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过水洞翻新结构及翻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134620发布日期:2022-11-09 12:18阅读:870来源:国知局
屋面过水洞翻新结构及翻新方法与流程

1.本公开涉及屋面翻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屋面过水洞翻新结构及翻新方法。


背景技术:

2.屋面过水洞,是针对于布置有多个凹坑的屋面、贯穿于凹坑与凹坑之间的梁上且起连通相邻两个基坑的作用的结构,其一般是在屋面最初建设的时候便在混凝土梁内预留过水管形成的,多应用于种植屋面等。
3.对于需要过水洞翻新的工程而言,重新设置过水管是施工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但是由于原有过水管是预留在混凝土梁内,再加上其锈蚀,导致其拆除施工工期长、后期安装困难大,大幅增加了过水洞翻新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屋面过水洞翻新结构及翻新方法。
5.本公开提供一种屋面过水洞翻新结构,包括:
6.梁体;
7.管套,其是将原有过水管外伸于所述梁体的两端切除后形成的结构;
8.翻新过水管,套于所述管套内且两端外伸于所述管套形成外伸部,所述翻新过水管与管套之间填充有第一密封材料;
9.两套防水结构,分别对应两个外伸部设置,且皆适于防止水进入所述梁体内。
10.可选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
11.第一平铺卷材,贴合在所述梁体的侧面上,所述第一平铺卷材为与所述翻新过水管同轴的环状结构且内圈为与所述翻新过水管的外圆面相配的圆形;
12.第一包裹卷材,其靠近所述梁体的一端沿周向等分形成多个第一叶片且剩余部分形成第一绕装部,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呈辐射状分布且贴合在所述第一平铺卷材上,所述第一绕装部绕装在所述外伸部的外圆面上;
13.第二平铺卷材,贴合在所述第一叶片上,所述第二平铺卷材为与所述翻新过水管同轴的环状结构且内圈为与所述第一绕装部的外圆面相配的圆形。
14.可选的,所述防水结构还包括:
15.第二包裹卷材,其靠近所述梁体的一端沿周向等分形成多个第二叶片且剩余部分形成第二绕装部,多个所述第二叶片呈辐射状分布且贴合在所述第二平铺卷材上,所述第二绕装部绕装在所述第一绕装部的外圆面上;
16.第三平铺卷材,贴合在所述第二叶片上,所述第三平铺卷材为与所述翻新过水管同轴的环状结构且内圈为与所述第二绕装部的外圆面相配的圆形,所述第三平铺卷材的边缘处皆密封固定。
17.可选的,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在翻新过水管径向上的尺寸皆小于所述第三平铺卷材对应尺寸,所述第三平铺卷材在翻新过水管径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平铺卷材的尺
寸,所述第二平铺卷材在翻新过水管径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平铺卷材相等。
18.可选的,所述第二包裹卷材的外侧设有两个卡箍,所述卡箍适于箍紧第二包裹卷材,两个所述卡箍沿所述翻新过水管的轴向间隔分布。
19.可选的,所述翻新过水管与第一包裹卷材所形成的间隙和所述第一包裹卷材与第二包裹卷材所形成的间隙在远离所述梁体的一端皆填充有第二密封材料。
20.可选的,所述第一密封材料和/或第二密封材料为密封膏。
21.可选的,所述翻新过水管的内壁上涂覆有防水材料。
22.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屋面过水洞翻新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23.s1.将原有过水管凸出梁体的部分切除形成管套,并进行内部除锈;
24.s2.选取翻新过水管,将翻新过水管插装在所述管套内并使其两端外伸于所述管套形成两个外伸部,在所述翻新过水管与管套所形成间隙内填充密封材料;
25.s3.分别在两个所述外伸部处进行防水处理,以避免水进入所述梁体内。
26.可选的,步骤s3包括如下分步:
