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及建渣垂直运输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370994发布日期:2023-03-08 02:15阅读:53来源:国知局
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及建渣垂直运输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及建渣垂直运输方法。


背景技术:

2.在房屋建筑领域,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其中固体废弃物占比较大,如:破碎砖块、剔凿的混凝土碎块等,此类建筑垃圾需要及时清理,集中堆放外运,但若采用人工借助施工电梯或塔吊清运,将会占用大量的机械设备资源,其他施工主材垂直运输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常规采用在楼层内布置垂直建渣输送管道的方式,将各楼层的建渣通关管道运输至地面或指定位置,再统一外运处理,特别在高层、超高层结构中,垂直建渣输送管道的布置至关重要。不同工程根据项目特点设计相应的垂直建渣输送管道,满足建渣运输要求,常规以金属管道为主,随主体结构施工逐段向上安装,各层开设输送口供建渣进入主管道,通常垂直建渣输送管道沿结构整高不设弯头,主要是降低堵管风险,即从上至下垂直连通,在实际应用中,建渣下落势必与管壁碰撞,且速度较快,对管壁的冲击非常大,长期作用会造成管道变形,甚至出现管道破损情况,另外建渣还包括大量粉尘,高楼层倾倒后,粉尘会在低楼层卸料口溢出,造成扬尘污染;建渣持续输送过程中,与管壁碰撞会产生噪音污染,对施工作业人员不利。
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及建渣垂直运输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垂直建渣输送管道在建渣下落时,速度较快,且扬尘大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包括:
6.多个竖向管节,多个所述竖向管节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7.连接管,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竖向管节,所述连接管的中部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管的两端的内径,所述连接管相对的两侧壁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中滑设有插杆,所述插杆的一端伸至所述连接管的内部且连接有缓冲垫块,所述缓冲垫块与所述侧壁之间安装有弹性件,所述缓冲垫块的远离所述侧壁的一侧形成承接斜面,所述承接斜面的上部斜向上向外设置,所述承接斜面与所述连接管的上端口相对设置;
8.喷淋装置,安装于所述连接管的上部;
9.用于感应建渣的传感器,安装于所述连接管的中部;
10.控制器,连接于所述喷淋装置和所述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有报警装置。
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包括:
12.竖向设置的中间管段,所述导向孔形成于所述中间管段的侧壁;
13.连接于竖向管节的端口的外连管段,所述中间管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外连管段,所述外连管段的内径适配于所述竖向管节的内径,所述外连管段的内径小于所述中间管段的内径;
14.变径管段,所述变径管段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变径管段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中间管段,所述变径管段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外连管段,所述变径管段的内径自所述变径观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渐缩小。
15.进一步的,所述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中间管段的上方的变径管段中。
16.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中间管段的上部。
17.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向孔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管段的相对的两侧壁,两所述导向孔上下错位设置。
18.进一步的,所述中间管段的侧壁开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可拆卸地安装有封堵门。
19.进一步的,所述中间管段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两所述导向孔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管段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中间管段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检修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检修口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管段的第三侧和第四侧。
