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装配式跨层连梁的口字型预制墙板及其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87674发布日期:2022-11-05 09:48阅读:60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结构领域,特别是一种带跨层连梁的装配式预制墙板及其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2.住宅应用装配式时主要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的上下层间通过混凝土水平后浇带或圈梁连接为整体;墙板水平外伸钢筋到后浇段内,并通过钢筋搭接实现传力,层间相邻墙板通过后浇混凝土连接段连接为整体,该技术体系应用多年,已经非常成熟。
3.对于窗洞口,主要采用窗上连梁窗下填充墙或窗上窗下双连梁的方式;该两种方式上层窗下结构与下层窗上结构均不需要连接,现场施工较方便。但许多工程项目由于抗震计算需求,常常需要采用跨层梁,即上层窗下结构与下层窗上结构为一整根连梁。
4.现有技术中传统连接方式存在只能采用现场支模、绑扎钢筋,工程量大,施工繁琐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现有一种装配式的跨层连梁墙板及其连接结构,将墙体结构设计成门型结构,实现预制剪力墙内部跨层连梁钢筋的标准化生产,便于质量控制。但门型结构在实际施工中存在以下问题:
5.一、上层墙板起吊的两个吊点分别设计在水平预制构件的两端、两侧的竖向预制构件的顶部,两侧竖向构件没有约束,从而造成水平预制构件和竖向预制构件的连接阴角位置处产生开裂,因此实际施工时需要临时拉接措施,将两侧的竖向预制构件之间进行拉接,施工繁琐。二、窗台洞口下方均为现浇区域,对装配式剪力墙的装配率有较大影响,需要尽可能减少现浇结构,增加预制结构。三、洞口下方连梁的同一水平面内的纵筋个数较多,安装无法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跨层连梁的装配式预制墙板及其连接构造,要解决门型剪力墙结构在施工时存在预制件开裂、影响装配率以及纵梁数量较多,安装无法实现的技术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带装配式跨层连梁的口字型预制墙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为口字形预制件,板体的中部开有洞口,所述板体包括本层墙部、跨层连梁的洞口上方预制部和跨层连梁的洞口下方预制部,
9.所述本层墙部为洞口两侧的竖向预制构件,所述洞口上方预制部为洞口顶部的水平预制构件,所述洞口下方预制部为洞口底部的水平预制构件,本层墙部的底面向下超出洞口下方预制部的底面,洞口下方预制部的底面与超出该底面两侧的本层墙部之间形成现场安装槽,
10.所述本层墙部包括本层墙部钢筋和本层墙部混凝土,所述本层墙部混凝土包裹本
层墙部钢筋,所述本层墙部钢筋包括墙部竖向主筋、墙部水平筋和墙部拉结钢筋,
11.所述墙部竖向主筋的顶部伸出本层墙部混凝土的顶面,墙部竖向主筋的底部延伸至本层墙部的底部,所述墙部水平筋与墙部竖向主筋通过墙部拉结钢筋拉接,所述墙部水平筋沿本层墙部通高间隔布置,墙部水平筋的外半部伸出本层墙部混凝土的外侧面,
12.所述洞口上方预制部包括洞口上方预制部钢筋和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所述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包裹洞口上方预制部钢筋,所述洞口上方预制部钢筋包括洞口上方水平腰筋、洞口上方连梁下铁和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
13.所述洞口上方水平腰筋的两端部分别穿过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直至伸出本层墙部混凝土的两端端面,所述洞口上方连梁下铁为洞口上方的最底层钢筋,所述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与洞口上方水平腰筋连接,并且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的底部预埋于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内,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的顶部伸出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的顶面,
14.所述洞口下方预制部包括洞口下方预制部钢筋和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所述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包裹洞口下方预制部钢筋,所述洞口下方预制部钢筋包括洞口下方水平腰筋、洞口下方连梁上铁、洞口下方水平拉筋和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所述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上留有预留孔洞,
15.所述洞口下方水平腰筋埋设在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内,所述洞口下方连梁上铁为洞口下方水平腰筋中的最顶层钢筋,两端部分别穿过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直至本层墙部混凝土的两端端面,所述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与洞口下方水平腰筋通过洞口下方水平拉筋拉结为一体,并且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的顶部预埋于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内、洞口下方连梁上铁的上侧,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的底部伸出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的底面,所述预留孔洞自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的顶面至底面竖向贯通。
