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剪力墙模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2.剪力墙(shear wall)又称抗风墙、抗震墙或结构墙。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重力)的墙体,防止结构剪切(受剪)破坏。又称抗震墙,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做成。平面剪力墙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升板结构、无梁楼盖体系中。
3.另外,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差而设置的缝隙,即变形缝,变形缝一般宽度较窄,因此变形缝两边剪力墙模板的支设和拆除在结构施工时往往具有一定的施工难度,传统模板施工方法是,采用塔吊吊放模板,此方法费时费工,占用塔吊的工时,且操作不便。
4.为此,一种便于施工的剪力墙模板支撑装置成为了业界的亟需。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剪力墙模板支撑装置,本剪力墙模板支撑装置便于实现模板的上下移动,便于剪力墙模板的支设。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剪力墙模板支撑装置,包括用于围在剪力墙钢筋骨架周围的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右模板,所述前模板与所述后模板通过穿过剪力墙钢筋骨架的前后螺栓连接,所述左模板及右模板与所述后模板之间通过竖向伸缩机构连接,所述左模板及右模板与所述前模板之间通过左、右螺栓连接。
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板为铝板,所述铝板上设置用于连接所述前后螺栓的螺母。
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竖向伸缩机构为气压缸。
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模板边侧与所述左模板及右模板边侧滑动连接。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模板边侧具有限制所述左模板及右模板向外侧移动的侧面弯折部。
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左模板及右模板底部边侧设置有向外侧弯折的底部弯折部,所述竖向伸缩机构连接在所述底部弯折部与所述后模板顶部之间。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竖向伸缩机构顶部与所述后模板顶部之间通过前后横向伸缩机构连接,所述底部弯折部具有向上弯折的向上弯折部,所述向上弯折部限制所述后模板向后移动一定的距离。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剪力墙模板支撑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4.本实用新型利用伸缩机构连接后模板及左右模板,使得两者可以交替的向上移动,继而实现对每层剪力墙的支撑,从而不必采用吊机吊放,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15.在附图(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中,相似的附图标记可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不同字母后缀的相似附图标记可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示例。附图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体示出了本文中所讨论的各个实施例。
16.图1是本实施例的示意图;
17.图2是图1的aa截面示意图;
18.图3是后模板向上移动的示意图;
19.图4是左右模板向上移动的示意图。
20.图中,1、前模板;2、后模板;201、侧面弯折部;3、左模板;301、底部弯折部;3011、向上弯折部;4、右模板;5、剪力墙钢筋骨架;6、前后螺栓;7、竖向伸缩机构;8、左螺栓;9、右螺栓;10、通孔; 12、成型模板;13、剪力墙;14、楼板;15、前后横向伸缩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下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此外,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所有组合未必是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须的。
22.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所有的定向参考(例如,上方、下方、向上、上、向下、下、顶部、底部、左、右、垂直、水平等)描述性地用于附图以有助于读者理解,且不表示 (例如,对位置、方位或用途等)对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另外,术语“基本上”可以是指条件、量、值或尺寸等的轻微不精确或轻微偏差,其中的一些在制造偏差或容限范围内。
实施例
23.剪力墙施工时需要一层一层的浇筑,一层浇筑完成后模板2可移动到上一层组成上一层的剪力墙混凝土浇筑腔。现有技术需要在模板上设置吊钩,由塔吊等吊运装置移动,极为麻烦,特别是变形缝处的后模板2,不便于人工操作。
24.为此,如图1、2所示,提出一种剪力墙模板支撑装置,包括用于围在剪力墙钢筋骨架5周围的前模板1、后模板2、左模板3、右模板4,前模板1、后模板2、左模板3、右模板4围成矩形混凝土浇筑腔,用于成型剪力墙13,所述前模板1与所述后模板2通过穿过剪力墙钢筋骨架5的前后螺栓6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前模板1与所述后模板2的对拉,保证对混凝土的前后限制。所述模板为铝板,所述铝板上设置用于连接所述前后螺栓6的螺母,铝板可使得模板的重量减小。
25.所述左模板3及右模板4与所述后模板2之间通过竖向伸缩机构7连接,所述竖向伸缩机构7例如可以为气压缸,气缸体与所述左模板3及右模板4连接,气缸活塞与所述后模板2顶部连接,当然伸缩机构也可为其他可控的主动伸缩装置。
26.如图3、4所示,当底层混凝土成型后,可松开前后螺栓6,使得螺栓与所述后模板2脱离,通过伸缩机构伸长可以使得后模板2向上移动,移动到上层剪力墙的后模板2的位置后停止,然后设置剪力墙的钢筋骨架,然后将下层的前模板1人工移动到上层的前模板1位置,通过前后螺栓6与所述后模板2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后模板2的位置固定,然后伸缩机构
缩短使得所述可以使得左模板3与所述右模板4向上移动到上一层左模板3与所述右模板4需要设置的位置后停止,然后采用固定装置将左模板3与所述右模板4与所述前模板1与所述后模板2连接固定形成混凝土浇筑腔。
27.所述左模板3及右模板4与所述前模板1之间可通过左螺栓8、右螺栓9连接,即在所述前模板1表面上设置左、右螺栓9穿过的通孔10,所述左模板3上设置左螺栓8穿过孔,所述右模板4上设置右螺栓9穿过孔,从而在左右方向上限制混凝土的流动,整形混凝土的左右两个侧面。
28.所述左模板3及右模板4与所述前模板1之间通过卡接方式限位,即所述后模板2边侧具有限制所述左模板3及右模板4向外侧移动的侧面弯折部201,侧面弯折部201实现对所述左模板3及右模板4的卡止。当然所述后模板2边侧与所述左模板3及右模板4边侧也可采用滑轨配合的滑动连接。
29.左模板3及右模板4底部边侧设置有向外侧弯折的底部弯折部301,即分别向左、右侧弯折,所述竖向伸缩机构7连接在所述底部弯折部301与所述后模板2顶部之间。
30.进一步,所述竖向伸缩机构7顶部与所述后模板2顶部之间通过前后横向伸缩机构15连接,前后横向伸缩机构的伸缩有利于使得所述后模板2与剪力墙混凝土分离,所述底部弯折部301具有向上弯折的向上弯折部3011,所述向上弯折部限制所述后模板2向后移动一定的距离,从而防止所述后模板2底部向后移动太多。
31.当然施工时,该剪力墙模板支撑装置还要与每层楼板14的成型模板 12配合使用,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32.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一些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说明书及附图中所示的装置及方法中的动作、步骤等执行顺序,只要没有特别明示顺序的限定,只要前面处理的输出并不用在后面的处理中,则可以任意顺序实现。为描述方便起见而使用“首先”、“接着”等的说明,并不意味着必须依照这样的顺序实施。
33.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