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层建筑拆除装备及高层建筑拆除方法。
背景技术:2.目前传统的高层建筑拆除通常的施工方法大致有爆破拆除、机械拆除两类,爆破拆除施工效率高,但要求待拆除建筑周边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爆破后的碎块堆积和散落区域的安全,另外爆破的巨大噪音、粉尘和振动冲击也对周边影响较大,故限制了爆破拆除的应用场景。机械拆除通常是采用大型液压挖机,配合液压破碎头、破碎钳、破碎剪等附件,到达建筑顶部,自上而下进行作业,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破碎。机械拆除的另一种方式是采用特制的超长臂挖机,站在地面上,从侧面对建筑物进行逐步的破碎拆除。采用机械拆除,对建筑高度、承载力有一定的要求;效率较低,施工工期长,施工过程中噪音、振动、粉尘持续扰民,施工现场混乱,安全事故频发。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拆除装备及高层建筑拆除方法,以解决现有的高层建筑拆除的拆除费时费力的问题。
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高层建筑拆除装备,包括至少两组支撑机构、至少一个吊运机构、运输机构、框架平台、四组操作挂架以及至少一层隔声罩;两组所述支撑机构分别可升降地安装于待拆除的建筑结构的相对两侧内,用于带动所述高层建筑拆除装备升降,以使所述高层建筑拆除装备拆除不同高度处的所述建筑结构;所述吊运机构可横向移动地安装于两组所述支撑机构之间,用于拆除不同位置处的所述建筑结构;四组所述操作挂架分别间隔且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建筑结构的相对两侧的外壁上;所述框架平台安装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操作挂架的顶部上;所述运输机构安装于所述建筑结构上,用于运输拆除的所述建筑结构;所述隔声罩罩设于所述操作挂架的外侧和所述框架平台的顶部上。
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立柱、丝杠千斤顶、上支撑梁、下支撑梁以及电推缸;所述支撑立柱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建筑结构上,且能带动所述下支撑梁向下穿过所述建筑结构上的洞口;所述下支撑梁可开合地铰接于所述支撑立柱的下部相对的两个内壁之间,用于将所述支撑立柱固定于所述建筑结构上或者通过所述支撑立柱来穿过所述建筑结构上的洞口;所述电推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立柱上,用于驱动所述下支撑梁张开或者合拢,以使所述下支撑梁固定于所述建筑结构上或者穿过所述建筑结构上的洞口;所述丝杠千斤顶的顶底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立柱的内壁上,用于驱动所述上支撑梁在所述丝杠千斤顶上升降;所述上支撑梁安装于所述丝杠千斤顶的滑块上;当丝杆千斤顶正转时,所述上支撑梁相对于所述丝杆千斤顶向下移动,直到所述上支撑梁移动至上层上为止,以使所述上支撑梁承担所述支撑机构上的所有载荷;当通过所述
电推缸驱动所述下支撑梁翻转合拢时,将所述丝杆千斤顶反转,并将所述上支撑梁固定于所述上层上,以使所述支撑立柱、所述丝杆千斤顶向下移动,并带动合拢的所述下支撑梁穿过中层上的所述洞口后张开,直到所述下支撑梁卡接于下层上的所述洞口中为止,以使所述下支撑梁承担所述支撑机构上的所有载荷。
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支撑立柱包括两根型材和多个连接板,两根所述型材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板相连接,且两根所述型材之间的对称轴线与所述建筑结构上的柱网轴线呈斜45
°
夹角设置。
