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43551发布日期:2022-08-06 04:5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应力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应力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


背景技术:

2.预应力张拉后利用灌浆泵将水泥浆压灌到预应力孔道中去,其作用:一是保护预应力筋以免锈蚀;二是使预应力筋与构件混凝土有效黏结,以控制超载时裂缝的间距与宽度并减轻梁端锚具的负荷,水泥浆的配合比在搅拌前试配确定,也可根据以往的配合比复验确定。水泥浆的拌制,首先把水加入搅拌机中,开动搅拌机后,再加入水泥和膨胀剂,材料计量应以水泥重量为基数来计算水量和外加剂用量。搅拌时间应保证水泥浆混合均匀,一般需要3min左右,灌浆过程中,水泥浆的搅拌应不间断,当灌浆过程短暂停顿时,应让水泥浆在搅拌机和灌浆机内循环流动,防止沉淀后堵塞管道和开关阀门。
3.目前,现有的孔道灌浆制浆设备,由于其独特的制浆工艺,在每次设备使用后,需要对搅拌机的内壁立即进行清洗,避免下次使用时对浆液的流动度成影响,人工对搅拌机的内壁清理时较为麻烦,故现有的制浆设备存在不便于对搅拌机的内壁进行清理的缺点,浆液的流动度对预应力筋的保护程度相关联,工作人员很难掌握浆液的各成分配比,导致后续需要多次对浆液的流动度进行现场检测,费时费力,故现有的制浆设备存在不便于控制浆液的流动度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预应力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包括制浆设备推车,所述制浆设备推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下料斗支撑架,所述下料斗支撑架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下料斗,所述下料斗的出料口固定连接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一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料口,所述输送管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螺旋杆,所述螺旋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所述制浆设备推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桶支架,所述搅拌桶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桶,所述搅拌桶的上表面安装有搅拌桶上盖,所述搅拌桶上盖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搅拌辊,所述搅拌辊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绞龙叶,所述搅拌辊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安装有刮板,所述搅拌桶的内底壁安装有重力传感器,所述搅拌桶下部的表面开设有出料口。
8.可选的,所述制浆设备推车的下表面安装有轮子,轮子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制浆设备推车下表面的四角,所述制浆设备推车的上表面安装有扶手。
9.可选的,所述制浆设备推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输送管支架和第二输送管支架,所述第一输送管支架和第二输送管支架上表面的凹槽处与输送管的表面相契合,且通过焊接固定。
10.可选的,所述下料斗、输送管、第一电机和下料口的数量均为三个,且矩形阵列分布在下料斗支撑架的上表面,所述三个下料斗内分别倒入的是水泥灰、膨胀剂、和水。
11.可选的,所述第一输送管支架和第二输送管支架的一侧面安装有控制器。
12.可选的,所述出料口的出口处安装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入口端的表面安装有电磁阀,所述出料管的表面安装有压浆泵,所述压浆泵的下表面与制浆设备推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通过下料斗、第一电机、螺旋叶片和重力传感器的设置,使该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具备了控制浆液的流动度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将水泥灰、膨胀剂和水分别放入下料斗内,依次打开第一电机,依次将水泥灰、膨胀剂和水通过螺旋杆和螺旋叶片的配合下传送至搅拌桶内,传送的过程中,水泥灰首先进入搅拌桶内,重力传感器实时监控放入水泥灰的量,达到一定量后反馈电信号给水泥灰传送装置,使控制传送水泥灰的第一电机停止工作,同理,依次加入膨胀剂和水,通过重力传感器监控三者之间的比例,无需人工进行配比,进而达到了便于控制浆液的流动度的目的。
16.2、该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通过第二电机、搅拌辊、连接杆和刮板的设置,使该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具备了清理搅拌机内壁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第二电机带动搅拌辊转动,进而通过连接杆带动刮板围绕搅拌桶的内壁转动,进而使浆液不宜粘在搅拌桶的内壁上,刮板转动过程中不影响对泥浆的搅拌,进而达到了便于清理搅拌桶内壁的目的。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送装置正面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搅拌桶正面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制浆设备推车;2、轮子;3、扶手;4、下料斗支撑架;5、第一输送管支架;6、第二输送管支架;7、压浆泵;8、搅拌桶支架;9、下料斗;10、输送管;11、第一电机;12、下料口;13、搅拌桶;14、搅拌桶上盖;15、第二电机;16、搅拌辊;17、绞龙叶;18、固定块;19、连接杆;20、刮板;21、重力传感器;22、出料口;23、电磁阀;24、出料管;25、螺旋杆;26、螺旋叶片;101、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预应力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