27.i.选取环状且内圈为圆形的第一平铺卷材,贴合在所述梁体的侧面上,并使其内圈与翻新过水管的外圆面相接;
28.ii.选取第一包裹卷材,将其一端沿周向等分形成多个第一叶片,剩余部分形成第一绕装部,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呈辐射状分布且贴合在所述第一平铺卷材上,所述第一绕装部绕装在所述外伸部的外圆面上;
29.iii.选取环状且内圈为圆形的第二平铺卷材,贴合在所述第一叶片上,并使其内圈与第一绕装部的外圆面相接;
30.iv.选取第二包裹卷材,将其一端沿周向等分形成多个第二叶片,剩余部分形成第二绕装部,多个所述第二叶片呈辐射状分布且贴合在所述第二平铺卷材上,所述第二绕装部绕装在所述第一绕装部的外圆面上;
31.v.选取环状且内圈为圆形的第三平铺卷材,贴合在第二叶片上,并使其内圈与第二绕装部贴合相接;
32.vi.将所述第三平铺卷材的边缘处密封固定;
33.vii.在绕装部的两端安装卡箍,以将两个绕装部箍紧在所述翻新过水管上。
34.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35.本公开提供的屋面过水洞翻新结构,设有管套,管套是将原有过水管外伸于梁体的两端切除后形成的结构,翻新过水管套在管套内部,如此可避免拆除原有过水管,消除了因原有过水管拆除困难导致的过水洞翻新难度大的缺陷,缩短了翻新工期,节约了人工投入,降低了翻新成本。另外,本公开在翻新过水管与管套之间填充有密封材料,并且在翻新过水管两端皆设有防水结构,能够保证翻新后的过水管结构性能与原有过水管一致,从而保证了此方案的可行性。
36.本公开提供的屋面过水洞翻新方法,是将原有过水管的两端切除后直接将新的翻新过水管套接在原有过水管内,不需拆除原有过水管,除了因原有过水管拆除困难导致的过水洞翻新难度大的缺陷,缩短了翻新工期,节约了人工投入,降低了翻新成本。
附图说明
3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9.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屋面过水洞翻新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40.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包裹卷材的平面展开示意图;
41.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包裹卷材在轴向上的平面示意图。
42.其中:
43.1、梁体;2、管套;3、翻新过水管;4、第一平铺卷材;5、第一包裹卷材;51、第一叶片;52、第一绕装部;6、第二平铺卷材;7、第二包裹卷材;71、第二叶片;72、第二绕装部;8、第三平铺卷材;9、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6.现有在很多屋面皆设有过水管,本公开方案适用于所有设有过水管的场景,尤其适用于种植屋面。
4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屋面过水洞翻新结构包括梁体1、管套2、翻新过水管3及两套防水结构,管套2是将原有过水管外伸于梁体1的两端切除后形成的结构,翻新过水管3套2于管套2内且两端外伸于管套2形成外伸部,翻新过水管3与管套2之间填充有第一密封材料,两套防水结构分别对应两个外伸部设置,且皆适于防止水进入梁体1内。
48.本实施例通过将原有过水管外伸于梁体1的两端切除形成管套2,然后将翻新过水管3插装在管套2内,最后在新旧过水管之前填充密封材料,在两端处设置防水结构,从而实现过水管的翻新。不需拆除原有过水管,消除了因原有过水管拆除困难导致的过水洞翻新难度大的缺陷,缩短了翻新工期,节约了人工投入,降低了翻新成本。
49.需要注意的是,本公开主要的发明点是将翻新过水管3套2接在原有过水管形成的管套2内,对于梁体1的具体成型方式不作限定。可以为混凝土浇筑成型,但也采用砖砌成型等。但优选应用在混凝土梁体1上,因为混凝土梁体1的过水管是预制成型的,拆除难度极大,从而更能体现本方案的优势。
50.具体的,制作管套2时,可首先将原有过水管内部除锈,以便翻新过水管3能够顺利套接在管套2的内部。
51.进一步的,可在管套2的管口处凿除坡状构造,即将其管口内壁设为锥面,且锥面的倾斜方向在轴向上越向外内径越大,这样利于在管套2与翻新过水管3之间填充第一密封
材料。
