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墙体用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88129发布日期:2022-08-03 01:50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墙体用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墙体用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墙体是装配式建筑组装所使用的其中一种建筑构件,一般由多个装配式墙体拼接安装成一面完整的墙体。
3.在对装配式墙体进行拼接安装时,一般都是工作人员使用吊机将装配式墙体吊起来,然后再悬挂向下移动,使得装配式墙体的上卡块卡入水泥柱的下卡块上,然后再使用螺栓将上卡块和下卡块拧紧,从而将装配式墙体固定在水泥柱上,但是通过螺栓固定的话,螺栓容易松动,导致安装不牢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4.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能够使墙体安装更牢固,减少安全隐患的装配式墙体用加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通过螺栓固定上卡块和下卡块,螺栓容易松动,导致安装不牢固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墙体安装更牢固,减少安全隐患的装配式墙体用加固装置。
6.一种装配式墙体用加固装置,包括有第一安装板、滑块、固定框、定位机构和校正机构,第一安装板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有滑块,左右两个滑块之间设有固定框,第一安装板上设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用于将第一安装板固定在下卡块上,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用于校正上卡块的校正机构。
7.进一步,定位机构包括有第一安装块、双向丝杆、螺母、伸缩杆、第二安装块和凹型板,第一安装板前侧中部左右对称设有第一安装块,左右两个第一安装块之间转动式设有双向丝杆,双向丝杆左右两侧均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母,螺母与第一安装板之间均连接有伸缩杆,螺母顶部均设有第二安装块,第二安装块上部均设有凹型板。
8.进一步,校正机构包括有第二安装板、校正框和第一扭力弹簧,第一安装板底部后侧左右对称设有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上部均转动式设有校正框,校正框与相近的第二安装板之间均绕接有两个第一扭力弹簧。
9.进一步,还包括有用于拉动滑块向后滑动的拉动机构,拉动机构包括有导向块、齿条、l型板、条形板、安装座、转轴、齿轮、绕线轮、弹力绳、连接杆和第一弹簧,第一安装板后侧中部设有导向块,导向块内滑动式设有齿条,齿条顶部设有l型板,l型板上部设有条形板,第一安装板底部后侧的中部位置设有左右对称设有安装座,左右两个安装座之间转动式设有转轴,转轴中部设有齿轮,转轴右侧设有绕线轮,绕线轮上绕接有弹力绳,左右两个滑块底部之间设有连接杆,弹力绳尾端与连接杆连接,滑块与第一安装板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
10.进一步,还包括有用于压紧上卡块的下压机构,下压机构包括有推动块、导向框、
压板、第二弹簧和l型杆,校正框前侧均设有推动块,固定框顶部设有导向框,导向框内滑动式设有压板,压板与导向框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压板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l型杆,l型杆均穿出导向框,l型杆向后移动均与同侧的推动块接触。
11.进一步,还包括有用于将装配式墙体扶正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有转动板、第一滚轮、条形块、转板、推杆、第三弹簧和接触板,第二安装板外侧均转动式设有转动板,转动板底部均转动式设有第一滚轮,转动板顶部均设有条形块,第二安装板上部均转动式设有转板,转板向前转动均与同侧的条形块接触,第二安装板上部均滑动式设有推杆,推杆外端此时均与同侧的转板接触,推杆与相近的第二安装板之间均绕接有第三弹簧,推杆内端均设有接触板,校正框转动均与同侧的接触板接触。
