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顶预留洞口可调支模装置。
背景技术:2.近年,随着建筑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降本增效,是企业向内挖潜增效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建筑施工的绿色施工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3.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由于施工工艺、施工组织的需要,往往需要在地下室顶板,标准层楼板,屋面板等处预留施工洞或测量孔以保证现场施工符合图纸的要求。而像地下室顶板,屋面板等对结构防水有要求的地方,洞口封堵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楼板结构的防水性能。
4.对于楼板预留的施工洞口或测量孔可作为楼层间传递材料的传输口,但一般安全为见会使用装置对预留的洞口做支模防护,传统的预留洞口支模装置主要是采用独立式盘扣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或独立式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投入成本高,且搭设拆除过程耗时耗力。
5.再就是目前对于楼板预留的施工洞口封堵的常用支模方法是铁丝吊模,即在洞底部设置一块比洞口稍大的模板,上口用短方木或钢筋作横档,将铁丝用钉子固定后挂在横档上,浇筑混凝土后切断钢丝,取下模板及横档,完成洞口的封堵。此法虽然简便,但存在以下不足:一、需要花费专门的人工切断铁丝、拆除模板,工作量较大,而且需要工人有较强的责任心将铁丝沿板面板底切平,对作业人员要求较高;二、铁丝贯通楼板对结构防水不利,铁丝锈蚀后即成为一个渗漏点。越来越多的房产单位严禁此法用于地下室顶板,屋面板等结构防水要求较高的部位。
6.因此,我们急需一种支顶预留洞口可调支模装置代替传统的预留洞口支模体系,以提高预留洞口的施工效率和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7.为克服传统预留洞口支模体系搭拆复杂、效率低和高度不易控制,以及后期修补洞口工艺复杂等问题,避免登高作业,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顶预留洞口可调支模装置,解决了传统支模装置的问题,而且可周转使用,综合成本显著降低。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顶预留洞口可调支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顶部支撑、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所述顶部支撑包括方形板;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顶撑内芯和套接于顶撑内芯的顶撑外杆,顶撑内芯与顶撑外杆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顶撑内芯与顶撑外杆高度的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底板和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用于调节所述底板的高度。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方形板设于所述顶撑内芯的顶部,且所述方形板与顶撑内芯垂直连接,所述方形板的面积大于施工洞口的面积。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部支撑还包括第一圆管、连接板和多个方型管,所述多个方形管平行设置于方形板的一侧,通过螺栓与方形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设于方形管相对于方形板的另一侧,用于加强方形板的稳固性,所述第一圆管设于连接板相对于方形管另一侧的中部,且所述第一圆管垂直于所述连接板。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圆管的大小略小于顶撑内芯,便于所述顶撑内芯套接在所述第一圆管之上。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方形管和方形板上预留洞口,紧固螺栓通过所述洞口,将方向管和方形板固定连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撑内芯沿自身长度方向布设的若干定位销孔,定位销孔外可拆式插接有定位销,顶撑外杆上形成有与定位销孔相适配的滑槽,定位销钉插入定位销孔沿着滑槽上下移动,顶撑外杆外套接有调节螺母,定位销钉穿过滑槽与调节螺母接触,转动调节螺母用于调节顶撑内芯与顶撑外杆之间的高度。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节螺母的一侧安装有把手。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若干定位销孔之间的长度为顶撑内芯长度的1/2~2/3;与此相对应的,所述滑槽的长度为顶撑外杆长度的1/2~2/3。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销孔设置有15个,等距布设于顶撑内芯上。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撑外杆底部布设有用于固定和调节支模装置的第二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底板和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用于调节所述底板的高度,所述底板垂直设于顶撑外杆底部,且与顶撑外杆固定连接;