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下支撑梁包括楔形块、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间隔地铰接于两根所述型材的间隙之间,且能够朝着相互收缩合拢或相互伸展张开的方向翻转;所述楔形块可移进或者移出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的间隔中,用于卡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间隔之中以使所述下支撑梁卡接于所述洞口上或者移出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间隔之中以使所述下支撑梁穿过所述洞口;所述电推缸的驱动端与所述楔形块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楔形块相对于所述支撑立柱升降,以使所述楔形块移进或者移出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的间隔中,并使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朝着相互收缩合拢或者相互伸展张开的方向翻转,以使两个所述下支撑梁能够穿过所述洞口或者卡接于所述洞口上。
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吊运机构包括轨道梁、钢轨以及行车吊;每组所述支撑机构的顶部上均设置有顶托板;所述轨道梁安装于两个所述顶托板之间,所述钢轨安装于所述轨道梁上;所述行车吊可横向移动地安装于所述钢轨上。
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运输机构包括第一施工电梯和第二施工电梯;所述第一施工电梯附着于所述建筑结构的外壁;所述第二施工电梯竖向安装于所述建筑结构内部的电梯井中,且所述第二施工电梯包括顶部敞开的吊笼,所述吊笼的一侧设置有可开合的框架门,且底部内壁上设置有为可分离的托盘。
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框架平台为由多个贝雷梁与多个连接节点共同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
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操作挂架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操作平台,所述操作平台布置于所述中层与所述下层的外壁之间,且每个所述操作平台在靠近所述建筑结构的一侧铰接有翻板平台。
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隔声罩可开合地罩设于所述操作挂架的外侧和所述框架平台的顶部上。
14.一种高层建筑拆除方法,采用以上所述的高层建筑拆除装备进行拆除;包括以下步骤:
15.步骤一,在所述建筑结构的外部安装第一施工电梯,通过所述第一施工电梯将屋面吊运输到建筑楼顶进行安装,并对建筑顶部的部分结构进行拆除;
16.步骤二,通过所述屋面吊在建筑顶部安装所述高层建筑拆除装备,并将作业所需的各种设备机具运输到建筑的顶部,然后将所述屋面吊进行拆除;
17.步骤三,在建筑顶部的三个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层建筑、中层建筑以及下层建筑以平行流水作业的方式同时进行结构拆除、二次结构拆除、装修及机电拆除:
18.对所述建筑结构上的上层建筑进行结构拆除:先在上层上放出切割缝的位置,然后通过切割机械设备将所述上层切割分块,再通过行车吊将切割后的楼板吊运到第二施工电梯中,并利用所述第二施工电梯将楼板运输至地面层后进行外运,再进行所述上层建筑中的梁、墙、柱的切割和吊运;
19.对所述建筑结构上的中层建筑进行二次结构拆除:先利用破碎机将二次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进行破碎,然后利用铲车将碎渣归集并装入运输斗车,再利用运输斗车运至第一施工电梯中,并向下运输到地面;
20.对所述建筑结构上的下层建筑进行机电设备和内部装修材料拆除:先利用操作平台将建筑上的装修材料拆除,然后利用叉车将拆下的装修材料水平运输至第二施工电梯中,并向下运输到地面;
21.步骤四,当上层建筑、中层建筑以及下层建筑三个作业层的拆除工作同时完成后,在下一个楼层的建筑楼板上开出洞口;通过第二施工电梯将各个作业层上的各个作业设备依次移动至相对应的下一个作业层上,并将操作挂架上的翻板平台收起,且将支撑机构同步下降,以使整个高层建筑拆除装备下降一层至下一个作业层上,并重复步骤三中的施工操作,以实现下一个楼层的机电设备和内部装修材料的拆除、二次机构的拆除、结构的拆除。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23.本技术的高层建筑拆除装备及高层建筑拆除方法中,其实现了拆除施工的类工厂化作业,提高了工效,保障了施工安全,减少了噪音。