12.进一步,还包括有用于扩大支撑范围的伸展机构,伸展机构包括有第三安装块、转动块、第二扭力弹簧、第二滚轮、卡板、第四弹簧、第四安装块、滑杆和第五弹簧,转动板偏下部位置均设有第三安装块,第三安装块上均转动式设有转动块,转动块与相近的第三安装块之间均绕接有第二扭力弹簧,转动块顶部均转动式设有第二滚轮,转动板下部均滑动式设有卡板,卡板与相近的转动板之间均连接有第四弹簧,转动块向下转动均与同侧的卡板接触,转动块下部均设有第四安装块,第四安装块下部均滑动式设有滑杆,滑杆内端此时均与同侧的第二安装板接触,滑杆与相近的第四安装块之间均绕接有第五弹簧。
13.进一步,双向丝杆中部设有转柄。
14.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固定框向后移动后能够套在上卡块与下卡块的拼接处,从而对上卡块与下卡块进行固定,提高墙体安装的牢固性,减少安全隐患。
15.2、凹型板相向移动后卡在下卡块上,进而将本装置固定在下卡块上,上卡块向下移动挤压校正框向下转动呈竖直状态,这时,校正框能够对上卡块向下移动进行导向,以确保上卡块能够精准的卡入下卡块内。
16.3、上卡块上下移动挤压条形板向下移动,进而使得连接杆带动滑块向后滑动,固定框随之向后移动,如此,便可在上卡块卡入下卡块后自动使固定框向后移动。
17.4、压板向下滑动后能够压住上卡块顶部,进一步固定上卡块。
18.5、转动板带动第一滚轮向后摆动后,如果悬挂向下的墙体存在倾斜,转动板和滚轮向后摆动后能够将墙体扶正。
19.6、转动块带动第二滚轮向下张开后,能够扩大对墙体的支撑范围,从而更好的将墙体扶正。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定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校正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校正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拉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拉动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下压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发明下压机构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发明转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本发明伸展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本发明伸展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号:1_第一安装板,2_滑块,3_固定框,4_定位机构,41_第一安装块,42_双向丝杆,43_螺母,44_伸缩杆,45_第二安装块,46_凹型板,5_校正机构,51_第二安装板,52_校正框,53_第一扭力弹簧,6_拉动机构,61_导向块,62_齿条,63_l型板,631_条形板,64_安装座,65_转轴,66_齿轮,67_绕线轮,68_弹力绳,69_连接杆,691_第一弹簧,7_下压机构,71_推动块,72_导向框,73_压板,74_第二弹簧,75_l型杆,8_转动机构,81_转动板,811_第一滚轮,82_条形块,83_转板,84_推杆,85_第三弹簧,86_接触板,9_伸展机构,91_第三安装块,92_转动块,93_第二扭力弹簧,94_第二滚轮,95_卡板,96_第四弹簧,97_第四安装块,98_滑杆,99_第五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33.实施例1
34.一种装配式墙体用加固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有第一安装板1、滑块2、固定框3、定位机构4和校正机构5,第一安装板1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有滑块2,左右两个滑块2之间焊接有固定框3,第一安装板1上设有定位机构4,定位机构4能够将第一安装板1固定在下卡块上,第一安装板1上设有校正机构5,校正机构5能够校正上卡块。
