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房屋顶板与外墙的防渗漏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00752发布日期:2022-06-24 22:3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房屋顶板与外墙的防渗漏节点的制作方法

1.一种连接房屋顶板与外墙的防渗漏节点,用于防房屋顶板与外墙渗漏,属于防渗漏节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房屋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及新型材料使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也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此种背景下,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渗漏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问题,在实践中,不仅会影响建筑的美观性,还会对建筑的使用造成极大的影响。
3.通常情况下,对于建筑的渗漏问题,一般从防渗工艺和材料上进行优化,并未结合结构来改善建筑防渗漏的问题。从而造成建筑渗漏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房屋顶板与外墙的连接处。
4.现有技术中,房屋顶板与外墙的连接处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5.1.顶板与外墙的连接处受力,易出现裂缝,从而易造成建筑出现渗漏的情况;
6.2.不易在顶板与外墙的连接处进行防水处理,从而易造成建筑出现渗漏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房屋顶板与外墙的防渗漏节点,解决现有技术中顶板与外墙的连接处受力,易出现裂缝,从而易造成建筑出现渗漏的问题。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9.一种连接房屋顶板与外墙的防渗漏节点,包括在浇筑前、固定在顶板内的钢筋上的固定结构,埋设在外墙上的预埋件,和一端与固定结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预埋件通过t型螺栓和螺母配合连接的第一连接件。
10.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至少包括一个固定件;
11.所述固定件包括夹持钢筋的下夹持件和上夹持件,设置在下夹持件和上夹持件上的安装孔,以及通过安装孔固定下夹持件和上夹持件的螺栓和螺母。
12.进一步,所述下夹持件包括与钢筋相配合的向下凸的第一半圆形夹片,连接相邻两第一半圆形夹片的第二连接件,下夹持件上的安装孔设置在第一半圆形夹片端的第二连接件上;
13.所述上夹持件包括与钢筋相配合的向上凸的第二半圆形夹片,连接相邻两第二半圆形夹片的第三连接件,上夹持件上的安装孔设置在第二半圆形夹片端的第三连接件上。
14.进一步,所述下夹持件的底面一侧设置有开口向上的u型腔,u型腔分别与下夹持件的两端相连接;
15.所述u型腔内设置有防水条,位于外墙一侧的防水条与外墙紧密接触;
16.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固定连接。
17.进一步,所述u型腔的底面宽度与下夹持件的宽度相同。
18.进一步,所述防水条上设置有凹槽,防水条上的凹槽与u型腔底面卡制配合;或
19.防水条直接固定设置在u型腔内。
20.进一步,所述u型腔的左端设置有向右凹的左夹槽,右端设置有向左凹的右夹槽;
21.所述左夹槽和右夹槽内设置有防水块,左夹槽和右夹槽顶部一侧的防水块与外墙或相邻的防水块紧密接触,防水条与外墙紧密接触一侧、防水块与外墙紧密接触。
22.进一步,所述防水块固定设置在左夹槽和右夹槽内。
23.进一步,所述防水块比左夹槽和右夹槽的槽深高0.2cm-0.6cm。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25.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结构与浇筑前的顶板内的钢筋相固定,预埋件埋设在外墙内,并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固定结构和预埋件,可加强顶板与外墙的连接处受力,使连接处不易出现裂缝,从而防止或降低建筑易出现渗漏的问题;
26.二、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结构通过下夹持件和上夹持件以及螺栓和螺母相配合来将固定结构固定在钢筋上,其结构简单,也利于安装;
27.三、本实用新型中的下夹持件包括第一半圆形夹片和第二连接件,上夹持件包括第二半圆形夹片和第三连接件,通过第一半圆形夹片和第二半圆形夹片与钢筋相配合,不仅可防止下夹持件和上夹持件安装时易移动,还可便于下夹持件和上夹持件上的安装孔两两相对齐;
28.四、本实用新型设置u型腔,并在u型腔内设置防水条,其目的是在顶板与外墙的连接处填充防水材料,以有效降低连接处出现渗漏的问题;
29.五、本实用新型中防水条上设置凹槽的目的是便于将各防水条固定在u型腔上或防水条直接固定在u型腔内,以防止防水条移动,无法与外墙紧密接触的问题;
30.六、本实用新型在u型腔上设置左夹槽和左夹槽的目的是便于设置防水块,以防止连接处或端部出现渗漏的问题;
