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外墙保温分体式限位连接件。
背景技术:2.目前,现有的大多外墙保温的限位连接件,其固定圆盘与钢丝网架固定时,需要利用钢丝绑筋固定,同时,连接件连接保温墙体各个结构层,各个结构层之间需要存在有固定间距。
3.因此提供一种外墙保温分体式限位连接件,通过改变固定圆盘与钢丝网架的连接关系,便于限位连接件的安装,同时对各结构层间距进行合理分布。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外墙保温分体式限位连接件,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实现通过改变旋转垫块结构,使得旋转垫块与钢丝网片的连接关系发生变化,使得连接件组装方便,同时旋转垫片、限位件、内压盘、外压盘配合,对各结构层间距进行合理分布。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墙保温分体式限位连接件,包括,
6.主体连接杆;
7.卡接件,通过限位件与所述主体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其中,所述卡接件可旋转的固定在钢丝网片上;
8.内压盘,套设在所述主体连接杆上,所述内压盘与所述限位件配合用于控制外保护层厚度;
9.外压盘,设置在所述内压盘远离所述卡接件的一侧,所述外压盘与所述主体连接杆可拆卸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卡接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用于与所述钢丝网片固定,所述第二端部用于与所述钢丝网片限位。
11.优选的,所述卡接件为一具有十字型结构的旋转垫块,所述第一端部为所述旋转垫块相对设置的两端面,所述第一端部的两端面与所述钢丝网片固定,所述第二端部为所述旋转垫块另外相对设置的两端面,所述第二端部的两端面与所述钢丝网片限位。
12.优选的,所述第一端部的两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嵌槽,所述钢丝网片上的钢丝通过所述第一嵌槽被固定,所述第二端部的两端面上开设有第二嵌槽,所述钢丝网片的钢丝通过所述第二嵌槽被限位。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嵌槽包括连通的进入通道和固定通道,所述进入通道开设在所述旋转垫块端面上,所述固定通道位于所述进入通道远离所述旋转垫块端面的一侧,所述进入通道与所述固定通道的连接处宽度小于所述进入通道在所述旋转垫块端面的宽度。
14.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与所述卡接件固接的l型螺栓,所述l型螺栓远离所述卡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连接杆固定,所述内压盘靠近所述l型螺栓的端面与所述l型螺栓接触。
15.优选的,所述旋转垫块远离所述主体连接杆的一端固接有l型限位板,所述旋转垫块上穿设有l型带肋螺纹杆,所述l型带肋螺纹杆末端穿过所述主体连接杆伸入结构墙体内,且所述l型带肋螺纹杆通过所述l型限位板被限位。
16.优选的,所述外压盘套设在所述主体连接杆上,且所述外压盘与所述主体连接杆外壁螺纹连接。
1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18.1.使得卡接件可旋转的固定在钢丝网片上,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钢丝绑筋固定,该种设置提高了安装效率。
19.2.通过限位件对内压盘进行限位,同时内压盘和外压盘配合,使得各结构层间距合理分布。
20.3.本连接件将外保护层,保温板、结构墙体连接成一体,各结构层间位置距离明确,分体式安装,质量轻质高强,具有耐腐蚀性,隔热性能,满足墙体受力要求。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连接件与钢丝网片连接关系的立体图;
23.图2为连接件的立体图;
24.图3为旋转垫块与主体连接杆连接关系的立体图;
25.图4为图3的侧视图;
26.其中,1-主体连接杆,2-钢丝网片,3-内压盘,4-外压盘,5-旋转垫块,6-进入通道,7-固定通道,8-l型螺栓,9-l型限位板,10-l型带肋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9.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墙保温分体式限位连接件,包括,主体连接杆1;卡接件,通过限位件与主体连接杆1的一端固定,其中,卡接件可旋转的固定在钢丝网片2上;内压盘3,套设在主体连接杆1上,内压盘3与限位件配合用于控制外保护层厚度;外压盘4,设置在内压盘3远离卡接件的一侧,外压盘4与主体连接杆1可拆卸连接。