1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螺栓设于底板周边,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栓的上下位置使支座四角高度均衡,保证底部支座始终能处于水平稳定状态,使得整个支模体系安全可靠。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节螺栓底部设有胶质垫片,增加稳定性,防止装置发生侧滑和位移。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装置的方形板和连接板尺寸、螺栓数量可根据洞口的大小进行调整。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简便、高度可调、安全可靠,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预留洞口支模搭拆复杂效率低、登高作业安全隐患、高度不易控制等问题,可直接将上部、中部、下部拆卸,移至其他洞口位置周转使用,综合成本显著降低,可在施工中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顶部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种支顶预留洞口可调支模装置的支模方法;
25.附图标记:1、方形板;2、方形管;3、连接板;4、第一圆管;5、顶撑内芯;6、顶撑外杆;7、定位销孔;8、定位销钉;9、滑槽;10、把手;11、底板;12、调节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顶预留洞口可调支模装置,所述支模装置包括:顶部支撑、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所述顶部支撑包括方形板1;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顶撑内芯5和套接于顶撑内芯5的顶撑外杆6,顶撑内芯5与顶撑外杆6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顶撑内芯5与顶撑外杆6高度的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底板11和调节螺栓12,所述调节螺栓12用于调节所述底板11的高度。
2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形板1设于所述顶撑内芯5的顶部,且所述方形板1与顶撑内芯5垂直设置,所述方形板1的面积大于施工洞口的面积,便于对施工洞口进行支模。
3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顶部支撑还包括第一圆管4、连接板3和两个方型管,所述两个方形管2平行设置于方形板1的一侧,方形管2与方形板1均设有大小一致的通孔,螺栓通过所述通孔,将方形板1与方形管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3设于方形管2相对于方形板1的另一侧,用于加强方形板1的稳固性,所述第一圆管4设于连接板3相对于方形管2另一侧的中部,且所述第一圆管4垂直于所述连接板3;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管4的大小略小于顶撑内芯5,便于所述顶撑内芯5套接在所述第一圆管4之上,在实际施工中,顶部支撑需多次更换,故如此设置可便于拆卸顶部支撑。
3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撑内芯5沿自身长度方向布设的15个定位销孔7,等距布设于顶撑内芯5上,定位销孔7外可拆式插接有定位销,顶撑外杆6上形成有与定位销孔7相适配的滑槽9,定位销钉8插入定位销孔7沿着滑槽9上下移动,顶撑外杆6外套接有调节螺母,定位销钉8穿过滑槽9与调节螺母接触,转动调节螺母用于调节顶撑内芯5与顶撑外杆6之间的高度,且所述调节螺母的一侧安装有把手10。
33.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销孔7之间的长度为顶撑内芯5长度的1/2;与此相对应的,所述滑槽9的长度为顶撑外杆6长度的1/2。
3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撑外杆6底部布设有用于固定和调节支模装置的第二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底板11和调节螺栓12,所述调节螺栓12用于调节所述底板11的高度,所述底板11垂直设于顶撑外杆6底部,且与顶撑外杆6固定连接;
35.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螺栓12设于底板11周边,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栓12的上下位置使支座四角高度均衡,保证底部支座始终能处于水平稳定状态,使得整个支模体系安全可靠。
3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圆管,所述第二圆管垂直设置与底板11中间,所述第二圆管的直径略小于顶撑外杆6的直径,顶撑外杆6套接于第二圆管
上,在本实施例中顶撑外杆6的直径为6cm,第二圆管的直径为6.1cm。
3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螺栓12与地面接触的端面设有胶质垫片,增加稳定性,防止装置发生侧滑和位移。
38.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预留施工洞口支模装置的支模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39.s1:在预留施工洞口内植入钢筋;
40.s2:将支模装置置于预留施工洞口正下方,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机构,使支模装置的方形板1固定在预留施工洞口底部;
41.调节支模装置的高度是根据楼层净高,将顶撑外杆6上的调节螺母旋到合适的位置,把顶撑内芯5插入后选择合适的定位销孔7插入定位销钉8,此时定位销穿过滑槽9与调节螺母接触,通过转动调节螺母实现内外钢管之间相互滑动,实现支模装置的高度的调节。
42.s3:使用混凝土将预留施工洞口填平、捣实并抹平;
43.s4:待混凝土硬化达标后,即可拆除支模装置;
44.s5:将支模装置移动至下一施工洞口处,调节高度,进行支模;
45.因在施工作业中施工洞口一般存在多处,故该支模装置通过套接的方式进行上中下三段的连接,拆卸方便,在一处施工完毕后可进行快速回收利用。该装置不但可以用作楼板施工洞口的封堵,还可以将顶部钢板根据管道的外径做成外模,以实现管根的封堵。
4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