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

文档序号:30514294发布日期:2022-06-25 02:4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

1.本发明涉建筑装饰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日趋集中,城市人均绿化占有面积越来越少,而墙面绿化是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提高绿化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景观墙也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景观墙设计灵活,是广场和公园等城市空间当中的利用率较高的设施。
3.但是现有的景观墙一般采用固定墙体,空间层次感不佳,对场地适应性弱,无法充分利用空间,且现有景观墙仅是起到观赏作用,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景观墙无法充分利用空间且功能单一的缺陷。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包括外景墙和内景墙,所述内景墙可滑移地连接在所述外景墙上,所述外景墙上设置有漏窗,所述外景墙的正面连接有蓄水池,所述外景墙的背面连接有生态滞留池,所述生态滞留池内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生态滞留池上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蓄水池中排出的水经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生态滞留池,所述生态滞留池排出的水经所述排水口进入所述蓄水池,所述内景墙下部连接有多个可折叠座椅。
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景墙上设置有滑移槽,所述内景墙可滑移地连接在所述滑移槽中。
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折叠座椅包括座板,所述座板和所述内景墙相铰接,所述座板翻转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座板呈水平状态,所述座板翻转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座板和所述内景墙相平行。
8.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景墙的上部连接有遮光板,所述遮光板上贴附太阳能板,所述遮光板和所述内景墙相铰接,遮光状态时,所述遮光板翻转至水平状态,收起状态时,所述遮光板翻转至和所述内景墙相平行。
9.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板为可伸缩板。
1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伸缩板包括与所述内景墙相铰接的主板体,所述主板体上可移动地连接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由电动推杆驱动移动,所述电动推杆连接在所述主板体上,所述电动推杆由所述太阳能板供电。
1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板上设置有把手。
1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景墙的正面还连接有跌水堰,所述跌水堰位于所述生态滞留池的上方,所述蓄水池中的水通过抽水装置引入跌水堰中,跌水堰中的水跌落至生态滞留池中。
1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景墙的正面自上至下设置有多个所述跌水堰,相邻两个跌水堰中下方跌水堰的长度大于上方跌水堰的长度。
1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滞留池内自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砾石层和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
15.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6.本发明所述的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能够充分利用空间,更好地适应场地,使得景观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兼具休憩、娱乐、环保和观赏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生态、景观与人的紧密结合,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生存环境。
附图说明
17.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的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的三维结构图;
19.图2是图1所示的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的正视图;
20.图3是图2所示的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的侧视图;
21.图4是图2所示的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的俯视图;
22.图5是图2所示的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中遮光板和可折叠座椅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图;
23.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内景墙;2、外景墙;21、漏窗;22、滑移槽;3、蓄水池;4、生态滞留池;5、可折叠座椅;51、座板;6、遮光板;61、主板体;62、延伸板;63、把手;7、跌水堰。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25.参照图1-图4所示,本发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包括外景墙2和内景墙1,内景墙1可滑移地连接在外景墙2上,外景墙2上设置有漏窗21,外景墙2的正面连接有蓄水池3,外景墙2的背面连接有生态滞留池4,生态滞留池4内种植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附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从而对生态滞留池4内水质起到净化作用,同时水生植物也可以对空气污染物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26.生态滞留池4上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蓄水池3中排出的水经进水口进入生态滞留池4,生态滞留池4排出的水经排水口进入蓄水池3,内景墙1下部连接有多个可折叠座椅5,以供人休息。