16.所述本层墙部钢筋还包括墙部连梁腰筋,所述墙部连梁腰筋布置在洞口下方预制部的下方、现场安装槽的范围内。
17.所述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与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一一对应设置。
18.所述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和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均为封闭矩形箍筋。
19.所述洞口上方水平腰筋、洞口上方连梁下铁、洞口下方水平腰筋和洞口下方连梁上铁在板体厚度方向均设置一道或两道。
20.一种连接构造,应用带装配式跨层连梁的口字型预制墙板,包括上下固定连接的上板体和下板体,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设有水平连接缝,上板体的洞口下方连梁上铁和下板体的洞口上方连梁下铁之间为跨层连梁的钢筋设置范围,其中下板体的顶面以上至上板体的现场安装槽之间部分为现装范围,
21.所述上板体的底面高于楼板的顶面,下板体的墙部竖向主筋的顶部与上板体的墙部竖向主筋的底部连接,
22.所述连接构造还包括在现装范围设置的跨层连梁的现场安装部,所述现场安装部包括跨层连梁水平腰筋、跨层连梁水平拉筋、箍筋连接区域、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以及跨层连梁现浇混凝土,
23.所述箍筋连接区域即现场安装槽所在区域,所述下板体的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顶部伸出高度与上板体的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底部伸出高度均与箍筋连接区域的高度范围相适应,且两者在该区域搭接,
24.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在箍筋连接区域内设有两道,分别与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底部和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顶部通过跨层连梁水平拉筋拉结为一体,
25.所述跨层连梁水平腰筋位于水平连接缝内、与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之间通过跨层连梁水平拉筋拉结为一体,
26.所述跨层连梁现浇混凝土包括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所述先浇混凝土设置在下板体的顶面至楼板的顶面之间,所述后浇混凝土设置在先浇混凝土的顶面至上板体的箍筋连接区域顶面,所述后浇混凝土通过上板体的预留孔洞流入箍筋连接区域以及水平连接缝内。
27.所述箍筋连接区域的高度为200mm-250mm。
28.所述墙部连梁腰筋的内端部伸出上板体的本层墙部混凝土,外端部伸出或者不伸出本层墙部混凝土,
29.所述跨层连梁水平腰筋在先浇混凝土内设置。
30.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与上板体的墙部连梁腰筋的道数不同设置或者道数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
31.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的端部与上板体的本层墙部无连接或者与墙部连梁腰筋无连接。
32.或者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是由两根钢筋的内端通过搭接连接为一体,而两根钢筋的两个外端部分别与两侧墙部连梁腰筋的内端部通过跨层连梁直螺纹套筒连接。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34.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预制剪力墙内部跨层连梁的施工存在的问题,并同时保证施工质量和结构整体性的问题。
35.本实用新型通过本层墙部、跨层连梁的洞口上方预制部和跨层连梁的洞口下方预制部形成口字型预制件,跨层连梁的洞口下方预制部设计使墙板无需再临时拉接,即可保证上层墙板起吊的两个吊点分别设计在水平预制构件的两端、两侧的竖向预制构件的顶部时,预制构件整体刚度大,避免造成水平预制构件和竖向预制构件的连接阴角位置处产生开裂的问题。
36.本实用新型的跨层连梁由预制部分和现装部分组成,跨层连梁的洞口下方预制部设计使窗台洞口下方也分为预制部和现浇部,增大装配式剪力墙的装配率,减少现浇结构,增加预制结构。在预制墙板内配置跨层连梁的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洞口上方连梁下铁以及洞口下方连梁上铁,具有结构形式简单,施工便捷高效,结构整体性优良等优势,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实现预制剪力墙内部连梁钢筋的标准化生产,便于质量控制。
