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832281发布日期:2022-07-22 22:0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在大型会展、音乐厅、电影院或存在能产生噪声的功能房间的建筑中,对墙地面或吊顶的吸声隔音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大型的国际性会展项目中,其建筑内部的吸声隔音效果更加的严格。
3.现在的大型建筑吸声隔音墙面做法,通常是采用多孔材料进行吸声隔音。常规的吸声隔音墙面施工做由外至里的做法构造层为:抹灰层、砌体层、骨架层、防火层、水泥吸声隔板、无机腻子。
4.常规吸音墙面的构造做法有以下不足之处:
5.1、钢材骨架层的钢材用量非常长大;纵横和间距都很密,成本费用特别高。
6.2、保温防火岩棉封堵不严密,拼接无保障。
7.3、防火保温效果优待优化改善。
8.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9.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常规吸音墙面构造存在钢材用量大且防火保温效果差的问题。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包括:
11.砌体墙,包括多段加气块墙体和连接于相邻两段所述加气块墙体的构造柱,所述加气块墙体中埋设有多个混凝土承载块,所述混凝土承载块埋设有锚固件,所述锚固件伸至所述混凝土承载块的外部;
12.附墙架,包括附柱件和多个承托梁,每一所述构造柱的外部竖向安装有所述附柱件,多个所述承托梁连接于相邻两附柱件之间,相邻的两所述附柱件与多个所述承托梁围合形成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多个安装空间;以及
13.多块复合板,所述复合板嵌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复合板包括叠合在一起的多孔吸音面板、岩棉芯板和内衬板,所述内衬板通过转接件挂设于所述锚固件,所述承托梁的远离所述加气块墙体的一侧形成有扣板,所述扣板的上下两侧分别压抵于上下相邻的两所述复合板的多孔吸音面板。
14.进一步的,所述多孔吸音面板通过拉结丝拉结于所述内衬板。
15.进一步的,所述锚固件包括:
16.沿所述加气块墙体的墙面方向设置的预埋板,埋设于所述混凝土承载块内;
17.多根锚固筋,多根所述锚固筋连接于所述预埋板且沿所述预埋板的周向方向设
置;以及
18.支承板,所述支承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预埋板,所述第二端伸至所述加气块墙体的外侧且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的钩口朝上设置,所述转接件挂设于所述挂钩。
19.进一步的,所述多孔吸音面板和所述内衬板为水泥纤维板。
20.进一步的,多个混凝土承载块呈矩阵式排布。
21.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承载块的内部设有防裂钢筋网片。
22.本发明提供一种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3.砌筑多段加气块墙体并相邻两段所述加气块墙体之间浇筑构造柱以形成砌体墙,在砌筑所述加气块墙体时,于所述加气块墙体内埋设多个混凝土承载块,使得所述混凝土承载块内的锚固件伸至所述混凝土承载块的外部;
24.于所述构造柱的外侧竖向安装附柱件;
25.于相邻两所述构造柱的外侧的附柱件之间嵌设多块复合板,并将所述复合板的内衬板通过转接件挂设于所述锚固件,使得多块复合板沿竖直方向设置;
26.于上下相邻的两所述复合板之间嵌设承托梁,并将所述承托梁的两端连接于相邻两所述构造柱的外侧的附柱件以形成附墙架,使得所述复合板嵌设于安装空间中,且所述承托梁的一侧的扣板的上下两侧分别压抵于上下相邻的两所述复合板的多孔吸音面板。
2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采用吸声隔音保温一体化的复合板和拉结悬挂式安装方式,与砌筑墙体组成一个完整的吸音保温隔墙体系,施工用钢材量少,且保温防火性好,保证建筑施工绿色化、材料生产装配化,成本费用节约化,还可以减少施工工序,推进装配式施工进程。
附图说明
2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的剖视图。
3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锚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砌体墙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混凝土承载块的布设示意图。
34.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锚固件的主视图。
