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领域,尤其是一种光伏屋面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2.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应用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新概念,简单地讲就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阵安装在建筑的结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这就要求建筑结构与光伏组件之间实现可靠连接,但是现有的屋面光伏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项目的光伏组件之间通常需要通过电线电性连接相邻的组件边框,但是电线的连接方式较为繁琐且占用了较多的空间;另电线较容易受到水等液体的侵蚀而影响到信号的传输。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光伏屋面支架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屋面支架结构,其采用了更为简便、安全且占用较少空间的组件连接方式。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伏屋面支架结构,用于安装光伏组件,包括檩条、导水槽件、组件安装座和组件压块,所述檩条沿第一方向左右延伸,所述导水槽件沿第二方向前后延伸,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导水槽件设置于所述檩条的上方、所述组件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导水槽件的上方以及所述组件压块通过第一固定件连接于所述组件安装座的上方,还包括将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电性连接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设置于所述组件安装座上。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组件安装座包括中部设有安装孔以供所述第一固定件沿第三方向进行安装的基座,所述金属片包括基部和通过所述基部相连的一对导电部,所述导电部间隔设置于所述基座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以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相抵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组件安装座包括位于所述基座第一方向两侧的一对横向臂,所述导电部被所述横向臂支撑于所述基座的左右两侧。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基部挂设于所述基座的上方,所述导电部悬设于所述基座的左右两侧。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水槽件包括基底部、形成在所述基底部相对两侧的一对侧壁部和自所述基底部的中部向上凸出且低于所述侧壁部的隆起部,所述隆起部的两侧形成两个平行延伸的凹槽,所述组件安装座包括一对竖向臂,所述竖向臂与所述隆起部配合定位。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具有螺栓和螺母的紧固件,所述螺母旋拧于所述螺栓上,所述隆起部的每一侧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卡槽和凹口,每一个所述竖向臂的板面设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通孔且末端具有卡钩部和钩卡部,所述卡钩部伸入至所述卡槽内预定位,所述钩卡部能够在所述紧固件的作用下与所述凹口相抵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檩条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若干个且每一个所述檩条沿所述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所述导水槽件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若干个且每一个所述导水槽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纵长延伸,还包括若干个引水槽件,所述引水槽件横跨设置于两个所述导水槽件上。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引水槽件包括底墙和位于所述底墙两侧的侧墙,所述底墙的末端具有导引斜面,以将所述引水槽件内的水导引至所述凹槽。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压块盖板和发泡胶条,所述压块盖板盖设密封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组件之间的缝隙,所述发泡胶条填充密封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组件之间的缝隙。
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组件压块包括基体部和形成在所述基体部相对两侧以扣压所述光伏组件的两个翅臂部,所述翅臂部之间设有收容空间,所述组件压块设有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台阶部,所述压块盖板包括能够抵接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上方的主板部和自所述主板部延伸的弹性卡勾部,所述弹性卡勾部伸入该收容空间内且与所述台阶部抵接。
