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建筑室内架空保温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2.近年来,室内装修逐渐兼顾修饰性和功能性,在保温方面,保温层覆盖建筑室内整体,在地面和墙体均具备良好的保温作用。目前,装配化内装摒弃传统水泥砂浆湿作业,多采用架空及采暖地面系统作为为高标准住宅的主流产品方向,同时符合我国对于csi(中国的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技术)的住宅产业化顶层设计。
3.由于架空模块与地暖功能具有天然的适配性,故常将二者做集成设计,装配化内装修的快速发展下,繁多的架空及保温系统产品发展并不均衡,导致架空及保温系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4.就现有技术而言,传统墙体保温多在室外铺设保温层,导致地面保温与墙体保温不连续,建筑楼体吸热严重,导致暖气供给的损耗大,体现了现有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不佳。
5.传统架空及保温系统通过结构较为简单的支撑地脚构建水、电管路的铺设空间,支撑地脚与地面的接触普遍采用直径为10mm的圆形橡胶垫过渡,起到隔音降噪的作用,但装修完工后,室内地面会增加一些大件电器(钢琴、跑步机、跳舞毯)和实木家具等,对地面产生较大的集中荷载或滚动荷载,极易产生架空地面坍塌。
6.其中,传统架空模块多采用水泥基材料制成,板体较厚、质量较大,不仅垂直搬运困难,亦属于高耗能产品,且隔声效果差。用混凝土为原材料制成的架空模块,虽提高了安装架空模块的效率和地暖管的盘绕效率,但无保温措施直接导致热量流失快、保温性能差,向下散热量均值为大于25%的比例。
7.出于节约重量、材料的考虑,又因水泥制品在生产制造环节有脱离模具工序的需要,在模具上设置了复杂的孔隙、通道、凹槽结构,用模具作出的成品架空模块表面平整度差,不易于表面铺贴装饰地面。
技术实现要素:8.发明目的:提供一种建筑室内架空保温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9.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室内架空保温系统,包括地面保温单元,以及与地面保温单元衔接的墙体保温单元,其中,所述地面保温单元包括支撑器一,若干所述支撑器一均匀分布在建筑结构的地面上,所述支撑器一上铺设有第一架空板,所述第一架空板与地面之间形成架空层,用于为地暖主管道、水管和电管提供布设空间,所述第一架空板上设置有支撑器二,所述支撑器二与支撑器一的轴线共线,所述支撑器二上铺设有第二架空板,所述第二架空板与第一架空板之间设有地暖保温板,所述地暖保温板内嵌装有地暖管,所述第二架空
板上铺设有装饰地板。
10.进一步的,所述墙体保温单元包括利用胀塞固定在建筑结构墙体上的横向龙骨,靠近所述地面保温单元的横向龙骨上安装有内嵌式踢脚线,所述内嵌式踢脚线与装饰地板接触,所述横向龙骨上设有工字条,所述工字条上安装有自饰墙板,所述自饰墙板和内嵌式踢脚线与墙体之间设置有墙体保温层。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器一和支撑器二结构相同,分别用于第一架空板和第二架空板的调平,所述支撑器一包括固定座和旋升台,所述固定座与旋升台螺纹连接,所述旋升台端面均匀设置有若干结构孔,所述旋升台的中部开设有与调节工具匹配的调节孔。
12.进一步的,所述地暖保温板上开设有用于嵌装地暖管的导热层沟槽,所述地暖保温板上开设有用于装填支撑器二的让位通槽,所述导热层沟槽与让位通槽无交集,所述地暖保温板上铺设有铝制热辐射膜。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架空板和第二架空板上分别开设有调平孔一和调平孔二,所述调平孔一和调平孔二与旋升台上的调节孔匹配,用于为调节支撑器一和支撑器二的调节工具让位。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架空板、第二架空板和自饰墙板均为无石棉硅酸钙板。
15.一种建筑室内架空保温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水管、电管和地暖主管道的布置;根据室内用水、用电、用暖需求和水、电、暖气的接口进行走管;步骤2:布设支撑器一并调平;避开所有水管、电管和地暖主管道将若干支撑器一均匀分布在建筑结构的地面上,并通过连接件固定支撑器一,并根据水平仪打线调节旋升台,保证若干个支撑器一的旋升台位于同一平面内;步骤3:铺设第一架空板;将第一架空板铺设到在支撑器一的旋升台上,并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一架空板和旋升台,紧固件与旋升台上开设的结构孔配合;步骤4:铺贴地暖保温板;将地暖保温板铺贴到第一架空板上,并将地暖管和支撑器二嵌装到地暖保温板内;步骤5:调节支撑器二并铺贴第二架空板;根据水平仪打线调节旋升台,保证若干个支撑器二的旋升台位于同一平面内,然后在支撑器二的旋升台上铺设第二架空板,并通过紧固件连;;步骤6:铺贴装饰地板;步骤7:构建墙体保温腔;构建墙体保温腔包括以下步骤,步骤71:在建筑结构的室内墙体上通过胀塞安装若干横向龙骨;步骤72:在靠近装饰地板的横向龙骨上安装内嵌式踢脚线,并使内嵌式踢脚线与装饰地板密切接触;步骤73:在横向龙骨上安装工字条;步骤74:在工字条上安装自饰墙板,自饰墙板和内嵌式踢脚线与墙体的间隙为保温腔;步骤8:填充墙体保温层;在自饰墙板上开设填充孔,从填充孔向保温腔打发保温发泡剂,保温发泡剂冷却后形成墙体保温层。
