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97978发布日期:2022-10-22 03:00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机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为了实现主筋符合规范要求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保护柱钢筋不锈蚀,通常使用塑料垫块来确定柱钢筋外侧保护层的厚度,塑料垫块的外边抵持模板,后续模板封模后,利用塑料垫块的结构尺寸,即可在箍筋与模板之间保持保护层厚度相当的尺寸,实现保护钢筋的作用,但是,由于现有圆形(轮舵状)的塑料垫块在封模受压时,卡紧度不够,容易倾倒和移动,以使保护层厚度实际达不到设计厚度的质量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支撑装置,能够提高支撑装置在箍筋上的卡紧度,防止支撑装置移动。
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支撑装置,应用于模板与箍筋之间的支撑,包括:
5.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上包括第一限位面;
6.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均设置有所述第四限位件,相对设置的所述第四限位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箍筋的直径;
7.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所述第三限位件包括第三限位面,
8.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和所述第三限位面限制出容置空间,用以容置所述箍筋,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箍筋的直径,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中至少一个设置有第四限位件,所述第四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箍筋脱离所述容置空间。
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能够提高支撑装置在箍筋上的卡紧度,防止支撑装置移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面和所述抵持面平行。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均设置有所述第四限位件,相对设置的所述第四限位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箍筋的直径。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限位件为限位凸起。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和所述第三限位件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减轻槽。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加强肋,所述加强肋设置于所述减轻槽内。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减轻槽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壁连接。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和所述第三限位件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和所述第三限位件均设置有所述减轻槽,且各所述减
轻槽相互连通。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宽度、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宽度和所述第三限位件的宽度一致,且宽度大于10mm。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厚度大于10mm,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长度大于40mm。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在钢筋结构上的应用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在钢筋结构上的右视图。
23.附图标记:支撑装置100,箍筋200,模板300,容置空间101,加强肋102,减轻槽103,槽壁104,第一限位件110,第一限位面111,第二限位件120,第二限位面121,抵持面122,第三限位件130,第三限位面131,第四限位件140。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7.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通常使用塑料垫块来确定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用以保护柱钢筋不锈蚀,塑料垫块的外边抵持模板300,即可在箍筋200与模板300之间保持保护层厚度相当的尺寸,实现保护钢筋的作用,但是,由于现有圆形(轮舵状)的塑料垫块在封模受压时,卡紧度不够,容易倾倒和移动,以使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质量要求。
29.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100,应用于模板300与箍筋200之间的支撑,包括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设置在第一限位件110与第二限位件120之间的第三限位件130,第一限位件110包括第一限位面111,第二限位件120包括第二限位面121和抵持面122,第三限位件130包括第三限位面131,第一限位面111、第二限位面121和第
三限位面131限制出容置空间101,用以容置箍筋200。第二限位件120的抵持面122用于与模板300抵持,第二限位件120的第二限位面121与至少两个箍筋200抵持,两个箍筋200限定第二限位件120的位置,使得第二限位件120不会向整个钢筋架构内侧偏移,确保第二限位件120的抵持面122与第二限位面121之间的间距等于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第一限位面111与第二限位面121之间的距离稍小于箍筋200的直径,箍筋200卡紧于第一限位面111和第二限位面121之间,在封模受压时,支撑装置100不容易在箍筋200上移动。第一限位面111和第二限位面121中至少一个设置有第四限位件140,第四限位件140用于限制箍筋200脱离容置空间,在箍筋200卡紧于第一限位面111和第二限位面121之间时,支撑装置100在受到外力时,使支撑装置100不容易从箍筋200上掉落。
30.在第一限位面111和第二限位面121卡紧箍筋200时,第一限位面111和第二限位面121发生弹性形变,第三限位面131也与箍筋200抵持,以使支撑装置100不能向下移动。
31.第二限位件120可以是任何能够实现抵持面122与模板300抵持,第二限位面121与箍筋200抵持的结构。
32.参照图2和图3,第二限位面121与抵持面122平行,第二限位面121与抵持面122之间的间距为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第二限位面121与至少两个箍筋200抵持,即,第二限位面121的长度大于一个箍筋200间距,以使第二限位件120不会向钢筋结构内侧偏移,确保第二限位件120的厚度为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由于第二限位面121和抵持面122均为平面,抵持面122与模板300抵持,第二限位面121与两个箍筋200抵持,第二限位面121与抵持面122之间的间距都等于保护层的厚度,使得钢筋结构的保护层的厚度均匀一致。
