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混凝土地界碑立柱拼合式塑料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88800发布日期:2022-08-27 02:5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混凝土地界碑立柱拼合式塑料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地界碑立柱拼合式塑料模具。


背景技术:

2.地界碑,或称界石,是一种边界标记物,是用于辨别一个地区与另外地区之间的边界位置和走向,例如国家、省、州、市、甚至是农场和社区的边界。
3.目前预制混凝土地界碑使用的模具多为一体式,这样不便于将预制好的混凝土地界碑从模具中取出,耽误工作进程。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预制混凝土地界碑立柱拼合式塑料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地界碑立柱拼合式塑料模具,便于对模具的拼合组装,进而便于将预制好的混凝土地界碑从模具中取出,避免耽误工作进程,也便于对模具的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预制混凝土地界碑立柱拼合式塑料模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拼合组件,所述拼合组件的顶部设置有盖板,所述拼合组件的外部四角处均设置有塑形件;
7.所述拼合组件包括两组第一模板和两组第二模板,两组所述第二模板分别设置在两组第一模板之间的左侧和右侧;
8.所述第一模板远离底板顶部中心处的一侧固接有第一立柱,所述第二模板远离底板顶部中心处的一侧固接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和第一立柱的底端与底板插接连接。
9.优选地,所述第二立柱贴近底板顶部中心处的一侧壁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盖板的左右两侧壁均固接有与限位滑槽相配合的限位滑条,所述第一立柱、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顶部平齐。
1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盖板在两组第二立柱之间滑动,进而对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顶部进行盖合和打开。
11.优选地,所述限位滑槽的内腔远离底板顶部中心处的一侧壁为半圆柱面状。
1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减小限位滑条在限位滑槽中的滑动阻力。
13.优选地,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远离底板、顶部中心处的一侧壁均固接有螺纹柱,所述塑形件包括直角挡体,所述直角挡体上开设有与螺纹柱相配合的四组开口槽,所述两组开口槽开设在直角挡体贴近第一立柱的一端处,所述另外两组开口槽开设在直角挡体贴近第二立柱的另一端处,所述开口槽远离底板顶部中心处的一侧设置有紧固螺母,所述紧固螺母与螺纹柱螺接配合。
14.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对直角挡体在拐角处的安装和拆卸。
15.优选地,所述底板的顶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第二立柱相配合的第二棱插孔,所
述底板的顶部四角均开设有与第一立柱相配合的第一棱插孔,所述四组第一棱插孔位于两组第二棱插孔之间。
1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对第一模板经过第一立柱在底板上以及第二模板经过第二立柱在底板上的插接固定和拆卸。
17.优选地,所述直角挡体的顶部低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顶部。
1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当盖板在拼合组件顶部滑动盖合和打开时,避免直角挡体与其接触对其产生摩擦阻力的情况。
19.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底部分别与第二立柱和第一立柱的底部存在高度间距。
2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当底板在地面上,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插接在底板上时,使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底部与地面不接触,避免地面对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使其与底板之间发生松动的情况。
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通过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与底板的插接安装配合,以及盖板在两组第二立柱之间的滑动配合,便于对两组第一模板、两组第二模板和盖板与底板之间形成一个可拼合组装的模具,便于进行混凝土地界碑的预制,且便于将预制好的混凝土地界碑从模具中取出,避免耽误工作进程,也便于对模具的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拼合组件和塑形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前视剖视图一;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前视剖视图二;