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通过一个设置在组件安装座上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能够将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电性连接,从而使得光伏组件的信号沿所述第一方向传输,相较于传统的电线连接方式,具有简便、安全且占用较少空间的有益效果;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还通过压块盖板和发泡胶条,密封了相互交错的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光伏组件之间的缝隙,达成良好的防水效果;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还通过导水槽件和引水槽件相配合的方式,实现了意外进水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将水引流再导流至光伏屋面支架结构外。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其中,光伏组件已示出;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其中,压块盖板8发泡胶条和光伏组件与其他部件已分离;
18.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中的部分组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中的又一部分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1.图6是图5所示的该部分组件的组合状态的主视图;
22.图7是图1的主视图;
23.图8是图7中b部分的放大图;
24.图9是图7中c部分的放大图;
25.图10是图7中d部分的放大图;
26.图11是图1的右侧视图;
27.图12是图11中e部分的放大图;
28.图13是图11中f部分的放大图;
29.图14是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中檩条和导水槽件的另一种安装方式示意
图;
30.图15是与图14相关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请参考图1至图1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屋面支架结构,用于安装光伏组件100。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包括檩条1、导水槽件2、组件安装座3、组件压块4、金属片5、紧固件6、引水槽件7、压块盖板8、发泡胶条9和若干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至少包括第一固定件11和第二固定件12。
32.请参考图1至图3,所述檩条1为在所述第二方向(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若干个且每一个所述檩条1沿所述第一方向(左右方向)纵长延伸,所述导水槽件2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若干个且每一个所述导水槽件2沿所述第二方向纵长延伸。即,所述檩条1与所述导水槽件2为十字相交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的第三方向(上下方向)上,所述导水槽件2设置于所述檩条1的上方、所述组件安装座3设置于所述导水槽件2的上方以及所述组件压块4通过第一固定件11连接于所述组件安装座3的上方。
33.请参考图5和图6,所述导水槽件2包括基底部21、形成在所述基底部21相对两侧的一对侧壁部22和自所述基底部21的中部向上凸出且低于所述侧壁部22的隆起部23。所述侧壁部22可以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底部相抵,以提供支撑作用。所述隆起部23包括顶壁231和位于所述顶壁231两侧的两个支撑壁232。所述顶壁231与所述基底部21平行延伸,所述支撑壁232连接于所述基底部21和所述顶壁231之间。所述隆起部23的每一侧即所述支撑壁232上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卡槽2321和凹口2322。所述隆起部23与每一个所述侧壁部22之间即所述隆起部23的两侧形成两个平行延伸的凹槽20。
34.请参考图4至图6,所述组件安装座3包括基座31、一对横向臂32和一对竖向臂33。所述基座31的中部设有安装孔310以供所述第一固定件11沿第三方向进行安装,所述横向臂32形成在所述基座31第一方向的两侧,所述竖向臂33自所述基座31或所述横向臂32在第三方向上向下延伸。所述竖向臂33用于与所述隆起部23配合定位。具体的,每一个所述竖向臂33包括板面和末端。所述竖向臂33的板面设有通孔330且所述竖向臂33的末端具有卡钩部331和钩卡部332。特别的,所述竖向臂33的末端还具有搭接部333,所述搭接部333与所述钩卡部332位于所述卡钩部331的相反两侧,即,所述搭接部333位于所述卡钩部331的上方,所述钩卡部332位于所述卡钩部331的下方。
35.请参考图4至图10,所述金属片5设置于所述组件安装座3上,包括基部51和通过所述基部51相连的一对导电部52。所述导电部52间隔设置于所述基座31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以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100相抵接,从而将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100(图1中的第一光伏组件101和第二光伏组件102,或,图1中的第三光伏组件103和第四光伏组件104)电性连接,进而实现信号的传输。
