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及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96266发布日期:2023-02-04 12:1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及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一种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及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


背景技术:

2.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作为高层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其连接节点的形式和受力性能是设计和研究的重点,连接节点及接缝的受力性能是决定结构整体承载力、延性、刚度及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装配式剪力墙水平缝的连接方式主要分为湿式连接和干式连接。
3.干式连接作为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的一大连接方法,主要有焊缝连接、预应力连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可实现建筑物的全装配式连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湿式连接存在的施工工序复杂、质量检验困难、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等部分问题。但现有干式连接的形式仍未能充分发挥全装配式连接方式易于安装、抗震性能良好、震后快速修复、便于监测检验的优势。如焊缝连接的现场焊缝质量难以保证、现场焊接工作量大;预应力连接也存在着刚度、耗能能力、延性系数较低等问题。而螺栓连接因其抗震性能良好、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目前应用在工程中的主要技术形式有盒式连接、螺栓拼接等,但仍存在螺栓孔洞过小难以拼装、盒式腔体内需填充砂浆进行湿式作业,破坏后螺栓变形难以拆卸更换,连接件较易产生脆性破坏,耗能能力不够强等问题。与此同时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震后其墙脚连接处往往会因为应力集中而出现钢筋压屈且伴随混凝土大面积剥落等现象,尤其是混凝土开裂剥落的现象极易发生,而一旦发生此种破坏便难以快速修复,极大的影响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的性能,难以充分发挥全装配式连接方式的优势,因此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避免和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本发明可有效提高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的耗能能力和延性,抗震性能良好、结构安全可靠性高,且便于组装、易于更换修复,可大幅消耗地震能量,污染小成本低。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包括可产生扣合动作的上扣件以及下扣件,上扣件的上扣座与下扣件的下扣座水平位置错开且呈中心对称分布;
7.上扣座包括开口向下的u型段且该u型段的两端长度错开,上扣座的u型段长臂臂端水平延伸有上悬臂,上悬臂的臂端与该u型段的短臂之间存在第一插口;
8.下扣座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段且该u型段的两端长度错开,下扣座的u型段长臂臂端水平延伸有下悬臂,下悬臂的臂端与该u型段的短臂之间存在第二插口;
9.上扣座与下扣件扣合时,上扣座的u型段长臂以及上悬臂自第二插口插入下扣座内并与下扣座的内壁呈直角式抵接,下扣座的u型段长臂以及下悬臂自第一插口插入上扣
座内并与上扣座的内壁呈直角式抵接。
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上扣件还包括沿铅垂方向自上而下插入上扣座的座腔内的上预埋螺杆,下扣座的下悬臂上开设有与上预埋螺杆位置对应的下导向孔,上预埋螺杆穿过下导向孔后与下扣座通过螺栓固定;
11.下扣件还包括沿铅垂方向自下而上插入下扣座的座腔内的下预埋螺杆,上扣座的上悬臂上开设有与下预埋螺杆位置对应的上导向孔,下预埋螺杆穿过上导向孔后与上扣座通过螺栓固定;
12.上导向孔以及下导向孔分别与上悬臂以及下悬臂平行布置,上导向孔以及下导向孔为开口朝向对立的长圆孔。
