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83180发布日期:2022-07-26 21:32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廊节段预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


背景技术:

2.城市综合管廊具有保障市政管线安全、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避免路面重复开挖等优点,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管廊预制拼装施工工艺在城市综合管廊中的普及,管廊施工逐渐走向标准化、模块化及工厂化的方向。
3.目前,综合管廊预制所使用的模具一般设置在地面上,模具以及预制的管廊节段的高度较高,因此对管廊节段进行吊装的提廊机以及对钢筋笼进行吊装的龙门吊的高度也必然较高,导致提廊机以及龙门吊的体积较大,对提廊机以及龙门吊的运输、组装等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用于预制综合管廊的模具设置在地面上,因此对管廊节段进行吊装的提廊机以及对钢筋笼进行吊装的龙门吊高度也必然较高,导致提廊机以及龙门吊的体积较大,对提廊机以及龙门吊的运输、组装等造成不便的缺陷,实现将模具设置在地下,降低模具以及预制管廊节段的高度,进而降低提廊机和龙门吊的高度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包括:基坑;至少一套模具,所述模具设置在所述基坑内,所述模具的顶部与所述基坑的顶部平齐或低于所述基坑的顶部;提廊机,所述提廊机横跨在所述基坑的顶部,用于起吊管廊节段;龙门吊,所述龙门吊横跨在所述基坑的顶部,用于起吊钢筋笼。
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所述模具包括:台座,所述台座设置在所述基坑的底部;一对侧模,一对所述侧模位于所述台座的顶部,且分布在所述台座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一对所述侧模可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台座的方向移动;一对端模,一对所述端模位于所述台座的顶部,且分布在所述台座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且至少一个所述端模能够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台座的方向移动;至少一个内模,所述内模设置在所述台座的上方,且所述内模可沿水平方向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台座的方向移动。
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所述基坑内沿所述基坑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一挡土墙,且当所述模具的数量大于一套时,多套所述模具沿所述第一挡土墙的长度方向分布,每套所述模具的其中一个所述端模安装在所述第一挡土墙上。
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所述基坑内还设置有一个第一支承墙,所述模具远离所述第一挡土墙一侧的所述端模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承墙上,且所述端模与所述第一支承墙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端
模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挡土墙的方向移动。
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所述第一挡土墙与所述内模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供所述内模穿过的第一通道。
1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所述基坑内沿所述基坑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挡土墙,且当所述模具包括多对时,每对所述模具沿所述基坑的宽度方向对称分布,多对所述模具沿所述第二挡土墙的长度方向分布,每对所述模具相互远离的两个所述端模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挡土墙上,每对所述模具仅包括一套所述内模,一套所述内模在两个所述台座之间移动。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在两个所述挡土墙之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承墙,每对所述模具相互靠近的两个所述端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承墙的两侧,所述端模与所述第二支承墙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所述第二支承墙包括两个,每对所述模具相互靠近的两个所述端模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支承墙相互远离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承墙之间还设置有支撑装置。