16.进一步的,步骤2在布设支撑器一时,所述支撑器一的支撑端面最大内切圆直径为
90mm,相邻的所述支撑器一间距不大于300mm。
17.进一步的,步骤4在铺贴地暖保温板的过程中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1:在地暖保温板上开设让位通槽;利用十字放线的方式将交点汇集于调平孔一的圆心,将地暖保温板放置到第一架空板上,地暖保温板拓印到的交点就是开设让位通槽的圆心。
18.进一步的,步骤6在铺贴装饰地板时,若装饰地板为地板,相邻的地板通过自带歧口插接;若装饰地板为地砖,相邻的地砖之间设有工字型插接铝材,且地砖与工字型插接铝材通过粘接剂粘接。
19.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墙体保温单元设置在室内,且与地面保温单元衔接,形成连续的保温系统,削弱了建筑楼体吸热,减小了暖气供给的损耗,提高了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
20.本发明将传统地脚螺栓(与地面的接触直径为10mm的圆形橡胶垫)更换为支撑端面最大内切圆直径为90mm的支撑器,并且采用上下双层相互对应的排布方式,整体架空及保温系统承载力增加3倍,使得装修交付后无论增加怎样的大件家具、家电都能符合架空地面整体承重的需求。
21.本发明的地面保温单元从结构地面依次向上设有支撑器一、第一架空板、地暖保温板(含支撑器二)、第二架空板和装饰地板,通过支撑器一架空第一架空板,不仅为电管、水管提供安装空腔,同时形成架空层,能为地面保温单元的隔音、保温效果带来明显益处;第一架空板对于叠加在其上部的其他结构产品起到良好承托作用,地暖保温板为地暖管的盘绕提供导热层沟槽,同时地暖保温板自身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上表面还具有铝制热辐射膜,能将内嵌于地暖保温板的地暖管热量均匀向上传导,使得向下散热量低于10%,较混凝土地暖模块节约大量热损失。
22.第二架空板铺设于地暖保温板上即能作为装饰地板安装前的平衡层,同时当装饰地板更换拆除时,不会因误操作给地暖管及地暖保温板造成损坏,降低了漏水等隐患,还避免了传统水泥制品在生产制造环节造成模块表面平整度差,不易于装饰地板铺设的难题。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中保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发明图1中的放大图。
25.图3是本发明中地面保温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发明中地面保温单元的侧剖图。
27.图5是本发明中支撑器一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发明中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29.附图标记为:1、地面保温单元;10、地暖主管道;11、支撑器一;111、固定座;112、旋升台;113、结构孔;12、第一架空板;121、调平孔一;13、地暖保温板;131、铝制热辐射膜;14、第二架空板;141、调平孔二;15、装饰地板;16、地暖管;17、水管;18、电管;19、支撑器二;2、墙体保温单元;21、横向龙骨;22、胀塞;23、墙体保温层;24、纵向工字条;25、自饰墙板;26、内嵌式踢脚线。
具体实施方式
30.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31.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室内架空保温系统,包括地面保温单元1,以及与地面保温单元1衔接的墙体保温单元2。墙体保温单元2设置在室内,且与地面保温单元1衔接,形成连续的保温系统,削弱了建筑楼体吸热,减小了暖气供给的损耗,提高了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
32.如图3-图4所示,地面保温单元1包括支撑器一11,若干支撑器一11均匀分布在建筑结构的地面上,支撑器一11上铺设有第一架空板12,第一架空板12与地面之间形成架空层,用于为地暖主管道10、水管17和电管18提供布设空间。第一架空板12上设置有支撑器二19,支撑器二19与支撑器一11的轴线共线,支撑器二19上铺设有第二架空板14,第二架空板14与第一架空板12之间设有地暖保温板13,地暖保温板13内嵌装有地暖管16。第二架空板14上铺设有装饰地板15。
33.第一架空板12和第二架空板14将地面保温单元1分隔开成下部架空层、中部保温层和上部修饰层,各个层区具备不同的功能,且相互影响较小;若业主想改变室内装饰地板15的样式或对装饰地板15检修时,第一架空板12起到分隔上部修饰层和保护中部保温层的作用,有效降低业主的维修和翻新成本及时间;若中部保温层故障后,只需调整中部保温层和上部修饰层的局部即可完成维修;若下部架空层故障,架空层的空间有利于水管17或电管18的拖拽,方便线路检修,且架空层在地面保温单元1发挥隔音、保温效果,益处明显。