27.上述生态景观墙的整体结构中,内景墙1采用可推拉设计,通过内景墙1的推拉,可以使得内景墙1可对漏窗21形成不同程度的遮挡,从而使得通过漏窗21所能看到的景观范围得以改变,从而显示部分遮挡或未遮挡的框景,增加了观景的乐趣,也提高了空间层次感;另外,内景墙1和外景墙2之间能够相对移动,使得整体景观墙的占用空间可以灵活调整,使得空间的利用更加充分;
28.生态滞留池4和蓄水池3之间形成循环水路,蓄水池3中的水可以进入生态滞留池4内净化,净化后的水再流入蓄水池3中,从而始终保证蓄水池3具有较好的水质;另外,蓄水
池3中可以放置观赏鱼,而生态滞留池4中的水生植物也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从而增加了景观丰富性。
2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外景墙2上设置有滑移槽22,内景墙1可滑移地连接在滑移槽22中。
30.进一步的,内景墙1下部连接有多个滚轮,多个滚轮沿内景墙1的滑移方向依次布置,以使得内景墙1在滑移槽22中滑移时,由滚轮和滑移槽22相接触,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少摩擦力。
31.具体布置时,可以在内景墙1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滚轮,也可以在内景墙1上开设容置槽,将滚轮置于容置槽中,使得每个滚轮的一侧凸出于内景墙1的正面,另一侧凸出于内景墙1的正背面。
32.优选的,内景墙1的最大推拉长度为外景墙2长度的三分之二。
3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可折叠座椅5包括座板51,座板51和内景墙1相铰接以实现座板51的翻转折叠,座板51翻转至第一位置时,座板51展开,座板51呈水平状态以供人休息,座板51翻转至第二位置时,座板51收起,此时座板51和内景墙1相平行。
34.可以理解地,参阅图5,当内景墙1向外景墙2方向滑移前,需将相关座板51翻转至和内景墙1相平行,这样才可以将内景墙1推移至外景墙2中,推移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而定,以使得暴露在外部的座板51可以满足休息人数即可。
3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内景墙1上还可以设置牵拉装置,以在座板51翻出呈水平状态以供人休息时,对座板51进行牵拉,防止座板51翻转。
3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内景墙1上还可以设置扣压装置,以在座板51座板51折叠值和内景墙1相平行时,对座板51进行扣压,对座板51进行固定。
3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内景墙1的上部连接有遮光板6以起到遮光作用,遮光板6上贴附太阳能板以收集太阳能而给相应设备供电,遮光板6和内景墙1相铰接以便于遮光板6的翻转,遮光状态时,遮光板6翻转至水平状态,收起状态时,遮光板6翻转至和所述内景墙1相平行。
38.可以理解地,参阅图5,当内景墙1向外景墙2方向滑移前,需将相关遮光板6翻转至和内景墙1相平行,这样才可以将内景墙1推移至外景墙2中。
3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内景墙1可采用栅格结构。
4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遮光板6为可伸缩板,以便于灵活调整遮光长度。
4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参阅图1、图3和图4,可伸缩板包括与内景墙1相铰接的主板体61,主板体61上可移动地连接有延伸板62,延伸板62由电动推杆驱动移动,电动推杆连接在主板体61上,电动推杆由太阳能板供电。
4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遮光板6上设置有把手63,以便于遮光板6的翻转。
43.进一步地,可折叠座椅5上也可以设置把手63,以便于可折叠座椅5的翻转折叠。
4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外景墙2的正面还连接有跌水堰7,跌水堰7位于生态滞留池4的上方,蓄水池3中的水通过抽水装置引入跌水堰7中,跌水堰7中的水跌落至生态滞留池4中从而形成跌水景观。例如,跌水堰7的右侧设置开口,跌水堰7中的水从右侧开口跌落至生态滞留池4中从而形成跌水景观。
45.进一步的,上述抽水装置可由遮阳板上设置的太阳能板供电,更加节能环保,且可
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既能起到美化环境和增强景观效果的作用,又能节约能源,缓解温城市热岛效应。
46.上述抽水装置可采用水泵。
47.在遮阳板处于展开状态时,太阳能板吸收太阳能,电力充足,可使得跌水景观快速循环。在遮光板6处于折叠状态时,外景墙2跌水景观动力较小,此时可将下方蓄水池3中的水渗透到另一侧生物滞留池内,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4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外景墙2的正面自上至下设置有多个跌水堰7,相邻两个跌水堰7中下方跌水堰7的长度大于上方跌水堰7的长度,以增加跌水层次感,实现层层跌落,使得跌水景观更具观赏性。
4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生态滞留池4内自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砾石层和种植土层,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砾石层可以对水质起到辅助过滤净化作用。
50.上述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在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推拉内景墙1,从而改变内景墙1和外景墙2之间相对位置,以实现不同的景观效果或者不同的占用空间。当内景墙1移动至漏窗21位置时,也可以使得生态滞留池4中的水生植物透过外景墙2上的漏窗21呈现,从而形成别具风格的生态景观。
51.上述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不仅起到了休憩的功能,同时推拉设计也加强了人与景观设施的互动性、趣味性,同时增加了景观层次性和生态环保性,能够充分利用空间,更好地适应场地,使得景观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兼具休憩、娱乐和观赏性能;在给周边植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人类活动的景观空间增添了色彩;
52.上述可推拉的生态景观墙的整体结构不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利于节约建设材料和减少碳排放,实现了生态、景观与人的紧密结合,增强了景观趣味性及使用者体验感,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生存环境。
53.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