37.本实用新型的现装部分包括跨层连梁水平腰筋、跨层连梁水平拉筋和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保证预制连梁纵筋及预制箍筋共同受力,有助于保证连梁的施工质量,优化连梁的受力性能,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同时,现装部分的混凝土进行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至楼板顶面即上板体的下方,保证上板体的底面与该次混凝土浇筑面之前具有空间,该空间需要第二次浇筑填充,第二次浇筑至箍筋连接区域顶面,与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实现可靠连接,和预制部分混凝土共同形成完整的跨层连梁。
38.本实用新型将洞口下方连梁的同一水平面内的纵筋设置两个,实现纵筋安装。
附图说明
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0.图1是本发明预制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是本发明连接构造的实施例一示意图。
42.图3是图2的连接部位放大图。
43.图4是图2中本层墙部位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44.图5是图2中跨层连梁位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45.图6是图2中本层预制部位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46.图7是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7.图8是图7的透视图。
48.图9是图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9.附图标记:1-洞口、2-本层墙部、21-墙部竖向主筋、22-墙部水平筋、23-墙部拉结钢筋、24-本层墙部混凝土、25-墙部灌浆套筒、26-墙部连梁腰筋、3-洞口上方预制部、31-洞口上方水平腰筋、32-洞口上方连梁下铁、33-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4-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4-洞口下方预制部、41-洞口下方水平腰筋、42-洞口下方连梁上铁、43-洞口下方水平拉筋、44-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5-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46-预留孔洞、5-锚固板、6-楼板的顶面、7-现场安装部、71-跨层连梁水平腰筋、72-跨层连梁水平拉筋、73-箍筋连接区域、74-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5-跨层连梁现浇混凝土、751-先浇混凝土、752-后浇混凝土、11-上板体、12-下板体、13-现场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50.参见图1-9所示,一种带装配式跨层连梁的口字型预制墙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为口字形预制件,板体的中部开有洞口1,所述板体包括本层墙部2、跨层连梁的洞口上方预制部3和跨层连梁的洞口下方预制部4。所述本层墙部2为洞口两侧的竖向预制构件,所述洞口上方预制部3为洞口顶部的水平预制构件,所述洞口下方预制部4为洞口底部的水平预制构件,本层墙部2的底面向下超出洞口下方预制部4的底面,洞口下方预制部4的底面与超出该底面两侧的本层墙部2之间形成现场安装槽13。
51.所述本层墙部2包括本层墙部钢筋和本层墙部混凝土24,所述本层墙部混凝土24包裹本层墙部钢筋,所述本层墙部钢筋包括墙部竖向主筋21、墙部水平筋22和墙部拉结钢筋23。
52.所述墙部竖向主筋21的顶部伸出本层墙部混凝土24的顶面,墙部竖向主筋21的底部延伸至本层墙部2的底部,这里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例如墙部竖向主筋21的底部可以与本层墙部2的底部预埋的墙部灌浆套筒25进行套筒连接,方便后续与其它墙部竖向主筋21连接,还可以不在本层墙部2的底部预埋灌浆套筒,后续与其它墙部竖向主筋21间接搭接或者直螺纹连接。
53.本实施例中采用底部预埋的墙部灌浆套筒25的方式,所述墙部灌浆套筒25的底面与本层墙部混凝土24的底面平齐。
54.所述墙部水平筋22与墙部竖向主筋21通过墙部拉结钢筋23拉接,所述墙部水平筋22沿本层墙部2通高间隔布置,墙部水平筋22的外半部伸出本层墙部混凝土24的外侧面。
55.所述洞口上方预制部3包括洞口上方预制部钢筋和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34,所述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34包裹洞口上方预制部钢筋,所述洞口上方预制部钢筋包括洞口上方水平腰筋31、洞口上方连梁下铁32和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
56.所述洞口上方水平腰筋31的两端部分别穿过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34直至伸出本层墙部混凝土24的两端端面,所述洞口上方连梁下铁32为洞口上方的最底层钢筋,所述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与洞口上方水平腰筋31连接,并且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的底部预埋于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34内,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的顶部伸出洞口上方预制部混凝土34的顶面。
