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24836发布日期:2022-12-13 20:44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层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对多层预应力结构的施工工艺为由下至上顺次施工至封顶,首先,修建第一层的侧墙,然后搭建脚手架和模板,修建第一层的楼板,修建第一层楼板时将预应力筋埋设于第一层的楼板内,待第一层的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100%时,对第一层楼板进行预应力筋张拉;之后,重复上述作业工序,直至将所有楼层的楼板修筑完成。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在预应力筋张拉前,需要等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100%时,才能进行预应力筋张拉,此过程耗时过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缩短施工周期,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层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层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层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施工步骤:s1:修建第y层楼板:搭建模板支撑体系;在模板支撑体系上铺设钢筋网和预应力筋;浇筑混凝土,将钢筋网和预应力筋埋设于混凝土内;s2:待第y层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
²
,重复s1,直至所有楼板修筑完成;s3:预应力施工:待第n层楼板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100%,张拉第n层楼板的预应力筋,其中,n为正整数,第n层楼板为所有未张拉预应力筋的最顶层的楼板;对预应力筋和楼板进行封锚;s4:重复s3,直至所有楼板中的预应力筋张拉完成。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修建楼板的过程中,从第一层开始向上逐层施工,将所有楼板施工完成后,开始张拉最顶层楼板上的预应力筋,之后,从上至下,逐层张拉楼板中的预应力筋;此种施工方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施工工艺,无需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才进行张拉,而是在混凝土强度能够达到1.2n/mm
²
后,即可进行上方的楼板施工,而对每层的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这一作业过程所需花费的时间与相关技术中施加预应力的时间基本相等,因此,本技术通过减少等待混凝土凝固的时间来缩短整个施工周期。
7.可选的,所述模板支撑体系包括固定支撑组件、早拆支撑组件和模板;所述固定支撑组件包括立杆、螺杆、顶托和托架;所述螺杆能够沿所述立杆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顶托固定于所述螺杆远离所述立杆的一端;所述托架套接于所述螺杆上,且所述托架能够在所述螺杆上沿竖直方向滑动;所述早拆支撑组件包括主龙骨和次龙骨;
所述主龙骨搭接于所述托架上,所述次龙骨搭接于所述主龙骨上,且所述次龙骨和主龙骨相互垂直;所述模板设于所述次龙骨上。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搭建模板支撑体系时,将多个立杆立设于地面上,之后,调节立杆上方的顶托,直至所有顶托的顶壁处于预设高度,将顶托调整至所需位置后,首先将主龙骨搭接于托架上,再将次龙骨搭接于主龙骨上,最后,将模板搭接于顶托上或次龙骨上,若将模板搭接于次龙骨上,则需要通过调整托架的高度使顶托的顶壁和模板的顶壁平齐;将模板搭设完成后,为了模板的稳固度,可以将模板固定于次龙骨上;通过设置能够上下调节的顶托,可以适应不同层高的楼板的支撑,提高了通用性。
9.可选的,所述模板上开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于供所述顶托嵌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模板时,使顶托位于避让槽内,且使得顶托顶壁和模板顶壁平齐,之后,在浇筑的混凝土达到能够将模板早拆的强度时,即可将模板拆除,由顶托对楼板继续支撑,其可以将模板拆除后周转至别处使用,能够提高模板的周转效率。
11.可选的,所述避让槽位于所述模板的边缘处,且所述避让槽贯穿所述模板侧壁。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搭设模板时人员可以将模板搭接于次龙骨上,再推动模板沿着次龙骨移动直至顶托嵌入避让槽内;此种方式能够适应在竖直方向施工高度受限的情况,其提高了产品对环境的适应性;需要拆除模板时,将托架、主龙骨和次龙骨向下移动后,便可将模板直接从侧方抽出,使托架从避让槽中脱离,其便于人员将模板进行拆除。
