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84336发布日期:2022-07-01 16:35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


背景技术:

2.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是装配式建筑的组成结构之一,它的特点也是介于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之间的一种结构形式,叠合楼板在现场使用时,由于其顶层部分需要先支模浇注混凝土,所以需要在底板上预制钢筋网,由于施工条件以及施工方的处理手段不同,都会临时搭建支撑物,用来支撑钢筋网,使得钢筋网中的水平纵筋和水平横筋的所在高度易产生偏差,同时也会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易发生支撑物、塌陷、偏移或变形的情况,后布置钢筋依靠施工条件而定,导致布置质量难以统一,影响浇注后叠合楼板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强度,使叠合楼板各个位置的结构强度不统一,不均匀,严重时会影响现场浇注混凝土后整个楼板的使用性能,产生隐患诱导后续开裂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以解决后布置钢筋依靠施工条件而定,导致布置质量难以统一,影响后浇注混凝土后的板整体质量的问题。
4.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包括底板、垫框和多个上反肋条,底板水平设置,多个上反肋条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底板上,每个上反肋条与底板固定连接制为一体,每个上反肋条的侧面与底板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混凝土填充槽,每两个相邻的上反肋条之间形成有一条形通道,垫框设置在底板的顶面上,垫框包括两个横支撑片和多个纵支撑片,两个横支撑片分别竖直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每个横支撑片的顶面为第一支撑面,每个横支撑片的底面与其下方的上反肋条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填充空隙,每个横支撑片的底面与其朝向的底板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填充空隙,第一填充空隙和第二填充空隙相连通,多个纵支撑片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多个条形通道内,每个纵支撑片的顶面为第二支撑面,每个纵支撑片竖直设置在一个条形通道内,每个纵支撑片与底板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填充空隙。
5.作为优选方案:纵支撑片包括若干个第一竖直支撑片和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竖直并列设置在条形通道内,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第一竖直支撑片,相邻两个第一竖直支撑片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每个第二竖直支撑片和其相邻的一个第一竖直支撑片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
6.作为优选方案:第一竖直支撑片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第一豁口,第一豁口的开口端朝向底板的顶面;第二竖直支撑片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第二豁口,第二豁口的开口端朝向底板的顶面。
7.作为优选方案:横支撑片包括顶杆和多个竖杆,顶杆水平设置,多个竖杆竖直布置
在顶杆的下方,每个竖杆的上端与顶杆固定连接,每个竖杆的下端设置在其靠近的一个条形通道内,顶杆的底面与其下方的上反肋条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填充空隙,顶杆的底面与底板顶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填充空隙。
8.作为优选方案:上反肋条沿其宽度方向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倒置梯形。
9.作为优选方案: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上配合设置有混凝土块。
10.作为优选方案:混凝土块内设置有水平横纵筋网,所述水平横纵筋网设置在垫框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上。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2.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改进结构的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不仅保留了已有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的基本使用性能,还能够确保混凝土与底板相连接的基本接触面积的前提下,为水平横纵筋网提供自带的同一支撑位置,确保水平横纵筋网各个位置受到等高的支撑效果,支撑方式稳定不偏移,节省人工,免去后置支撑物的操作工序,施工条件的差异不影响布筋的质量,从而确保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整体的统一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13.