并且,其施工作业不受外部天气的影响,增加了可用的作业时间。同时,其改善了作业环境,提高了工人的作业效率,通过创造封闭式的环境而避免了粉尘、噪音扰民。此外,整个拆除作业过程中只有隔声罩罩在建筑的顶部,无塔吊一类的施工机械露在外面,整个建筑的拆除噪音污染小,环保安全。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拆除装备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机构与吊运机构平面单跨布置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机构与吊运机构平面双跨布置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立柱与框架平台、轨道梁连接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立柱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立柱第一角度示意图;
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立柱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立柱剖视图;
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立柱上的可开合的下支撑梁过洞口时的状态示意图;
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支撑梁受力而上支撑梁处于悬空状态时的支撑立
柱示意图;
35.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支撑梁处于下降至取代下支撑梁受力状态时的支撑立柱示意图;
36.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支撑梁受力而下支撑梁处于合拢并向下穿过洞口状态时的支撑立柱示意图;
37.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支撑梁处于张开并下降到下层楼板后取代上支撑梁受力状态时的支撑立柱示意图;
38.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结构切割后的构件先垂直运输后水平运输的示意图;
39.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结构切割后的构件垂直运输时在吊笼内沿对角线摆放的示意图;
40.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吊笼示意图;
41.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结构切割后的构件利用吊笼内的托盘水平拖曳示意图。
42.图标:1-支撑机构;2-吊运机构;3-运输机构;4-框架平台;5-操作挂架;6-隔声罩;7-建筑结构;8-支撑立柱;9-丝杠千斤顶;10-上支撑梁;11-下支撑梁;12-轨道轮;13-电推缸;14-楔形块;15-轨道梁;16-钢轨;17-行车吊;18-第一施工电梯;19-第二施工电梯;20-吊笼;21-托盘;22-上层;23-中层;24-下层;25-洞口;26-第一支撑部;27-第二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展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7.此外,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
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8.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4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0.实施例:
51.请参照图1,配合参照图2至图17,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拆除装备,包括至少两组支撑机构1、至少一个吊运机构2、运输机构3、框架平台4、四组操作挂架5以及至少一层隔声罩6;其中,两组支撑机构1分别可升降地安装于待拆除的建筑结构7的相对两侧内,用于带动吊运机构2升降,以使吊运机构2拆除不同高度处的建筑结构7;同时,吊运机构2可横向移动地安装于两组支撑机构1之间,用于拆除不同位置处的建筑结构7;并且,四组操作挂架5分别间隔且可拆卸地安装于建筑结构7的相对两侧的外壁上;此外,框架平台4安装于支撑机构1、操作挂架5的顶部上;运输机构3安装于建筑结构7上,用于运输拆除的建筑结构7;隔声罩6可开合地罩设于操作挂架5的外侧和框架平台4的顶部上。