13.可选的,所述固定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调节螺母,所述第一调节螺母设于所述立杆上,且所述第一调节螺母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调节顶托的高度时,使螺杆和第一调节螺母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便可改变顶托的高度,此种驱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优势。
15.可选的,所述固定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调节螺母,所述第二调节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杆,且所述顶托搭设于所述第二调节螺母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调节托架的高度时,使第二调节螺母沿螺杆旋转,便可改变托架的高度;此种驱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优势。
17.可选的,所述s2中,浇筑第(y+1)层的混凝土时,拆除第(y-1)层的早拆支撑组件,其中,y为正整数。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浇筑楼板的过程中,形成隔层拆除楼板的模式,被拆除的早拆支撑组件可以在别处继续周转使用,其提高了早拆支撑模板的周转率。
19.可选的,进行s3时,将第n层的预应力筋张拉完成并封锚后形成已封锚楼板;拆除用于支撑已封锚楼板的固定支撑组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应力筋张拉完成后,已封锚楼板的强度以达到无需支撑的强度,因此,将固定支撑组件拆除后可以继续使用。
21.可选的,拆除用于支撑已封锚楼板的固定支撑组件的同时,对此时的第n层楼板中的预应力筋张拉并封锚。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拆除用于支撑已封锚楼板的固定支撑组件时,对已封锚楼板下方一层进行预应力张拉和封锚作业,能够同时进行多种类型的作业施工,进一步的缩短了施工周期。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周期;2.可以提高早拆支撑组件的周转率;3.在模板边缘开设避让槽,可以便于将模板拆除。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固定支撑组件、早拆支撑组件和模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支撑组件和早拆支撑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支撑组件和已封锚楼板的结构示意图,旨在表示拆除早拆支撑组件后的状态。
25.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支撑组件;11、立杆;12、螺杆;13、第一调节螺母;14、托架;141、连接孔;142、搭接槽;15、第二调节螺母;16、顶托;17、横杆;18、剪刀撑;2、早拆支撑组件;21、主龙骨;22、次龙骨;3、模板;31、避让槽;4、已封锚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多层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多层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修建第y层楼板:搭建模板支撑体系:参照图1、图2和图3,首先,搭设模板支撑体系,模板支撑体系包括固定支撑组件1、早拆支撑组件2和模板3。
28.参照图1、图2和图3,固定支撑组件1包括立杆11、螺杆12、第一调节螺母13、托架14、第二调节螺母15和顶托16。立杆11为空心杆,螺杆12一端套接于立杆11内,另一端延伸至立杆11上方,第一调节螺母13同轴转动连接于立杆11顶端,螺杆12穿设于第一调节螺母13且与第一调节螺母13螺纹连接,托架14顶壁开设有搭接槽142,托架14于搭接槽142底壁贯穿开设有连接孔141,螺杆12穿设于连接孔141内,第二调节螺母15位于托架14靠近第一调节螺母13的一端,且第二调节螺母15与螺杆12螺纹连接;顶托16焊接于螺杆12远离立杆11的一端。
29.参照图1、图2和图3,早拆支撑组件2包括主龙骨21和次龙骨22,主龙骨21水平搭接于托架14上的搭接槽142内,次龙骨22水平搭接于主龙骨21上,且主龙骨21和次龙骨22垂直设置;本实施例中,主龙骨21优选为钢管,次龙骨22优选为方木。
30.参照图1和图2,模板3水平搭接于多个次龙骨22上,且模板3边缘开设有避让槽31,顶托16插接于避让槽31内,且顶托16的顶壁和模板3的顶壁位于同一平面。
31.参照图1、图2和图3,搭建模板支撑体系时,将多个立杆11立设于地面上,并将相邻的立杆11通过多个横杆17和多个剪刀撑18固定,形成满堂架的模式;之后,在托架14上的搭接槽142内放置主龙骨21,每一搭接槽142内放置有两个主龙骨21,且螺杆12夹设于两个主龙骨21之间,拼接过程中,一根主龙骨21水平搭接在至少两个托架14上;将主龙骨21铺设完
