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护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安全防护架。
背景技术:2.装配式建筑是将成批生产的预制房屋构件运输到建筑现场后进行装配而成的建筑,按照预制构件的形式与施工方法分为砌砖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板材骨架建筑与升板升材建筑等五种类型,预制房屋构件是通过流水线进行机械化生产,因此生产速度更快、生产成本更低,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更加节能环保。
3.传统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主体施工过程中,只能借助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和落地式脚手架进行防护作业,落地式脚手架安装后稳定性高但防护高度受限且搭设人工成本高、安装周期长,影响主体施工造价和施工速度。
4.而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搭设高度均在13米以上,存在架体自重高、组装周期长,架体成本高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提供一种安全防护架,便于组装、降低重量,提高安全防护架的使用稳定性。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安全防护架,用于安装在装配式建筑的墙体上,包括:框架体,所述框架体包括沿所述墙体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内架和外架,所述外架连接于所述内架且位于所述内架的远离所述墙体的一侧;多个附墙装置,设置于所述内架,用于将所述内架固定于所述墙体;其中,所述内架的在所述墙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和所述外架的在所述墙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沿所述墙体的高度方向,所述内架的底端低于所述外架的底端,所述内架的顶端低于所述外架的顶端。
7.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框架体包括内架和外架,外架的顶部高于内架的顶部,内架的底端低于外架的底端,内架和外架高度错开设置,可在使用沿墙体的高度方向具有较小尺寸的内架和外架的同时保证安全防护架具有较大的总体防护高度,且内架和外架的高度尺寸较小,可有效减小安全防护架的自重,有效增强安全防护架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并且,内架高度尺寸的减小有利于增强安全防护架与墙体固定的稳定性和安全防护架的提升的稳定性。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全防护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架和所述外架之间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连接件,所述多个连接件沿所述墙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每个所述连接件的沿所述墙体的厚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架和所述外架可拆卸地连接。
9.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内架和外架之间设置多个连接件,多个连接件提高内架和外架连接的稳定性,提高安全防护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连接件中至少一者连接所述内架的底端和所述外架的底端。
11.上述技术方案中,内架的底端和外架的底端通过连接件连接,对框架体起到加固和稳定支撑作用,有效提高框架体的结构强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全防护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的走道板,所述走道板搭接于所述连接件。
13.上述技术方案中,走道板用于承载人工在走道板上走动施工,连接件对走道板起到防护支撑作用,提高走道板的使用安全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全防护架还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喷头和与所述喷头连接的供液系统,所述喷头设置于所述走道板的底部且所述喷头朝向所述墙体。
15.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安全防护架上设置喷淋装置,喷淋装置起到降温、除尘和对墙体进行养护的作用,喷淋装置的喷头设置于走道板的底部,使得走道板对喷头起到保护作用,降低施工时坠落物砸坏喷头的风险,同时便于人工对喷头进行拆装及操作作业。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头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喷头沿所述墙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
17.上述技术方案中,喷头沿墙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有效提高喷淋装置的作用范围,进一步提高除尘、降温及养护的效果。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全防护架还包括辅助防护网,所述辅助防护网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内架的底端,所述辅助防护网的另一端用于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墙体。
19.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安全防护架的底部设置辅助防护网,可以阻拦较重的空降坠落物,防止材料及人的坠落事故发生。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体的高度为所述装配式建筑的层高的2.5至3 倍。
