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安全躲避型变形式吊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15337发布日期:2022-09-03 13:2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应急安全躲避型变形式吊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建筑装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应急安全躲避型变形式吊顶。


背景技术:

2.吊顶是指房屋居住环境的顶部装修的一种装饰。简单的说,就是指天花板的装饰,是室内装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具有保温,隔热,隔声,吸声的作用,也是电气、通风空调、通信和防火、报警管线设备等工程的隐蔽层。
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也逐年升高,使得人们对灾难的畏惧以及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当高层的建筑内遭遇火灾时,火灾的逃生时间一般为60秒,且火灾发生时不能使用电梯,导致人们在短时间内不能进行逃离,从而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当低层建筑遭遇洪水时,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逃离,且洪水来袭时通常伴有细菌及腐蚀物,人们长时间在洪水中浸泡后容易诱发疾病以及威胁生命安全,在遇到地震等灾害时高层与低层的建筑都易发生倒塌,建筑倒塌时横梁的断裂墙壁的倾倒都会砸伤人们。
4.现有技术中也有不同类型的防灾房,例如申请号为cn202111312141.3,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高层建筑防火应急救生舱》,该救生舱包括生命保障舱,所述生命保障舱为钢板压制焊接成型,所述生命保障舱的上下两面为球形结构,所述生命保障舱的任意垂直截面的上下两边均为弧线,所述生命保障舱的侧面设有气密防火门,所述生命保障舱外包裹有保温隔热防火层,所述保温隔热防火层外设有抗震防爆防火复合板,本发明可以就近躲藏,可以防水防烟雾、抗压、防震、防爆炸,但是该救生舱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正常生活时,救生舱会占据房间内的很多空间,造成空间的浪费,且该救生舱内保障生命持续的基础设施丰富,从而增加了该救生舱的成本,因而设置一种适用范围广泛且能安全躲藏的吊顶结构很有必要。
5.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急安全躲避型变形式吊顶,通过结构的设置达到通过吊顶的变形形成躲避空间目的。
7.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应急安全躲避型变形式吊顶,包括若干主龙骨,若干所述主龙骨上可拆卸连接有与其轴线垂直的若干三角龙骨,若干所述三角龙骨的底面可拆卸连接有吊顶板,所述到吊顶板设置有固定区域和活动区域,所述固定区域包括侧壁相抵的若干板材,所述活动区域包括相互铰接的若干躲避板,若干所述躲避板转动后形成有躲避空间,所述三角龙骨内设有用于推动躲避板的外周壁自三角龙骨内滑出的若干释放部,所述三角龙骨内设有若干释放部,所述释放部包括相抵的驱动端和阻挡端,所述驱动端设有驱动躲避板自三角龙骨内穿出的作用力,所述阻挡端滑动
连接在三角龙骨内,所述阻挡端与躲避板插入至三角龙骨的一侧相抵且阻挡端的侧壁与三角龙骨的内周壁相抵。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龙骨与三角龙骨组成了整体的龙骨框架,吊顶板与三角龙骨可拆卸连接,便于对吊顶板的安装和更换,躲避板在正常使用时安装在三角龙骨上,减少躲避空间的占地面积,相邻躲避板相互铰接使得单个躲避板进行拉扯时,整个活动区域自三角龙骨上脱落,便于人们对躲避板的组装,减少组装时间使得人们能够尽快躲避进躲避空间内,阻挡端在三角龙骨内实现对驱动端的阻挡,避免躲避板在安装时驱动端限制躲避板的固定,拉动阻挡端使其自三角龙骨内滑出,阻挡端丧失对驱动端的阻挡和限制,驱动端推动躲避板使其沿三角龙骨的内壁滑出,从而使得躲避板脱离与三角龙骨的连接,便于人们对躲避板的取出和使用。