包括制浆设备推车1,制浆设备推车1的下表面安装有轮子2,轮子2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制浆设备推车1下表面的四角,制浆设备推车1的上表面安装有扶手3,制浆设备推车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下料斗支撑架4,下料斗支撑架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下料斗9,下料斗9的出料口固定连接有输送管10,制浆设备推车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输送管支架5和第二输送管支架6,第一输送管支架5和第二输送管支架6上表面的凹槽处与输送管10的表面相契合,且通过焊接固定,第一输送管支架5和第二输送管支架6的一侧面安装有显示器101,输送管10一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料口12,输送管10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电机11,下料斗9、输送管10、第一电机11和下料口12的数量均为三个,且矩形阵列分布在下料斗支撑架4的上表面,三个下料斗9内分别倒入的是水泥灰、膨胀剂、和水,第一电机11的输出端安装有螺旋杆25,螺旋杆2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26,制浆设备推车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桶支架8,搅拌桶支架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桶13,搅拌桶13的上表面安装有搅拌桶上盖14,搅拌桶上盖14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二电机15,第二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搅拌辊16,搅拌辊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绞龙叶17,搅拌辊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8,固定块1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9,连接杆19的一端安装有刮板20,搅拌桶13的内底壁安装有重力传感器21,搅拌桶13下部的表面开设有出料口22,出料口22的出口处安装有出料管24,出料管24的入口端的表面安装有电磁阀23,出料管24的表面安装有压浆泵7,压浆泵7的下表面与制浆设备推车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24.使用时,工作人员通过推动制浆设备推车1,将设备推至相应位置,再分别对三个下料斗9内倒入水泥灰、膨胀剂和水,依次将三种原料传送至搅拌桶13内,传送过程中,首先传送水泥灰,控制传送水泥灰的第一电机11通过带动螺旋杆25进而带动螺旋叶片26,进而将水泥灰通过输送管10再由下料口12进入搅拌桶13内,传送过程中,重力传感器21实时监控水泥灰的重量,当达到设定重量后,重力传感器21发送电信号给控制传送水泥灰的第一电机11,使其停止工作,接着膨胀剂传送装置开始工作,直至达到设定重量后,控制传送水泥灰的第一电机11停止工作,同理,最后加入水,下料过程中,重力传感器21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三种原料的配比工作人员可在显示器101上看出,下次使用时只需将程序调出即可,进而达到了便于控制浆液流动度的目的,搅拌好的浆液再由出料管24经过压浆泵7泵入预应力孔道内,搅拌浆液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5通过带动搅拌辊16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杆19,进而使刮板20围绕搅拌桶13的内壁做圆周运动,刮板20使浆液不宜留在搅拌桶13的内壁上,进而做到清理搅拌桶13内壁的作用,达到了便于清理搅拌桶内壁的目的。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通过下料斗9、第一电机11、螺旋叶片26和重力传感器21的设置,使该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具备了控制浆液的流动度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将水泥灰、膨胀剂和水分别放入下料斗9内,依次打开第一电机11,依次将水泥灰、膨胀剂和水通过螺旋杆25和螺旋叶片26的配合下传送至搅拌桶13内,传送的过程中,水泥灰首先进入搅拌桶13内,重力传感器21实时监控放入水泥灰的量,达到一定量后反馈电信号给水泥灰传送装置,使控制传送水泥灰的第一电机11停止工作,同理,依次加入膨胀剂和水,通过重力传感器21监控三者之间的比例,无需人工进行配比,进而达到了便于控制浆液的流动度的目的,通过第二电机15、搅拌辊16、连接杆19和刮板20的设置,使该孔道灌浆料的制浆设备具备了清理搅拌机内壁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第二电机15带动搅拌辊16转动,进而通过连接杆19带动刮板20围绕搅拌桶13的内壁转动,进而使浆液不宜粘在搅拌桶13的
内壁上,刮板20转动过程中不影响对泥浆的搅拌,进而达到了便于清理搅拌桶内壁的目的。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