31.七、本实用新型中防水块分别直接固定在左夹槽和右夹槽内,以防止防水块移动,无法与外墙或相邻防水块紧密接触的问题。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该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下夹持件上设置u型腔、防水条、左夹槽、右夹槽和防水块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夹持件上设置u型腔、左夹槽和右夹槽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水条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中:1-固定结构、2-预埋件、3-第一连接件、4-下夹持件、5-上夹持件、6-安装孔、
7-第一半圆形夹片、8-第二连接件、9-第二半圆形夹片、10-第三连接件、11-u型腔、12-防水条、13-凹槽、14-左夹槽、15-右夹槽、16-防水块。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3.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46.实施例1
4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顶板与外墙的连接处受力,易出现裂缝,从而易造成建筑出现渗漏的问题。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连接房屋顶板与外墙的防渗漏节点,包括在浇筑前、固定在顶板内的钢筋上的固定结构1,埋设在外墙上的预埋件2,和一端与固定结构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预埋件2通过t型螺栓和螺母配合连接的第一连接件3。
48.实践中,顶板与外墙连接处、顶板中的钢筋搭设时,将固定结构1固定在钢筋上,再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外墙上埋设的预埋件进行固定,固定后,再浇筑顶板,可加强顶板与外墙的连接处受力,使连接处不易出现裂缝,从而防止或降低建筑易出现渗漏的问题。
49.实施例2
5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固定结构1至少包括一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夹持钢筋的下夹持件4和上夹持件5,设置在下夹持件4和上夹持件5上的安装孔6,以及通过安装孔6固定下夹持件4和上夹持件5的螺栓和螺母。当然,还排除还可为其它结构的情况。固定
结构通过下夹持件和上夹持件以及螺栓和螺母相配合来将固定结构固定在钢筋上,其结构简单,也利于安装。
51.实施例3
52.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2、3、5所示,所述下夹持件4包括与钢筋相配合的向下凸的第一半圆形夹片7,连接相邻两第一半圆形夹片7的第二连接件8,下夹持件4上的安装孔6设置在第一半圆形夹片7端的第二连接件8上;所述上夹持件5包括与钢筋相配合的向上凸的第二半圆形夹片9,连接相邻两第二半圆形夹片9的第三连接件10,上夹持件5上的安装孔6设置在第二半圆形夹片9端的第三连接件10上。通过第一半圆形夹片和第二半圆形夹片与钢筋相配合,不仅可防止下夹持件和上夹持件安装时易移动,还可便于下夹持件和上夹持件上的安装孔两两相对齐。当然,不排除还可为其它结构的情况。
53.实施例4
5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下夹持件4的底面一侧设置有开口向上的u型腔11,u型腔11分别与下夹持件4的两端相连接;所述u型腔11内设置有防水条12,位于外墙一侧的防水条12与外墙紧密接触,设置u型腔,并在u型腔内设置防水条,其目的是在顶板与外墙的连接处填充防水材料,以有效降低连接处出现渗漏的问题;所述第一连接件3与第三连接件10固定连接,可防止防水条无法与外墙紧密接触。
55.实施例4
56.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u型腔11的底面宽度与下夹持件4的宽度相同,可防止u型腔11的底面窄,下夹持件4宽,后续防水条12与下夹持件4同宽时,无法保证防水条与外墙紧密接触。
57.所述防水条12上设置有凹槽13,防水条12上的凹槽13与u型腔11底面卡制配合;或防水条12直接固定设置在u型腔11内,如粘连的方式。防水条上设置凹槽的目的是便于将各防水条固定在u型腔上或防水条直接固定在u型腔内,以防止防水条移动,无法与外墙紧密接触的问题。实践中,上先将下夹持件4和上夹持件5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好,再将防水条按压到u型腔11内,由于防水条有弹力,位于u型腔11内的螺栓和螺母会挤压防水条,从而形成此处的密封,以及防水条的安装。防水条12两侧宽度比下夹持件4宽多少,可根据实践情况来设定。
58.实施例5
59.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述u型腔11的左端设置有向右凹的左夹槽14,右端设置有向左凹的右夹槽15;所述左夹槽14和右夹槽15内设置有防水块16,左夹槽14和右夹槽15顶部一侧的防水块16与外墙或相邻的防水块16紧密接触,防水条12与外墙紧密接触一侧、防水块16与外墙紧密接触。u型腔上设置左夹槽和左夹槽的目的是便于设置防水块,以防止连接处或端部出现渗漏的问题。
60.实施例6
61.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所述防水块16固定设置在左夹槽14和右夹槽15内,如粘连的方式。以防止防水块移动,无法与外墙或相邻防水块紧密接触的问题。所述防水块16比左夹槽14和右夹槽15的槽深高0.2cm-0.6cm。当然,也可根据实践需求调整高度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