20.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
21.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弹簧可活动地套设于所述插杆的外部。
22.本发明提供一种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的建渣垂直运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3.建渣投入竖向管节中;
24.建渣坠入连接管中,并掉落于承接斜面,缓冲垫块朝向导向孔回缩以抵消建渣的竖向撞击力,同时由于承接斜面斜向设置,使得掉落于承接斜面上的建渣改变垂直掉落的方向朝向斜向上或斜向下掉落,进而减缓建渣掉落速度;
25.在建渣经过连接管的管口时,建渣经过传感器时,传感器感应到建渣后生成第一信号,控制器获取第一信号并开启喷淋装置,喷淋装置喷施清水在连接管的上管口处形成水幕,以避免建渣掉落于承接斜面而产生扬尘,利用水幕封闭连接管的上管口避免扬尘上窜并减少连接管中的扬尘;
26.当建渣在一个连接管中积聚导致所述一个连接管拥堵时,当建渣积聚至传感器的位置时,传感器长时间感应建渣形成第二信号,控制器获取第二信号并开启报警装置,施工人员根据报警装置的报警信号,定位拥堵的连接管并疏通管道。
2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是一种智能垂直建渣输送管道缓速耗能装置,在管道长度范围内,间隔一定距离安装连接管,连接管的扩大截面能避免堵管,其中筒内利用缓冲垫块吸收大部分建渣动能,减小建渣对管道的冲击,同时降低建渣输送过程中的噪音;连接管内的喷淋装置,实现管道扬尘抑制、自动清洁,既保证了建渣输送管道的安全稳定性,有效地降低建渣对管道的冲击、粉尘、噪音污染,提高了输送管道运行的持续性,实时监控管道情况,及时排除管道问题。
附图说明
2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
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缓冲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4.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包括:竖向管节1和连接管2。
35.竖向管节1的数量为多个。部分的竖向管节中开有投渣洞口。投渣洞口则安装有封闭门。多个竖向管节1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连接管2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竖向管节1。连接管与竖向管节交替设置。
36.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竖向管节同轴设置。连接管与竖向管节同轴设置。连接管的管口的尺寸与竖向管节的管口的尺寸相适配。
3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管通过法兰可拆卸地连接于竖向管节。
38.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连接管为一个变径管节。连接管2的中部(或中段)的内径大于连接管2的两端的内径。连接管2相对的两侧壁开设有导向孔。导向孔中滑设有插杆24。插杆24的一端伸至连接管2的内部。插杆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插杆的第一端滑设于导向孔中,插杆的第二端则伸至连接管的内腔中。插杆24的第二端连接有缓冲垫块26。参阅图2和图3,缓冲垫块成楔形。缓冲垫块26与侧壁之间安装有弹性件25。缓冲垫块26的远离侧壁的一侧形成承接斜面260。承接斜面260的上部斜向上向外设置。承接斜面260与连接管2的上端口相对设置。
39.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垫块为橡胶垫块。
40.喷淋装置3安装于连接管2的上部。喷淋装置用于向连接管的内部喷施清水以形成水幕,进而抑制连接管内的扬尘。
41.传感器4安装于连接管2的中部。传感器4用于感应建渣5。在建渣瞬间通过传感器的位置,传感器生成第一信号;当建渣在连接管中积聚导致连接管拥堵后,当积聚的建渣的位置到达传感器时,传感器长时间感应到建渣后生成第二信号。
42.控制器连接于喷淋装置3和传感器4。控制器连接有报警装置。控制器获取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并基于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分别执行相应操作。
43.当控制器获取到第一信号后,控制器开启喷淋装置,利用喷淋装置在连接管的上管口处形成水幕封闭连接管的上管口以避免扬尘上窜,同时也能降低连接管内的扬尘。
44.当控制器获取到第二信号后,控制器开启报警装置,利用报警装置发出声光报警。施工人员基于报警信号,由于每个传感器和喷淋装置都用于一个编号,所以,施工人员能快速定位发生拥堵的连接管,进而能快速的疏通管道。
45.本发明的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是一种智能垂直建渣输送管道缓速耗能装置,在管道长度范围内,间隔一定距离安装连接管,连接管的扩大截面能避免堵管,其中筒内利用缓冲垫块吸收大部分建渣动能,减小建渣对管道的冲击,同时降低建渣输送过程中的噪音;连接管内的喷淋装置,实现管道粉尘降解、自动清洁,既保证了建渣输送管道的安全稳定性,有效地降低建渣对管道的冲击、粉尘、噪音污染,提高了输送管道运行的持续性,实时监控管道情况,及时排除管道问题。
46.继续参阅图2所示,连接管2包括:中间管段21、外连管段22和变径管段23。