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躲避板的端面靠近其侧壁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可拆卸连接在三角龙骨内,所述释放部包括若干弹性件以及与其底面相抵的限制片,所述弹性件远离限制片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三角龙骨的内顶面上,所述弹性件的中心轴线正对固定片的轴线。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片增加了躲避板与三角龙骨的接触面积,使得躲避板在三角龙骨上的安装更加稳定,限制片的侧壁与三角龙骨的内周壁相抵且限制片的底面与固定片的顶面相抵,限制片在三角龙骨内时,弹性件处于压紧的状态,限制片沿三角龙骨的内壁滑出时,在形变的弹性件产生的弹力作用下,弹性件推动固定片自三角龙骨内滑出。
1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制片设置为沿其长度方向具有弹性形变的材质,所述限制片的侧壁与三角龙骨的内侧壁相抵,若干所述限制片远离躲避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动绳。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片的形变性能节省了限制片在拉动过程中占用的空间,拉动绳便于人们同时驱动若干限制片自三角龙骨内滑出,使得人们对限制片的拉扯过程更加简便,提高躲避板脱离三角龙骨的速度。
13.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躲避板的铰接处固定连接有扭簧,所述扭簧用于驱动躲避板的铰接点转动时围成躲避空间。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躲避板卡接在三角龙骨内时,扭簧处于扭转的形变,当躲避板脱离与三角龙骨的连接时,在扭转的扭簧产生的弹力下,扭簧拉动躲避板转动至围成躲避空间,简化了躲避板的组装步骤。
15.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躲避板内固定连接有呼吸装置,当所述躲避板围成躲避空间时,所述呼吸装置远离躲避空间的一端依次设置有上呼吸端、中呼吸端和下呼吸端,所述上呼吸端、中呼吸端和下呼吸端的外周壁上均设有连通闭合组件,所述连通闭合组件用于对上呼吸端、中呼吸端和下呼吸端连通与闭合状态的切换。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呼吸装置为躲避空间内氧气的循环提供了通道,上呼吸端、中呼吸端和下呼吸端的设置适用于不同灾害,保证了空气的稳定流通,连通闭合组件实现对上呼吸端、中呼吸端和下呼吸端与外界连通的控制,使得呼吸装置的使用性更强。
1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通闭合组件包括支撑框以及转动连接在其内部的滚动件,所述支撑框内开设有供滚动件滑动的滑动槽,所述支撑框设置有滑动槽的一侧距上呼吸端、中呼吸端和下呼吸端的距离自靠近接收端的一端向远离接收端的一端递减。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框斜面的设置使得滚动件在其内部转动时与上呼吸端、中呼吸端和下呼吸端的管壁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当滚动件滑动自支撑框远离接收端的一端时,上呼吸端、中呼吸端和下呼吸端处于与外界连通的状态,当滚动件滑动自支撑框靠近接收端的一端时,上呼吸端、中呼吸端和下呼吸端处于与外界闭合的状态。
1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呼吸装置包括接收管以及与其固定连接的上吸入管、中吸入管和下吸入管,所述上吸入管内固定连接有防水透气膜,所述中吸入管内的内管壁上固定连接有湿润过滤布,相邻所述湿润过滤布间设置有若干过滤颗粒,所述下吸入管固定连接有若干过滤板,所述过滤板靠近接收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绒毛。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透气膜保证空气流通的前提下限制水分流入至躲避空间内,过滤板实现对大颗粒灰尘的过滤,绒毛在人们呼吸的过程中发生飘动,绒毛在飘动时相互摩擦产生静电,绒毛实现对细小颗粒的吸附,湿润过滤布实现对烟雾的过滤,过滤颗粒能够对浓烟中的灰尘进行吸附。