57.所述洞口下方预制部4包括洞口下方预制部钢筋和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45,所述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45包裹洞口下方预制部钢筋,所述洞口下方预制部钢筋包括洞口下方水平腰筋41、洞口下方连梁上铁42、洞口下方水平拉筋43和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所述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45上留有预留孔洞46。
58.所述洞口下方水平腰筋41埋设在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45内,所述洞口下方连梁上铁42为洞口下方水平腰筋41中的最顶层钢筋,两端部分别穿过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45直至本层墙部混凝土24的两端端面,所述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与洞口下方水平腰筋41通过洞口下方水平拉筋43拉结为一体,并且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的顶部预埋于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45内、洞口下方连梁上铁42的上侧,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的底部伸出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45的底面,所述预留孔洞46自洞口下方预制部混凝土45的顶面至底面竖向贯通。
59.所述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与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一一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和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均为封闭矩形箍筋。
60.所述本层墙部钢筋还包括墙部连梁腰筋26,所述墙部连梁腰筋26布置在洞口下方预制部4的下方、现场安装槽13的范围内。所述墙部连梁腰筋26的内端部伸出上板体11的本层墙部混凝土24,外端部伸出或者不伸出本层墙部混凝土24。
61.所述洞口上方连梁下铁32或洞口下方连梁上铁42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锚固板5,以减少锚固长度。所述洞口上方水平腰筋31、洞口上方连梁下铁32、洞口下方水平腰筋41和洞口下方连梁上铁42在板体厚度方向均设置一道或两道。
62.实施例一参见图1-9所示,应用这种带装配式跨层连梁的口字型预制墙板的连接构造,包括上下固定连接的上板体11和下板体12,上板体11和下板体12之间设有水平连接缝,上板体11的洞口下方连梁上铁42和下板体12的洞口上方连梁下铁32之间为跨层连梁的钢筋设置范围,其中下板体12的顶面以上至上板体11的现场安装槽13之间部分为现装范围。
63.所述上板体11的底面高于楼板的顶面6,下板体12的墙部竖向主筋21的顶部与上板体11的墙部竖向主筋21的底部连接。本实施例中,下板体12的墙部竖向主筋21的顶部向上锚入上板体11的墙部灌浆套筒25的底部并与其灌浆固定连接。这里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例如墙部竖向主筋21的底部可以与本层墙部2的底部预埋的墙部灌浆套筒25进行套筒连接,方便后续与其它墙部竖向主筋21连接,还可以不在本层墙部2的底部预埋灌浆套筒,后续与其它墙部竖向主筋21间接搭接或者直螺纹连接。
64.所述连接构造还包括在现装范围设置的跨层连梁的现场安装部7,所述现场安装
部7包括跨层连梁水平腰筋71、跨层连梁水平拉筋72、箍筋连接区域73、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以及跨层连梁现浇混凝土75。
65.所述箍筋连接区域73即现场安装槽13所在区域,所述箍筋连接区域73的高度为200mm-250mm。根据箍筋直径调整。所述下板体12的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顶部伸出高度与上板体11的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底部伸出高度均与箍筋连接区域73的高度范围相适应,且两者在该区域搭接。
66.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在箍筋连接区域73内设有两道,分别与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底部和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顶部通过跨层连梁水平拉筋72拉结为一体。
67.所述跨层连梁水平腰筋71位于水平连接缝内、与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之间通过跨层连梁水平拉筋72拉结为一体。
68.所述跨层连梁现浇混凝土75包括先浇混凝土751和后浇混凝土752,所述先浇混凝土751设置在下板体12的顶面至楼板的顶面6之间,所述后浇混凝土752设置在先浇混凝土的顶面至上板体11的箍筋连接区域73顶面,所述后浇混凝土752通过上板体11的预留孔洞46流入箍筋连接区域73以及水平连接缝内。
69.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设置在先浇混凝土751内。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与上板体11的墙部连梁腰筋26的道数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的端部与上板体11的本层墙部2无连接或者与墙部连梁腰筋26无连接。
