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智能张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35747发布日期:2022-11-03 03:2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应力智能张拉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应力张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应力智能张拉设备。


背景技术:

2.预应力张拉是在构件中提前使得内置装置承受将来所需要承受的压力,进而使得构件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以此来应对将来结构本身所受到的荷载,而构件中需要预先设置钢绞线,以此来利用钢绞线对构件施加预拉应力,从而提高构件的抗弯能力和刚度。
3.传统的张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构件不充分,无法采取智能操作来提高作业效率,需要人力来对机器进行操控,因此在张拉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由于传统的张拉设备的作业过程中,设备以及构件的数据采集完全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无法具体化数据,从而降低了施工方对构件状况的精准把握。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智能张拉设备,具备实用性强、稳定性好、精准度高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张拉设备不够精准,且限制性高,需要经验老到的操作员进行操作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应力智能张拉设备,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两侧皆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壁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壁固定套接有钢绞线,所述钢绞线的外沿滑动套接有第二锚板,所述第二锚板的外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卡接有第二夹片,所述第二夹片的右侧套接有千斤顶,所述本体的两端皆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口皆固定套接有软管,所述千斤顶远离本体一端的内壁套接有第一锚板,所述第二夹片的外沿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卡接有固定圈,所述第一锚板的外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卡接有第一夹片。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钢绞线的两端皆贯穿本体的两侧,所述软管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软管分别固定套接在气泵的输出口和输入口。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夹片通过塑料制备而成,所述第二锚板通过不锈钢制备而成。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夹片的形状设置为梯形,且第二夹片分为两半,通过固定圈进行组合固定。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圆孔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圆孔皆沿本体的外沿均匀分布。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圈通过硬性橡胶制备而成,且固定圈内壁的直径略大于第二夹片右侧外沿的直径。
11.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预应力智能张拉设备,通过设置的第二夹片、固定圈、第二锚板装置,使得该智能张拉设备能够通过预先设定的数值来对张拉组件进行操作,从而减少了对人工以及人
力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张拉设备的作业效率,还能够降低施工方的经济成本。
13.2、该预应力智能张拉设备,通过设置的气泵、软管、千斤顶装置,使得该智能张拉设备能够在作业的同时,将数据清晰的传达至电脑中,从而使得张拉设备以及构件状态能够精准的为施工方掌握,进而提高了施工方施工的精准度,保障施工质量达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夹片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本体;2、气泵;3、软管;4、千斤顶;5、钢绞线;6、第一锚板;7、第二锚板;8、卡槽;9、第一夹片;10、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二夹片;13、圆孔;14、第三通孔;15、固定圈。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5,一种预应力智能张拉设备,包括本体1,本体1的两侧皆开设有圆孔13,圆孔13的内壁开设有第三通孔14,第三通孔14的内壁固定套接有钢绞线5,钢绞线5的外沿滑动套接有第二锚板7,第二锚板7的外沿开设有第二通孔11,第二通孔11的内壁卡接有第二夹片12,第二夹片12的右侧套接有千斤顶4,本体1的两端皆放置有气泵2,气泵2的输出口皆固定套接有软管3,千斤顶4远离本体1一端的内壁套接有第一锚板6,第二夹片12的外沿开设有卡槽8,卡槽8的内壁卡接有固定圈15,第一锚板6的外沿开设有第一通孔10,第一通孔10的内壁卡接有第一夹片9,通过设置的气泵2、软管3、千斤顶4,降低了该张拉设备的操作标准,进而提高了装置的工作效率。
22.其中,钢绞线5的两端皆贯穿本体1的两侧,软管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软管3分别固定套接在气泵2的输出口和输入口,钢绞线5能够通过两端的张拉设备,使得本体1的内部能够充分受力,从而提高了本体1的预拉应力,保障本体1在使用时的安全性能。
23.其中,第二夹片12通过塑料制备而成,第二锚板7通过不锈钢制备而成,塑料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以及硬度,能够保障第二夹片12在作业时能够拉动钢绞线5,进而提高本体1的安全性能,不锈钢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和硬度,能够延长第二锚板7的使用时间。
24.其中,第二夹片12的形状设置为梯形,且第二夹片12分为两半,通过固定圈15进行组合固定,第二夹片12的形状能够保障第二夹片12在安装固定后能够拉动钢绞线5,同时两半的第二夹片12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对第二夹片12的安装,减少了需要安装第二夹片12的时间,通过固定圈15能够将第二夹片12稳固的固定在预设位置。
25.其中,圆孔13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圆孔13皆沿本体1的外沿均匀分布,三个圆孔
13能够保障本体1的内部能够均匀的受到预应拉力的张拉效果,进一步提高本体1的安全性能。
26.其中,固定圈15通过硬性橡胶制备而成,且固定圈15内壁的直径略大于第二夹片12右侧外沿的直径,硬性橡胶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能够方便使用者通过固定圈15固定并安装第二夹片12,从而使得第二夹片12在张拉过程中能够拉动钢绞线5,同时保障第二夹片12不会脱离钢绞线5的外沿,进而保障张拉效果。
27.工作原理,首先将本体1浇筑并安装完毕钢绞线5后,将第二锚板7连同第二通孔11的内壁对准并滑动套接在钢绞线5的外沿,直至第二锚板7左侧的外沿与圆孔13的内壁搭接,随后将已经分为两半第二夹片12的内壁套接并插入在第二通孔11的内壁,再通过固定圈15将两半第二夹片12皆稳固的固定在钢绞线5的外沿,然后将千斤顶4沿钢绞线5的外沿安装,直至第二锚板7右侧的外沿与千斤顶4左侧的内壁套接,再将第一锚板6采取上述相通操作,最后将气泵2推送至本体1的附近,再将软管3的两端分别固定套接在气泵2的输出口以及千斤顶4的进气口,再启动机器,至此即可开始张拉,第一轮张拉结束后,对另外两个圆孔13采取相通操作即可。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