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尾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70242发布日期:2022-10-12 06:27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尾帐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户外帐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与车尾门配合使用的车尾帐篷。


背景技术:

2.户外露营一般会携带各式各样露营装备,其中帐篷是最为主要的用品。当前市场与汽车后尾门配合使用的帐篷,如公开号cn203891568u及公开号cn208858238u的中国专利所示的车载帐篷,往往体积庞大、携带及安装都较为不便。如何实现帐篷的快速安装、便于收纳携带;如何适用于不同车型及适用于不同开启角度的后尾门;以及如何提供帐篷的多场景使用需求,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尾帐篷,能有效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尾帐篷,包括主体篷布和至少两组支撑杆组件,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可相对转动并锁定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置有与车尾门可拆卸连接的固定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可伸缩;所述主体篷布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外端部,主体篷布的下端分别设于车体的两侧并固定在车体上或地面上;在车尾门开启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固定在车尾门框上,第二支撑杆向外延伸使主体篷布展开与开启的车尾门配合形成至少一个顶面及两个侧面。
5.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作为其进一步拓展的其中一种方式,所述主体篷布还包括与顶面相连的延伸面,所述延伸面与顶面的连接处通过独立的竖向支撑杆支撑;所述延伸面的端部通过防风绳和地钉固定在地面上,或与另一车尾帐篷相连。
6.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作为其进一步拓展的另一种方式,展开后的所述主体篷布的下方还设置有布屋模块,所述布屋模块包括竖向支撑杆及两侧的边帐;所述竖向支撑杆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外端部,所述边帐与所述主体篷布的侧面相连或被该侧面包覆其上部;所述布屋模块还包括可开启的出入口。进一步地,还包括对尾布屋模块,所述对尾布屋模块包括对尾顶面和两个对尾侧面;所述对尾布屋模块用于共同连接两个尾部相对的布屋模块,所述对尾顶面用于连接分属于不同车尾帐篷的顶面,所述对尾侧面与所述边帐相连接。
7.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作为其进一步拓展的再一种方式,间隔并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车尾帐篷之间设置有连接布,所述连接布与不同车尾帐篷的相对的那个侧面相连接,形成遮阳面积更大的并列式遮阳组。
8.进一步地,所述并列式遮阳组的尾部相对设置并互相连接或拼接,使遮阳面积翻倍。
9.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及几种拓展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篷布的下端连接有带挂钩且长度可调的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用于固定在车体的轮毂或挡泥板上。
10.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及几种拓展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通过旋转式自锁关节进行连接,使两者的夹角可随意调节。
11.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及几种拓展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设置有支撑套,中上端设置有所述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带有限位槽用于与车尾门支撑杆卡接,及用于与折叠后的第二支撑杆卡接。
12.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及几种拓展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外端部设置有可插拔的固定杆。
13.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有益效果是:(1)用于提供支撑骨架的支撑杆组件的角度可随意调节,同时具备伸缩功能,可以适用于不同车型和不同尾门开启角度的安装;(2)支撑杆组件与主体篷布可以收纳,便且可以实现快速安装;(3)基于车尾帐篷的基础结构做延伸,可以为用户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提供多种不同的帐篷形式,以满足需求。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设备进一步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组件展开及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3.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6.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主体篷布,11.顶面,12.侧面,121.网纱,2.支撑杆组件,21.第一支撑杆,211.支撑套,212.固定件,2121.限位槽,22.第二支撑杆,221.固定杆,222.主杆,223.副杆,224.锁紧旋钮,23.旋转式自锁关节,3.固定带,31.挂钩,4.延伸面,5.竖向支撑杆,6.布屋模块,61.竖向支撑杆,62.边帐,63.出入口,7.对尾布屋模块,71.对尾顶面,72.对尾侧面,8.连接布,9.并列式遮阳组。