1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所述第二挡土墙与所述内模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供所述内模穿过的第二通道。
1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所述龙门架的跨度大于所述基坑的宽度与钢筋笼的宽度之和。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包括基坑、至少一套模具、提廊机和龙门吊。模具全部设置在基坑内,模具的顶部与基坑的顶部平齐或低于基坑的顶部。在进行综合管廊预制时,龙门吊将钢筋笼由地面吊装到基坑内的台座上,预制完成后,管廊节段的高度与模具的顶部平齐,预制的管廊节段的顶面与基坑的顶部平齐或者低于基坑的顶部,或者说管廊节段的顶部与地面平齐或低于地面。当管廊节段达到起吊强度时,由提廊机将管廊节段起吊到地面上。由于模具均位于基坑内,管廊的预制过程全部在地下进行,降低了管廊节段预制完成后的绝对高度,从而提廊机和龙门吊的初始起吊高度降低,进而可降低提廊机以及龙门吊的高度。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一侧设置有第一挡土墙的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的剖面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一侧设置有第一挡土墙的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的俯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两侧设置有第二挡土墙的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的剖面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两侧设置有第二挡土墙的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
的俯视图;
21.附图标记:
22.1:基坑;
ꢀꢀꢀꢀꢀꢀꢀꢀꢀꢀꢀ
2:提廊机;
ꢀꢀꢀꢀꢀꢀꢀꢀꢀ
3:龙门吊;
23.4:台座;
ꢀꢀꢀꢀꢀꢀꢀꢀꢀꢀꢀ
5:侧模;
ꢀꢀꢀꢀꢀꢀꢀꢀꢀꢀꢀ
6:端模;
24.7:第一挡土墙;
ꢀꢀꢀꢀꢀ
8:第一支承墙;
ꢀꢀꢀꢀꢀ
9:第一驱动装置;
25.10:第二挡土墙;
ꢀꢀꢀꢀ
11:第二支承墙;
ꢀꢀꢀꢀ
12:第二驱动装置;
26.13:扶壁肋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下面结合图1至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包括基坑1、至少一套模具、提廊机2和龙门吊3。
30.基坑1为以地面为基准面,沿竖向向下开挖的坑体,基坑1可以为长方体形状。
31.以下以六套模具为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沉式综合管廊预制系统进行说明。当然,模具的数量不仅仅局限于六套,一套、两套、三套等等数量均可,只要产能可达到的数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2.首先,对模具的结构进行说明,模具包括四部分,每套模具均包括台座4、一对侧模5、一对端模6和至少一个内模。
33.台座4为管廊节段的加工平台,作为管廊节段的底模,用于管廊节段的底面的成型。
34.侧模5包括一对,一对侧模5为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侧模5,两个侧模5沿台座4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分别设置在台座4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两个侧模5相对设置,且均位于台座4的顶部,当侧模5安装到位后,侧模5的底部与台座4的顶部接触。侧模5可向靠近或远离台座4的方向移动,在预制管廊节段前,侧模5向靠近台座4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工作位置,当管廊节段预制完成后,侧模5向远离台座4的方向移动进行脱模。
35.端模6包括一对,一对端模6沿台座4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分别设置在台座4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端模6相对设置,且均位于台座4的顶部,当端模6安装到位后,端模6的底部与台座4的顶部接触。至少一个端模6能够向靠近或远离台座4的方向移动,在预制管廊节段前,端模6向靠近台座4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工作位置,当管廊节段预制完成后,端模6向远离台座4的方向移动进行脱模。
36.内模包括至少一个,内模的数量由管廊节段的廊道数量决定,例如管廊节段为四廊道管廊时,内模的数量为四个。在预制管廊节段前,龙门吊3首先将钢筋笼吊装到台座4顶部,然后内模沿台座4的宽度方向穿过端模6并移动到台座4上方,内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模6的内侧面平齐,当预制完成后,内模再沿端模6的宽度方向移出。
37.基坑1的设置方式为两种,其中一种为仅在沿基坑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第一挡土墙7,另一种为沿基坑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二挡土墙10。