52.具体的,翻新过水管3的材质不作限定,可以是金属材质,也可以是硬质硅胶、硬质塑料等其他硬质材料。
53.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密封材料一方面能够实现翻新过水管3与管套2之间的密封,另一方面也能填补两者之间的间隙,以便保持过水管在管道内的稳定,避免其小幅晃动。
54.具体的,第一密封材料优选用密封膏,当然采用密封胶等其他常见密封材料亦可。
55.上述防水结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水进入梁体1内,避免因水进入梁体1内导致的漏水现象。具体采用现有防水结构即可,例如涂覆防水胶等。这里提供一种优选的防水结构,参照图1至图3,其包括第一平铺卷材4、第一包裹卷材5和第二平铺卷材6;第一平铺卷材4贴合在梁体1的侧面上,第一平铺卷材4为与翻新过水管3同轴的环状结构且内圈为与翻新过水管3的外圆面相配的圆形;第一包裹卷材5靠近梁体1的一端沿周向等分形成多个第一叶片51且剩余部分形成第一绕装部52,多个第一叶片51呈辐射状分布且贴合在第一平铺卷材4上,第一绕装部52绕装在外伸部的外圆面上;第二平铺卷材6,贴合在所述第一叶片51上,所述第二平铺卷材6为与所述翻新过水管3同轴的环状结构且内圈为与所述第一绕装部52的外圆面相配的圆形。
56.这种防水结构能够将梁体1以及梁体1与翻新过水管3的交界处覆盖,从而防止水进入梁体1内。相对于防水胶等结构,不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而退化,防水效果更好,防水寿命也更长。
57.容易理解的,不管是平铺卷材还是包裹卷材皆应采用防水卷材。
58.具体的,第一包裹卷材5在轴向上的长度可以与外伸部一致,也可以小于外伸部,优选前者,这样包裹卷材能够将翻新过水管3外露的部分全部包裹,由于对于金属材质的翻新过水管3来讲,能够避免其生锈。
59.具体的,第一平铺卷材4在梁体1侧面上的贴合方式可以采用常用的胶等方式实现,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实现的,这里不作赘述。
60.具体的,第一平铺卷材4的外圈形状不作限定,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异形等。
61.需要说明的是,实际操作时,过水管往往设置在基坑的下部,所以为保证防水效果,可以选择一较大尺寸的第一平铺卷材4,在将梁体1侧面全部覆盖后,可继续弯折覆盖在基坑的底部,这样也可实现梁体1与基坑底部交界处的密封。
62.具体的,第一叶片51的主要作用是将第一绕装部52与平铺卷材连为一个整体,所以其在翻新过水管3径向上的尺寸可以小于平铺卷材。
63.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平铺卷材6在结构层次上是贴合在第一叶片51上的,但是由于第一叶片51是呈辐射状的,并且其尺寸可设计的小于平铺卷材,如图1所示,所以第二平铺卷材6其实有部分是直接与第一平铺卷材4贴合的。
64.另外,为提高防水效果,可在梁体1的侧面涂覆防水材料后再贴合第一平铺卷材4。
65.进一步的,防水结构还包括第二包裹卷材7和第三平铺卷材8;第二包裹卷材7靠近梁体1的一端沿周向等分形成多个第二叶片71且剩余部分形成第二绕装部72,多个第二叶片71呈辐射状分布且贴合在第二平铺卷材6上,第二绕装部72绕装在第一绕装部52的外圆面上;第三平铺卷材8贴合在第二叶片71上,第三平铺卷材8为与翻新过水管3同轴的环状结构且内圈为与第二绕装部72的外圆面相配的圆形,第三平铺卷材8的边缘处皆密封固定。
66.前述防水结构从结构角度已经能够实现防水,本结构在其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包裹卷材7和第三平铺卷材8,形成了第二层防水结构,双重防水,能够提高防水效果。
67.具体的,第二包裹卷材7与第一包裹卷材5在轴向上长度优选一致,便于包裹卷材的收口密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两者轴向长度设计不一致。
68.当然,第二平铺卷材6在第一叶片51上的贴合方式可以采用常用的胶等方式实现;第二平铺卷材6的外圈形状不作限定,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异形等。