21.上述技术方案中,框架体的高度为所述装配式建筑的层高的2.5至3 倍,即安全防护架对装配式建筑的防护层数为2.5层至3层,相较于传统的4.5层的防护架,有效降低防护架自身的长度和重量,提高防护架安装和提升的稳定性和便捷性,且总体长度和重量降低,有利于提高防护架固定于墙体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操作更为便捷。
22.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附墙装置呈矩阵形分布于所述内架上,每列所述附墙装置沿所述墙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每排所述附墙装置沿所述墙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附墙装置用于与所述装配式建筑的每层的墙体的顶梁固定连接。
23.上述技术方案中,装配式建筑的每层只固定一排附墙装置,而安全防护架对装配式建筑的防护层数为2.5层至3层,即本技术的防护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两排附墙装置即可固定防护架,有效节省附墙装置的需求数量,降低成本且简化防护架固定和提升流程,节省作业时间;同时,两排附墙装置固定于相邻楼层的顶梁,顶梁的结构强度大,有效保证附墙装置固定的稳定性,且相邻两排的附墙装置固定于相邻两层的墙体,使得附墙装置间的间距较大,有利于提高对框架体支撑和固定的稳定性,有效降低框架体的悬臂长度;两排附墙装置分别固定于在建层的下两层的顶梁,便于防护架为在建层预留足够的防护高度,可有效防止在建层冒顶施工,提高防护架防护的稳定性。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架的顶端低于所述外架的顶端0.8~1.2m。
25.如果内架和外架错开的距离过短,则无法保证安全防护架具有较大的总体防护高度,内架和外架错开的距离过长,则安全防护架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本技术内架的顶端低于所述外架的顶端0.8~1.2m,这样的结构在保证安全防护架具有较大的总体
防护高度的同时保证安全防护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7.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防护架的主视图;
28.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防护架的侧视图;
29.图3为图2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
30.图4为图2所示的b部的放大图;
31.图5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防护架的施工示意图。
32.图标:200-墙体;210-顶梁;220-在建层;100-安全防护架;10-框架体;11-外架;12-内架;13-上吊点桁架;14-下吊点桁架;20-附墙装置; 21-导向支座;22-防坠装置;30-连接件;31-第一子连接件;32-第二子连接件;40-走道板;50-喷淋装置;51-喷头;60-辅助防护网;70-导轨;80
‑ꢀ
升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本技术中的“多个”表示至少两个。
39.请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安全防护架100,用于安装在装配式建筑的墙体
200上,安全防护架100包括框架体10,框架体10包括沿墙体20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内架12和外架11,外架11连接于内架12且位于内架12的远离墙体200的一侧。多个附墙装置20设置于内架12,用于将内架12固定于墙体200。其中,内架12的在墙体20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和外架11的在墙体20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沿墙体200的高度方向,内架12的底端低于外架11的底端,内架12的顶端低于外架11的顶端。
40.其中,内架12和外架11可以由多个横杆和纵杆交叉连接构成,横杆和纵杆之间可以固定斜杆,使得内架12和外架11形成具有米字型支撑架板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内架12和外架11的防护安全性。
41.附墙装置20的作用在于固定墙体200和框架体10,附墙装置20可以采用常规的防护架用的固定机构,每排附墙装置20的数量可根据框架体10 的长度设置。
42.内架12和外架11的高度尺寸相同,内架12的底端的水平高度小于外架11的底端的水平高度,则内架12相较于外架11下移一定距离,外架11 顶部的水平高度高出内架12的顶部的水平高度。
43.框架体包括内架和外架,外架的顶部高于内架的顶部,内架的底端低于外架的底端,内架和外架高度错开设置,可在使用沿墙体的高度方向具有较小尺寸的内架和外架的同时保证安全防护架具有较大的总体防护高度,且内架和外架的高度尺寸较小,可有效减小安全防护架的自重,有效增强安全防护架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并且,内架高度尺寸的减小有利于增强安全防护架与墙体固定的稳定性和安全防护架的提升的稳定性。
44.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安全防护架100的升降操作,安全防护架100 还包括升降机构80,可以在框架体10上沿装配式建筑墙体200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组升降机构80,升降机构80用于驱动安全防护架100 沿墙体200的高度升降。框架体10的顶部的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个上吊点桁架13,框架体10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个下吊点桁架14,便于连接升降机构80。