52.进一步地,支撑机构1包括至少一个支撑立柱8、丝杠千斤顶9、上支撑梁10、下支撑梁11以及电推缸13;其中,支撑立柱8可升降地安装于建筑结构7上,且能带动下支撑梁11向下穿过建筑结构7上的洞口25;同时,下支撑梁11可开合地铰接于支撑立柱8的下部相对的两个内壁之间,用于将支撑立柱8固定于建筑结构7上或者通过支撑立柱8来穿过建筑结构7上的洞口25;并且,电推缸13固定安装于支撑立柱8上,用于驱动下支撑梁11张开或者合拢,以使下支撑梁11固定于建筑结构7上或者穿过建筑结构7上的洞口25;此外,丝杠千斤顶9的顶底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支撑立柱8的内壁上,用于驱动上支撑梁10在丝杠千斤顶9上升降;上支撑梁10安装于丝杠千斤顶9的滑块上,其可以相对于支撑立柱8上下移动。支撑立柱8的平面布置根据建筑结构7的梁柱布置和框架平台4的刚度来确定,支撑立柱8具备升降功能,其上支撑梁10支撑于建筑结构7上的支点与支撑立柱8顶部的距离可以在超过一个建筑层高的范围内变化。相邻的多个支撑立柱8之间则可以通过管线相连,支撑立柱8可以从建筑楼板角部的洞口25中穿过,建筑楼板上开洞的位置处安装有水平限位结构,可在支撑立柱8下降的过程中约束其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具体地,水平限位结构包括两块水平布置的限位板和四个轨道轮12,两块限位板间隔地安装于洞口25上靠近两个角端的位置处,在每个限位板上均间隔地安装有竖直设置的两个轨道轮12,支撑立柱8的相对两侧分别可上下移动地连接于四个轨道轮12之间,从而实现对支撑立柱8下降的过程中约束其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的效果。
53.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建筑平面尺寸的实际情况,吊运机构2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布置方式,其布置方式主要取决于建筑的宽度:如建筑宽度小于24m,则优先采用单跨布置方案,即在平面上设置两排支撑立柱8,支撑立柱8的柱顶设置轨道梁15,安装单跨的行车吊17,行车吊17的数量根据需求而定;若建筑长度大于40m,建议布置2台或以上;当建筑宽度大于
24m,超出了常规的贝雷梁、行车吊17的经济跨径,则可考虑采用双跨布置方案,即平面上布置3排支撑立柱8,外侧支撑立柱8的顶部上设置一道轨道梁15,中间一排支撑立柱8的顶部上设置两条轨道梁15,从而安装两跨行车吊17。此外,在每个支撑立柱8的顶部上设置一块顶托板,顶托板上安装行车吊17的轨道梁15,顶托板的一角处伸出一个短立柱,短立柱的顶部则支托着框架平台4。
54.支撑立柱8的高度需保证框架平台4底部到顶层楼面之间的净距不小于9m,以满足结构拆除施工的作业需求。支撑立柱8的底端需穿过下层楼面不小于1m的长度。
55.需要说明的是,上支撑梁10、下支撑梁11可交替受力,从而使得支撑立柱8可以带动整个高层建筑拆除装备下降,具体的工作原理为:当顶层楼板上的建筑结构7拆除完成后,上支撑梁10位于空中,此时支撑立柱8依靠位于中层23上的下支撑梁11传力并承担所有的载荷;此时,启动丝杆千斤顶,丝杆千斤顶正转,其驱动上支撑梁10相对于丝杆千斤顶向下移动,直到上支撑梁10移动至与上层22相接触为止,以使上支撑梁10承担支撑机构1上的所有载荷,从而使得上支撑梁10替代下支撑梁11而成为荷载向建筑结构7传递的新路径;然后启动电推缸13,通过电推缸13驱动下支撑梁11翻转合拢,使下支撑梁11的投影长度缩短至可以穿过中层23上的洞口25,启动丝杆千斤顶并将丝杆千斤顶反转,此时将上支撑梁10固定于上层22上而不动,以使支撑立柱8、丝杆千斤顶以及支撑立柱8上与之相连接的上部结构(框架平台4、操作挂架5以及隔声罩6等)一起向下移动,并带动合拢的下支撑梁11穿过中层23上的洞口25后张开,直到下支撑梁11卡接于下层24上的洞口25中为止,以使下支撑梁11承担支撑机构1上的所有载荷,从而重新替代上支撑梁10来传递荷载。
56.因此,该装置通过可同步升降的支撑机构1,使得整个高层建筑拆除装备可以很便捷的整体下降,下降到位后无需太多调整准备工作即可进行下一层的拆除作业;并且,支撑机构1仅需在建筑楼板上开洞以便于支撑立柱8能够顺利穿过即可,通过下支撑横梁支撑于梁柱节点上纵横梁相交的角落,主要支撑点位于中层23上,不会对上层22以上的结构拆工作除造成影响,整个支撑机构1所涉及的操作比较简单。
