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复杂结构墙体构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268312发布日期:2022-06-02 06:0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复杂结构墙体构造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复杂结构墙体构造方法。


背景技术:

2.钢筋混凝土墙体构成的承重体系称为剪力墙结构,是指以承受水平荷载为主要目的而在房屋结构中设置的成片钢筋混凝土墙体,在高层建筑中,水平荷载将起主要作用。
3.剪力墙按结构材料可以分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板剪力墙、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和配筋砌块剪力墙,目前主要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使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时,需要工人使用大量的木材作为模板并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凝固后拆除模板。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通过上述方式在高层建筑中安装墙体时费工费时,不方便钢筋混凝土墙体的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方便高层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墙的安装,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复杂结构墙体构造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复杂结构墙体构造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复杂结构墙体构造方法,包括顶板,由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底板,位于顶板下方且由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支撑板,用于连接顶板和底板且由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连接机构,包括用于在竖直方向上连接相邻两个墙体的竖向连接组件和同样用于水平方向上连接相邻两个墙体的横向连接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顶板、底板和支撑板的预制作,并将预先制作好的顶板、底板和支撑板运送至高层建筑内,通过竖向连接组件对竖向的墙体进行安装,并通过横向连接组件对在横向位置上相邻的两个墙体组件进行拼装,进而完成对于高层建筑内部的墙体的安装,通过预先制作的方式从而方便了对于高层建筑内的墙体的安装。
8.可选的,所述竖向连接组件包括开设在顶板上表面的多个第一插接槽,所述底板下表面连接有多个与第一插接槽插接的第一插接块,所述顶板的与所述顶板长度方向平行的两侧壁均向内设置有与顶板长度方向平行的固定槽,两个所述固定槽的槽底均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插接槽依次连通的第一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与第一插接块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墙体组件进行连接时,首次将处于上方的墙体的多个第一插接块依次与多个第一插接槽插接,然后沿第一螺纹孔插入固定螺栓,通过固定螺栓将第一插接块固定在第一插接槽当中,从而完成对于第一插接块的固定,进而在竖向方向上将相邻两个墙体组件进行固定。
10.可选的,所述横向连接组件包括开设在固定槽的槽底两端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
与第一连接槽连通,多个所述第一插接块靠近插接孔的侧壁向内设置有第二插接槽,所述插接孔内插接有与第二插接槽插接的连接板,连接板设置为“[”形,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墙体上的第二插接槽、插接孔插接,所述连接板远离插接孔侧壁的两端均向内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插接槽槽底设置有与第二螺纹孔连通的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有同样与第三螺纹孔螺纹连接的第二固定螺栓。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水平方向上相邻两个的墙体组件进行安装时,首先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墙体组件上的插接孔、第二插接槽插接,并在插接完成后沿第二螺纹孔、第三螺纹孔插入第二固定螺栓,第二固定螺栓将连接板固定在第二插接槽当中,降低了连接板发生松动的概率,在水平方向上相邻两个墙体组件在连接板的作用下固定。
[0012]
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一插接槽沿顶板上表面的长度方向分为相互平行的两排,每排的所述第一插接槽均匀间隔分布,相邻两个顶板上相互靠近的两个第一插接槽之间的间隔与同一顶板上同一排的相邻两个第一插接槽之间的间隔相同,所述底板下表面连接的第一插接块与所述第一插接槽一一对应。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拼装墙体组件时,水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墙体组件之间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一插接槽满足了竖向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的错位摆放,即位于竖直方向上方的墙体组件在竖直方向上同时与下方的两个墙体组件连接,增大了墙体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下方的两个墙体组件之间的水平方向的连接。
[0014]
可选的,所述固定槽内进行水泥浆浇筑。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插接块与第一插接槽插接完毕之后,对固定槽进行水泥浇筑,增大了墙体组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0016]
可选的,所述顶板和底板之间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支撑板两侧的保温板。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板的设置增加了墙体组件的隔热效果,同时对墙体起到了支撑作用。
[0018]
可选的,两个所述保温板与支撑板之间分别设置有空腔。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腔的设置增加了墙体组件的保温作用,同时降低了墙体组件的重量,节省了材料的使用,降低了整体墙面的重量。
[0020]
可选的,所述保温板之间填充有隔音板。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音板的设置增强了墙体组件的隔音效果。
[0022]
可选的,所述保温板的材料为混凝土、玻璃纤维、轻型保温颗粒的混合物。
[0023]