35.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锚固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8.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包括:砌体墙1、附墙架2和多块复合板3。
39.砌体墙1包括多段加气块墙体11和构造柱。其中,构造柱浇筑于相邻的两段加气块墙体之间且连接于相邻两段加气块墙体11。加气块墙体11中埋设有多个混凝土承载块13。加气块墙体的砌块的厚度与混凝土承载块的厚度相适配。混凝土承载块13埋设有锚固件12。锚固件12伸至混凝土承载块13的外部。
40.附墙架2包括附柱件21和多个承托梁22。每一构造柱的外部竖向安装有附柱件21。多个承托梁22连接于相邻两构造柱的外侧的附柱件之间。相邻的两附柱件21与多个承托梁22围合形成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多个安装空间。
41.其中,复合板3嵌设于安装空间内。复合板3包括叠合在一起的多孔吸音面板31、岩棉芯板32和内衬板33。
42.内衬板33通过转接件331挂设于锚固件12。承托梁22的远离加气块墙体11的一侧形成有扣板23。扣板23的上下两侧分别压抵于上下相邻的两复合板3的多孔吸音面板31。
43.在本实施例中,多孔吸音面板31和内衬板33为水泥纤维板。其中,多孔吸音面板31是带穿孔的水泥纤维板,水泥纤维板的穿孔的孔径为8mm。
44.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多孔吸音面板31通过拉结丝34拉结于内衬板33。在本实施例中,拉结丝为钢丝。拉结丝均匀的分布于多孔吸音面板的内侧与内衬板的内侧。岩棉芯板的厚度为50mm,岩棉芯板夹于水泥纤维多孔吸音面板和水泥纤维内衬板之间。
45.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6和图7,锚固件12包括:预埋板121、多根锚固筋122、支承板123和挂钩124。
46.其中,预埋板121在混凝土承载块中沿加气块墙体11的墙面方向设置。预埋板121埋设于混凝土承载块13内。多根锚固筋122连接于预埋板121,且多根锚固筋122沿预埋板121的周向方向设置。每一根锚固件沿预埋板的板面方面方向设置。
47.再结合图2和图3,支承板123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支承板123的第一端连接于预埋板121。支承板123的第二端伸至加气块墙体11的外侧,且支承板123的第二端连接有挂钩124。挂钩124的钩口朝上设置。转接件331挂设于挂钩124。
48.参阅图4和图5,多个混凝土承载块13呈矩阵式排布。混凝土承载块13的内部设有防裂钢筋网片。
49.混凝土承载块的长
×

×
宽=400mm
×
200mm
×
墙宽。混凝土承载块的混凝土内需要布置1.2mm的钢丝网片,以防止混凝土开裂。预埋板为厚度4mm的钢材制成。锚固筋为钢条,用于抓牢混凝土。
50.在本实施例中,挂钩呈l型,相应的转接件呈倒l型,转接件与挂钩扣合在一起。
51.在本实施例中,附墙架2的附柱件21以及承托梁22构成骨架,以支撑复合板的竖向荷载。附柱件为方钢,承托梁为硬质塑料梁。扣板和承托梁为一体成型。承托梁的两端分别通过自攻螺丝安装于一段加气块墙体的两侧的方钢。
52.本发明提供一种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3.s1:砌筑多段加气块墙体11并相邻两段加气块墙体11之间浇筑构造柱以形成砌体墙1,在砌筑加气块墙体11时,于加气块墙体11内埋设多个混凝土承载块13,使得混凝土承载块13内的锚固件12伸至混凝土承载块13的外部。
54.s2:于构造柱的外侧竖向安装附柱件21。
55.s3:于相邻两构造柱的外侧的附柱件21之间嵌设多块复合板3,并将复合板3的内衬板33通过转接件331挂设于锚固件12,使得多块复合板3沿竖直方向设置。
56.s4:于上下相邻的两复合板3之间嵌设承托梁22,并将承托梁22的两端连接于相邻两构造柱的外侧的附柱件21以形成附墙架2,使得复合板3嵌设于安装空间中,且承托梁22的一侧的扣板23的上下两侧分别压抵于上下相邻的两复合板3的多孔吸音面板31。
57.本发明的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采用吸声隔音保温一体化的复合板和拉结悬挂式安装方式,与砌筑墙体组成一个完整的吸音保温隔墙体系,保证建筑施工绿色化、材料生产装配化,成本费用节约化,还可以减少施工工序,推进装配式施工进程。
58.在本发明中,复合板通过转接件挂设于加气块墙体,而加气块墙体的外侧铺设抹灰层,故,本发明的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由三个构造层构成,水平构造依次为:加气块墙体、抹灰层、复合板。本发明的吸音保温挂式墙板构造及其施工方法,给了吸音隔声保温隔墙板一种组合一体化的新构思和相关隔墙系统施工的新方法。
59.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