57.具体地,支撑立柱8包括两根型材和多个连接板,两根型材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板相连接,且两根型材之间的对称轴线与建筑结构7上的柱网轴线呈斜45
°
夹角设置,以便于其下支撑梁11能支撑于角部的纵横梁上。在本实施例中,型材可以采用工字钢、槽钢以及h型钢等。
58.并且,下支撑梁11包括楔形块14、第一支撑部26以及第二支撑部27;第一支撑部26、第二支撑部27分别间隔地铰接于两根型材的间隙之间,且能够朝着相互收缩合拢或相互伸展张开的方向翻转;楔形块14可移进或者移出第一支撑部26与第二支撑部27之间的间隔中,用于卡接于第一支撑部26与第二支撑部27的间隔之中以使下支撑梁11卡接于洞口25上或者移出第一支撑部26与第二支撑部27的间隔之中以使下支撑梁11穿过洞口25;电推缸13的驱动端与楔形块14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楔形块14相对于支撑立柱8升降,以使楔形块14移进或者移出第一支撑部26与第二支撑部27之间的间隔中,并使第一支撑部26、第二支撑部27朝着相互收缩合拢或者相互伸展张开的方向翻转,以使两个下支撑梁11能够穿过洞口25或者卡接于洞口25上。
59.当电推缸13将楔形块14拉到离开下支撑梁11的高度范围后,下支撑梁11的第一支撑部26、第二支撑部27可自由的向上翻转;当支撑立柱8下移时,下支撑梁11的第一支撑部
26、第二支撑部27被洞口25推着自动向上翻转,穿过洞口25后,在自重作用下,下支撑梁11的第一支撑部26、第二支撑部27自动翻转到水平状态。当电推缸13将楔形块14顶起到最上端时,楔形块14约束下支撑梁11的第一支撑部26、第二支撑部27向上翻转,从而使下支撑梁11能撑在建筑楼板上承受荷载。
60.此外,吊运机构2包括轨道梁15、钢轨16以及行车吊17;其中,每组支撑机构1的顶部上均设置有顶托板;同时,轨道梁15安装于两个顶托板之间,钢轨16安装于轨道梁15上;行车吊17可横向移动地安装于钢轨16上。行车吊17可以沿着钢轨16移动,其基本覆盖整个建筑平面,对于行车吊17难以覆盖的两端和两侧盲区,可以通过调整楼板的分块方案来避免。
61.进一步地,运输机构3包括第一施工电梯18和第二施工电梯19;其中,第一施工电梯18附着于建筑结构7的外壁下方处;同时,第二施工电梯19竖向安装于建筑结构7内部的电梯井中,且第二施工电梯19包括顶部敞开的吊笼20,吊笼20的一侧设置有可开合的框架门,且底部内壁上设置有为可分离的托盘21。第二施工电梯19采用吊笼20设计,吊笼20顶部敞开,被吊装物件可直接经行车吊17水平移动后吊入吊笼20,再向下运输至地面;第二施工电梯19采用无天梁设计,其吊挂钢丝绳从下方兜住吊笼20的两侧,一端锚固于井道侧壁,另一端在井道另一侧的侧壁顶部转向后向下进入其驱动结构;此外,第二施工电梯19还可利用电磁阻力控制吊笼20的下降速度,将建筑构件下运过程中的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62.切割后的建筑构件先由行车吊17进行水平运输,墙、柱等水平构件可直接吊入吊笼20,楼板、梁等水平构件经过翻身处理再吊入第二施工电梯19的吊笼20,构件在吊笼20内置于对角线方位,以充分利用吊笼20的尺寸,构件进入吊笼20后利用斜撑杆与吊笼20底部临时加固。利用第二施工电梯19将构件运输至地面后,可以通过水平拖曳的方式将构件拖出建筑后装车运输。
63.因此,该装置在内部集成了水平运输系统即行车吊17、垂直运输系统即第二施工电梯19和外置的第一施工电梯18,无需再建筑外部设置塔吊,可24小时全天候作业,避免了塔吊吊装的种种限制。将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分离,避免了设备长期占用耗时,提高了综合施工效率。第二施工电梯19采用顶开盖设计,便于行车吊17将构件直接吊入第二施工电梯19吊笼20中,采用第二施工电梯19方式还可大幅提高垂直运输速度,从而提高运输效率。