2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9.1-底板,101-第一棱插孔,102-第二棱插孔,2-拼合组件,201-第一模板,202-第一立柱,203-第二模板,204-第二立柱,2041-螺纹柱,2042-限位滑槽,3-盖板,301-限位滑条,4-塑形件,401-紧固螺母,402-直角挡体,403-开口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预制混凝土地界碑立柱拼合式塑料模具,包括底板1、拼合组件2、盖板3和塑形件4,底板1、拼合组件2、盖板3和塑形件4采用塑料材质制作,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拼合组件2,拼合组件2的顶部设置有盖板3,拼合组件2的外部四角处均设置有塑形件4。
32.如图1和图2所示,拼合组件2包括两组第一模板201和两组第二模板203,两组第二模板203分别设置在两组第一模板201之间的左侧和右侧,这样便于形成模具型腔。
33.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模板201远离底板1顶部中心处的一侧的左右两端均固接有第一立柱202,第一模板201进行第二模板203远离底板1顶部中心处的一侧固接有第二立柱
204,第二立柱204和第一立柱202的底端与底板1插接连接,在模具型腔中浇筑混凝土预制地界碑时,第一立柱202对第一模板201和第二立柱204对第二模板203分别可以作为加强筋使用,避免浇筑的的混凝土对第一模板201和第二模板203造成挤压变形。
34.如图2所示,第二立柱204贴近底板1顶部中心处的一侧壁开设有限位滑槽2042,如图4所示,盖板3的左右两侧壁均固接有与限位滑槽2042相配合的限位滑条301,第一立柱202、第一模板201和第二模板203的顶部平齐,通过限位滑条301在限位滑槽2042中滑动和导向,便于盖板3在两组第二立柱204之间滑动,并对其在高度方向上进行限位,进而便于对第一模板201和第二模板203形成的模具型腔的顶部进行盖合和打开,并在盖合时,盖板3与第一模板201和第二模板203一起形成封闭的模具型腔;限位滑槽2042的内腔远离底板1顶部中心处的一侧壁为半圆柱面状,便于减小限位滑条301在限位滑槽2042中的滑动阻力,进而方便盖板3的盖合和打开。
35.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模板201和第二模板203远离底板1顶部中心处的一侧壁的四角处均固接有螺纹柱2041,第一模板201上的两组第一立柱202位于其上的四组螺纹柱2041之间,第二模板203上的第二立柱204位于其上的四组螺纹柱2041之间,塑形件4包括直角挡体402,直角挡体402上开设有与螺纹柱2041相配合的四组开口槽403,开口槽403为一侧与直角挡体402上远离其直角处的一侧壁相连通的槽体,便于螺纹柱2041经过开口槽403插接在直角挡体402上,以及直角挡体402经过开口槽403与螺纹柱2041分离拆开,四组开口槽403中的两组开口槽403开设在直角挡体402贴近第一立柱202的一端处,而另外两组开口槽403开设在直角挡体402贴近第二立柱204的另一端处,开口槽403远离底板1顶部中心处的一侧设置有紧固螺母401,紧固螺母401与螺纹柱2041螺接配合,便于对直角挡体402在拐角处的安装和拆卸,直角挡体402在拐角处安装后,通过直角挡体402对第一模板201和第二模板203构成的直角拐角进行限位固定,避免模具型腔中浇筑混凝土时在拐角处发生挤压崩裂的可能;直角挡体402的顶部低于第一模板201和第二模板203的顶部,当盖板3在拼合组件2顶部滑动盖合和打开时,避免直角挡体402与其接触对其产生摩擦阻力的情况,方便盖板3的滑动使用。
36.如图3所示,底板1的顶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第二立柱204相配合的第二棱插孔102,底板1的顶部四角均开设有与第一立柱202相配合的第一棱插孔101,四组第一棱插孔101位于两组第二棱插孔102之间,通过第二立柱204的底端插接在第二棱插孔102中,和第一立柱202的底端插接在第一棱插孔101中,便于对第一模板201经过第一立柱202在底板1上以及第二模板203经过第二立柱204在底板1上的插接固定和拆卸。
37.如图5和图6所示,底板1的底部分别与第二立柱204和第一立柱202的底部存在高度间距,当底板1在地面上,第一立柱202和第二立柱204分别插接在底板1上的第一棱插孔101和第二棱插孔102中,使第一模板201和第二模板203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接触后,第一立柱202和第二立柱204的底端分别在第一棱插孔101和第二棱插孔102中插入停止,此时使第一立柱202和第二立柱204底部与地面不接触,从而避免地面对第一立柱202和第二立柱204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使其与底板1之间发生松动的情况。
38.工作原理:
39.将底板1放置在地面上,先将第二立柱204插入到第二棱插孔102中,对两组第二模板203对立安装在底板1上,然后将第一立柱202插入到第一棱插孔101中,对两组第一模板
201对立安装在底板1上,形成模具腔体,将四组直角挡体402放置在拼合组件2的四个拐角处,使其经过其上的开口槽403与对应位置处的螺纹柱2041实现穿插,然后在各个螺纹柱2041上旋拧拧紧紧固螺母401对直角挡体402在拐角处与第一模板201和第二模板203紧固连接在一起,从而便于在模具腔体中浇筑混凝土进行混凝土地界碑预制,通过将盖板3在两组第二立柱204之间自一组第一模板201所在的一侧向另一组第一模板201所在的一侧滑动,使得盖板3从浇筑的混凝土顶部经过,将多余的混凝土削掉,从而便于对混凝土地界碑在封闭的模具腔体中进行预制,在预制好后,反向操作上述动作,便于将预制好的混凝土地界碑从模具中取出,避免耽误工作进程,同时也便于对模具的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40.以上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