具体实施方式
29.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一种车尾帐篷,包括主体篷布1和两组支撑杆组件2,该支撑杆组件2包括可相对转动并锁定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具体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通过旋转式自锁关节23进行连接,使两者的夹角可随意
调节,同时,第二支撑杆22的长度可伸缩,具体的第二支撑杆22包括主杆222及插设在主杆222内可延伸的副杆223,以及设置在两者连接处的锁紧旋钮224,以此来实现了第二支撑杆22的伸缩及伸缩后锁定。在第一支撑杆21的下端设置有支撑套211,中上端设置有固定件212,所述固定件212带有限位槽2121用于与车尾门支撑杆(如液压杆、气弹簧等)卡接,及用于与折叠后的第二支撑杆22卡接,为了保护车漆,该支撑套211可优选为柔性材料。在车尾门开启的状态下,所述主体篷布1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22杆的外端部,主体篷布1的下端分别设于车体的两侧并固定在车体上或地面上,具体的,所述主体篷布1的下端连接有带挂钩31且长度可调的固定带3(如带有日字扣配合调节带或固定带本身即为长度可变的弹力绳),所述固定带3用于固定在车体的轮毂或挡泥板上,本实施例中优选为设置在轮毂上;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下端固定在车尾门框上,第二支撑杆22向外延伸使主体篷布展开与开启的车尾门配合形成至少一个顶面11及两个侧面12。为了提升透光性,在两个侧面12上可以设置有网纱121。
30.安装时,将汽车的车尾门打开至合适角度,将支撑杆组件2展开至合适角度和长度并分别安装在车尾门的两侧,具体的,将第一支撑杆21的下端支撑在车尾门框处,并将第一支撑杆21通过固定件212与车尾门进行固定,随后将预先与支撑杆组件2已有部分连接的主体篷布1的上端两个角固定在第二支撑杆22的外端部,具体的,该主体篷布1上端的这两个角上设置有安装孔,拉紧主体篷布1使安装孔置于第二支撑杆22端部位置时,通过可插拔的固定杆221将安装孔限位,此时便完成上主体篷布1上端的安装;随后,将主体篷布1的下端通过固定带3上的挂钩31固定在后轮轮毂上,使主体帐篷1得到完全展开,以此便得到了如图1-3所示的状态。收纳时,只需将主体帐篷1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解除限位,同时将支撑杆组件2收缩及折叠,并将第二支撑杆22卡设至第一支撑杆21的固定件212上,以此便获得了体积小、便于携带的车尾帐篷折叠状态。
31.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主体篷布1还包括与顶面11相连的延伸面4,所述延伸面4与顶面11的连接处通过独立的竖向支撑杆5进行支撑,该竖向支撑杆5的长度可伸缩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安装,同时所述延伸面4的两个端部通过防风绳和地钉固定在地面上,以此,使遮阳的面积获得提升。
32.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主体篷布1还包括与顶面相连的延伸面4,所述延伸面4与顶面11的连接处通过独立的竖向支撑杆5进行支撑,该竖向支撑杆5的长度可伸缩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安装,同时所述延伸面4的端部与另一个车尾帐篷的顶面11’外沿相连接,同时也可以在该另一车尾帐篷1的顶面外沿下方设置竖向支撑杆5’,以此便组合形成了图示的结构,使遮阳的面积获得提升。
33.如图7和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展开后的所述主体篷布1的下方还设置有布屋模块6,所述布屋模块6包括竖向支撑杆61及两侧的边帐62;所述竖向支撑杆61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外端部,所述边帐62与所述主体篷布1的侧面12相连或被该侧面12包覆其上部;所述布屋模块6还包括可开启的出入口63,以此便形成了图示的结构,得到了一个可自由进出,以及防风性和私密性更好的帐篷结构。
34.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设置对尾布屋模块7,所述对尾布屋模块7包括对尾顶面71和两个对尾侧面72;所述对尾布屋模块7用于共同连接两个尾部相对的布屋模块6,所述对尾顶面71用于连接分属于不同车尾帐篷的顶面11,所
述对尾侧面72与所述边帐62相连接,以此便形成了图示的结构,得到了较之实施例四,空间更大的帐篷结构。
35.如图10和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间隔并列的两个车尾帐篷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布8,所述连接布8与不同车尾帐篷的相对的那个侧面12相连接,形成遮阳面积更大的并列式遮阳组9。
36.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七: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间隔并列的两个以上车尾帐篷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布8,所述连接布与不同车尾帐篷的相对的那个侧面相连接,形成较之于实施六,遮阳面积更大的并列式遮阳组9。
37.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八: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将所述并列式遮阳组9的尾部相对设置并互相连接或拼接,使遮阳面积翻倍。
38.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所作出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