70.这种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71.步骤一,安装下板体12。
72.步骤二,浇筑先浇混凝土741以及楼板的混凝土至楼板的顶面6标高处,并且该范围内的跨层连梁水平腰筋71预先埋入并通过跨层连梁水平拉筋72与下板体12的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拉结。本实施例中,楼板为叠合楼板,因此叠合楼板的预制部应在本步骤之前、下板体12安装之后施工,本步骤中浇筑的楼板的混凝土为叠合楼板的现浇部混凝土。
73.步骤三,安装上板体11,将下板体12的墙部竖向主筋21与上板体11的墙部竖向主筋21连接。下板体12的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与上板体11的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搭接。
74.步骤四,插入并安装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将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的两端部不伸入两侧的上板体11的本层墙部2内,通过钢丝绑扎将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与箍筋连接区域73范围内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及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搭接,使得跨层连梁水平腰筋71、跨层连梁水平拉筋72、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3、上板体11的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下板体12的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共同形成跨层连梁的现场安装部7的钢筋骨架。
75.步骤五,安装跨层连梁的现场安装部7的模板。
76.步骤六,通过预留孔洞46浇筑后浇混凝土752完成现场安装部7的施工,现场安装部7与下板体12的洞口上方预制部3及上板体11的洞口下方预制部4共同形成完整的跨层连梁。
77.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与上板体11的墙部连梁腰筋26的道数相同并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侧墙部连梁腰筋26的内端部通过跨层连梁直螺纹套筒连接或者搭接,墙部连梁腰筋
26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78.这种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79.步骤一,安装下板体12。
80.步骤二,浇筑先浇混凝土741以及楼板的混凝土至楼板的顶面6标高处,并且该范围内的跨层连梁水平腰筋71预先埋入并通过跨层连梁水平拉筋72与下板体12的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拉结。本实施例中,楼板为叠合楼板,因此叠合楼板的预制部应在本步骤之前、下板体12安装之后施工,本步骤中浇筑的楼板的混凝土为叠合楼板的现浇部混凝土。
81.步骤三,安装上板体11,将下板体12的墙部竖向主筋21与上板体11的墙部竖向主筋21连接。下板体12的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与上板体11的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搭接。
82.步骤四,插入并安装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将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与上板体11的本层墙部2的水平构造筋通过直螺纹套筒连接,即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通过水平构造筋伸入上板体11的本层墙部2,通过钢丝绑扎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与箍筋连接区域73范围内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及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搭接,使得跨层连梁水平腰筋71、跨层连梁水平拉筋72、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3、上板体11的洞口下方竖向超伸箍筋44、下板体12的洞口上方竖向超伸箍筋33、共同形成跨层连梁的现场安装部7的钢筋骨架。
83.步骤五,安装跨层连梁的现场安装部7的模板。
84.步骤六,通过预留孔洞46浇筑后浇混凝土752完成现场安装部7的施工,现场安装部7与下板体12的洞口上方预制部3及上板体11的洞口下方预制部4共同形成完整的跨层连梁。
85.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是由两根钢筋的内端通过搭接连接为一体,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侧墙部连梁腰筋26的内端部通过跨层连梁直螺纹套筒连接或者搭接,墙部连梁腰筋26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箍筋连接区域水平腰筋74均设置在后浇混凝土752内。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参见实施例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