2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躲避板靠近固定片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远离固定片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性片,所述容纳槽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漂浮物,所述漂浮物具有弹性形变的性能,所述容纳槽内可拆卸连接有盖合板。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纳槽实现对漂浮物的收纳和存储,盖合板实现对容纳槽的盖合,保证漂浮物稳定收纳在容纳槽内,保证漂浮物的正常使用,弹性片便于人们在躲避空间内对漂浮物自容纳槽内穿出的驱动。
23.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躲避板包括自外向内依次设置的高强层、防水层、防火层、隔热层和缓冲层。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强层提高了躲避板的结构强度,防水层实现对洪水流入至躲避空间内的阻挡,防火层对火焰的阻挡,隔热层减少火焰燃烧时产生热量向躲避空间内的热量传递,缓冲层提高了躲避空间内壁的柔软度,三角形的结构稳定性高,使得高强层的结构更加稳定。
25.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6.主龙骨与三角龙骨组成了整体的龙骨框架,吊顶板与三角龙骨可拆卸连接,便于对吊顶板的安装和更换,躲避板在正常使用时安装在三角龙骨上,减少躲避空间的占地面积,相邻躲避板相互铰接使得单个躲避板进行拉扯时,整个活动区域自三角龙骨上脱落,便于人们对躲避板的组装,减少组装时间使得人们能够尽快躲避进躲避空间内,阻挡端在三角龙骨内实现对驱动端的阻挡,避免躲避板在安装时驱动端限制躲避板的固定,拉动阻挡端使其自三角龙骨内滑出,阻挡端丧失对驱动端的阻挡和限制,驱动端推动躲避板使其沿三角龙骨的内壁滑出,从而使得躲避板脱离与三角龙骨的连接,便于人们对躲避板的取出和使用。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29.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30.图4为本发明变形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发明变形后的剖视图1;
32.图6为图5中b处放大图;
33.图7为图5中c处放大图;
34.图8为本发明变形后的剖视图2;
35.图9为图8中d处放大图。
36.图中:1、主龙骨;2、三角龙骨;3、板材;4、躲避板;5、释放部;6、固定片;7、弹性件;8、限制片;9、拉动绳;10、扭簧;11、连通闭合组件; 12、支撑框;13、滚动件;14、滑动槽;15、上吸入管;16、中吸入管;17、下吸入管;18、防水透气膜;19、过滤板;20、绒毛;21、湿润过滤布;22、过滤颗粒;23、容纳槽;24、弹性片;25、漂浮物;26、盖合板。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38.该应急安全躲避型变形式吊顶,如图1和3所示,包括若干主龙骨1,若干主龙骨1上可拆卸连接有与其轴线垂直的若干三角龙骨2,三角龙骨2 的底面设置有插入口,若干三角龙骨2的底面可拆卸连接有吊顶板,吊顶板设置有固定区域和活动区域,固定区域包括侧壁相抵的若干板材3,活动区域包括相互铰接的若干躲避板4,当躲避板4卡接在三角龙骨2内时,若干躲避板4的端面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当躲避板4脱离与三角龙骨2的连接时,相邻躲避板4的端面相互垂直,若干躲避板4转动后形成有躲避空间,三角龙骨2内设有若干释放部5,释放部5包括相抵的驱动端和阻挡端,驱动端设有驱动躲避板4自三角龙骨2内穿出的作用力,阻挡端滑动连接在三角龙骨2内,阻挡端与躲避板4插入至三角龙骨2的一侧相抵且阻挡端的侧壁与三角龙骨2的内周壁相抵,阻挡端远离躲避板4的一端自三角龙骨2内穿出。