13.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扣件以及下扣件扣合后围合形成扣合腔,扣合腔内布置有扣合件挤紧装置,扣合件挤紧装置包括与扣合腔其中一侧腔壁抵接的第一螺杆套筒以及与扣合腔另一侧腔壁抵接的第二螺杆套筒,水平布置的调节螺杆两端分别与第一螺杆套筒以及第二螺杆套筒螺纹配合,调节螺杆的杆身上固定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杆回转运动的同时带动第一螺杆套筒以及第二螺杆套筒产生相向或背向运动。
14.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调节螺杆与上预埋螺杆以及下预埋螺杆呈十字交错状分布。
15.应用一种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的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包括叠放布置的上层剪力墙以及下层剪力墙,上层剪力墙和/或下层剪力墙在边缘端角处开设有安置腔,上层剪力墙以及下层剪力墙所对应的端角安置腔通过端部连接件形成可拆卸式连接;上层剪力墙以及下层剪力墙的叠合区域通过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扣合连接;
16.上层剪力墙的叠合段内开设有开口向下的上u型槽以供上扣座预埋至其中,上u型槽的深度与上扣座的u型段短臂长度吻合,上预埋螺杆预埋至上层剪力墙的墙体内;
17.下层剪力墙的叠合段内开设有开口向上的下u型槽以供下扣座预埋至其中,下u型槽的深度与下扣座的u型段短臂长度吻合,下预埋螺杆预埋至下层剪力墙的墙体内。
18.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端部连接件为可更换耗能连接件,可更换耗能连接件包括上下对立布置的上连接座以及下连接座,所述上连接座和/或下连接座上沿铅垂方向延伸有耗能摩擦板以使得上连接座与下连接座可上下连接,至少两组耗能夹持板布置在耗能摩擦板前后两侧将耗能摩擦板夹持固定以限制上连接座以及下连接座分离;上层剪力墙和/或下层剪力墙在边缘端角处开设有方形安置腔以供可更换耗能连接件安装,所述上连接座以及下连接座预埋至对应的安置腔内。
19.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耗能摩擦板布置在上连接座上,下连接座上布置有与耗能摩擦板位置以及尺寸对应的对接板且对接板自下而上与耗能摩擦板抵接,两所述耗能夹持板同时将耗能摩擦板以及对接板夹持固定;所述耗能摩擦板板面沿铅垂方向开设有长圆孔,两所述耗能夹持板以及对接板通过高强螺栓预紧,另一组固定螺栓穿过耗能摩擦板上的长圆孔后将两所述耗能夹持板以及耗能摩擦板预紧;所述上连接座上布置有位于耗能摩擦板两侧的上延伸板,下连接座上布置有位于对接板两侧的下延伸板,所述耗能摩擦板与墙面平行布置,上延伸板以及下延伸板与墙面垂直,所述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之间通过耗能连接板连接,耗能连接板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上延伸板以及下延伸板连接固定;所述耗能连接板为工字型低屈服钢板,耗能连接板板身沿铅垂方向开设有长圆孔。
20.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层剪力墙以及下层剪力墙边缘端角处的安置腔均为尺寸相同的方形安置腔,所述端部连接件为全装配抗震连接件,全装配抗震连接件包括两组自上而下对应叠放固定的边缘h型钢,两边缘h型钢的腹板与上层剪力墙以及下层剪力墙的墙面平行。
21.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层剪力墙以及下层剪力墙安置腔处预埋有与边缘h型钢翼板及腹板焊接固定的边缘预埋端板,边缘预埋端板与上层剪力墙以及下层剪力墙的安置腔水平面尺寸吻合且位置对应。
22.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两所述边缘h型钢之间布置有两层连接端板,两所述边缘h型钢分别与对应的连接端板焊接固定,两所述连接端板通过连接螺杆、螺母以及垫片连接固定;所述连接端板在边缘h型钢腹板两侧对称开设有装配孔,两连接端板上的装配孔位置对应,连接螺杆沿铅垂方向穿过两所述连接端板的装配孔后,连接螺杆两端的螺母将两所述连接端板锁紧固定,螺母和连接端板之间垫设有双层垫板;所述装配孔为长圆孔,所述装配孔的孔体内至少布置两组连接螺杆。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4.1、本发明采用扣合式连接件加端部连接件的组合式连接方式,端部连接件采用可更换的连接形式时,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当墙体端部承受的拉力未能高于摩擦板等部件的滑动阈值,摩擦板与夹持板间未发生相对滑动,而扣合式连接件通过扣合件挤紧装置使上下扣件形成整体,有效抵抗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剪力,二者共同作用充分保证了正常使用状态下和小震作用下剪力墙整体的强度、刚度与承载力。