33.参照图2和图3,第一限位面111与第二限位面121均设置有第四限位件140,相对设置的第四限位件140之间的距离小于箍筋200的直径。一个第四限位件140设置在第一限位面111远离第三限位件130的一端,另一个第四限位件140设置在与一个第四限位件140相对的第二限位面121,在箍筋200卡紧于第一限位面111和第二限位面121时,防止支撑装置100在封模受力时从箍筋200上掉落。
34.参照图2和图3,第四限位件140为限位凸起,以使在箍筋200卡紧于第一限位面111和第二限位面121时,防止支撑装置100在封模受力时从箍筋200上掉落。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00的材料为塑料,具体的,支撑装置100的材料为abs塑料,abs塑料具有坚韧、质硬、刚性好等特点,使得支撑装置100在封模受压时,第一限位件110和第二限位件120夹持箍筋200,以使支撑装置100不会沿箍筋200方向左右移动,由于第一限位件110和第二限位件120之间设置有第三限位件130,以及第一限位面111和第二限位面121分别设置有第四限位件140,使得支撑装置100不会向上和向下移动,且支撑装置100的材料为abs塑料,在封模受压时,箍筋200不容易倾倒,能够提高支撑装置100在箍筋200上的卡紧度,防止支撑装置100移动。
36.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减轻槽103。减轻槽103的设置使得支撑装置100的重量减轻,且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都设置有减轻槽103。
37.参照图2和图3,支撑装置还包括加强肋102,加强肋102设置于减轻槽103内。具体的,在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减轻槽103时,在相对减轻槽103中也设置有加强肋102,以使在减少原材料的同时,保持设置有减轻槽103
的限位件的承受力,在封模受压时,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不容易倾倒,确保保护层的厚度不发生变化。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都设置有减轻槽103,相对的,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都设置有加强肋102,以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且能够确保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在封模受压时,不发生倾倒,减少由于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的倾倒引起的保护层厚度不均匀的问题。
39.参照图2和图3,加强肋102的两端分别与减轻槽103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壁104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都设置有减轻槽103,相对的,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都设置有加强肋102,加强肋102的两端分别与减轻槽103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壁104连接,以使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在封模受压时,整体受力,受力均匀,增强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的受力强度。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连接为一体,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均设置有减轻槽103,且各减轻槽103相互连通,增强支撑装置100的整体性,以使支撑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稳定。
41.参照图2,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的宽度一致,第一限位件110的宽度为第一限位面111的宽度,第二限位件120的宽度为第二限位面121的宽度,第三限位件130的宽度为第三限位面131的宽度,且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的宽度均大于10mm。具体的,当支撑装置100的整体宽度大于10mm时,支撑装置100在封模受压时,支撑装置100的硬度足以与所受外力相抵,支撑装置100不发生变形且不容易移动,进一步的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
4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10的宽度、第二限位件120的宽度和第三限位件130的宽度均大于10mm,且小于50mm。当支撑装置100的宽度过大时,浪费制作材料,第一限位件110和第二限位件120的弹性变形能力变小,箍筋200难以卡进第一限位件110和第二限位件120之间,因此,支撑装置100的宽度范围为大于10mm,且小于50mm时,支撑装置100的卡紧效果较好,且在封模受压时,不易变形。
43.第一限位件110、第二限位件120和第三限位件130的厚度也影响支撑装置100的弹性变形,第二限位件120的厚度为第二限位面121和抵持面122之间的距离,即,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如图2和图3,第一限位面111与第一限位件110的外侧面平行,第一限位件110的厚度为第一限位面111至第一限位件110外侧面之间的距离。第三限位件130的厚度为第三限位面131至第三限位件130的外侧面的距离。优选地,第一限位件110的厚度大于10mm,当第一限位件110的厚度大于10mm时,箍筋200置于第一限位件110和第二限位件120之间,第一限位件110和第二限位件120发生形变,以使箍筋200更好的卡紧于第一限位件110和第二限位件120之间。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10的厚度范围为:大于10mm,且小于50mm。
45.参照图2和图3,第一限位件110的长度小于第二限位件120的长度,方便支撑装置100卡在箍筋200上。具体的,第一限位件110的长度为40mm。
46.具体的,当第一限位件110的长度小于第二限位件120的长度时,使用者容易将支
撑装置100卡在箍筋上,第一限位件110的长度为40mm,小于第二限位件120的长度。当支撑装置100紧于箍筋200时,箍筋200与第一限位面111和第二限位面121抵持,且使第一限位件110和第二限位件120发生一定的形变,以便箍筋200夹紧与第一限位件110和第二限位件120之间,使支撑装置100在箍筋200上不能沿着箍筋200方向移动;由于第三限位件130连接于第一限位件110和第二限位件120之间,使得箍筋200与第二限位面121抵持,以使支撑装置100不能向下移动;由于第一限位面111和第二限位面121上分别设置第四限位件140,以使在支撑装置100卡紧在容置空间时,在外力作用下,防止支撑装置100向上移动,所以整个支撑装置100的设计使得支撑装置100置于箍筋200上时,不会向上下左右移动,且支撑装置100有加强肋102的设计,使得支撑装置100有一定的受力强度,从而使支撑装置100在封模受压时,不发生侧卧或偏移,能够提高支撑装置100在箍筋200上的卡紧度,防止支撑装置100移动,且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持保护层厚度的一致。
4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