69.具体的,第三平铺卷材8可选用热熔的方式贴合固定在第二叶片71或平铺卷材上,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三平铺卷材8的固定牢固,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其边缘的密封固定。
70.优选的,第一叶片51和第二叶片71在翻新过水管3径向上的尺寸皆小于第三平铺卷材8对应尺寸,第三平铺卷材8在翻新过水管3径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平铺卷材6的尺寸,第二平铺卷材6在翻新过水管3径向上的尺寸与第一平铺卷材4相等。这种相对尺寸设置能够在保证防水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材料的使用量。进一步的,可将第一叶片51在翻新过水管3径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叶片71,这样第二平铺卷材6与第一平铺卷材4贴合时还有第二叶片71作为中间垫层,避免出现过大的凸棱褶皱。例如,可将第一叶片51的径向尺寸设为50mm,第二叶片71的径向尺寸设为70mm,第三平铺卷材8的径向尺寸设为100mm,而第一平铺卷材4和第二平铺卷材6的径向尺寸皆大于100mm。
71.进一步的,第二包裹卷材7的外侧设有两个卡箍9,卡箍9适于箍紧第二包裹卷材7,两个卡箍9沿翻新过水管3的轴向间隔分布。卡箍9能够将包裹卷材箍紧,避免其掉落,同时也能提高密封性能,避免水从包裹卷材之间的间隙或包裹卷材与翻新过水管3之间的间隙之间进入,提高防水性能。
72.具体的,卡箍9的具体位置不作限定,优选将两个卡箍9分别固定在靠近外伸部的两端的位置,以便能箍紧更大范围的包裹卷材。当然,两个卡箍9箍于外伸部中部亦可。
73.更进一步的,翻新过水管3与第一包裹卷材5所形成的间隙和第一包裹卷材5与第二包裹卷材7所形成的间隙在远离梁体1的一端皆填充有第二密封材料。
74.具体的,第二密封材料优选用密封膏,当然采用密封胶等其他常见密封材料亦可。
75.进一步的,翻新过水管3的内壁上涂覆有防水材料,尤其针对于金属材质的翻新过水管3,能够避免其锈蚀。另外,管套2的内壁也可涂覆有防水材料,避免其进一步锈蚀。
7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屋面过水洞翻新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77.s1.将原有过水管凸出梁体1的部分切除形成管套2,并进行内部除锈;
78.s2.选取翻新过水管3,将翻新过水管3插装在管套2内并使其两端外伸于管套2形成两个外伸部,在翻新过水管3与管套2所形成间隙内填充密封材料;
79.s3.分别在两个外伸部处进行防水处理,以避免水进入梁体1内。
80.具体的,步骤s3包括如下分步:
81.i.选取环状且内圈为圆形的第一平铺卷材4,贴合在梁体1的侧面上,并使其内圈与翻新过水管3的外圆面相接;
82.ii.选取第一包裹卷材5,将其一端沿周向等分形成多个第一叶片51,剩余部分形成第一绕装部52,多个第一叶片51呈辐射状分布且贴合在第一平铺卷材4上,第一绕装部52绕装在外伸部的外圆面上;
83.iii.选取环状且内圈为圆形的第二平铺卷材6,贴合在第一叶片51上,并使其内圈
与第一绕装部52的外圆面相接;
84.iv.选取第二包裹卷材7,将其一端沿周向等分形成多个第二叶片71,剩余部分形成第二绕装部72,多个第二叶片71呈辐射状分布且贴合在第二平铺卷材6上,第二绕装部72绕装在第一绕装部52的外圆面上;
85.v.选取环状且内圈为圆形的第三平铺卷材8,贴合在第二叶片71上,并使其内圈与第二绕装部72贴合相接;
86.vi.将第三平铺卷材8的边缘处密封固定;
87.vii.在绕装部的两端安装卡箍9,以将两个绕装部箍紧在翻新过水管3上。
88.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中,除锈后可在管套2内壁涂刷防水材料,避免其进一步锈蚀。
89.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与s2之间,可在翻新过水管3的内壁涂刷防水材料,提高其耐锈蚀性。
9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91.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