节约成本、绿色循环的叠合板支撑体系。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板支撑体系,可实现少撑和系统独立,不仅节约支架成本,而且可充分释放施工平面操作空间。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预制叠合板支撑体系,包括多个高度可调节的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排列成多行多列,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一个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的横拉杆,每个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设有一个顶托机构,在同一行中每相邻的两个所述顶托机构之间设有一个第一横梁,所述顶托机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上设有现浇模板,所述现浇模板横跨在相邻的两行第一横梁上,所述现浇模板的顶面与所述第一横梁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
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杆包括插管、立管、插销和微调件,所述插管的一端沿高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立管的一端设有微调段,所述微调段上设有外螺纹和沿所述立管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孔,所述插管设有所述通孔的一端插设在所述立管内,所述插销插入所述长条孔和任一所述通孔内,所述微调件与所述微调段螺纹连接且与所述插销抵接。
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插销包括插入段和弧形段,所述插入段插入所述长条孔和所述通孔内,所述弧形段环绕在所述微调段的外侧壁。
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杆还包括菊花盘,所述菊花盘设置在所述插管上,所述菊花盘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插接孔,所述插接孔的孔径沿所述支撑杆的高度方向由上到下逐渐减小,所述横拉杆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插接孔相适配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设在所述插接孔内。
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杆还包括第一定位套管,所述第一定位套管设置在所述插管远离所述立管的一端;
10.所述顶托机构包括顶托管、托板和第二定位套管,所述托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套管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托管上,所述托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横梁,所述顶托管插设在所述插管远离所述立管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定位套管与所述第一定位套管抵接。
1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顶托机构还包括调节螺母,所述顶托管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顶托管的外壁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母位于所述托板下方且与所述托板抵接,用于调节所述托板在所述顶托管上的位置。
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顶托机构还包括y型面板,所述y型面板设置在所述顶托管的顶部,所述托板位于所述y型面板与所述第二定位套管之间;
13.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与所述y型面板相适配的开槽,所述调节螺母带动所述托板朝向所述y型面板移动,使所述第一横梁上的所述开槽与所述y型面板契合并使所述第一横梁的顶面与所述y型面板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顶托机构还包括楔钉,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位于所述开槽的侧壁外部设有楔钉榫头,所述第一横梁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开槽的侧壁外部设有楔钉榫母,所述y型面板上设有楔钉孔,所述楔钉插入所述楔钉孔内,且一个所述第一横梁的楔钉榫头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第一横梁的楔钉榫母通过所述楔钉连接。
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上设有模板槽口,所述现浇模板设置在所述模板槽口内。
16.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上设有横梁槽口,所述横梁槽口设置在所述模板槽口下方且与所述模板槽口连通,所述第二横梁设置在所述横梁槽口内用于支撑所述现浇模板。
1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取消传统满堂支架的支撑形式,充分发挥预制叠合板独立支撑体系优势,节约预制叠合板及现浇段模板支架的成本,在满足预制叠合板支撑和现浇段模板支撑的情况下,预制叠合板独立支撑体系不受墙、梁等部位模板支架的影响,通过支撑杆、第一横梁和横梁杆形成独立、稳定的体系,实现少撑和系统独立,此外,没有横向的扫地杆和腰部拉杆,可充分释放施工平面操作空间,有利于材料的运输、周转和安拆,特别是为竖向预制构件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同层灌浆提供施工条件。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制叠合板支撑体系的正视图;
20.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制叠合板支撑体系的侧视图;
21.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插管和立管的分解示意图;