38.对于第一种,仅在基坑1沿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第一挡土墙7,此时,模具的数量为六套,六套模具沿第一挡土墙7的长度方向分布,每套模具中的其中一个端模6安装在第一挡土墙7上,该端模6位于台座4的顶部且端模6的底部与台座4的顶部密封接触。
39.而模具中的另一个端模6设置在基坑1沿宽度方向且远离第一挡土墙7的一侧,在该侧,基坑1内设置有用于支撑端模6的第一支承墙8,第一支承墙8与第一挡土墙7平行设置且两者均与台座4垂直。在端模6与第一支承墙8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9,第一驱动装置9用于驱动端模6向靠近或远离第一挡土墙7的方向移动,以便于使端模6移动到工作位,或带动端模6进行脱模。其中,第一驱动装置9可以为液压油缸。
40.每套模具的端模6上均设置有供内模穿过的通道,因此,在第一支承墙8与端模6上的通道对应的位置同样设置有供内模穿过的第一通道。
41.侧模5均设置在台座4上,且侧模5与台座4之间也设置有用于驱动侧模5移动的液压油缸。
42.基坑1的宽度至少需要满足当管廊节段预制弯成后,内模可沿水平方向移出管廊节段所需的空间。
43.对于第二种,沿基坑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二挡土墙10,此时,六个模具两个为一对,分为三对,每对模具包括两对侧模5、两对端模6、一对台座4和一套内模。每对模具沿基坑1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三对模具沿基坑1的长度方向分布。
44.每对模具中相互远离的两个端模6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挡土墙10的内侧面上,第二挡土墙10用于支撑两个端模6。两对侧模5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台座4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一对模具仅设置一套内模,两套模具共用一套内模,当左侧台座4上进行管廊节段预制时,内模向左移动到左侧的台座4上进行工作。当左侧台座4上的管廊节段预制完成后,内模向右移动到右侧的台座4上进行工作,而此时左侧的台座4上的管廊节段进入养护阶段,当左侧台座4上的管廊节段达到起吊要求时,提廊机2将左侧台座4上的管廊节段吊走,位于右侧管廊节段内的内模向左移动到左侧的台座4上方再次在左侧的台座4上进行管廊节段的预制,如此往复。
45.对于每套模具中相互靠近的两个端模6,在两个第二挡土墙10之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承墙11,上述的两个端模6分别设置在第二支承墙11的两侧。两个端模6与第二支承墙1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12,第二驱动装置12也可以为液压油缸,液压油缸用于驱动端模6向靠近或远离所对应的台座4的方向移动。
46.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支承墙11可以设置两个,两个第二支承墙11与台座4之间形成u形结构,两个第二支承墙11平行设置,且均与第二挡土墙10平行,每对模具中相互靠近的两个端模6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支承墙11相互远离的两侧。
47.在两个第二支承墙11之间还设置有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可以为支撑杆,两个第二支承墙11均承受向远离对应的台座4方向的压力,支撑杆可对两个第二支承墙11提供支撑力,使其更加坚固可靠。
48.同理,在第二挡土墙10与内模对应的位置同样设置有供内模沿水平方向移动时穿过的第二通道。
49.为加强第一挡土墙7与第二挡土墙10的强度,可以在第一挡土墙7或者第二挡土墙10远离台座4的一侧设置扶壁肋板13,扶壁肋板13可以为三角形结构。扶壁肋板13还可以设置多个,多个扶壁肋板13可以沿第一挡土墙7或第二挡土墙10的长度方向延伸。
50.以下,以设置两个第二挡土墙10的情况且以其中一对模具进行管廊预制为例,对管廊预制过程进行说明,其他模具进行管廊预制的工作过程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51.首先,位于左侧的台座4边缘的侧模5以及端模6向靠近台座4的方向移动并安装到工作位,龙门吊3将位于地面上的钢筋笼吊装到左侧的台座4上,内模向左移动到台座4上方,开始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待预制管廊节段达到脱模要求时,远离第二挡土墙10一侧的端模6、两个侧模5和内模进行脱模工作,管廊节段开始进行养护。
52.然后,位于右侧的台座4边缘的侧模5以及端模6向靠近台座4的方向移动并安装到工作位,龙门吊3将位于地面上的钢筋笼吊装到右侧的台座4上,内模向右移动到右侧的台座4上方,开始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待预制管廊节段达到脱模要求时,远离第二挡土墙10一侧的端模6、两个侧模5和内模进行脱模工作,管廊节段开始进行养护。
53.待左侧的管廊节段达到起吊要求时,提廊机2将左侧台座4上的管廊节段吊装到管廊节段放置区,左侧台座4空闲,准备进行下一阶段的管廊节段预制工作,如此往复循环。
54.由于预制管廊节段的端面需要设置止水带,其中一个端面需要设置止水带槽,而设置在第二挡土墙10上的端模6与第二挡土墙10位置固定,无法移动,因此,将未设置止水带槽的端模6设置在第二挡土墙10上,设置有止水带槽的端模6设置在第二支承墙11上,脱模时,设置有止水带槽的端模6可向远离管廊节段的方向水平移动脱模。
5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