64.需要说明的是,框架平台4为由多个纵横向布置的321贝雷梁与多个连接节点共同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连接节点的下方与支撑立柱8的顶部连接;外围的贝雷梁的底部则通过第一连接座与纵横向的型钢相连,纵横向的型钢则通过第二连接座与操作挂架5的吊杆顶部相连;框架平台4采用321贝雷梁和连接节点组合而成,提高了框架平台4的适应性,降低了平台的制造成本,并且,该框架平台4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可提供足够的吊挂点,为设备集成和施工辅助吊挂提供了便利。同时,操作挂架5包括多个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操作平台,操作平台布置于中层23与下层24的外壁之间的范围内,且每个操作平台在靠近建筑结构7的一侧铰接有翻板平台,翻板平台的宽度稍大于建筑结构7与操作挂架5之间的间隙。并且,隔声罩6可以采用多层隔声、吸声材料制作而成。并且,在框架平台4上或者是支撑立柱8上附着有多种集成设备,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喷淋降尘设备、激光投影放样设备、可开合顶棚等,具体的布置方式与现有结构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框架平台4下方集成了喷淋降尘系统,改善了内部的作业环境;并且,该装置还集成了激光投影放样设备,简
化了切割缝的放样工作,提高了效率。此外,建筑结构7的切割可以采用绳锯切割机、盘踞切割机等来实现,楼板、梁等水平构件切割前无需提前在下方搭设支架,对于楼板可采用型钢扁担梁来实现临时支撑,对于梁可通过两侧切割斜向切缝来保证最终的梁的侧立面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从而保证梁不会下落。
65.具体地,隔声罩6在高度上覆盖了顶部的三个作业楼层,其覆盖于操作挂架5和框架平台4的外围上,为外部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条件。
66.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拆除方法,其主要采用以上的高层建筑拆除装备进行拆除;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7.步骤一,在建筑结构7的外部安装第一施工电梯18,通过第一施工电梯18将小型屋面吊运输到建筑楼顶进行安装,同时对建筑顶部的部分结构进行拆除,为高层建筑拆除装备的安装创造条件;
68.步骤二,利用屋面吊在建筑顶部安装高层建筑拆除装备,并将作业所需的各种设备机具运输到建筑顶部,此后将屋面吊进行拆除;
69.步骤三,在建筑顶部的三个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层建筑、中层建筑以及下层建筑上以平行流水作业的方式同时进行结构拆除、二次结构拆除、装修及机电拆除:
70.对建筑结构7上的上层建筑进行结构拆除:先通过激光投影设备在上层22上放出切割缝的位置,然后通过切割机械设备将上层22切割分块,在此过程中穿插进行上层22的支撑悬吊处理,再通过行车吊17将切割后的楼板吊运到第二施工电梯19中,并利用第二施工电梯19将楼板运输至地面层,然后水平拖移到建筑外面后进行外运;完成楼板切割拆除后,再进行梁、墙、柱的切割和吊运;
71.对建筑结构7上的中层建筑进行二次结构拆除:先利用破碎机将二次结构即砌体填充墙进行破碎,然后利用铲车将碎渣归集并装入运输斗车,再利用运输斗车运至施工电梯,向下运输到地面;
72.对建筑结构7上的下层建筑进行机电设备和内部装修材料拆除:先利用操作平台将建筑外面的装修材料如窗户、幕墙等拆除,在建筑内部以人工方式将装修材料拆下,然后利用叉车将拆下的装修材料水平运输至第二施工电梯19,向下运输到地面;
73.步骤四,当上层建筑、中层建筑以及下层建筑三个作业层的拆除工作同时完成后,在下一个楼层的建筑楼板上开出洞口25,并在洞口25周边安装水平限位结构,为支撑立柱8的下移创造条件;通过第二施工电梯19将各个作业层上的各个作业设备依次移动至相对应的下一个作业层上,并将操作挂架5上的翻板平台收起,且将支撑机构1同步下降,以使整个高层建筑拆除装备下降一层至下一个作业层上,并重复步骤三中的施工操作,以实现下一个楼层的结构拆除、二次机构拆除、机电设备和内部装修材料的拆除;
74.步骤五,当建筑结构7拆除至剩余四层时,通过汽车吊将整个高层建筑拆除装备拆除,采用常规的拆除手段将建筑的剩余部分拆除。
75.综上可知,本技术的高层建筑拆除装备及高层建筑拆除方法中,其实现了拆除施工的类工厂化作业,提高了工效,保障了施工安全,减少了噪音。并且,其施工作业不受外部天气的影响,增加了可用的作业时间。同时,其改善了作业环境,提高了工人的作业效率,通过创造封闭式的环境而避免了粉尘、噪音扰民。此外,整个拆除作业过程中只有隔声罩6罩在建筑的顶部,无塔吊一类的施工机械露在外面,整个建筑的拆除噪音污染小,环保安全。
7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