47.中间管段21竖向设置。中间管段21与竖向管节同轴设置。导向孔形成于中间管段21的侧壁。
48.连接于竖向管节1的端口的外连管段22。中间管段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外连管段22。外连管段22的内径适配于竖向管节1的内径。外连管段22的内径小于中间管段21的内径。
49.变径管段23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变径管段23的第一端连接于中间管段21。变径管段23的第二端连接于外连管段22。变径管段23的内径自变径观的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缩小。
50.在本实施例中,喷淋装置3设置于中间管段21的上方的变径管段23中。喷淋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喷淋装置对向设置于变径管段的相对两侧以形成交叉水幕。
51.传感器4设置于中间管段21的上部。传感器采用红外线传感器。
52.在本实施例中,中间管段上的导向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向孔分别设置于中间管段21的相对的两侧壁。两导向孔上下错位设置。中间管段21的侧壁开设有检修口。检修口可拆卸地安装有封堵门211。
53.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间管段2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两导向孔分别设置于中间管段2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中间管段21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检修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检修口分别设置于中间管段21的第三侧和第四侧。
54.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5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可活动地套设于插杆24的外部。插杆的第二端伸至中间管段的外部。插杆的第二端可拆卸地安装有限位件。限位件抵靠于中间管段的外壁,避免插杆掉落中间管段内。
55.具体的,缓冲垫块的远离承接斜面的一侧形成安装孔。插杆的第一端插设于安装孔中。插杆的圆周面与安装孔的侧壁之间间隙设置。螺旋弹簧的一端支顶于安装孔的孔底,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则支顶于中间管段的内壁。
56.较佳的,插杆沿中间管段的宽度方向设置。每个缓冲垫块开设有多个安装孔。安装孔的位置及数量,与中间管段的一侧的导向孔的位置及数量相适配。
57.在本发明中扩大截面的连接管能克服建渣下落过程中,降低建渣在连接管区间内的速度。当建渣流量较大时出现堵管的问题,扩大截面的连接管设计有利于管道内检修、缓冲筒体内装置设备的安装,保证对建渣缓速耗能的同时,不影响建渣输送的持续性。
58.在本发明中,连接管的筒身可用壁厚2mm的钢板焊接,截面为矩形,连接管的上下接口采用同厚度的钢板焊接,截面为圆形,直径同管道段,设计时应注意与管道段契合,可采取法兰连接或焊接。
59.在本发明中,缓冲垫块通过加工的楔形橡胶耗能缓冲块,通过耗能弹性件安装于
连接管中。高速下坠的建渣通过橡胶耗能缓冲垫块消耗大部分动能,同时结合耗能弹性件吸收剩余的动能,实现建渣缓速的目的,保证建渣可持续、平稳输送至规定位置。另外,由于长时间的冲击,橡胶耗能缓冲垫块易损坏,则依据实际替换,施工操作方便,更换速度快。
60.在本发明中,喷淋装置对称设置于连接管的上管口的相对两侧以形成交叉水幕。上部下落的建渣通过水幕装置的感应设备时,水幕装置将自动启动,形成水幕,减少管道内粉尘,避免扬尘外溢。同时还可调节水幕装置模式,人工调节至清洗模式,则水幕装置将会增大水压,完成管道内清洗,主要针对粉尘堆积较多工况,保证管道通畅。
61.在本发明中,安装报警装置,该装置主要对建渣的通过性实时监控,当出现建渣无法通过时,则该装置即会报警,有利于监控缓冲筒体的情况,进而监控各管道区段的通畅情况,出现堵管情况时,施工人员可快速准确定位,处理堵管问题。
62.在本发明在连接管的侧面对向设置两道对开检修门,目的是当出现堵管时,可将单侧或两侧的检修门开启,快速处理堵管问题,另外检修门中部开设窄条观察窗,采用高强透明材料封闭,螺栓固定于检修门上,主要是在检修门关闭的情况下,观察缓冲筒体内情况,进一步判断管道情况,保证管道的持续稳定运行。
63.结合图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建渣缓速耗能垂直输送管道结构的建渣垂直运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4.s1:建渣5经由竖向管节的投渣洞口投进竖向管节中。
65.s2:建渣坠入一个连接管中,并掉落于承接斜面,缓冲垫块朝向导向孔回缩以抵消建渣的竖向撞击力,同时由于承接斜面斜向设置,使得掉落于承接斜面上的建渣改变垂直掉落的方向朝向斜向上或斜向下掉落,进而减缓建渣掉落速度。
66.s3:在建渣经过连接管的管口时,建渣经过传感器时,传感器感应到建渣后生成第一信号,控制器获取第一信号并开启喷淋装置,喷淋装置喷施清水在连接管的上管口处形成水幕,以避免建渣掉落于承接斜面而产生扬尘,利用水幕封闭连接管的上管口避免扬尘上窜并减少连接管中的扬尘。
67.s4:当建渣在其中一个连接管中积聚导致该连接管拥堵时,当建渣积聚至传感器的位置时,传感器长时间感应建渣形成第二信号,控制器获取第二信号并开启报警装置。施工人员根据报警装置的报警信号,可以快速定位拥堵的连接管,进而快速疏通管道。
68.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