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厚剪力墙用模板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2.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剪力墙又称抗风墙或抗震墙、结构墙,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重力的墙体,防止结构剪切破坏,剪力墙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最为常用。
3.超厚剪力墙浇筑前需要首选完成模板的安装并固定,超厚剪力墙的墙体需要浇筑的混凝土量大,模板竖向放置后通过外置的支撑结构进行支护,避免混凝土浇筑及振实过程中模板移位,成型后的墙体出现缺陷,如倾斜或者不平整。剪力墙模具的支撑结构通常采用钢管及十字扣件连接成的支架,超厚剪力墙浇筑的侧向反作用较大,现有的钢管支撑结构整体刚性差,十字扣件的连接处易出现移位的状况,现有的钢管支撑结构难以满足超厚剪力墙模板的支护要求,另外,钢管支撑结构的部件较多,安装和拆卸不便,施工效率低。因此,现有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提供一种支撑刚性强且拆卸方便的支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厚剪力墙用模板支护装置,解决问题现有钢管支撑结构整体刚性差,十字扣件的连接处易发生移位,无法满足超厚剪力墙模板的支护要求,另外,钢管支撑结构的部件较多,存在安装和拆卸不便,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超厚剪力墙用模板支护装置,包括底座、模板支架、二力杆,所述底座水平布置,模板支架竖向设置在底座的前侧。
7.底座前端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一滑动座,第一滑动座与模板支架的下部铰接,底座上设有可对第一滑动座锁紧的第一锁止机构。
8.底座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二滑动座,每个第二滑动座均通过一个所述二力杆与模板支架的上部相连,底座上设有可对第二滑动座锁紧的第二锁止机构。
9.每个第二滑动座均设置有直线驱动机构,直线驱动机构可带动第二滑动座前后移动。
10.进一步地,模板支架为方形平面钢架结构,其后侧下部设有两个第一铰支座,两个第一铰支座分别与两个第一滑动座铰接。
11.进一步地,底座的前部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滑槽,第一滑动座位于对应的第一滑槽内与底座前后滑动配合。
12.进一步地,每个第一滑槽的下方均开设有横向的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与其上方的第一滑槽相通。
13.第一锁止机构包括第一双向丝杠及第一导滑块,第一导滑块有两个,对称设置在第一导向槽内与底座横向滑动配合,每个第一导滑块的顶部均固定有第一楔形块。
14.第一双向丝杠横向布置在底座的前部,其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导滑块并与各第一导滑块螺纹配合,所述第一双向丝杠的端面穿出底座并开设有第一内六角孔。
15.进一步地,底座的中部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滑槽,第二滑动座位于对应的第二滑槽内与底座前后滑动配合。
16.直线驱动机构包括丝杆及驱动电机,丝杆布置在第二滑槽内并与底座转动配合。
17.丝杆穿过对应的第二滑动座并与其螺纹配合,丝杆的后端穿出底座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驱动电机固定于电机座上,电机座与底座后端固定焊接在一起。
18.进一步地,所述丝杆的前端通过滚珠轴承与底座相连,其后部通过止推轴承与底座转动配合。
19.工作状态下,两个驱动电机同步转动,通过丝杆驱动两个第二滑动座同步移动。
20.进一步地,每个第二滑槽的下方均开设有横向的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与其上方的第二滑槽相通。
21.第二锁止机构包括第二双向丝杠及第二导滑块,第二导滑块有两个,对称设置在第二导向槽内与底座横向滑动配合,每个第二导滑块的顶部均固定有第二楔形块。
22.第二双向丝杠横向布置在底座的前部,其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导滑块并与各第二导滑块螺纹配合,所述第二双向丝杠的端面穿出底座并开设有第二内六角孔。
23.进一步地,底座前端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两个支架,支架的上端开设有可与第一铰支座相配合的u形槽。
24.进一步地,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耳板,每组耳板包括至少两个耳板,各耳板与底座的侧边固定焊接在一起,开设有螺栓孔。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采用模板支架对模板进行整体平面支护,其整体刚性好,可调节对模板的作用力,以及对模板支架进行锁紧,避免浇筑及振实过阵中出现模板移位的状况,安全性更高,拆装便捷,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超厚剪力墙用模板支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本实用新型去掉底座后的结构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9.结合图1和图2,一种超厚剪力墙用模板支护装置,包括底座1、模板支架2、二力杆3,所述底座1为平面钢架结构,且水平布置在需预制的剪力墙一侧的地面上。底座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耳板11,每组耳板11包括一前一后布置的两个耳板11,各耳板11与底座1的侧边固定焊接在一起,耳板11开设有螺栓孔,底座1可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施工地面上。
