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式吊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3281发布日期:2022-10-04 23:52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主动式吊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作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动式吊篮。


背景技术:

2.吊篮是建筑工程高空作业的建筑工具,作用于幕墙安装,外墙清洗。悬挑机构架设于建筑物或构筑物上,利用提升机构驱动悬吊平台,通过钢丝绳沿建筑物或构筑物立面上下运行的施工设施,也是为操作人员设置的作业平台。现有吊篮在面对非规则的墙面,如阶梯型墙面,吊篮无法靠近里侧的墙面,使施工人员难以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主动式吊篮,以解决现有的吊篮使用效果差的问题。
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主动式吊篮,包括支撑框架、第一驱动结构、下挂板、第二驱动结构以及支撑平台;所述第一驱动结构与所述支撑框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框架升降;所述下挂板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正下方,并与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之间具有限位间隙;所述支撑平台设置于所述限位间隙中,且底板可水平移动地安装于所述下挂板的上表面上,顶板可水平移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支撑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驱动结构传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平台,用于驱动所述支撑平台伸出或者退回所述限位间隙。
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驱动器、多根线缆以及多个提升机;所述驱动器通过多根所述线缆而与多个所述提升机分别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提升机升降;多个所述提升机分别间隔固定地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上,用于带动所述支撑框架升降。
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框架呈长方体状的框架结构,且一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开口。
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平台包括伸出门、两个伸出护栏、两个过渡杆以及u形平台;所述伸出门与两个所述伸出护栏可分离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开口中,所述伸出门设置于两个所述伸出护栏之间,且一侧铰接于其中一个所述伸出护栏的一侧上,另一侧可拆卸地连接于另一个所述伸出护栏的一侧;其中一个所述过渡杆的顶端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伸出护栏的底部,底端连接于所述u形平台的一侧上;另一个所述过渡杆的顶端连接于另一个所述伸出护栏的底部,底端连接于所述u形平台的一侧上;所述u形平台的底板可水平滑动地安装于所述下挂板的上表面上,顶板可水平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上。
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两个所述过渡杆平行间隔地连接于所述u形平台的同一侧上。
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u形平台包括依次固定连接成u形的所述顶板、
竖直连接板以及所述底板;所述底板的中部开设有定位开口,所述定位开口向着朝向远离所述竖直连接板的方向开设,并贯穿所述底板的相对两个侧壁。
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板上平行间隔地设置有两个限位管道,所述限位管道沿所述支撑板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竖直连接板上平行间隔地连接有两个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处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并沿所述u形平台的开口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杆可移动地插入相对应的所述限位管道中。
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包括丝杆机构,所述丝杆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丝杆;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挂板上,且驱动端传动连接于所述丝杆;所述丝杆设置于所述定位开口中,且一端穿出所述竖直连接板;所述竖直连接板可水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丝杆上,且移动方向与所述u形平台的开口方向相同。
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下挂板与所述支撑板平行间隔设置,且各个角端分别通过连接件而与所述支撑板上的相对应的角端可拆卸地连接。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5.本技术的主动式吊篮中,其通过丝杆机构将支撑平台从限位间隙中推出,从而形成可供施工人员停留的平台,用于使施工人员靠近墙面完成施工作业。该装置在遭遇阶梯型墙面时,因主动式吊篮远离墙体表面,则需要使主动式吊篮上的支撑平台部分靠近墙体,以便于完成高空作业。同时,其u形平台可有效承接一定重量,使工程人员可在u形平台上工作。此外伸出护栏及伸出门可有效地保证工程人员的作业安全。由此可见,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便捷,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动式吊篮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动式吊篮分解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框架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平台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平台伸出状态示意图。