34.如图5所示,支撑器一11和支撑器二19结构相同,分别用于第一架空板12和第二架空板14的调平,支撑器一11包括固定座111和旋升台112,固定座111与旋升台112螺纹连接,旋升台112端面均匀设置有若干结构孔113,旋升台112的中部开设有与调节工具匹配的调节孔。将传统地脚螺栓更换为支撑端面最大内切圆直径为90mm的支撑器,并且采用上下双层相互对应的排布方式,大大提高了架空保温系统的承载力,使得装修交付后无论增加怎样的大件家具、家电都能符合架空地面整体承重的需求。
35.如图2所示,墙体保温单元2包括利用胀塞22固定在建筑结构墙体上的横向龙骨21,靠近地面保温单元1的横向龙骨21上安装有内嵌式踢脚线26,内嵌式踢脚线26与装饰地板15接触,横向龙骨21上设有工字条24,工字条24上安装有自饰墙板25,自饰墙板25和内嵌式踢脚线26与墙体之间设置有墙体保温层23。内嵌式踢脚线26下端与装饰地板15接触,上部与自饰墙板25接触,内嵌式踢脚线26使墙体保温单元2与地面保温单元1顺利衔接,极大程度的提高了保温系统的保温能力。
36.如图3-图4所示,地暖保温板13上开设有用于嵌装地暖管16的导热层沟槽,地暖保温板13上开设有用于装填支撑器二19的让位通槽,导热层沟槽与让位通槽无交集,地暖保温板13上铺设有铝制热辐射膜131。地暖保温板13自身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且具有1000kpa的高密度,表面平整度也较高,地暖保温板13上表面还具有铝制热辐射膜131能将内嵌于地暖保温板13的地暖管16热量均匀向上传导,使得向下散热量低于10%,较混凝土地暖模块节约大量热损失。
37.如图1-图4所示,第一架空板12和第二架空板14上分别开设有调平孔一121和调平孔二141,调平孔一121和调平孔二141与旋升台112上的调节孔匹配,用于为调节支撑器一11和支撑器二19的调节工具让位。用胶粘支撑器(支撑器一11、支撑器二19)和架空板(第一架空板12、第二架空板14)之前,先将架空板放置到支撑器上,调平孔一121和调平孔二141能对支撑器一11和支撑器二19进行微调,保证第一架空板12和第二架空板14的水平。
38.第一架空板12、第二架空板14和自饰墙板25均为无石棉硅酸钙板。无石棉硅酸钙板为无机材料、轻质高强,使用寿命几乎等同混凝土砌块。
39.实施例二如图6所示,一种建筑室内架空保温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水管17、电管18和地暖主管道10的布置;根据室内用水、用电、用暖需求和水、电、暖气的接口进行走管。
40.步骤2:布设支撑器一11并调平;避开所有水管17、电管18和地暖主管道10将若干支撑器一11均匀分布在建筑结构的地面上,并通过连接件固定支撑器一11,并根据水平仪打线调节旋升台112,保证若干个支撑器一11的旋升台112位于同一平面内。特别的,布设支撑器一11时,支撑器一11的支撑端面最大内切圆直径为90mm,相邻的支撑器一11间距不大于300mm。
41.步骤3:铺设第一架空板12;将第一架空板12铺设到在支撑器一11的旋升台112上,并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一架空板12和旋升台112,紧固件与旋升台112上开设的结构孔113配合,紧固件选用膨胀螺钉,膨胀螺钉胀紧在结构孔113内。
42.步骤4:铺贴地暖保温板13;将地暖保温板13铺贴到第一架空板12上,并将地暖管16和支撑器二19嵌装到地暖保温板13内。其中,地暖管16与分集水器的冷热水连接。
43.进一步的,步骤4在铺贴地暖保温板13的过程中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1:在地暖保温板13上开设让位通槽;利用十字放线的方式将交点汇集于调平孔一121的圆心,将地暖保温板13放置到第一架空板12上,地暖保温板13拓印到的交点就是开设让位通槽的圆心。
44.步骤5:调节支撑器二19并铺贴第二架空板14;根据水平仪打线调节旋升台112,保证若干个支撑器二19的旋升台112位于同一平面内,然后在支撑器二19的旋升台112上铺设第二架空板14,并通过紧固件连,支撑器二19与第二架空板14的连接方式相同。
45.步骤6:铺贴装饰地板15。进一步的,步骤6在铺贴装饰地板15时,若装饰地板15为地板,相邻的地板通过自带歧口插接;若装饰地板15为地砖,相邻的地砖之间设有工字型插接铝材,且地砖与工字型插接铝材通过粘接剂粘接。
46.步骤7:构建墙体保温腔;构建墙体保温腔包括以下步骤,步骤71:在建筑结构的室内墙体上通过胀塞22安装若干横向龙骨21;步骤72:在靠近装饰地板15的横向龙骨21上安装内嵌式踢脚线26,并使内嵌式踢脚线26与装饰地板15密切接触;
步骤73:在横向龙骨21上安装工字条24;步骤74:在工字条24上安装自饰墙板25,自饰墙板25和内嵌式踢脚线26与墙体的间隙为保温腔。
47.步骤8:填充墙体保温层23;在自饰墙板25上开设填充孔,从填充孔向保温腔打发保温发泡剂,保温发泡剂冷却后形成墙体保温层23。
48.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