图1为底板和多个上反肋条之间连接关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底板和多个上反肋条之间连接关系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与混凝土块相配合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与承重砌体墙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垫框的第一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垫框的第二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8为本实用新型与工字梁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底板;2-垫框;3-上反肋条;4-混凝土填充槽;5-条形通道;6-横支撑片;6-1-第一支撑面;6-2-顶杆;6-3-竖杆;7-第一填充空隙;8-第二填充空隙;9-第三填充空隙;10-纵支撑片;10-1-第一竖直支撑片;10-2-第二竖直支撑片;11-第一间隙;12-第二间隙;13-第一豁口;14-第二豁口;15-混凝土块;16-水平横纵筋网;17-第二支撑面;18-底筋网;19-承重砌体墙;20-圈梁;21-工字梁。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23.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包括底板1、垫框2和多个上反肋条3,底板1水平设置,多个上反肋条3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底板1上,每个上反肋条3与底板1固定连接制为一体,每个上反肋条3的侧面与底板1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混凝土填充槽4,每两个相邻的上反肋条3之间形成有一条形通道5,垫框2设置在底板1的顶面上,垫框2包括两个横支撑片6和多个纵支撑片10,两个
横支撑片6分别竖直设置在底板1的两端,每个横支撑片6的顶面为第一支撑面6-1,每个横支撑片6的底面与其下方的上反肋条3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填充空隙7,每个横支撑片6的底面与其朝向的底板1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填充空隙8,第一填充空隙7和第二填充空隙8相连通,多个纵支撑片10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多个条形通道5内,每个纵支撑片10的顶面为第二支撑面17,每个纵支撑片10竖直设置在一个条形通道5内,每个纵支撑片10与底板1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填充空隙9。
24.本实用新型能够合理配合建筑结构中各个部位,如图5和图8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与承重砌体墙19和工字梁21配合使用的结构状态,如图5所示,在承重砌体墙19处配合圈梁20,增强承重砌体墙1与楼板交汇处的强度。如图8所示,两块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搭接在工字梁21上,两块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之间的间距依据具体结构设计要求而定。
25.本实施方式中底板1的内部设置有底筋网18,用于增强底板1的自身抗拉和抗弯性能。
26.进一步的,底筋网18设置在底板1内部的中部或靠近底部的位置处,底筋网18水平铺设在底板1内部。
27.本实施方式中每个上反肋条3的侧面与底板1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混凝土填充槽4,混凝土填充槽4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后浇注的混凝土块15的底部与上反肋条3之间增大接触面积,从而确保混凝土块15与底板1之间的连接强度。
28.本实施方式中垫框2为一种等高的框架结构体,其自身与底板1固定连接制为一体,个横支撑片6和多个纵支撑片10相配合组成的整体结构形式既能够为混凝土浇注提供很多空间,使混凝土浇注后形成的混凝土块15与底板1之间具有符合规范要求的接触面积,进而确保混凝土块15与底板1之间的连接强度,还能够对水平横纵筋网16提供全方位的放置位置,确保水平横纵筋网16被支撑的水平性。
29.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限定,纵支撑片10包括若干个第一竖直支撑片10-1和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10-2,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10-2竖直并列设置在条形通道5内,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10-2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第一竖直支撑片10-1,相邻两个第一竖直支撑片10-1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1,每个第二竖直支撑片10-2和其相邻的一个第一竖直支撑片10-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12。
30.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隙11和第二间隙12均为混凝土的浇注用间隙,为混凝土浇注提供空间位置。
31.本实施方式中水平横纵筋网16为现有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必备构件之一,其为由多个横筋和多个纵筋横纵布置形成的方格式筋网,多个横筋之间并列设置,每个横筋沿横支撑片6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纵筋之间并列设置,每个纵筋沿纵支撑片10的长度方向设置,水平横纵筋网16结构形式与现有水平横纵筋网的结构形式相同。水平横纵筋网16中各个横纵筋搭接在若干个第一竖直支撑片10-1和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10-2上,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当水平横纵筋网16中某个横筋或纵筋处于第一间隙11处时,在第一间隙11另设第一连接筋,该第一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竖直支撑片10-1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辅助支撑水平横纵筋网16中的横筋或纵筋;
