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冷藏用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82290发布日期:2022-07-09 02:1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冷藏用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品冷藏用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2.食物在低温条件下更有利于存储,现在大多通过冰箱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很方便的解决食物低温存储的问题。
3.但是冰箱需要时刻处于通电状态,一旦停电其低温性能将会迅速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很容易导致食物的变质。因此设计了一种能够解决偏远地区或用电困难地区食物储藏的建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食品冷藏用建筑结构,用以解决偏远地区食物难以实现冷藏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食品冷藏用建筑结构,包括:
7.侧墙体,所述侧墙体设置有两堵,两堵所述侧墙体互相平行;
8.流水槽,所述流水槽设置于两堵所述侧墙体之间的底部,所述流水槽内设置有水;
9.顶板,顶板设置于两堵所述侧墙体上部;
10.隔热层,所述隔热层铺设于顶板上部。
11.所述流水槽连接有水循环构件,所述水循环构件包括泵、一端与泵连通的抽水管、一端与泵连通的冷却管,所述抽水管的另一端延伸到流水槽一端的内部,所述冷却管一部分埋于地面以下的土层内,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延伸到流水槽另一端的内部。
12.所述隔热层的材料为泥土、玻璃纤维、石棉、岩棉、硅酸盐或气凝胶毡。
13.所述流水槽上部盖设有底板。
14.所述流水槽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0
°
《α≦1
°
,所述流水槽底部较低一侧与所述流水槽延伸有所述抽水管的一侧为同一侧。
15.所述侧墙体长度为d,20m≦d≦150m。
16.所述隔热层厚度为h1,0.1m≦h1≦2m。
17.所述冷却管埋于地面以下部分的最大深度为h2,1m≦h2≦20m。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食品冷藏用建筑结构,能够在偏远地区或是用电困难的地区解决食物冷藏的问题。该建筑结构构造简单,易于制造,制造难度低,使用年限较长,同时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涉及到的附图标记有:
24.侧墙体1、顶板2、隔热层3、底板4、流水槽5、
25.水循环构件6、泵61、抽水管62、冷却管63、地面7。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7.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实施例一
31.如图1-3所示,一种食品冷藏用建筑结构,包括:
32.侧墙体1,侧墙体1设置有两堵,两堵侧墙体1互相平行;
33.流水槽5,流水槽5设置于两堵侧墙体1之间的底部,流水槽5内设置有水;
34.顶板2,顶板2设置于两堵侧墙体1上部;
35.隔热层3,隔热层3铺设于顶板2上部。
36.本实施例中两侧的两堵侧墙体1、顶板2与流水槽5围成前后贯穿的通道,其顶板2上部铺设的隔热层3能够隔绝顶部热量,保持通道内的低温状态,同时流水槽5灌注的水能够吸收通道内的热量。
37.侧墙体1、顶板2和隔热层3均采用热传导系数较小的材质,能够保证白天通道内的温度上升不大,同时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能够在夜晚迅速降温,并在白天吸收一部分通道内的热量,保证通道内的低温状态。顶板2对隔热层3起到支撑作用。
38.流水槽5连接有水循环构件6,水循环构件6包括泵61、一端与泵61连通的抽水管62、一端与泵61连通的冷却管63,抽水管62的另一端延伸到流水槽5一端的内部,冷却管63一部分埋于地面以下的土层内,冷却管63的另一端延伸到流水槽5另一端的内部。