35.在使用该装置时,工作人员通过定位机构4将本装置固定在下卡块上,这时,下卡块位于固定框3内,当工作人员在安装墙体时,墙体的上卡块会卡在水泥柱的下卡块上,上卡块在向下移动卡入下卡块时,在校正机构5的作用下,能够校正上卡块的位置,确保上卡块能够卡入下卡块内,当上卡块卡入下卡块后,工作人员推动固定框3向后移动,固定框3向后移动带动滑块2向后滑动,固定框3向后移动后套在上卡块与下卡块的拼接处,从而对上卡块与下卡块进行固定,当需要对墙体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推动固定框3向前滑动不再限制上卡块与下卡块,这时,工作人员便可将墙体吊起,从而使得上卡块与下卡块脱离。
36.如图1和图2所示,定位机构4包括有第一安装块41、双向丝杆42、螺母43、伸缩杆44、第二安装块45和凹型板46,第一安装板1前侧中部左右对称焊接有第一安装块41,左右两个第一安装块41之间转动式设有双向丝杆42,双向丝杆42中部设有转柄,双向丝杆42左右两侧均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母43,螺母43与第一安装板1之间均连接有伸缩杆44,螺母43顶部均连接有第二安装块45,第二安装块45上部均焊接有凹型板46。
37.在使用该装置时,工作人员将本装置移动至合适位置,使得凹型板46位于下卡块两侧,这时,工作人员通过转柄带动双向丝杆42转动,双向丝杆42转动的同时会带动螺母43相向移动,螺母43相向移动通过第二安装块45带动凹型板46相向移动,凹型板46相向移动卡在下卡块上,进而将本装置固定在下卡块上,当需要拆卸本装置时,工作人员通过转柄带动双向丝杆42反转,进而使得凹型板46背向移动松开下卡块。
38.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校正机构5包括有第二安装板51、校正框52和第一扭力弹簧53,第一安装板1底部后侧左右对称焊接有第二安装板51,第二安装板51上部均转动式设有校正框52,校正框52与相近的第二安装板51之间均绕接有两个第一扭力弹簧53。
39.在安装墙体时,工作人员悬挂墙体向下移动,墙体向下移动使得上卡块向下移动,当上卡块向下移动至与校正框52接触时,上卡块继续向下移动会挤压校正框52向下转动呈竖直状态,第一扭力弹簧53发生形变,这时,校正框52能够对上卡块向下移动进行导向,以确保上卡块能够精准的卡入下卡块内,当需要对墙体进行拆卸时,墙体向上移动使得上卡块向上移动与校正框52脱离,这时,在第一扭力弹簧53复位的作用下,校正框52随之向上转动复位。
40.实施例2
41.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5和图6所示,还包括有拉动机构6,拉动机构6能够拉动滑块2向后滑动,拉动机构6包括有导向块61、齿条62、l型板63、条形板631、安装座64、转轴65、齿轮66、绕线轮67、弹力绳68、连接杆69和第一弹簧691,第一安装板1后侧中部栓接有导向块61,导向块61内滑动式设有齿条62,齿条62顶部栓接有l型板63,l型板63上部栓接有条形板631,第一安装板1底部后侧的中部位置左右对称栓接有安装座64,左右两个安装座64之间转动式设有转轴65,转轴65中部键连接有齿轮66,齿轮66和齿条62啮合,转轴65右侧键连接有绕线轮67,绕线轮67上绕接有弹力绳68,左右两个滑块2底部之间焊接有连接杆69,弹力绳68尾端与连接杆69连接,滑块2与第一安装板1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691。
42.在使用该装置时,墙体带动上卡块向下移动时会挤压条形板631向下移动,条形板631向下移动通过l型板63带动齿条62向下滑动,齿条62向下滑动带动齿轮66转动,齿轮66转动通过转轴65带动绕线轮67转动进行收线,绕线轮67转动通过弹力绳68拉动连接杆69向后移动,连接杆69向后移动带动滑块2向后滑动,第一弹簧691发生形变,滑块2向后滑动使得固定框3向后移动套在上卡块外侧,如此,便可在上卡块卡入下卡块后自动使固定框3向后移动,当需要对墙体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推动固定框3向前移动,固定框3向前移动带动滑块2向前滑动,第一弹簧691复位,滑块2向前滑动的同时会带动连接杆69向前移动,弹力绳68发生形变,当墙体带动上卡块向上移动后,在弹力绳68复位的作用下,绕线轮67随之反转进行放线,绕线轮67反转通过转轴65带动齿轮66反转,齿轮66反转带动齿条62向上滑动,齿条62向上滑动通过l型板63带动条形板631向上移动复位。
43.如图1、图7和图8所示,还包括有下压机构7,下压机构7能够压紧上卡块,下压机构7包括有推动块71、导向框72、压板73、第二弹簧74和l型杆75,校正框52前侧均焊接有推动块71,固定框3顶部焊接有导向框72,导向框72内滑动式设有压板73,压板73与导向框72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74,压板73顶部左右两侧均焊接有l型杆75,l型杆75均穿出导向框72,l型杆75向后移动均与同侧的推动块71接触。