23.图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插销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菊花盘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顶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横梁与顶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横梁的主视图。
29.附图标号说明:
30.10、支撑杆;11、插管;111、通孔;12、立管;121、微调段;122、长条孔;13、插销;131、插入段;132、弧形段;14、微调件;141、把手;15、菊花盘;151、插接孔;16、底盘;17、第一定位套管;20、横拉杆;21、插接部;30、顶托机构;31、顶托管;32、托板;33、第二定位套管;34、调节螺母;35、y型面板;351、顶部面板;352、倾斜板;353、竖直板;36、楔钉;40、第一横梁;41、模板槽口;42、横梁槽口;43、开槽;431、缺口;44、楔钉榫头;45、楔钉榫母;50、现浇模板;60、预制叠合板;70、第二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33.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34.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板支撑体系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多个高度可调节的支撑杆10,多个支撑杆10排列成多行多列,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10之间设有一个用于连接两个支撑杆10的横拉杆20,每个支撑杆10的顶部设有一个顶托机构30,在同一行中每相邻的两个顶托机构30之间设有一个第一横梁40,顶托机构30用于支撑第一横梁40,第一横梁40上设有现浇模板50,现浇模板50横跨在相邻的两行第一横梁40上,现浇模板50的顶面与第一横梁40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
37.具体地,支撑杆10按实际需要支撑的预制叠合板60的数量排列成多行和多列,支撑杆10的间距根据施工要求进行设置,支撑杆10为钢结构。相邻两个支撑杆10之间通过一个横拉杆20连接,实现支撑杆10的横向连接,以在水平方向将多个支撑杆10连接为一个整体,提高支撑体系的稳定性。
38.每个支撑杆10的顶部分别设有一个顶托机构30,在同一行中,相邻两个顶托机构30之间设置一个第一横梁40,第一横梁4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顶托机构30上,第一横梁40用于支撑预制叠合板60,预制叠合板60的一端放置在一个第一横梁40上,预制叠合板60
的另一端放置在相邻的另一列的第一横梁40上。第一横梁40上还设有现浇模板50,现浇模板50的一端设置在一个第一横梁40上,现浇模板50的另一端设置在相邻的另一行对应的第一横梁40上。通过在现浇模板50上浇筑混凝土,将相邻的两个预制叠合板60连接在一起。
39.如图10所示,第一横梁40上设有模板槽口41,现浇模板50设置在模板槽口41内,以使现浇模板50的顶面与第一横梁40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优选地,还包括第二横梁70,第一横梁40上设有横梁槽口42,横梁槽口42设置在模板槽口41下方且与模板槽口41连通,第二横梁70设置在横梁槽口42内用于支撑现浇模板50。通过设置第二横梁70来支撑现浇模板50,可提高支撑体系的稳定性。
40.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取消传统满堂支架的支撑形式,充分发挥预制叠合板独立支撑体系优势,节约预制叠合板及现浇段模板支架的成本,在满足预制叠合板60支撑和现浇段模板支撑的情况下,预制叠合板独立支撑体系不受墙、梁等部位模板支架的影响,通过支撑杆10、第一横梁40和横梁杆20形成独立、稳定的体系,实现少撑和系统独立,此外,没有横向的扫地杆和腰部拉杆,可充分释放施工平面操作空间,有利于材料的运输、周转和安拆,特别是为竖向预制构件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同层灌浆提供施工条件。
4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杆10包括插管11、立管12、插销13和微调件14,插管11的一端沿高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通孔111,立管12的一端设有微调段121,微调段121上设有外螺纹和沿立管12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孔122,插管11设有通孔111的一端插设在立管12内,插销13插入长条孔122和任一通孔111内,微调件14与微调段121螺纹连接且与插销13抵接。
42.插管12的外径小于立管12的内径,插管11插入立管12内,插管11上的通孔111对应立管12上的微调段121,微调段121上设有长条孔122,插销13插入长条孔122和任一通孔111内,可调节插管12伸出立管12的长度,进而实现支撑杆10的高度粗调。例如,相邻两个通孔111之间的间距为100mm,通过插销13将第一个通孔111与长条孔122连接在一起时,支撑杆10的高度最高,需要减小支撑杆10的高度时,可通过插销13将第二个通孔111与长条孔122连接在一起,此时,支撑杆10的高度则降低100mm。
43.在通过通孔111进行粗调的基础上,还可通过微调件14和立管12上的微调段121实现支撑杆10高度的精调。微调件14内设有内螺纹,微调件14套设在微调段121上且与微调段121螺纹连接,微调件14与插销13连接在一起,旋转微调件14,使微调件14沿微调段121升降时,可带动插销13在长条孔122内上下移动,进而实现精调支撑杆10的高度,确保楼板标高的精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杆10还可通过现有的伸缩杆结构来实现高度调节。
44.优选地,如图3所示,微调件14外侧壁上设有把手141,通过转动把手141实现微调件14在微调段121上移动,以便于用户调节,省时省力。
45.如图5所示,插销13包括插入段131和弧形段132,插入段131插入长条孔122和通孔111内,弧形段132环绕在微调段121的外侧壁。弧形段132环绕在微调段121的外侧壁并抱紧微调段121,可防止插销13从长条孔122和通孔111内脱落。
46.如图3和图6所示,支撑杆10还包括菊花盘15,菊花盘15设置在插管11上,菊花盘15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插接孔151,插接孔151的孔径沿支撑杆10的高度方向由上到下逐渐减小,横拉杆20的底部设有与插接孔151相适配的插接部21,插接部21插设在插接孔151内。横拉杆20与支撑杆10采用承插式连接,安拆快捷,使用方便,插接孔151的孔径由上到下逐