30.模板支架2竖向设置在底座1的前侧,模板支架2为方形平面钢架结构,其后侧下部
固定焊接有两个第一铰支座21,两个第一铰支座21分别与两个第一滑动座4铰接。模板支架2后侧上部固定焊接有两个第二铰支座22,两个第一铰支座21和两个第二铰支座22分别左右对称布置。
31.底座1前端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一滑动座4,具体地,底座1的前部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滑槽12,第一滑动座4位于对应的第一滑槽12内与底座1前后滑动配合。
32.第一滑动座4与模板支架2的下部铰接,底座1前端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两个支架8,支架8竖向贴靠于底座1的前端,其下部与底座1固定焊接成一体,上端开设有可与第一铰支座21相配合的u形槽,所述第一滑动座4位于对应支架8的u形槽内,与支架8前后滑动配合,所述支架8的作用是对第一铰支座21起支撑和限位的作用。
33.底座1上设有可对第一滑动座4锁紧的第一锁止机构。具体地,每个第一滑槽12的下方均开设有横向的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与其上方的第一滑槽12相通。第一锁止机构包括第一双向丝杠51及第一导滑块52,第一导滑块52有两个,对称设置在第一导向槽内与底座1横向滑动配合,每个第一导滑块52的顶部均固定有第一楔形块53,两个所述第一楔形块53左右对称设置,第一双向丝杠51通过第一导滑块52驱动两个第一楔形块53同步相对或相反横向运动。
34.具体地,第一双向丝杠51横向布置在底座1的前部,且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导滑块52并与各第一导滑块52螺纹配合,所述第一双向丝杠51的端面穿出底座1并开设有第一内六角孔。
35.通过配置有内六角连接头的风钻驱动第一双向丝杠51绕其轴线正传或反转,带动两个第一楔形块53横向移动,与第一滑动座4接触并驱动其向前运动,使模板支架2压紧模板的外侧壁,同时,利用第一双向丝杠51的自锁,第一楔形块53第一滑动座4锁紧,避免使其后移。
36.底座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二滑动座6,具体地,所述底座1的中部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滑槽13,第二滑动座6位于对应的第二滑槽13内与底座1前后滑动配合。
37.每个第二滑动座6均通过一个所述二力杆3与模板支架2的上部相连,二力杆3为钢制直杆体,其下端与第二滑动座6铰接,上端通过销轴与第二铰支座22转动相连,第二滑动座6前后移动时,可通过二力杆3驱动模板支架2绕其与第一铰支座21的连接处转动,模板支架2贴靠在剪力墙模板的外壁并将其顶住。
38.每个第二滑动座6均设置有直线驱动机构,直线驱动机构可带动第二滑动座6前后移动。具体地,直线驱动机构包括丝杆71及驱动电机72,丝杆71布置在第二滑槽13内并与底座1转动配合。
39.丝杆71穿过对应的第二滑动座6并与其螺纹配合,丝杆71的后端穿出底座1与所述驱动电机72的输出轴相连,驱动电机72固定于电机座73上,电机座73与底座1后端固定焊接在一起。所述丝杆71的前端通过滚珠轴承与底座1相连,其后部通过止推轴承与底座1转动配合。
40.工作状态下,两个驱动电机72同步转动,通过丝杆71驱动两个第二滑动座6同步移动。所述驱动电机72的信号端连接电控柜内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采用现有技术已有的控制器,电控柜连接电源对驱动电机72供电。
41.底座1上设有可对第二滑动座6锁紧的第二锁止机构,具体地,每个第二滑槽13的
下方均开设有横向的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与其上方的第二滑槽13相通。
42.第二锁止机构包括第二双向丝杠81及第二导滑块82,第二导滑块82有两个,对称设置在第二导向槽内与底座1横向滑动配合,每个第二导滑块82的顶部均固定有第二楔形块83。两个所述第二楔形块83左右对称设置,第二双向丝杠81通过第二导滑块82驱动两个第二楔形块83同步相对或相反横向运动。
43.第二双向丝杠81横向布置在底座1的前部,其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导滑块82并与各第二导滑块82螺纹配合,所述第二双向丝杠81的端面穿出底座1并开设有第二内六角孔。
44.通过配置有内六角连接头的风钻驱动第二双向丝杠81绕其轴线正传或反转,带动两个第二楔形块83横向移动,与第二滑动座6接触并将其锁住,二力杆3使模板支架2压紧模板的外侧壁,同时,利用第二双向丝杠81的自锁,第二楔形块83对第二滑动座6锁紧,避免使其后移导致松动。
45.尤其需要说明的一点,丝杆71旋转带动第二滑动座6前后运动过程中,两个第二楔形块83处于最远间隔状态,不对第二滑动座6前后运动干涉,当第二滑动座6运动至形成的前端后,丝杆71旋转带动第二滑动座6相向运动,将第二滑动座6锁紧,避免浇筑混凝土过程的反作用力导致模板移位。
46.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9.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