25.当墙体端部承受的力超过摩擦板等部件的滑动阈值,带有长圆孔的摩擦板与夹持板产生相对滑动,带动连接板发生形变,端部连接件通过滑动摩擦和金属形变优先耗散了地震能量,在遭遇大震时,端部连接件的摩擦板与耗能夹持板产生较大的相对滑动,直至高强螺杆被摩擦板的长圆孔限制,螺杆与孔壁发生挤压,挤压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提升了墙体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墙体中部扣合布置的上扣件以及下扣件间存在空隙,在中强地震作用下相互摩擦挤压,并发生一定程度的金属变形,进一步耗散地震能量,而扣合件挤紧装置此时仍处于工作状态,保持扣合式连接件的强度与整体性,保证了剪力墙的抗剪性能不受较大的影响;
26.通过以上设计,使得端部连接件在小震和中震条件下优先承担耗能作用,防止剪力墙体发生严重破坏,在中强震作用时,端部连接件与扣合式连接件共同发挥耗能作用,实现了根据地震能量输入的分级、分区域耗能,提升了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
27.2、本发明选用端部连接件时,在墙脚塑性铰区域设置方形安置腔以安放端部连接件。由于地震时混凝土剪力墙墙脚区域往往会发生钢筋压屈、混凝土大面积剥落的严重破坏,修复困难。因此本发明通过高强螺栓、连接板和耗能夹板连接上下连接座实现了可拆卸连接,在遭遇地震时,两侧连接板发生金属形变、耗能夹持板与摩擦板相对滑动发生摩擦耗能,耗散了地震能量,并将地震能量的破坏集中在塑性铰区域的端部连接件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混凝土剪力墙的主体部分,震后仅需要更换两侧连接板,重新固定耗能夹持板即可实现快速修复的目的;而在大震过后,由于本发明采用全装配式连接结构,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拆解扣合式连接件对主体严重破坏的整个墙体进行更换,提高了可重复利
用性,降低了震后修复的成本,增强了震后的可维护性。
28.3、本发明采用新型的全装配式水平连接结构,墙端处采用可更换的耗能端部连接件,墙板中部采用扣合式的连接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螺栓盒式连接方式,改善了盒式连接自上而下难以对准螺栓孔洞的问题,改为从侧面推入的安装方式,提升了安装容错空间,可适用于紧凑环境的装配式安装,且降低了安装施工难度;由于采用全装配式连接,安装简便,无需灌注水泥砂浆等湿式作业,仅需通过螺栓和扣合件挤紧装置的安装即可实现可靠连接,降低了装配式工艺的难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了施工效率,机械化程度高;同时该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均位于墙身混凝土外侧,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能够较为方便的对其进行检测和监测,确保了施工质量,也能为正常使用下的状态监测和地震后的修复鉴定提供依据。
29.4、本发明墙板中部采用上扣件和下扣件进行了初步的仿双手扣合式的连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墙体在安装过程中出现平面外失稳;上下两层墙体水平推入扣合后采用预埋式的螺杆连接固定,导向孔的设计方便了螺杆的导向定位固定;在扣合完成后,旋转调节螺杆即可使第一螺杆套筒以及第二螺杆套筒背向运动,从而与上扣件以及下扣件充分抵紧,有效抵抗水平剪力,防止剪力墙连接节点处受剪破坏;在遭遇强震时,墙体发生了较大位移,但水平调节杆的设置能够较好保证扣合式连接件的刚度和整体性,在此前提下,扣合布置的上扣件以及下扣件相互挤压摩擦,产生变形,能够较好的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有效提高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的耗能能力和延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抗震性能良好、结构安全可靠。震后,由于扣合式连接件主要通过螺栓固定和旋转顶紧的方式进行预压固定,震后仅需沿反向旋转水平调节杆和螺母,稍松后即可沿导向孔反向推出墙体,方便了整块墙体的拆解更换,而端部连接仅需拆解螺栓和连接钢板即可实现快速拆卸,充分发挥了全装配式连接形式的易于组装的优势,
30.5、本发明在选用全装配抗震连接件时,采用刚度较小的双层薄垫板和低强度的螺栓连接,在抗震时,通过设计连接端板装配孔的大小和垫板的厚度,使双层垫板在螺栓屈服破坏前发生屈曲变形,在一定程度上耗散地震带来的能量,先于螺栓屈服破坏,也能够保证结构不发生脆性破坏,防止水平连接件的突然失效;同时连接端板上较大尺寸的装配孔也能够提高构件装配时的容错率。
31.6、本发明通过墙体两侧端部连接件的固定连接能够有效保证剪力墙的初始刚度,防止单独使用扣合式连接件在地震时造成端部水平接缝开口过大,墙脚处的混凝土过早的压碎剥落破坏,提高了结构的延性,帮助扣合式连接件充分发挥其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发明中全装配抗震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发明中可更换耗能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发明中可更换耗能连接件的分解图。