渐减小,可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47.如图3所示,为提高支撑杆10的稳定性,支撑杆10的底部还设有底盘16,即立管12的底部设有底盘16,底盘16的横截面积大于立管12的横截面积,可增大支撑杆1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支撑杆10自身的稳定性以及支架的整体稳定性。
48.如图1所示,支撑杆10还包括第一定位套管17,第一定位套管17设置在插管11远离立管12的一端;如图7所示,顶托机构30包括顶托管31、托板32和第二定位套管33,托板32和第二定位套管33分别设置在顶托管31上,托板32用于支撑第一横梁40,顶托管31插设在插管11远离立管12的一端,且第二定位套管33与第一定位套管17抵接。
49.顶托管31的外径小于插管11的内径,顶托管31插入插管11内,支撑杆10上的第一定位套管17与顶托管31上的第二定位套管33抵接,以在高度方向对顶托管31进行限位,防止顶托管31在插管11内向下滑落。第一横梁40两端分别放置在相邻的两个托板32上,通过托板32来支撑第一横梁40。
50.优选地,如图7所示,顶托机构30还包括调节螺母34,顶托管31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调节螺母34与顶托管31的外壁螺纹连接,调节螺母34位于托板32的下方且与托板32抵接,用于调节托板32在顶托管31上的位置。转动调节螺母34时,调节螺母34沿顶托管31的高度方向移动,调节螺母34移动时带动托板32沿顶托管31的高度方向升降,进而带动第一横梁40移动,以将第一横梁40移动到目标位置。
51.如图7所示,顶托机构30还包括y型面板35,y型面板35设置在顶托管31的顶部,托板32位于y型面板35与第二定位套管33之间;如图8所示,第一横梁40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与y型面板35相适配的开槽43,开槽43的顶部开口,且沿第一横梁4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面开口,调节螺母34带动托板32朝向y型面板35移动,使第一横梁40上的开槽43与y型面板35契合并使第一横梁40的顶面与y型面板35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52.如图9所示,y型面板35包括顶部面板351、两个倾斜板352和两个竖直板353,两个倾斜板352沿第一横梁40的径向对称设置在顶部面板351的下方,每个倾斜板352的下方连接有一个竖直板353。第一横梁40的端部设有开槽43,该开槽43与y型面板35相适配,y型面板35从开槽43的侧面开口处进入开槽43内,开槽43的侧壁顶部设有用于避让顶部面板351的缺口431。
53.如图9所示,将第一横梁40放置在托板32上时,转动调节螺母34带动第一横梁40朝向y型面板35移动,使y型面板35的竖直板353和倾斜板352进入第一横梁40端部的开槽43内,移动到开槽43的侧壁顶部与顶部面板351抵接(即顶部面板351位于开槽43顶部的缺口431内)时,证明第一横梁40移动到位,此时第一横梁49的顶面与y型面板35的顶面(顶部面板351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y型面板35,可在移动第一横梁40时,方便对第一横梁40进行定位。
54.顶托机构30还包括楔钉36,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横梁40的一端位于开槽43的侧壁外部设有楔钉榫头44,楔钉榫头44位于开槽43沿第一横梁40径向的两侧壁外部,第一横梁40的另一端位于开槽43的侧壁外部设有楔钉榫母45,楔钉榫母45位于开槽43沿第一横梁40径向的两侧壁外部,y型面板35上设有楔钉孔,楔钉36插入楔钉孔内,且一个第一横梁40的楔钉榫头44与相邻的另一个第一横梁40的楔钉榫母45通过楔钉36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横梁40通过楔钉榫头44与楔钉榫母45配合连接,然后通过楔钉36将顶托机构30和两个第一
横梁40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通过楔钉36实现第一横梁40与支撑杆10的加固连接。
55.本实施例的预制叠合板支撑体系具有以下效果:
56.(1)实现少撑、系统独立;取消传统满堂支架的支撑形式,充分发挥预制叠合板独立钢支撑体系优势,相比于现有的设置三道水平横杆的连接形式,节约叠合板及现浇段模板支架的成本,在满足预制叠合板支撑和现浇段模板支撑的情况下,预制叠合板独立钢支撑体系不受墙、梁等部位模板支架的影响,即可调钢支撑、铝合金梯形横梁、横拉杆形成独立、稳定的快拆体系,体系立杆间距更合理,实现少撑,能够自立稳定,实现系统独立,没有横向的扫地杆和腰部拉杆,充分释放施工平面操作空间,有利于材料的运输、周转和安拆,特别是为竖向预制构件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同层灌浆提供施工条件。
57.(2)操作简单、绿色高效;预制叠合板独立钢支撑体系的由支撑杆、横梁、横拉杆及附件组成,支撑杆采用可调钢支撑,能够自由的实现特定范围内高度和粗调和微调,操作简单快捷,横梁分为支撑预制叠合板的大横梁和支撑现浇段模板的小横梁,横梁均采用空心梯形铝合金型材,强度高,重量轻,可周转次数多;横拉杆采用承插式连接,安拆快捷,使用方便;支撑杆和大横梁采用楔形榫卯链接,支撑杆和支撑杆之间通过横拉杆连接,横拉杆与横拉杆之间采用承插的方式连接,便于快速的实现安拆,小横梁采用企口槽定位的方式搁置在大横梁上,整个系统构造简介,操作便利,所有材料都可实现快速重复周转,周转次数高,维护方便,能够实现绿色高效。
58.(3)满足装配式建筑施工要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不仅仅是部品部件的装配应用,它是一个综合体系,它需要更多的配套服务产品,特别是那些能够为部品部件、预制构件的连接安拆,现浇段的加固处理实现临时加固的产品,包含措施项目的材料、工艺、工法等,配套产品能够更好的体现和展现装配式建筑的优势,特别是施工过程的优势,从而为行业发展推波助澜,预制叠合板独立钢支撑体系就是一种工厂加工,现场拼装可以重复应用的预制叠合板支撑体系,特别是针对住宅体系研发,极大的简化现场操作,提高现场的文明施工,实现材料的循环应用,特别是它能够为竖向构件钢筋套筒连接的同层灌浆提供作业面和操作空间,是一种优良的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施工配套产品。
5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