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装置,特别是一种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2.目前,特别是楼板钢筋的设计直径偏小时,楼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一直困扰着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当楼板内仅有板面钢筋时,板面钢筋与楼板底面之间的间距即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当楼板内的板面钢筋上方还有附加钢筋(即双层钢筋结构)时,附加钢筋与楼板上表面之间的间距也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目前,楼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普遍采用混凝土垫块与定型的钢筋马镫,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容易导致混凝土垫块破坏或马镫变形与偏位等情况,从而导致后期检查过程出现楼板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的问题,楼板保护层厚度关系到建筑结构的质量。这样一来,控制好楼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就凸显得尤为重要。
4.公开号为cn11230225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楼板厚度和楼板双层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及制作方法,该方案中控制装置包括螺杆、螺母、上层垫片和底层垫片,底层垫片的厚度与底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相匹配,螺杆垂直固定在底层垫片上,螺母固定于上层垫片内部,上层垫片通过螺母装套连接在螺杆上且与底层垫片相互平行,通过调整升降上层垫片,使得上层垫片上方的螺杆长度与上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相匹配,螺杆顶端至底层垫片底端的高度与楼板厚度相匹配。
5.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楼板厚度和楼板双层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及制作方法,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上层垫片和底层垫片均为圆柱体结构,板面钢筋与螺杆不能有效的进行绑扎固定,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容易使得该装置倾倒,失去对楼板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且螺杆、螺母、上层垫片和底层垫片均需二次加工定制,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楼板厚度和楼板双层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存在的不能与板面钢筋有效进行绑扎固定,使用过程中易倾倒,导致无法对楼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进行控制,且加工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8.一种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三根竖杆,相邻所述竖杆之间固定连接横杆,所述横杆围合形成封闭区域,所述横杆与所述竖杆均为钢筋。
9.横杆与竖杆均采用钢筋,取材方便,且可直接使用施工现场的废料钢筋,降低了施工成本,能够快速获得上述厚度控制装置。上述厚度控制装置中包括至少三根竖杆,竖杆相邻竖杆与横杆固定连接,且横杆围成封闭区域,能够将钢筋层的重量由横杆传递至竖杆,由
至少三根竖杆组成的厚度控制装置能够对钢筋层进行稳定的支撑。采用上述方案所提供的厚度控制装置,通过竖杆的长度即可实现控制楼板的厚度,通过控制横杆距竖杆两端的距离即可实现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因此,上述的楼板厚度控制装置不仅能控制楼板的厚度,还能够控制楼板中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三棱柱结构相对四棱柱结构而言,更加节省材料,同时也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使用效率。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沿竖直方向分布若干层的所述横杆。
11.通过设置多层横杆,能够用于支撑楼板内的多层钢筋。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竖杆的长度为l,所述横杆的直径为d,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h,楼板厚度为h,当楼板内仅有板面钢筋时,满足l-d-h≥50mm且l≤h,当楼板内有板面钢筋与附加钢筋时,满足l-2d-2h≥40mm且l=h。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竖直方向上设置有两层横杆,两层所述横杆分别用于支撑板面钢筋与附加钢筋。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横杆与所述竖杆焊接或绑扎连接。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竖杆的数量为三根。
16.竖杆的数量为三根,在使楼板厚度控制装置的稳定性足以满足现场要求的前提下,避免了浪费材料,以及避免了增加加工难度。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横杆的长度为200mm~240mm,所述横杆两端超出所述横杆与竖杆连接位置20mm~30mm。
18.横杆两端超出与竖杆连接位置20mm~30mm,该20mm~30mm长的横杆部分能够方便施工,便于支撑板面钢筋并与板面钢筋绑扎。
19.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提供了一种楼板厚度控制装置,由钢筋组成,降低了施工现场的钢筋损耗率。将其设置于板面钢筋下方并与板面钢筋绑扎之后,能够避免在后期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因操作工人踩踏造成楼板的板面钢筋弯曲变形及下沉的问题,以及在浇筑过程中厚度控制装置倾倒的问题。通过控制竖杆的长度以及横杆在竖杆上的位置即可实现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楼板厚度控制装置与板面钢筋绑扎后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楼板厚度控制装置与板面钢筋绑扎后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楼板厚度控制装置在楼板中的布置示意图。
26.图标:1-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11-竖杆;12-横杆;2-板面钢筋;3-附加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实施例1
30.一种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三根竖杆11与一层横杆12,三根竖杆11通过横杆12固定连接,三根横杆12组成三角形,相邻两横杆12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隔不超过10mm,以使每根横杆12都能为板面钢筋提供支撑,能够避免该层横杆12所支撑的钢筋层在竖直方向上有大的变形。横杆12和竖杆11均可采用施工现场的钢筋废料进行制作,横杆12与竖杆11可以通过绑扎后进行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31.横杆12的长度范围在200mm~240mm内,横杆12的两端均超出横杆12与竖杆11的连接位置20mm~30mm。以便于将楼板厚度控制装置设置于板面钢筋2下方后,使用横杆12为板面钢筋2提供支撑,以及便于将板面钢筋2绑扎在横杆12上。如图2所示。
32.在浇筑混凝土后,得到的楼板底面距板面钢筋2的距离即为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因此,通过控制横杆12距竖杆11下端的距离即可实现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3.竖杆11的长度l、横杆12的直径d、混凝土保护层厚度h与楼板厚度h之间还应满足l-d-h≥50mm且l≤h。其中当l=h时,还能实现控制楼板厚度的作用,即浇筑混凝土时,将混凝土浇筑至与竖杆11的上端平齐,得到的楼板厚度便与竖杆11的长度相等。
34.实施例2
35.一种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中技术方案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两层横杆12,同样地,每一层横杆12内,相邻两横杆12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隔不超过10mm,以使每根横杆12都能为板面钢筋提供支撑。由于包含两层横杆12,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楼板厚度控制装置1能够用于楼板中的板面钢筋2上方设置有附加钢筋3的情况。本实施例中位于下方的一层横杆12用于支撑板面钢筋2,位于上方的一层横杆12用于支撑附加钢筋3,如图4所示。通过上层横杆12与下层横杆12之间的间距还能够实现控制楼板中板面钢筋2与附加钢筋3之间的间距。
36.同样地,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横杆12在竖杆11上的连接位置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即,下层的横杆12距竖杆11下端的距离即为楼板的板面钢筋2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为了能够实现控制楼板的附加钢筋3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还应该使竖杆11的长度l与楼板厚度h相等,此时,上层横杆12距竖杆11上端的距离即为楼板的附加钢筋3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竖杆11的长度l、横杆12的直径d、混凝土保护层厚度h与楼板厚度h之间应满足l-2d-2h≥40mm且l=h。
37.当然,竖杆11的数量并非只能是三个,三个是满足使用时稳定性的最小竖杆11数量,但是增加竖杆11的数量会带来材料的浪费以及施工难度的增加。
38.实施例3
39.一种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如图5所示,在板面钢筋2下方采用梅花形的布置方式设置多个实施例1中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1,并将板面钢筋2与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1进行绑扎,相邻的楼板厚度控制装置1的间距不超过500mm。由于采用了实施例1中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1,避免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工人踩踏造成楼板厚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1倾倒、移位,而导致的楼板板面钢筋2弯曲变形及下沉
等问题。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