45.升降机构80可以使用常规的电葫芦或其他吊装装置,框架体10上沿装配式建筑墙体200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组升降机构80,可有效提高安全防护架100升降的稳定性,本技术未对升降机构80本身做任何改进,在此不做赘述。
46.如图2所示,安全防护架100还可以包括导轨70,导轨70设置于框架体10且沿墙体200的高度方向延伸。在安全防护架100上设置导轨70,导轨70对框架体10的升降起到滑动导向作用。
47.附墙装置20可以包括导向支座21和防坠装置22,导向支座21的一端与导轨70滑动连接,另一端与墙体200可拆卸连接,防坠装置22设置于导向支座21靠近导轨70的一端的下侧。
48.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导轨70安装于内架12上与附墙装置20相对应的位置,导轨70上具有竖直设置的导槽,导向支座21朝向导轨70的一端设置有导轮,导轮滚动设置于导槽内,导向支座21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墙体200。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防护架100还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连接件30,多个连接件30沿墙体2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每个连接件 30的沿墙体200的厚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内架12和外架11可拆卸地连接。
50.在内架12和外架11之间设置多个连接件30,一方面,多个连接件30 提高内架12和
外架11连接的稳定性,提高安全防护架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连接件30中至少一者连接内架12的底端和外架11的底端。内架12的底端和外架11的底端通过连接件30连接,对框架体10起到加固和稳定支撑作用,有效提高框架体10的结构强度。
52.可选地,如图2所示,连接件30包括三个第一子连接件31和一个第二子连接件32,第一子连接件31可以为n字支撑体,安全防护平台设置有三个n字支撑体,n字支撑体包括两个水平设置的支撑件和连接两个支撑件的斜撑件,n字支撑体本身结构强度高,保证整体框架体10的连接稳定性。
53.第二子连接件32用于连接内架12的底端和外架11的底端,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第二子连接件32为斜撑体,斜撑体的一端与外架11的底部固定连接,斜撑的另一端与内架12的底部固定连接,斜撑与内架12和外架11的连接可以通过螺栓固定也可以焊接。
54.可选的,斜撑体可以为一块斜置的板状结构,也可以包括多个沿墙体200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杆体。斜撑体的设置使得框架体10的底端形成三角形支撑,对框架体10起到加固和稳定支撑作用,有效提高框架体10 的结构强度。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防护架100还包括设置于连接件30上的走道板 40,走道板40搭接于连接件30。
56.走道板40用于承载人工在走道板40上走动施工,走道板40设置在连接件30的上方,连接件30对走道板40起到防护支撑作用,有效提高走道板40的使用安全性。
57.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30上均安装有走道板40,可以理解的是,相邻两个走道板40之间的间距应该大于人体的身高,以使上下相邻两个走道板40之间能够形成容许人工走动的通道。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防护架100还包括喷淋装置50,喷淋装置50包括喷头51和与喷头51连接的供液系统,喷头51设置于走道板40的底部且喷头51朝向墙体200。
59.示例性的,供液系统可以包括喷淋管(图中未示出)、水箱(图中未示出)、水泵(图中未示出),喷淋管与喷头51连通,喷淋管可以固定在内架 12上,喷淋管与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水泵进水口与水箱连通,水箱通过水泵和喷淋管向喷头51提供水,喷头51朝向墙体200向墙体200喷水。
60.在安全防护架100上设置喷淋装置50,喷淋装置50起到降温、除尘和对墙体200进行养护的作用,而喷淋装置50的喷头51设置于走道板40的底部,使得走道板40对喷头51起到保护作用,降低施工时坠落物砸坏喷头51的风险,同时便于人工对喷头51进行拆装及操作作业。
61.可选地,喷头51设有多个,多个喷头51沿墙体200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
62.示例性的,如图2和图4所示,多个喷头51可以间隔安装在第二层走道板40的下方。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每个走道板40的下方沿墙体200的宽度方向间隔安装多个喷头51,进一步提高喷淋装置50的作用范围,使得除尘、降温及养护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防护架100还包括辅助防护网60,辅助防护网 60的一端连接于内架12的底端,辅助防护网60的另一端用于可拆卸地固定于墙体200。
64.可以理解的是,辅助防护网60可以是柔性网,辅助防护网6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网,
也可以为具有柔软度的金属网,辅助防护网60的中间段自由下垂,且辅助防护网60的中间段的最底端的高度低于内架12最底端的高度。
65.例如,辅助防护网60处于自由垂落状态,当有物体或人体坠落至辅助防护网60时,辅助防护网60能够张紧缓冲物体或人体的冲击力。辅助防护网60的一端与墙体200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机构可拆卸连接,辅助防护网60的另一端绕过内架12的底端与最底端的连接件30连接,辅助防护网 60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材料或人从墙体200和框架体10中间的空隙掉落。