30.进一步优化方案,卡接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用于与钢丝网片2固定,第二端部用于与钢丝网片2限位。卡接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在对卡接件进行旋转时,钢丝网片2上的不同钢丝分别嵌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卡接件通过第一端部与钢丝网片2固定,而第二端部起到辅助作用,通过第二端部对卡接件进行限位。
31.进一步优化方案,卡接件为一具有十字型结构的旋转垫块5,第一端部为旋转垫块5相对设置的两端面,第一端部的两端面与钢丝网片2固定,第二端部为旋转垫块5另外相对设置的两端面,第二端部的两端面与钢丝网片2限位。旋转垫块5为十字型结构,在对旋转垫块5进行安装时,对旋转垫块5进行旋转,使得旋转垫块5的四个端部与钢丝网片2上网格的四个角对应,将旋转垫块5伸入网格内,随后再次对旋转垫块5进行旋转,在旋转垫块5转动后,钢丝网片2的钢丝嵌入旋转垫块5的四个端面内。
3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旋转垫块5可选的采用工程塑料制作。
3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旋转垫块5、限位件、主体连接杆1可以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其连接强度,同时便于其生产。
34.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端部的两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嵌槽,钢丝网片2上的钢丝通过第一嵌槽被固定,第二端部的两端面上开设有第二嵌槽,钢丝网片2的钢丝通过第二嵌槽被限位。在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开设第一嵌槽,钢丝伸入第一嵌槽内,通过嵌槽的结构作用被固定,使其不易再次发生转动,而第二嵌槽辅助限位。
35.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嵌槽包括连通的进入通道6和固定通道7,进入通道6开设在旋转垫块5端面上,固定通道7位于进入通道6远离旋转垫块5端面的一侧,进入通道6与固定通道7的连接处宽度小于进入通道6在旋转垫块5端面的宽度。将第一嵌槽分为进入通道6和固定通道7,对旋转垫块5旋转时,钢丝首先置入进入通道6,随着旋转垫块5的转动,钢丝由进入通道6进入固定通道7内,由于进入通道6与固定通道7连接处的宽度较小,使得钢丝进入固定通道7内后不易脱出。
36.其中,固定通道7的底端宽度可大于进入通道6与固定通道7连接处的宽度,使得旋转垫块5被正常限位。
3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旋转垫块5第一嵌槽开设位置具有一定弹性,即转动旋转垫块5时,钢丝挤压进入通道6的两侧进入固定通道7内,待钢丝离开进入通道6,在结构材质作用下,进入通道6复位,使得钢丝不易脱离。
38.进一步优化方案,限位件包括与卡接件固接的l型螺栓8,l型螺栓8远离卡接件的一端与主体连接杆1固定,内压盘3靠近l型螺栓8的端面与l型螺栓8接触。通过l型螺栓8的长度设置,对内压盘3与旋转垫块5之间的距离进行确定,以满足施工要求。
39.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l型螺栓8优选设置有两个,两l型螺栓8分别固定在主体连接杆1的两侧。
40.进一步的,两l型螺栓8之间存在有空隙,其目的是便于注浆。
41.进一步优化方案,旋转垫块5远离主体连接杆1的一端固接有l型限位板9,旋转垫块5上穿设有l型带肋螺纹杆10,l型带肋螺纹杆10末端穿过主体连接杆1伸入结构墙体内,且l型带肋螺纹杆10通过l型限位板9被限位。待旋转垫块5安装完毕后,向旋转垫块5端面插入l型带肋螺栓杆10,待l型带肋螺栓杆10的短边与旋转垫块5的端面接触后,旋转l型带肋螺栓杆10,使得l型带肋螺栓杆10与l型限位板9卡合,对l型带肋螺栓杆10进行固定。
42.其中,主体连接杆1为中空结构,其用于通过l型带肋螺栓杆10。
43.其中,l型带肋螺栓杆10的末端伸入结构墙体内,从而对钢丝网片2与结构墙体进行连接。
44.进一步优化方案,外压盘4套设在主体连接杆1上,且外压盘4与主体连接杆1外壁螺纹连接。通过螺纹连接将外压盘4安装在主体连接杆1上,其中,外压盘4与内压盘3配合,对保温层进行固定。
45.在墙体施工时,先铺设外层模板,旋转垫块5位于主体连接杆1的外侧起到控制外层混凝厚度的作用,在旋转垫块5安装时,将钢丝网片2卡扣在保温层的外侧,其中,保温层应预留事先定位的连接件卡槽,以控制保温层位置,将内压盘3套设在主体连接杆1,主体连接杆1穿过保温层,并在主体连接杆1上安装外压盘4,使得内压盘3和外压盘4配合对保温层进行夹持。将旋转垫块5连通主体连接杆1伸入钢丝网片2内,通过转动旋转垫块5,使得旋转垫块5的端部与钢丝网片2上的钢丝固定,随后在旋转垫块5的中心位置插入l型带肋螺纹杆10,l型带肋螺纹杆10与旋转垫块5卡箍闭合,l型带肋螺纹杆10末端伸入结构墙体内,在保温板外侧纵、横向布置钢筋,设置内模板浇筑混凝土至指定厚度。
46.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