44.在使用该装置时,校正框52向下转动带动推动块71向下转动呈竖直状态,固定框3向后移动时会通过导向框72使得l型杆75向后移动,当l型杆75向后移动至与推动块71接触时,l型杆75继续向后移动会被推动块71挤压向下移动,l型杆75向下移动带动压板73向下滑动,第二弹簧74发生形变,压板73向下滑动后能够压住上卡块顶部,进一步固定上卡块,当需要拆卸墙体时,固定框3向前移动使得l型杆75向前移动,在第二弹簧74复位的作用下,压板73随之向上滑动复位。
45.如图1和图9所示,还包括有转动机构8,转动机构8能够将装配式墙体扶正,转动机构8包括有转动板81、第一滚轮811、条形块82、转板83、推杆84、第三弹簧85和接触板86,第二安装板51外侧均转动式设有转动板81,转动板81底部均转动式设有第一滚轮811,转动板
81顶部均焊接有条形块82,第二安装板51上部均转动式设有转板83,转板83向前转动均与同侧的条形块82接触,第二安装板51上部均滑动式设有推杆84,推杆84外端此时均与同侧的转板83接触,推杆84与相近的第二安装板51之间均绕接有第三弹簧85,推杆84内端均焊接有接触板86,校正框52转动均与同侧的接触板86接触。
46.在使用该装置时,校正框52向下转动挤压接触板86向外移动,接触板86向外移动带动推杆84向外滑动,第三弹簧85发生形变,推杆84向外滑动推动转板83向前转动,转板83向前转动推动条形块82向前摆动,转动板81则向后摆动,第一滚轮811随之向后摆动,如果悬挂向下的墙体存在倾斜,转动板81和第一滚轮811向后摆动后能够将墙体扶正,当校正框52向上转动时,在第三弹簧85复位的作用下,推杆84随之带动接触板86向内移动复位,推杆84向内移动复位后不再推动转板83,这时,在重力的作用下,转动板81随之带动第一滚轮811向前摆动复位,条形块82则向后摆动推动转板83向后转动复位。
47.如图1、图10和图11所示,还包括有伸展机构9,伸展机构9能够扩大支撑范围,伸展机构9包括有第三安装块91、转动块92、第二扭力弹簧93、第二滚轮94、卡板95、第四弹簧96、第四安装块97、滑杆98和第五弹簧99,转动板81偏下部位置均焊接有第三安装块91,第三安装块91上均转动式设有转动块92,转动块92与相近的第三安装块91之间均绕接有第二扭力弹簧93,转动块92顶部均转动式设有第二滚轮94,转动板81下部均滑动式设有卡板95,卡板95与相近的转动板81之间均连接有第四弹簧96,转动块92向下转动均与同侧的卡板95接触,转动块92下部均焊接有第四安装块97,第四安装块97下部均滑动式设有滑杆98,滑杆98内端此时均与同侧的第二安装板51接触,滑杆98与相近的第四安装块97之间均绕接有第五弹簧99。
48.在使用该装置时,第一滚轮811向后摆动的同时通过第三安装块91带动转动块92向后移动,这时,由于滑杆98被第二安装板51挡住,所以,转动块92向后移动的同时会向下转动张开,第二扭力弹簧93发生形变,转动块92向下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二滚轮94向下转动,当转动块92向下转动至与卡板95接触时,转动块92继续向下转动挤压卡板95倾斜向下滑动,第四弹簧96发生形变,当转动块92向下转动至与卡板95脱离后,在第四弹簧96复位的作用下,卡板95随之倾斜向上滑动卡入转动块92内,进而使得转动块92保持张开状态,转动块92被卡住后,转动板81继续向后摆动使得滑杆98向后移动,滑杆98向后移动的同时会被第二安装板51挤压向外滑动,第五弹簧99发生形变,当滑杆98向后移动至与第二安装板51脱离后,在第五弹簧99复位的作用下,滑杆98随之向内滑动复位,转动块92带动第二滚轮94向下张开后,能够扩大对墙体的支撑范围,从而更好的将墙体扶正,当需要将转动块92收拢时,工作人员推动卡板95倾斜向下滑动不再卡住转动块92,这时,在第二扭力弹簧93复位的作用下,转动块92随之带动第二滚轮94向上转动复位。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子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等同替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作详细阐述的内容属于本专业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已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