66.可选地,框架体10的高度为装配式建筑的层高的2.5至3倍。
67.示例性的,内架12和外架11的高度尺寸均为7~7.5m,装配式建筑的层高一般为2.9~3m,框架体10的高度为装配式建筑的层高的2.5至3倍。
68.框架体10的高度为装配式建筑的层高的2.5至3倍,即安全防护架100 对装配式建筑的防护层数为2.5层至3层,相较于传统的4.5层的防护架,有效降低防护架自身的长度和重量,提高防护架安装和提升的稳定性和便捷性,且总体长度和重量降低,有利于提高防护架固定于墙体200的稳定性,并且有效降低材料成本,操作更为便捷。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附墙装置20呈矩阵形分布于内架12上,每列附墙装置20沿墙体2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每排附墙装置20沿墙体200 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附墙装置20用于与装配式建筑的每层的墙体200的顶梁210固定连接。
70.如图1所示,安全防护架100设置有两排、每排设有两个附墙装置20,每排的两个附墙装置20对称分布于安全防护架100的左右两侧在将安全防护架100提升至施工姿态时,两排附墙装置20分别固定于在建层220下方的相邻两层的墙体200的顶梁210。
71.这样的结构使得装配式建筑的每层只固定一排附墙装置20,而安全防护架100对装配式建筑的防护层数为2.5层至3层,即本技术的防护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两排附墙装置20即可固定防护架,有效节省附墙装置20 的需求数量,降低成本且简化防护架固定和提升流程,节省作业时间;同时,两排附墙装置20固定于相邻楼层的顶梁210,顶梁210的结构强度大,有效保证附墙装置20固定的稳定性,且相邻两排的附墙装置20固定于相邻两层的墙体200,使得附墙装置20间的间距较大,有利于提高对框架体 10支撑和固定的稳定性,有效降低框架体10的悬臂长度;两排附墙装置 20分别固定于在建层220的下两层的顶梁210,便于防护架为在建层220 预留足够的防护高度,可有效防止在建层220冒顶施工,提高防护架防护的稳定性。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架12的顶端低于外架11的顶端0.8~1.2m。
73.如果内架12和外架11错开的距离过短,则无法保证安全防护架100 具有较大的总体防护高度,内架12和外架11错开的距离过长,则安全防护架10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本技术内架12的顶端低于外架 11的顶端0.8~1.2m,这样的结构在保证安全防护架100具有较大的总体防护高度的同时保证安全防护架100的结构稳定性。
74.可选地,如图2所示,位于内架12最底端的一排附墙装置20的高度与外架的最底端的高度等高,即内架12的底端延伸至在建层220的负二层,在内架12高度不变的前提下,内架12的顶部的长度得到有效减少,从而降低内架12的悬臂长度并提高附墙装置20对内架12的支撑的稳定性。
75.可以理解的是,内架12的底端的延伸长度应保证外架11的顶部的高度大于在建层
220施工完成后的高度,避免在建层220冒顶施工。
76.请参照图5,其中(a)为安全防护架100提升后的施工状态;(b)为在建层220施工完成状态;(c)为在完成的在建层220的墙体200上安装第三排附墙装置20;(d)为拆除最底层附墙装置20状态;(e)为安全防护架100又一次提升一层的状态,与(a)状态相同;(f)为新的在建层220 施工完成状态,与(b)状态相同,本技术的安全防护架100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7.(1)如(a)状态,安全防护架100通过两排附墙装置20安装于装配式建筑的墙体200上,两排附墙装置20沿墙体2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并且两排附墙装置20分别固定于装配式建筑的在建层220的下方相邻的两层的墙体200的顶梁210上;
78.(2)如(b)状态,完成装配式建筑的在建层220的墙体200的安装,完成后的在建层220的墙体200的高度低于安全防护架100的高度;
79.(3)如(c)状态,在步骤(2)已完成安装的墙体200的上梁上预安装第三排附墙装置20,准备提升安全防护架100;
80.(4)如(d)状态,拆除最底层一排的附墙装置20,通过升降机构80提升安全防护架100,提升过程中两排附墙装置20对安全防护架100起导向作用;
81.(5)如(e)状态和(f)状态,重复步骤(1)和步骤(2);
82.(6)将步骤(4)拆下的附墙装置20安装在步骤(5)的已完成安装的墙体 200上,再次准备提升安全防护架100。以此循环,安全防护架100随建筑的升高而升高。
83.可以理解的是,安全防护架100的防护高度为2-3层装配式建筑的高度,安全防护架100可以绕装配式建筑的外周围绕一圈,以形成全包围式安全防护架100。
84.如图5所示,框架体10的高度为装配式建筑的层高的2.5至3倍,安全防护架100对装配式建筑的防护层数为2.5层至3层,相邻两排附墙装置20的间距大于装配式建筑的层高且小于装配式建筑的层高的两倍,装配式建筑的每层只固定一排附墙装置20,安全防护架100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两排附墙装置20即可固定防护架,有效节省附墙装置20的需求数量,降低成本且简化防护架固定和提升流程,节省作业时间;同时,两排附墙装置20间的间距大于层高,间距较大的附墙装置20有利于提高对框架体10 支撑和固定的稳定性,有效降低框架体10的悬臂长度;附墙装置20与装配式建筑的每层的顶梁210固定,则两排附墙装置20分别固定于在建层220 的下两层的顶梁210,便于防护架为在建层220预留足够的防护高度,可有效防止在建层220冒顶施工,提高防护架防护的稳定性。
85.位于框架体10的最底端的一排附墙装置20的高度大于内架12的最底端的高度,内架12的底端延伸至在建层220的负二层,在内架12高度不变的前提下,内架12的顶部的长度得到有效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内架12 的悬臂长度并提高附墙装置20对内架12的支撑的稳定性,当然,内架12 的底端的延伸长度应保证外架11的顶部的高度大于在建层220施工完成后的高度,避免在建层220冒顶施工。
8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