3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中,请参考图5,所述组件安装座3包括位于所述基座31第一方向两侧的一对横向臂32,所述导电部52被所述横向臂32支撑于所述基座31的左右两侧。所述基部51仅连接于所述导电部52的后方,此时的所述金属片5是类似u形的开口状,开口状的所述金属片5可以从后向前套设在所述基座31的外围。所述基部51上设有若干个孔洞,方便将导电性好的所述金属片5定位在强度大但导电性稍差的所述组件安装座3上。
实施方式一的所述金属片5也可以具有两个的所述基部51,其中一个所述基部51连接于所述导电部52的前方且另外一个所述基部51连接于所述导电部52的后方,即实施方式一具有未图示的变形实施例,此时的所述金属片5是类似o形的闭合状,闭合状的所述金属片5可以从上向下套设在所述基座31的外围。
37.在未图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中,所述基部51挂设于所述基座31的上方,所述导电部52悬设于所述基座31的左右两侧。实施方式二的所述金属片5具有类似帽子的形状,可以在所述基部51上打孔,通过第一固定件11在固定连接所述组件压块4和所述组件安装座3的过程中,一起实现所述金属片5与所述组件安装座3之间的定位。当然,也可以不通过第一固定件11穿过所述基部51上的孔的方式定位,也可以将所述基部51焊接在所述基座31的上方。实施方式二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不通过实施方式一中横向臂32的支撑方式,将所述金属片5定位在所述组件安装座3上。
38.请参考图4至图6,所述紧固件6包括螺栓61和螺母62。所述卡钩部331先伸入至所述卡槽2321内进行预定位,所述组件安装座3能够相对于所述导水槽件2能够滑动,从而使得所述组件安装座3能够在所述导水槽件2上的任意位置处进行安装;预定位后,使所述螺栓61依次穿过所述竖向臂33板面上的所述通孔330,再将所述螺母62旋拧于所述螺栓61上且抵靠在其中一个所述竖向臂33的板面上,从而所述钩卡部332能够在所述紧固件6的作用下与所述凹口2322相抵接,进而将所述组件安装座3固定安装在所述导水槽件2上的该任意位置处。
39.请参考图3,所述引水槽件7横跨设置于两个所述导水槽件2上。所述引水槽件7包括底墙71和位于所述底墙71两侧的侧墙72,所述底墙71的末端具有导引斜面710,以将所述引水槽件7内的水导引至所述凹槽20。
40.请参考图1、图2和图10,所述压块盖板8盖设密封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组件100之间的缝隙,例如:所述压块盖板8遮盖在图1中的第一光伏组件101和第二光伏组件102之间且上方,或,所述压块盖板8遮盖在图1中的第三光伏组件103和第四光伏组件104之间且上方;所述发泡胶条9填充密封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组件100之间的缝隙,例如:所述发泡胶条9填充在图1中的第一光伏组件101和第三光伏组件103之间且上方,或,所述发泡胶条9填充在图1中的第二光伏组件102和第四光伏组件104之间且上方。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
41.请参考图5和图1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组件压块4包括基体部41和形成在所述基体部41相对两侧以扣压所述光伏组件100的两个翅臂部42,所述翅臂部42之间设有收容空间40,所述组件压块4设有位于所述收容空间40内的台阶部43。所述压块盖板8包括能够抵接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100上方的主板部81和自所述主板部81延伸的弹性卡勾部82,所述弹性卡勾部82伸入该收容空间40内且与所述台阶部43抵接。即,所述压块盖板8密封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组件100之间的缝隙时,是通过弹性卡勾部82和台阶部43配合的方式固定安装在所述组件压块4上的,因此,保证了稳定性;且所述压块盖板8的主板部81是在完全覆盖住了所述组件压块4的基体部41的基础上再与光伏组件100相抵接的,因此,保证了密封性。
42.请特别参考图1至图13,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12将所述导水槽件2固定在所述檩条1上的,如是无可避免地要在所述导水槽件2上打孔,防水效
果不好;在图14及图15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通过外设的第三固定件13将所述导水槽件2固定在所述檩条1上的,具体的,每一个所述第三固定件13包括水平部131以及与所述水平部131连接的帽部132,所述水平部131于所述基底部21的外部且侧方通过螺丝等与所述檩条1定位,所述帽部132与所述侧壁部22的末端相配合。通过外设的第三固定件13实现定位,避免了在所述导水槽件2上打孔,从而实现了更好的防水效果。
43.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通过一个设置在组件安装座3上的金属片5,所述金属片5能够将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100电性连接,从而使得光伏组件100的信号沿所述第一方向传输,相较于传统的电线连接方式,具有简便、安全且占用较少空间的有益效果;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还通过压块盖板8和发泡胶条9,密封了相互交错的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光伏组件100之间的缝隙,达成良好的防水效果;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光伏屋面支架结构还通过导水槽件2和引水槽件7相配合的方式,实现了意外进水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将水引流再导流至光伏屋面支架结构外。
44.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