37.图6为本发明中上扣座与下扣座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7为本发明中扣合件挤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9.图中:
40.1、上层剪力墙;2、下层剪力墙;
41.3、可更换耗能连接件;31、上连接座;311、耗能摩擦板;312、上延伸板;
42.32、下连接座; 321、对接板; 322、下延伸板;
43.33、耗能连接板; 34、耗能夹持板;
44.4、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41、上扣件;42、下扣件;43、扣合件挤紧装置;
45.411、上扣座;412、上预埋螺杆;413、上导向孔;
46.421、下扣座;422、下预埋螺杆;423、下导向孔;
47.431、第一螺杆套筒;432、第二螺杆套筒;
48.433、调节螺杆;434、调节螺母;
49.5、全装配抗震连接件;51、边缘预埋端板;52、边缘h型钢;
50.53、连接端板;531、装配孔;54、双层垫板;55、连接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2.请参阅图1~7,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及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包括可叠放布置在下层剪力墙2上的上层剪力墙1。
53.上层剪力墙1在底部的两个端角处开设有方形的安置腔,上层剪力墙1和下层剪力墙2的端角处通过端部连接件连接。
54.端部连接件存在两种布置形式,分别为全装配抗震连接件5以及可更换耗能连接件3。
55.全装配抗震连接件5包括两组分别提前预埋至上层剪力墙1以及下层剪力墙2安置腔处的边缘预埋端板51,边缘预埋端板51的尺寸与上层剪力墙1以及下层剪力墙2的安置腔水平面尺寸吻合且位置对应。
56.上层剪力墙1以及下层剪力墙2的端角设置尺寸相同的安置腔,且安置腔内均设置有一组边缘h型钢52,边缘h型钢52的腹板与上层剪力墙1以及下层剪力墙2的墙面平行。上层剪力墙1以及下层剪力墙2端角安置腔处的边缘预埋端板51与边缘h型钢52的翼板及腹板焊接固定。
57.边缘h型钢52、边缘预埋端板51以及连接端板53实施全熔透焊接组成。
58.上下两组边缘h型钢52的尺寸相同位置对应,且两边缘h型钢52另一侧的翼板分别与一组连接端板53焊接固定。两组对应的连接端板53上下抵接且位置对应,各连接端板53在边缘h型钢52的腹板两侧对称开设有装配孔531,装配孔531为长圆孔,长圆孔的孔直径大于连接螺杆55的螺杆直径,装配孔531的孔长方向与墙面平行。
59.连接螺杆55穿过两层连接端板53后被连接螺杆55两端的螺母锁紧固定,螺母和连接端板53之间垫设有双层垫板54。各装配孔531内优选配置两组连接螺杆55。
60.全装配抗震连接件5的连接方式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直接连接和间接锚固。连
接方式一是将边缘构件竖向钢筋与边缘预埋端板51通过塞焊缝连接,再将竖向钢筋连同全装配抗震连接件5与剪力墙其他部分钢筋绑扎形成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后可形成安全可靠的传力。二是将锚筋与边缘预埋端板51通过塞焊缝连接,将锚筋与剪力墙钢筋笼安装连接,需避开剪力墙钢筋,浇筑混凝土后形成整体,可实现有效的传力。
61.可更换耗能连接件3布置时,仅在上层剪力墙的端角处设置安置腔,可更换耗能连接件3包括上下对立布置的上连接座31以及下连接座32。
62.上连接座31上沿铅垂方向延伸布置有耗能摩擦板311,耗能摩擦板311与墙面平行,这里的墙面指上层剪力墙1以及下层剪力墙2的墙面。
63.下连接座32上沿铅垂方向延伸有与耗能摩擦板311抵接的对接板321,对接板321自下而上与耗能摩擦板311抵接,且对接板321与耗能摩擦板311的位置以及对接面尺寸吻合;耗能摩擦板311和对接板321可上下位置互换使用。
64.两组耗能夹持板34布置在耗能摩擦板311以及对接板321前后两侧将耗能摩擦板311和对接板321夹持固定。
65.对接板321长度低于耗能摩擦板311长度,耗能摩擦板311的板身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长圆孔,两耗能夹持板34以及对接板321通过高强螺栓预紧,另一组固定螺栓穿过耗能摩擦板311上的长圆孔后将两耗能夹持板34以及耗能摩擦板311预紧。
66.上连接座31上在耗能摩擦板311两侧布置有上延伸板312,上延伸板312板面与耗能摩擦板311板面垂直。下连接座32上在对接板33两侧布置有下延伸板322,下延伸板322板面与对接板321板面垂直。
67.上延伸板312与下延伸板322沿铅垂方向位置对应且上延伸板312和下延伸板322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上延伸板312和下延伸板322之间通过耗能连接板33连接。
