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模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2.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器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载荷,进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在建筑模板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模板支撑装置,模板支撑装置一般是用在建筑工程中来对板材限位支撑的装置。
3.现有技术中开发的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模板支撑装置,如cn214885821u的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模板支撑装置,该实用新型在对墙壁上的模板进行支撑时,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支撑板的倾斜状态与支撑杆与支撑底板之间的倾斜状态,可以对墙壁上的模板起到支撑作用,同时保证支撑底板与地面的贴合,支撑板与木板之间的贴合,保证支撑的稳定性,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无法根据待支撑模板的宽度,对支撑板的宽度进行调节,待支撑模板的两端无法进行支撑,待支撑模板的支撑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模板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模板支撑装置,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左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底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均设置有第三支撑板,左右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板可拆卸的安装在一起,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前侧壁体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后侧壁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凸起,所述安装槽与凸起相匹配。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末端设置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上方设置有套杆,所述套杆的内部设置成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螺纹杆的顶部插入到套杆内,所述套杆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板上。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支撑板上相对于电机、第一螺纹杆以及套杆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电机、第一螺纹杆以及套杆均放置在第一凹槽内,右侧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末端插入到左侧所述第三支撑板上。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支撑板右侧壁体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设置成倾斜向下的状态。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支撑板右侧壁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螺纹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活动插接到第二螺纹杆上,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销轴。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杆的下方设置有滑块,所述支撑杆底部的前后方向上贯穿设置有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的前后两侧均插接在滑块上,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相对于滑块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开设有多个螺纹孔,多个所述螺纹孔从前往后等间距的依次排列,所述滑块上设置有锁紧螺栓。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防滑垫,所述底板右侧壁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提手,且在提手上紧贴设置有第二防滑垫。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前侧壁体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安装槽,在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后侧壁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凸起,安装槽与凸起相匹配,在对建筑工程的模板进行支撑的过程中,将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紧贴在建筑工程的模板上,可以根据待支撑建筑工程模板的宽度,选择合适数量的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进行使用,建筑工程模板的支撑效果较好,在多个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的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安装槽与凸起的相互配合,使得前后相邻第一支撑板相互卡接在一起、前后相邻第二支撑板相互卡接在一起,便于对建筑工程模板进行支撑。
附图说明
15.图1为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模板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17.图3为图1中b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18.图4为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三支撑板安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底板;101、第二凹槽;102、螺纹孔;2、第一支撑板;201、电机;202、第一螺纹杆;203、套杆;3、第二支撑板;301、安装块;302、第二螺纹杆;303、第一销轴;4、第三支撑板;401、固定螺栓;5、安装槽;6、凸起;7、第一凹槽;8、支撑杆;801、第二销轴;9、滑块;901、锁紧螺栓;10、第一防滑垫;11、提手;12、第二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20.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模板支撑装置,包括底板1、第一支撑板2以及第二支撑板3,底板1上表面的左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第一支撑板2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支撑板3,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之间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均设置有第三支撑板4,左右两个第三支撑板4可拆卸的安装在一起,第一支撑板2以及第二支撑板3前侧壁体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安装槽5,第一支撑板2以及第二支撑板3后侧壁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凸起6,安装槽5与凸起6相匹配,在对建筑工程的模板进行支撑的过程中,将第一支撑板2以及第二支撑板3紧贴在建筑工程的模板上,可以根据待支撑建筑工程模板的宽度,选择合适数量的第一支撑板2以及第二支撑板3进行使用,建筑工程模板的支撑效果较好,在多个第一支撑板2以及第二支撑板3的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安装槽5与凸起6的相互配合,使得前后相邻第一支撑板2相互卡接在一起、前后相
邻第二支撑板3相互卡接在一起,便于对建筑工程模板进行支撑。
21.在图4中,第一支撑板2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电机201,电机201输出轴的末端设置有第一螺纹杆202,第一螺纹杆202的上方设置有套杆203,套杆203的内部设置成中空结构,第一螺纹杆202的顶部插入到套杆203内,套杆203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板3上。
22.在图4中,第三支撑板4上相对于电机201、第一螺纹杆202以及套杆203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凹槽7,电机201、第一螺纹杆202以及套杆203均放置在第一凹槽7内,右侧第三支撑板4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固定螺栓401,固定螺栓401的末端插入到左侧第三支撑板4上,通过固定螺栓401的旋转拧松以及旋转拧紧,实现了左右两个第三支撑板4的安装与拆卸,在对建筑工程模板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启动电机201,通过电机201的转动,带动第一螺纹杆202的转动,使得套杆203可以沿着第一螺纹杆202的轴向方向进行左右移动,确保第二支撑板3的位置可以根据待支撑建筑工程模板的高度进行条件,同时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可以始终固定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支撑装置的结构强度,根据不同高度的建筑工程模板,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第三支撑板4进行使用,确保第三支撑板4可以将建筑工程模板的中间位置支撑起来,建筑工程模板的中间位置不会处于镂空状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工程模板的支撑效果。
23.在图1、图2和图3中,第二支撑板3右侧壁体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杆8,支撑杆8设置成倾斜向下的状态。
24.在图1和图2中,第二支撑板3右侧壁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安装块301,安装块301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螺纹杆302,支撑杆8的顶部活动插接到第二螺纹杆302上,第二螺纹杆302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销轴303。
25.在图1和图3中,支撑杆8的下方设置有滑块9,支撑杆8底部的前后方向上贯穿设置有第二销轴801,第二销轴801的前后两侧均插接在滑块9上,底板1的上表面上相对于滑块9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101,第二凹槽10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螺纹孔102,多个螺纹孔102从前往后等间距的依次排列,滑块9上设置有锁紧螺栓901,在整个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待支撑建筑工程模板的高度,对第一支撑板2以及第二支撑板3之间的间距进行相对应的调节,确保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以及第三支撑板4将建筑工程的模板支撑好,通过旋转拧松锁紧螺栓901,使得第二支撑板3位于建筑工程模板的顶部,并对滑块9相对于第二凹槽101的位置进行相对应的调节,确保支撑杆8将第二支撑板3支撑好,第二支撑板3不会从建筑工程模板上滑落下来。
26.在图1中,底板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防滑垫10,在对整个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一防滑垫10可以确保底板1保持稳定,不会与地面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从而不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模板的支撑效果,底板1右侧壁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提手11,且在提手11上紧贴设置有第二防滑垫12,通过提手11可将整个装置抬起来,便于对整个装置进行搬运,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7.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