39.如图1-3所示,主龙骨1与三角龙骨2组成了整体的龙骨框架,为吊顶板的安装提供了支撑,且吊顶板与三角龙骨2可拆卸连接的,便于对吊顶板的安装和更换,固定区域的板材3在安装时相邻板材3的侧壁相贴合,保证吊顶板的正常使用,躲避板4之间相互铰接使得单个躲避板4进行拉扯时,整个活动区域自三角龙骨2上脱落,使得人们对躲避板4的组装和变形更加快捷,缩短躲避时间提高逃生几率,且活动区域在正常状态下卡接在三角龙骨2内,节省了躲避空间的占地面积,从而便于对该躲避空间的推广,阻挡端在三角龙骨2内实现对驱动端的阻挡,避免躲避板4在安装时驱动端限制躲避板4的固定,保证躲避板4的正常安装和使用,拉动阻挡端使其自三角龙骨2内滑出,阻挡端丧失对驱动端的限制,驱动端推动躲避板4使其脱离与三角龙骨2的卡接,提高对躲避板4的取用效率。
40.如图1和3所示,躲避板4的端面靠近其侧壁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固定片6,固定片6可拆卸连接在三角龙骨2内,释放部5包括若干弹性件7以及与其底面相抵的限制片8,弹性件7设置为弹簧,弹性件7远离限制片8 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三角龙骨2的内顶面上,弹性件7的中心轴线正对固定片 6的轴线,限制片8设置为沿其长度方向具有弹性形变的材质,限制片8设置为铁片,限制片8的侧壁与三角龙骨2的内侧壁相抵,若干限制片8远离躲避板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动绳9,通过固定片6与三角龙骨2的可拆卸连接,提高躲避板4与三角龙骨2连接的稳定性,限制片8的侧壁与三角龙骨2的内周壁相抵且限制片8的底面与固定片6的顶面相抵,限制片8滑动连接在三角龙骨2内时,弹性件7处于压紧的状态,拉动限制片8使其自三角龙骨2内滑出时,在形变的弹性件7产生的弹力作用下,弹性件7推动固定片6自三角龙
骨2内滑出,且拉动绳9与若干限制片8固定连接,使得人们通过拉扯拉动绳9同时驱动若干限制片8自三角龙骨2内滑出,使得人们对限制片8的拉扯过程更加简便,提高躲避板4脱离三角龙骨2的速度。
41.如图1和5所示,躲避板4设置为六个,且六个躲避板4展开的截面图形为十字形,躲避板4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相互吸引的磁铁片,躲避板4的铰接处固定连接有扭簧10,扭簧10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躲避板4以及与其相邻的躲避板4上,且躲避板4与相邻躲避板4铰接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弹性布,弹性布具有防火、防水性能。
42.如图1所示,躲避板4包括自外向内依次设置的高强层、防水层、防火层、隔热层和缓冲层,高强层包括外层以及内层,外层上焊接有六条支撑杆, 6条支撑杆分隔外层形成若干三角形,内层设置为树脂碳纤维,防水层的外周壁上涂覆有丙烯酸防水涂料,防火层设置为防火板,隔热层设置为气凝胶毡,缓冲层设置为橡胶垫,当遭遇地震时人们躲避在躲避板4围成的躲避空间内,高强层实现对掉落墙板和横梁的支撑,减少墙板与横梁对人们的伤害,防水层实现对洪水来袭时对洪水的阻挡,防火层对火势的阻挡,隔热层减少火焰燃烧时产生热量向躲避空间内的热量传递,保证躲避空间对人们生命的稳定保护,缓冲层提高了躲避空间内壁的柔软度,避免躲避空间受到撞击后对人们造成磕碰的伤害,使得人们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43.如图6-9所示,躲避板4内固定连接有呼吸装置,呼吸装置为躲避空间内氧气的循环提供了通道,当躲避板4围成躲避空间时,呼吸装置远离躲避空间的一端依次设置有上呼吸端、中呼吸端和下呼吸端,呼吸装置包括接收管以及与其固定连接的上吸入管15、中吸入管16和下吸入管17,上吸入管 15、中吸入管16和下吸入管17均滑动连接有连通闭合组件11,连通闭合组件11包括支撑框12以及转动连接在其内部的滚动件13,支撑框12内开设有供滚动件13滑动的滑动槽14,支撑框12设置有滑动槽14的一侧距上吸入管15、中吸入管16和下吸入管17的管壁的距离自靠近接收端的一端向远离接收端的一端递减,单个躲避板4上开设有与下吸入管17远离接收端的一端连通的下呼吸槽,与设置有下呼吸槽的躲避板4铰接的躲避板4上开设有与中吸入管16远离接收端的一端连通的中呼吸槽,远离设置有下呼吸槽的躲避板4上开设有与上吸入管15远离接收端的一端连通的上呼吸槽,上吸入管 15内固定连接有防水透气膜18,中吸入管16的内管壁上固定连接有湿润过滤布21,相邻湿润过滤布21间设置有若干过滤颗粒22,过滤颗粒22设置为活性炭颗粒,下吸入管17内固定连接有若干过滤板19,过滤板19靠近接收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绒毛20。