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对顶板、底板和支撑板的预制作,并将预先制作好的顶板、底板和支撑板运送至高层建筑内,通过竖向连接组件对竖向的墙体进行安装,并通过横向连接组件对在横向位置上相邻的两个墙体组件进行拼装,进而完成对于高层建筑内部的墙体的安装,通过预先制作的方式从而方便了对于高层建筑内的墙体的安装;2.在拼装墙体组件时,水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墙体组件之间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一插接槽满足了竖向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的错位摆放,即位于竖直方向上方的墙体组件在竖直方向上同时与下方的两个墙体组件连接,增大了墙体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下方的两个墙体组件之间的水平方向的连接 。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固定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第一插接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第三螺纹孔的结构示意图;图5时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
附图标记说明:1、顶板;11、保温板;12、空腔;13、隔音板;2、底板;3、支撑板;4、连接机构;41、竖向连接组件;411、第一插接槽;412、第一插接块;413、固定槽;414、第一螺纹孔;415、第一固定螺栓;42、横向连接组件;421、插接孔;422、第二插接槽;423、连接板;424、第二螺纹孔;425、第三螺纹孔;426、第二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
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复杂结构墙体构造方法。参照图1和图2,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复杂结构墙体构造方法包括顶板1、底板2、支撑板3、连接机构4。顶板1、底板2、支撑板3均由钢筋混凝土提前预制而成,顶板1位于底板2上方且与底板2之间通过支撑板3连接;顶板1、底板2、支撑板3三者组成墙体组件的主体架构部分,最后由多个墙体组件通过连接机构4连接组成墙体。在铺设墙体组件时,最底层可单独铺设一层顶板1,从而方便墙体组件的连接。
[0028]
参照图1,顶板1和底板2之间设置有分别位于支撑板3两侧的保温板11,两个保温板11和支撑板3之间均留有位于竖直方向上的空腔12;两层保温板11中间填充有隔音板13,且保温板11的材料为混凝土、玻璃纤维、轻型保温颗粒的混合物。
[0029]
保温板11的设置增加了墙体的保温性能,隔音板13和空腔12的设置增强了墙体的隔音性能。
[0030]
参照图2和图3,连接机构4包括用于在竖直方向上连接相邻两个墙体组件的竖向连接组件41和同样用于在水平方向上连接相邻两个墙体组件的横向连接组件42。固当需要安装高层建筑的墙体时,通过对墙体组件:顶板1、底板2、支撑板3的预制作,并通过竖向连接组件41和横向连接组件42的连接作用将多个墙体组件进行连接组成墙体,相比较直接在高层建筑内进行墙体制造的施工难度较低,用时更短。
[0031]
参照图2和图3,竖向连接组件41包括开设在顶板1上表面的八个第一插接槽411,八个第一插接槽411在顶板1的上表面上平行于顶板1的长度方向呈双排设置,每排的四个第一插接槽411之间均匀间隔分布;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拼接在一起时,两个墙体组件的顶板1上相互靠近的第一插接槽411之间的间隔与同一顶板1上的相邻两个第一插接槽411之间的间距相同。底板2的下表面连接有八个与第一插接槽411一一对应的第一插接块412,八个第一插接块412可依次与第一插接槽411插接配合。
[0032]
参照图2和图3,顶板1与长度方向平行的两侧壁均向内设置有固定槽413,两个固定槽413内均设置有两个与顶板1上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一插接槽411一一连通的第一螺纹孔414;第一螺纹孔414内均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螺栓415。在第一插接块412与第一插接槽411插接时,第一固定螺栓415穿过第一螺纹孔414与第一插接块412螺纹连接。
[0033]
当需要将位于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拼接在一起时,首先使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上方的墙体组件的第一插接块412与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下方的墙体组件的第一插接槽411一一插接;然后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下方的固定组件的两个固定槽413中沿第一螺纹孔414插入第一固定螺栓415,第一固定螺栓415的末端与第一插接块412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插接块412固定在第一插接槽411当中,进而达到对于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的连接作用。
[0034]
参照图4和图5,横向连接组件42包括连接板423,连接板423呈“[”形设置,在固定槽413槽底的两端向内开设有与第一插接槽411连通的插接孔421,八个第一插接块412的靠近固定槽413的侧壁均向内设置有第二插接槽422;连接板42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墙体组件上的第二插接槽422、插接孔421插接。
[0035]
参照图4和图5,连接板423远离插接孔421的侧壁的两端均向内贯穿开设有第二螺纹孔424,第二螺纹孔424内均螺纹连接有第二固定螺栓426,第二插接槽422的槽底是只有与第二螺纹孔424连通的第三螺纹孔425,第二固定螺栓426穿过第二螺纹孔424后与第三螺纹孔425螺纹连接。
[0036]
当需要将位于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拼接在一起时,首先使连接板423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的插接孔421、第二插接槽422插接,然后沿第二螺纹孔424、第三螺纹孔425插入第二固定螺栓426,使第二固定螺栓426的末端与第一插接块412螺纹连接从而将连接板423固定在第二插接孔421中,进而将位于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拼接在一起。
[0037]
值得注意的是,在竖直方向上的相邻墙体组件不一定是正对放置的,水平位置上的相邻墙体组件顶板1上的均匀间隔设置的第一插接槽411为竖直方向上的相邻墙体组件的错位放置提供了条件,即位于上方的墙体组件的下方连接有两个墙体组件。错位放置的墙体组件同时加强了水平方向上的墙体组件的连接。
[0038]
参照图2,在墙体拼接完成之后,在固定槽413内进行水泥浆的浇筑,进一步加强墙体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0039]
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复杂结构墙体构造方法的实施原理为:顶板1位于底板2上方且与底板2之间通过支撑板3连接;顶板1、底板2、支撑板3三者组成墙体组件的主体架构部分,最后由多个墙体组件通过连接机构4连接组成墙体。
[0040]
当需要将位于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拼接在一起时,首先使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上方的墙体组件的第一插接块412与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下方的墙体组件的第一插接槽411一一插接;然后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下方的固定组件的两个固定槽413中沿第一螺纹孔414插入第一固定螺栓415。
[0041]
当需要将位于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拼接在一起时,首先使连接板423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墙体组件的插接孔421、第二插接槽422插接,然后沿第二螺纹孔424、第三螺纹孔425插入第二固定螺栓426。在铺设墙体组件时,最底层可单独铺设一层顶板1,从而方便墙体组件的连接。
[0042]
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