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41385发布日期:2023-03-04 02:3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特征在于,在防渗材料的接口处设置能贴合的非浸润表面防渗接口,在防渗接口间设置吸湿(即吸收水、化工或化学液体、或油脂等流体类物质)后膨胀的防渗条,所述防渗接口纵向有连续贴合的非浸润表面,即所述防渗条有非浸润表面与所述防渗接口的非浸润表面沿接口纵向形成连续贴合的非浸润性表面,所述防渗接口设置有阻止接口空间或间隙自由运动或伸缩即使接口固定或运动受限的接口固定装置或结构;或在间隙较大的防渗接口中的防渗条间设置(刚性)支撑件或预制条以缩小接口间隙以提高防渗接口的防渗性能,所述支撑件或预制条有非浸润表面与防渗条的非浸润表面贴合;所述防渗接口至少包括拼接式防渗接口、或搭接式防渗接口中的一种;所述拼接式防渗接口为至少将贴合接口处的表面设置非浸润表面,在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接口间设置防渗条;所述搭接式防渗接口为至少将防渗材料接口处设置成非浸润表面,将防渗材料的非浸润表面接口搭接在防渗条上。所述非浸润为不被相应流体浸润,所述非浸润表面为不被相应流体浸润的表面,所述非浸润功能区为不被相应流体浸润的功能区。即相关表面、物质或功能区与相应流体表面性能或极性不相同或不相似,或不能吸附相应流体。将水平或近水平设置的所述防渗接口设置在承重面或承重结构或支撑结构上或设置在防渗材料侧面的凹口中,使防渗条不会滑出防渗接口。或在所述防渗条的接口间或棱角处的空隙中填充合适形状的非浸润填充件或吸水膨胀型填充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固定装置或结构至少包括接口自限装置或结构、锁紧或紧固装置的一种,使防渗接口空间即间隙受限或固定而阻止或限制接口撑开或移动;所述接口自限装置或结构至少有重压装置、刚性自限结构中的一种;所述重压装置至少为防渗接口下的支撑面或支撑结构与防渗接口上的重物组合、或为防渗接口下的刚性接口与防渗接口上的重物组合、或为防渗接口上的刚性防渗材料与防渗接口下的支撑面或支撑结构组合中的一种;所述刚性自限结构至少为两防渗材料的刚性接口组合、或在防渗接口外设置的刚性闭合或贴合或自锁结构组合、或防渗材料的刚性接口与防渗接口外的刚性结构组成的闭合或贴合或自锁组合中的一种,所述刚性自限结构的刚性结构至少成对设置;所述锁紧或紧固装置为在所述刚性自限结构间设置紧固件将刚性自限结构相互固定或锁紧,所述紧固装置至少为能阻止或限制防渗接口运动或移动、或阻止或限制防渗接口间隙变化的锁紧或紧固装置或机构中的一种。所述接口自限装置或结构至少包括:防渗板的刚性接口或刚性防渗板的接口、或承重板或承重结构、或防渗材料贴合接口外的覆盖重物或紧固条或紧固块、或接口间设置的自限支撑件或预制条或工字型固定架、或刚性自限结构贴合区的凹坑中的一种且至少成对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自限装置
贴合区的凹坑、工字型固定架的内表面为非浸润表面,所述防渗条设于凹坑、工字型固定架内,所述防渗条吸湿后在所述凹坑、工字型固定架形成的空间中膨胀。所述防渗条部分表面为非浸润表面、部分表面为浸润性引流功能件或面如浸润引流件或面等的吸湿膨胀条;或为用表面非浸润膜不完全包裹浸润性表面及物质的吸湿膨胀条;或将自身具备一定形状的吸湿膨胀条的表面设置成不完全的非浸润表面;或将包裹吸湿膨胀条或吸湿膨胀物质的表面非浸润层或膜的部分表面加工透湿但不泄漏吸湿膨胀物质的细孔或微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吸湿膨胀条为吸湿后能膨胀的材料或构造;或为用浸润性织物或透湿性膜包裹所述的吸湿膨胀物质;或为自身具备一定形状的吸湿后能膨胀的材料;或将表面非浸润层或膜将部分表面加工透湿但不泄漏吸湿膨胀物质的细孔或微孔并包裹吸湿膨胀材料或吸湿膨胀物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材料包括防渗卷材或防渗板,所述防渗材料的表面非浸润接口为相互对接后在接口各侧的上方或下方安装防渗条或安装连体的防渗条,或为相互重叠连接并在重叠接口处两非浸润表面间安装防渗条,或将防渗材料接口设置在防渗条中间的非浸润表面上。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与紧固安装孔间设置防渗结构或措施,所述防渗结构或措施包括密封防渗措施、或非浸润防渗措施;所述密封防渗措施为将紧固件与紧固安装孔间进行密封防渗处理;所述非浸润防渗措施为将紧固件与紧固安装孔间进行非浸润防渗处理,至少包括如下一种;将所述紧固件与紧固安装孔的表面设置成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或在所述紧固件与紧固安装孔的非浸润表面间紧密设置即设置能与紧固杆与紧固安装孔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环或筒;或至少将防渗材料表面即紧固安装孔外表面与紧固件的紧固盖的重叠区设置成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或在紧固盖与防渗板表面即紧固安装孔外的非浸润表面间紧密设置非浸润表面环或垫片。所述非浸润表面环或筒及非浸润表面环或垫片为柔性材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特征在于,在防渗接口前即防渗接口的渗入口处或前设置浸润性引流件将渗漏流体尽量直接引流到流体排出或排放系统、或收集系统以提高防渗效果;或在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的基础上在流体渗漏通道中再增设一道防渗结构或措施以提高防渗效果;或在前后两道防渗结构或措施间设置浸润性引流件将渗过第一道防渗的渗漏流体尽量直接引流到流体排出或排放系统、或收集系统以提高防渗效果。所述浸润性引流条的末端向下并低于防渗系统中的各渗漏流体集结区的位置。或将整个或局部所述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系统的结构设置合适的坡度,以利渗漏流体在系统自身的坡度下或在浸润性引流条的引流下能快速或自动排出,阻止渗漏流体在
接口区即防渗接口前过度聚集产生大于防渗接口承受能力的压强,以提高防渗效果。所述渗入侧或渗入口为接口处流体渗入的一侧;所述渗出侧或渗出口为接口处流体渗出的一侧。所述浸润为能被相应流体浸润,所述浸润表面为能被相应流体浸润的表面,所述浸润功能区为能被相应流体浸润的功能区。即相关表面、物质或功能区与相应流体表面性能或极性相同或相似,或能吸附相应流体。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特征在于,在防渗条的接口处设置浸润引流件将相邻防渗条的浸润部连通,在浸润引流件下的防渗条的接口处设置非浸润膜。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特征在于,将防渗条上表面的中间部位设置成非浸润表面或安装非浸润膜,在中间非浸润表面的两侧外、防渗条的两侧内设置浸润性表面作浸润引流件。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特征在于,在上下相互重叠的防渗接口上覆盖一定厚度的覆盖材料压实。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结构,且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结构接口处设置有非浸润表面,所述防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非浸润表面结构接口处的防水条,所述防水条有与所述非浸润表面结构接口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所述防水条吸水后膨胀,膨胀后的所述防水条的非浸润表面与所述非浸润表面结构相互紧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自封堵式流体防渗装置或技术能有效阻止水流的渗漏,防水效果更好。防水效果更好。防水效果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龙宏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怀化沃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28
技术公布日:2023/3/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