32.同理,当水平横纵筋网16中某个横筋或纵筋处于第二间隙12处时,在第一间隙11
另设第二连接筋,该第二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其相邻的第一竖直支撑片10-1和第二竖直支撑片10-2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辅助支撑水平横纵筋网16中的横筋或纵筋。
33.本实施方式中若干个第一竖直支撑片10-1和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10-2形成间断性的支撑结构形式,分散布置的形式利于为浇注混凝土提供多个空隙,便于提升混凝土浇注质量以及增大与底板1的接触几率。
34.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的进一步限定,第一竖直支撑片10-1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第一豁口13,第一豁口13的开口端朝向底板1的顶面;第二竖直支撑片10-2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第二豁口14,第二豁口14的开口端朝向底板1的顶面。
35.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竖直支撑片10-1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第一豁口13,第一豁口13的开口端朝向底板1的顶面设置,即第一竖直支撑片10-1的形状为匚字形,其两端分别与底板1固定连接,如此设置是为了混凝土浇注提供空间位置。同理,第二竖直支撑片10-2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第二豁口14,第二豁口14的开口端朝向底板1的顶面,即第二竖直支撑片10-2的形状为匚字形,其两端分别与底板1固定连接,如此设置是为了混凝土浇注提供的空间位置。
36.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进一步限定,横支撑片6包括顶杆6-2和多个竖杆6-3,顶杆6-2水平设置,多个竖杆6-3竖直布置在顶杆6-2的下方,每个竖杆6-3的上端与顶杆6-2固定连接,每个竖杆6-3的下端设置在其靠近的一个条形通道5内,顶杆6-2的底面与其下方的上反肋条3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填充空隙7,顶杆6-2的底面与底板1顶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填充空隙8。
37.本实施方式中横支撑片6的结构简单,实现支撑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为混凝土浇注提供空间。
38.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或四的进一步限定,上反肋条3沿其宽度方向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倒置梯形。
39.本实施方式中上反肋条3沿其宽度方向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倒置等腰梯形,即上反肋条3的宽度从上至下依次递减,即上反肋条3的底面宽度最小,上反肋条3的顶面宽度最大。
40.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或五的进一步限定,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上配合设置有混凝土块15。
41.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或六的进一步限定,混凝土块15内设置有水平横纵筋网16,所述水平横纵筋网16设置在垫框2的第一支撑面6-1和第二支撑面17上。
42.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改进结构的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通过底板1、垫框2和多个上反肋条3之间相互配合保留了叠合楼板的基本使用性能,同时还能够确保混凝土浇筑后形成的混凝土块4与底板1具有有效且足够的接触面积,确保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强度,垫框2为水平横纵筋网提供自带的同一支撑位置,确保水平横纵筋网各个位置受到等高的支撑效果,支撑方式稳定不偏移,节省人工,免去后置支撑物的操作工序,降低现场施工另设铺垫结构导致的质量不一的情况发生,确保统一施工质量。
43.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或七的进一步限定,如图6和图7所示,垫框2的形状为矩形或井字形。根据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配置对应
的形状即可。
44.工作过程:
45.将带有垫框2和多个上反肋条3的底板1水平放置,将水平横纵筋网16布置在垫框2上后,再进行支模操作,具体为将混凝土浇注时使用的专用模板预支在底板1的四周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浇注,使混凝土灌浆料注入模板围合区域内,使混凝土灌浆料进入到底板1和上反肋条3之间的条形通道5中,进一步填满每个混凝土填充槽4、每个第一填充空隙7、每个第二填充空隙8、每个第三填充空隙9、每个第一间隙11、每个第二间隙12、每个第一豁口13和每个第二豁口14后,随着混凝土灌浆料的用量进一步增加,整个垫框2和水平横纵筋网16均处于混凝土灌浆料中,底板1的顶面、垫框2的外壁以及上反肋条3的外壁与混凝土接触完全,当现场浇注的混凝土灌浆料养护完毕后,形成处于底板1上方的混凝土块15,混凝土块15、底板1、水平横纵筋网16、垫框2和多个上反肋条3构成位置合理且位置稳定的整体结构形式,从而确保本实用新型整体统一的使用强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