68.耗能连接板33为工字型板,其板身沿铅垂方向开设有长圆孔。耗能连接板33的板身通过贴合在上延伸板312以及下延伸板322的板面上,耗能连接板33的两端均通过螺栓与上延伸板312以及下延伸板322连接固定。
69.上层剪力墙1以及下层剪力墙2位于两安置腔之间的区域即为叠合区域。
70.上层剪力墙1以及下层剪力墙2的叠合区域通过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4扣合连接。
71.扣合式水平连接结构4包括上扣件41以及下扣件42,上扣件41和下扣件42水平位置错开且呈中心对称分布。
72.上层剪力墙1的叠合段内开设有开口向下的上u型槽供上扣件41的上扣座411预埋其中,上层剪力墙1的叠合段内还预埋设有铅垂布置的上预埋螺杆412,上预埋螺杆412自上而下延伸至上扣座411的座腔内。
73.下层剪力墙2的叠合段内开设有开口向上的下u型槽供下扣件42的下扣座421预埋其中,下层剪力墙2的叠合段内还预埋设有铅垂布置的下预埋螺杆422,下预埋螺杆422自下而上延伸至下扣座421的座腔内。
74.上扣座411以及下扣座421与墙体可通过塞焊锚筋等方式有效锚固,上预埋螺杆412以及下预埋螺杆422分别与上扣座411以及下扣座421焊接固定。
75.上扣座411包括开口向下的u型段,上扣座411的u型段两端长度错开,其短臂的臂端恰好与上层剪力墙1的叠合段底面平齐,其长臂延伸至上层剪力墙1的叠合区域外,且长臂臂端朝向短臂方向水平延伸有上悬臂。上悬臂的臂端与上扣座411的u型段短臂之间存在
第一插口,且上悬臂的臂端与上扣座411的u型段短臂之间的水平距离,恰好与短臂的宽度吻合。
76.下扣座421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段,下扣座421的u型段两端长度错开,其短臂的臂端恰好与下层剪力墙2的叠合段顶面平齐,其长臂延伸至下层剪力墙2的叠合区域外,且长臂臂端朝向短臂方向水平延伸有上悬臂。上悬臂的臂端与下扣座421的u型段短臂之间存在第二插口,且上悬臂的臂端与下扣座421的u型段短臂之间的水平距离,恰好与短臂的宽度吻合。
77.上扣座411的上悬臂上沿平行上扣座411的u型段短臂方向开设有上导向孔413,上导向孔413与下预埋螺杆422位置对应。
78.下扣座421的下悬臂上沿平行下扣座421的u型段短臂方向开设有下导向孔423,下导向孔423与上预埋螺杆412位置对应。
79.上导向孔413与下导向孔423沿铅垂方向的位置对应且开口朝向相对,上导向孔413以及下导向孔423均为长圆孔。
80.上扣座411与下扣座421扣合时,沿水平方向推入式扣接,上预埋螺杆412沿下导向孔423推进到位后,通过螺栓与下扣座421固定。下预埋螺杆422沿上导向孔413推进到位后,通过螺栓与上扣座411固定。
81.此时上扣座411的u型段长臂以及上悬臂自第二插口水平插入下扣座421内,并与下扣座421的内壁呈直角式的充分抵接,下扣座421的u型段长臂以及下悬臂自第一插口水平插入上扣座411内,并与上扣座411的内壁呈直角式充分抵接。
82.扣合完成后,上扣件41与下扣件42围合形成扣合腔,需在扣合腔内安装扣合件挤紧装置43。扣合件挤紧装置43包括两组分别与扣合腔其中一侧腔壁抵接的第一螺杆套筒431以及第二螺杆套筒432,水平布置的调节螺杆433分别与第一螺杆套筒431以及第二螺杆套筒432以相反的螺纹旋向螺纹配合。
83.调节螺杆433中心处同轴固定有调节螺母434,旋拧调节螺母434即可通过螺纹配合带动第一螺杆套筒431以及第二螺杆套筒432产生相向或背向运动,从而与上扣件41以及下扣件42抵紧。
84.扣合完成后,调节螺杆433、上预埋螺杆412以及下预埋螺杆422呈十字交错状分布,十字交点优选为位于扣合腔中心处。
85.采用上扣件和下扣件进行了初步的仿双手扣合式的连接,能够防止墙体在安装过程中出现平面外失稳;上下两层墙体水平推入扣合后采用预埋式的螺杆连接固定,导向孔的设计方便了螺杆的导向定位固定;在扣合完成后,旋转调节螺杆即可使第一螺杆套筒以及第二螺杆套筒背向运动,从而与上扣件以及下扣件充分抵紧,有效抵抗水平剪力,防止剪力墙连接节点处受剪破坏。
86.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87.本技术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
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88.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技术的等效方案。
89.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技术。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因此,本技术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90.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技术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