22.图标:1-支撑框架;2-下挂板;3-支撑平台;4-限位间隙;5-线缆;6-提升机;7-伸出门;8-伸出护栏;9-过渡杆;10-u形平台;11-定位开口;12-限位管道;13-限位杆;14-连接件;15-顶板;16-竖直连接板;17-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展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7.此外,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8.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实施例:
31.请参照图1,配合参照图2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主动式吊篮,其主要包括支撑框架1、第一驱动结构、下挂板2、第二驱动结构以及支撑平台3;其中,第一驱动结构与支撑框架1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支撑框架1升降;下挂板2间隔地设置于支撑框架1的正下方,并与支撑框架1的底部之间形成限位间隙4,能够用于安装支撑平台3;支撑平台3设置于限位间隙4中,且底板17可水平移动地安装于下挂板2的上表面上,顶板15可水平移动地安装于支撑框架1的底部支撑板的上表面上;第二驱动结构传动连接于支撑平台3,用于驱动支撑平台3伸出或者退回限位间隙4。
32.进一步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驱动器、多根线缆5以及多个提升机6;其中,驱动器通过多根线缆5而与多个提升机6分别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提升机6升降;多个提升机6分别间隔固定地安装于支撑框架1上,用于带动支撑框架1升降。
33.需要说明的是,驱动器可以采用现在技术中的起吊设备,起吊设备安装于建筑物的顶部上,用于对提升机6和与之连接的支撑框架1进行升降起吊。同时,线缆5可以采用四根,其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撑框架1的各个角端上。提升机6可以采用两个,其间隔固定于支撑框架1上。提升机6通过线缆5连接到建筑顶端的起吊设备,实现主动式吊篮在竖直方向的升
降。
34.进一步地,支撑框架1呈长方体状的框架结构,其上部开口,周侧通过多个连接杆围设而成;同时,在其其中一个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开口,该安装开口用于容纳支撑平台3。
35.支撑框架1的底部为支撑板,下挂板2与支撑板平行间隔设置,且各个角端分别通过连接件14而与支撑板上的相对应的角端可拆卸地连接。
36.同时,支撑平台3包括伸出门7、两个伸出护栏8、两个过渡杆9以及u形平台10;其中,伸出门7与两个伸出护栏8的组合体可分离地设置于安装开口中,其可以设置于安装开口中,也可以从安装开口中退出来。同时,伸出门7设置于两个伸出护栏8之间,且一侧铰接于其中一个伸出护栏8的一侧上,另一侧可拆卸地连接于另一个伸出护栏8的一侧;并且,其中一个过渡杆9的顶端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伸出护栏8的底部,底端可拆卸地连接于u形平台10的一侧上;另一个过渡杆9的顶端连接于另一个伸出护栏8的底部,底端连接于u形平台10的一侧上;u形平台10的底板17通过滑轨可水平滑动地安装于下挂板2的上表面上,顶板15通过滑轨可水平滑动地安装于支撑板的上表面上。
37.需要说明的是,两个过渡杆9均竖直设置,且均平行间隔地连接于u形平台10的同一侧上。
38.进一步地,u形平台10包括依次固定连接成u形的顶板15、竖直连接板16以及底板17;其中,底板17的中部开设有定位开口11,该定位开口11向着朝向远离竖直连接板16的方向开设,并贯穿其底板17的相对两个侧壁。
39.支撑板上平行间隔地设置有两个限位管道12,限位管道12沿支撑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支撑板的其中一个侧壁;同时,竖直连接板16上平行间隔地连接有两个限位杆13,限位杆13处于顶板15和底板17之间,且与顶板15、底板17均平行间隔设置,同时,限位杆13沿u形平台10的开口方向延伸;并且,限位杆13可移动地插入相对应的限位管道12中,其用于对u形平台10进行限位,防止其左右移动,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40.第二驱动结构包括丝杆机构,丝杆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丝杆;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下挂板2上,且驱动端传动连接于丝杆;丝杆延伸于定位开口11中,且一端穿出竖直连接板16;竖直连接板16可水平移动地连接于丝杆上,且移动方向与u形平台10的开口方向相同。启动驱动电机,其通过丝杆来带动支撑平台3在丝杆上进行前后移动,因此,支撑平台3可以伸出或者退回限位间隙4中。当支撑平台3伸出限位间隙4中时,形成可供施工人员停留的平台,用于使施工人员靠近墙面完成施工作业。在遭遇阶梯型墙面时,因主动式吊篮远离墙体表面,则需要使主动式吊篮上的支撑平台3部分靠近墙体,以便于完成高空作业。
41.同时,为了防止因工作人员过度踩踏u形平台10而造成整个主动式吊篮的重心发生过度偏移而造成倾覆的情况发生,丝杆机构的驱动电机驱动可配置对u形平台10伸出行程进行限位的控制程序,使u形平台10仅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伸出,因主动式吊篮本身的配重远大于人体,那么即使工作人员完全的踩踏在u形平台10上,也能够保证重心仅在有限范围内变化,从而不会出现倾覆的情况。并且,该控制程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控制程序。
42.综上可知,本技术的主动式吊篮中,其通过丝杆机构将支撑平台3从限位间隙4中推出,从而形成可供施工人员停留的平台,用于使施工人员靠近墙面完成施工作业。该装置在遭遇阶梯型墙面时,因主动式吊篮远离墙体表面,则需要使主动式吊篮上的支撑平台3部分靠近墙体,以便于完成高空作业。同时,其u形平台10可有效承接一定重量,使工程人员可
在u形平台10上工作。此外伸出护栏8及伸出门7可有效地保证工程人员的作业安全。由此可见,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便捷,适用范围广。
4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