成后,在主龙骨21上铺设次龙骨22,每一托架14上方设有两个次龙骨22,且螺杆12夹设于两个次龙骨22之间,每一次龙骨22水平搭接在至少两个托架14上的主龙骨21上,搭接次龙骨22时,将次龙骨22垂直于主龙骨21铺设。
32.参照图1、图2和图3,将主龙骨21、次龙骨22铺设完成后,开始将模板3铺设于次龙骨22上,在此过程中,使顶托16位于避让槽31内,将模板3铺设后,若模板3顶壁和顶托16顶壁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则人员旋拧第二调节螺母15,第二调节螺母15在正反转的过程中能够上下移动,从而使得托架14能够上下移动,托架14上的主龙骨21、次龙骨22和模板3便能够上下运动,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将模板3上移或下调至顶壁与托架14顶壁平齐;模板3就位后,将模板3与次龙骨22用螺钉固定。
33.铺设钢筋网和预应力筋:将模板3支撑体系搭建完成后,在模板3上固定侧挡板,侧挡板和模板3围设形成浇筑模腔;随后,向浇筑模腔内铺设钢筋网和预应力筋,预应力筋边部穿过侧挡板并延伸至浇筑模腔外。
34.浇筑混凝土:将钢筋网和预应力筋铺设完成后,便可向浇筑模腔内浇筑混凝土;如此便可完成楼板的施工,此层楼板为第y层楼板,y为正整数。
35.s2:若需继续在第y层楼板上方继续修建第(y+1)层楼板,则在第y层楼板中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
²
后,便可在第y层楼板上重复s1中的步骤;浇筑第(y+1)层楼板的混凝土时,拆除用于支撑第(y-1)层楼板的早拆支撑组件2和模板3;拆除时,将第二调节螺母15向下旋拧,第二调节螺母15在旋拧的过程中,由于主龙骨21、次龙骨22都压在托架14上,因此,在第二调节螺母15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托架14、主龙骨21和次龙骨22都会向下运动,模板3便会随着次龙骨22向下运动,当模板3与第(y-1)层的楼板分离后,人员将模板3从次龙骨22上拆除,之后,先拆除位于上方的次龙骨22,再将位于下方的主龙骨21拆除即可;拆除早拆支撑组件2的过程中,根据实际强度需要和楼层层高,可以选择将横杆17和剪刀撑18拆除或继续保留;实际强度需要由相邻两个立杆11之间的间距决定,本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实际强度需要,相邻两个立杆11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2m;若楼层层高小于或等于3m时,可以将横杆17和剪刀撑18全部拆除;若楼层层高大于3m时,拆除全部剪刀撑18,并根据实际高度拆除一定数量的横杆17;具体的,实际楼层层高在(3*a)m至(3*(a+1))m的范围内时,在每相邻两根立杆11之间保留a根横杆17,且横杆17所处在立杆11上的高度能够将立杆11的高度进行(a+1)等分,其中,a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36.s3:预应力施工:将所有楼板施工完成后,待第n层楼板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100%,便可开始对第n层楼板中的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本实施例中,待第n层楼板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便可开始对第n层楼板中的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其中,第n层楼板为所有未施加预应力的楼板中最顶层的楼板,且,n为正整数。
37.参照图4,对第n层楼板中的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完成后,对预应力筋端部和楼板之间进行封锚处理,此时,该层楼板为已封锚楼板4。
38.参照图4,封锚完成后,拆除用于支撑已封锚楼板4的固定支撑组件1;拆除时,人员握持第一调节螺母13,再转动螺杆12,便可将螺杆12向下旋拧,螺杆12便可带动顶托16向下运动,待顶托16与已封锚楼板4底壁分离后,便可将固定支撑组件1整体移走。
39.拆除用于支撑已封锚楼板4的固定支撑组件1的同时,对此时的第n层楼板中的预应力筋张拉并封锚。
40.在预应力施工的过程中,若每一第x层楼层中包含有多个分区域设置的楼板(其中x为正整数),则单独对每一单个楼板中的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和封锚,对单个楼板中的预应力筋张拉和封锚结束后,拆除用于支撑该单个已封锚楼板4的固定支撑组件1;在拆除同一层用于支撑单个已封锚楼板4的固定支撑组件1的同时,其他班组的作业人员可以同时对同楼层其余的单个楼板进行预应力张拉和封锚,如此便可实现同一楼层的多个班组同时作业,从而能够缩短施工周期。
41.在拆除第x层楼板中的固定支撑组件1时,人员可以对第(x-1)层楼板中的部分区域的楼板进行张拉和封锚作业,具体的,此处的部分区域指该区域楼板上的固定支撑组件1已被拆除的区域的楼板,如此便可实现不同楼层的多个班组同时作业,从而能够缩短施工周期;将每一楼层中的所有楼板全部进行预应力施工和封锚完成后,在相邻两个楼板之间浇筑后浇带。
42.s4:重复s3,对该层楼板中的预应力筋张拉完成后,移除用于支撑已封锚楼板4的固定支撑组件1。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