44.如图6、7和9所示,当遭遇洪水时,躲避板4围成的躲避空间漂浮在水面上,此时为了保证持续的空气流通,转动上吸入管15上的滚动件13使其沿滑动槽14发生朝向远离接收端的滑动,从而打开上吸入管15,且上吸入管15内的防水透气膜18保证空气流通的前提下限制水分流入至躲避空间内,保证人们的正常呼吸,当遭遇地震时,躲避空间的底面和顶面与重物贴合,此时人们转动上吸入管15上的滚动件13使其沿滑动槽14发生朝向远离接收端的滑动,从而打开中吸入管16,过滤板19实现对大颗粒灰尘的过滤,绒毛20在人们呼吸的过程中发生飘动,绒毛20在飘动时相互摩擦产生静电,绒毛20实现对细小颗粒的吸附,人们当遭遇火灾时,燃烧产生的浓烟堆积在上方,使得靠近底面的空气较为纯净,此时我们通过下吸入管17进行呼吸,且湿润过滤布21实现对烟雾的过滤同时降低烟雾的温度,避免烟雾对呼吸道造成伤害,过滤颗粒22能够对浓烟中的灰尘进行吸附,进一步提高下吸入管 17的过
滤效果,确保遭遇火灾时人们在躲避空间内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状态。
45.如图4和5所示,躲避板4靠近固定片6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容纳槽23,容纳槽23远离固定片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性片24,弹性片24设置为橡胶片,容纳槽23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漂浮物25,漂浮物25具有弹性形变的性能,漂浮物25设置为内部填充气体的塑料材质,容纳槽23内可拆卸连接有盖合板26,盖合板26具有防火和防水性能,漂浮物25折叠放置在容纳槽23 内,盖合板26实现对容纳槽23的盖合,使得漂浮物25在容纳才内的收纳更加稳定,减少火焰对漂浮物25的灼烧,弹性片24具有形变的性能,保证人们把躲避在躲避空间内时能稳定推动漂浮物25自容纳槽23内穿出,且盖合板26丧失对容纳槽23的盖合时,弹性片24实现对洪水的阻挡,避免水分进入至躲避空间内,且躲避板4远离固定片6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若干放置槽,放置槽的开口处铰接有挡板,放置槽内可拆卸连接有若干应急物品,例如急救物品、食物和水分等。
46.工作原理:在墙体上安装主龙骨1,三角龙骨2通过三角吊件使其垂直于主龙骨1的方式连接在主龙骨1的外周壁上,板材3卡接在三角龙骨2内,固定片6插入至三角龙骨2内,实现对若干躲避板4的固定,保证吊顶的正常使用,相邻躲避板4的铰接处的扭簧10发生扭转的形变,限制片8沿三角龙骨2的内周壁滑动插入至三角龙骨2内,且限制片8的侧壁与三角龙骨2 的内侧壁相抵,限制片8的顶面与弹性件7的底面相抵,弹性件7处于挤压的形变中,限制片8的底面与若干固定片6的顶面相抵,当遇到灾害时,拉扯拉动绳9使其带动限制片8自三角龙骨2内穿出,在形变产生的弹力作用下推动固定片6自三角龙骨2内穿出,躲避板4掉落在地面上,且躲避板4 在形变的扭簧10产生的弹性下,躲避板4绕铰接点发生转动并使卡接块插入至卡接槽内,使得躲避板4围成供人们躲藏的躲避空间,当遭遇洪水时,转动上吸入管15上的滚动件13使其沿滑动槽14发生朝向远离接收端的滑动,从而打开上吸入管15,当遭遇地震时,转动中吸入管16上的滚动件13使其沿滑动槽14发生朝向远离接收端的滑动,从而打开中吸入管16,人们当遭遇火灾时,转动下吸入管17上的滚动件13使其沿滑动槽14发生朝向远离接收端的滑动,从而打开下吸入管17,此时我们通过下吸入管17进行呼吸,保证正常的呼吸状态,为搜救人员的搜救提供了时间,提高逃生的概率。
47.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