39.其中流水槽5设置水循环构件6,能够使流水槽5的水实现循环流动,将水循环构件6的冷却管63埋于地面7以下,能够将水引导至处于低温状态的地面7以下,并使其降温,再回流至流水槽5中起到降温效果。在流水槽5中部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在温度高于某一值时,才启动泵61的水循环,在进一步达到对通道降温的作用的同时,也具有节能的效果。
40.隔热层3的材料为泥土、玻璃纤维、石棉、岩棉、硅酸盐或气凝胶毡。
41.泥土、玻璃纤维、石棉、岩棉、硅酸盐或气凝胶毡均是隔热材料,隔绝白天顶板2上部的温度传导,尤其是夏天,隔绝效果更明显,防止通道内的温度过高,影响冷藏效果。
42.实施例二
43.本实施例作为上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1-3所示,一种食品冷藏用建筑结构,
44.包括:
45.侧墙体1,侧墙体1设置有两堵,两堵侧墙体1互相平行;
46.流水槽5,流水槽5设置于两堵侧墙体1之间的底部,流水槽5内设置有水;
47.顶板2,顶板2设置于两堵侧墙体1上部;
48.隔热层3,隔热层3铺设于顶板2上部。
49.本实施例中两侧的两堵侧墙体1、顶板2与流水槽5围成前后贯穿的通道,其顶板2上部铺设的隔热层3能够隔绝顶部热量,保持通道内的低温状态,同时流水槽5灌注的水能够吸收通道内的热量。
50.侧墙体1、顶板2和隔热层3均采用热传导系数较小的材质,能够保证白天通道内的温度上升不大,同时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能够在夜晚迅速降温,并在白天吸收一部分通道内的热量,保证通道内的低温状态。
51.流水槽5连接有水循环构件6,水循环构件6包括泵61、一端与泵61连通的抽水管62、一端与泵61连通的冷却管63,抽水管62的另一端延伸到流水槽5一端的内部,冷却管63一部分埋于地面以下的土层内,冷却管63的另一端延伸到流水槽5另一端的内部。
52.其中流水槽5设置水循环构件6,能够使流水槽5的水实现循环流动,将水循环构件6的冷却管63埋于地面7以下,能够将水引导至处于低温状态的地面7以下,并使其降温,再回流至流水槽5中起到降温效果。在流水槽5中部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在温度高于某一值时,才启动泵61的水循环,在进一步达到对通道降温的作用的同时,也具有节能的效果。
53.隔热层3的材料为泥土、玻璃纤维、石棉、岩棉、硅酸盐或气凝胶毡。
54.泥土、玻璃纤维、石棉、岩棉、硅酸盐或气凝胶毡均是隔热材料,隔绝白天顶板2上部的温度传导,尤其是夏天,隔绝效果更明显,防止通道内的温度过高,影响冷藏效果。
55.流水槽5上部盖设有底板4。
56.底板4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将需要冷藏的食物放置在两堵侧墙体1、顶板2与流水槽5所围成前后贯穿的通道内。储藏食物的较佳的区域在离通道口距离大于9m的位置。
57.流水槽5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0
°
《α≦1
°
,流水槽5底部较低一侧与流水槽5延伸有抽水管62的一侧为同一侧。
58.流水槽5底部设置成倾斜面,能够使得流水槽5的水从较高一侧够缓慢地流向较低一侧。
59.侧墙体1长度为d,20m≦d≦150m。
60.侧墙体1长度越长,将会更有利于通道中部保持较低温度。
61.隔热层3厚度为h1,0.1m≦h1≦2m。
62.在适当的厚度范围内,隔热层3厚度厚度越厚隔热效果越好。
63.冷却管63埋于地面以下部分的最大深度为h2,1m≦h2≦20m。
64.冷却管63的一部分埋于地下,能够将水引导至地面以下进行降温。
65.实施例二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优点在于:
66.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底板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将需要冷藏的食物放置在两堵侧墙体、顶板与流水槽所围成前后贯穿的通道内。储藏食物的较佳的区域在离通道口距离大于9m的位置。流水槽底部设置成倾斜面,能够使得流水槽的水从较高一侧够缓慢地流向较低一侧。侧墙体长度越长,将会更有利于通道中部保持较低温度。在适当的厚度范围内,隔热层厚度厚度越厚隔热效果越好。冷却管的一部分埋于地下,能够将水引导至地面以下进行降温。
67.上述的一种食品冷藏用建筑结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用时,将需要冷藏的食物放置在离通道口距离大于9m的位置,即可实现食物冷藏的效果。
6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