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9537发布日期:2022-12-28 09:43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梯井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2.电梯是指动力驱动,利用刚性导轨运行的轿厢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电梯井道是轿厢和对重装置或液压缸柱塞运动的空间,由井道壁、底板和顶板构成,采用加钢筋混凝土圈梁或全部钢筋混凝土结构。
3.申请号为 201922243552.6 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其包括底座和设于底座顶端的平台架,底座包括至少三个支撑件,所有支撑件与平台架的接触点非共线设置;其中,至少一个支撑件为倾斜设置的斜向支撑件,斜向支撑件较高的一端用于支撑于电梯井道壁,斜向支撑件较低的一端设有用于支撑于电梯井门洞阳角的第一牛角;除斜向支撑件之外的所有支撑件为竖直设置的竖向支撑件,竖向支撑件的一端与平台架的底部相连,竖向支撑件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支撑于电梯井门洞阳角的第二牛角。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设计的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通过设于底座顶端的平台架与电梯井道的内侧壁紧贴来实现操作平台的位置固定,在提升操作平台时,操作平台与电梯井道内侧壁之间刮蹭的可能性较大,影响操作平台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延长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的使用寿命,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包括顶板、安装条、多个调节螺栓、多组连接架体以及多组支撑组件;
7.所述顶板所在平面水平设置,且所述顶板周侧与电梯井道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
8.所述安装条与所述顶板底壁连接,多个所述调节螺栓沿所述安装条的长边方向分布,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安装条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螺栓与电梯井道远离电梯井门洞阳角的侧壁抵接;
9.多组所述连接架体沿所述安装条的长边方向分布,所述连接架体用于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支撑组件,且所述连接架体位于所述顶板正下方;
10.所述支撑组件搭设于电梯井门洞阳角上,且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体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连接架体施力,连接架体带动顶板和支撑组件运动,直至支撑组件搭设于电梯井门洞阳角上,然后拧动调节螺栓,调节螺栓与电梯井道内侧壁抵接的同时通过安装条向顶板施力,直至顶板所在平面水平,工作人员站立在顶板上开始施工即可,提升操作平台的高度时,拧动调节螺栓,然后起吊操作平台,由于顶板的周侧与电梯井道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因此提升高度时操作平台与电梯井道内侧壁之间的碰撞会减少;设计的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通过支撑组件、连接架体以及调节螺栓的配合便于实现
顶板的位置固定,通过安装条便于安装调节螺栓,通过顶板便于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施工站立平台,并且顶板和调节螺栓配合可以在顶板侧壁不与电梯井道内侧壁抵接的情况下实现顶板的位置固定,减少了操作平台提升过程中与电梯井道内侧壁之间的刮蹭,延长了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的使用寿命。
12.可选的,所述顶板上转动连接有至少一块挡隙板,且所述挡隙板远离与所述顶板连接处的一侧与电梯井道侧壁接触。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拧动调节螺栓直至顶板所在平面水平后,转动挡隙板,使得挡隙板将顶板和电梯井道内侧壁之间的间隙遮挡;设计的挡隙板,可以减少施工时产生的施工废料从顶板和电梯井道内侧壁之间的间隙掉落至顶板下方的可能性。
14.可选的,所述连接架体包括固定板和竖杆;
15.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顶板底壁连接;
16.所述竖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顶板所在平面垂直,且所述竖杆与所述固定板通过至少两个螺栓固定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连接架体,通过固定板便于实现竖杆和顶板的连接,通过竖杆便于安装支撑组件,且可实现拆装。
18.可选的,所述竖杆上螺栓连接有斜撑杆,所述斜撑杆远离所述竖杆一端与所述固定板螺栓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斜撑杆,可以提高竖杆和固定板的连接结构强度。
20.可选的,相邻两根所述斜撑杆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连接杆。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连接杆,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架体的结构强度。
22.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条和间隔块;
23.所述支撑条与所述竖杆连接,且所述支撑条底壁与电梯井门洞阳角顶壁抵接;
24.所述间隔块与所述竖杆连接,所述间隔块与所述支撑条底壁连接,且所述间隔块与电梯井门洞阳角侧壁抵接。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支撑组件,通过间隔块和支撑条的配合可以实现竖杆下端的位置固定,进而配合顶板自身重力和调节螺栓实现操作平台整体的位置固定。
26.可选的,所述支撑条上连接有加强肋板,且所述加强肋板与所述竖杆连接。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加强肋板,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条和竖杆的连接强度。
28.可选的,所述顶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起吊环。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起吊环,可以便于实现对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的整体吊升。
3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1.1.设计的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通过支撑组件、连接架体以及调节螺栓的配合便于实现顶板的位置固定,通过安装条便于安装调节螺栓,通过顶板便于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施工站立平台,并且顶板和调节螺栓配合可以在顶板侧壁不与电梯井道内侧壁抵接的情况下实现顶板的位置固定,减少了操作平台提升过程中与电梯井道内侧壁之间的刮蹭,延长了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的使用寿命。
32.2.设计的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通过挡隙板,可以减少施工时产生的施工废料
从顶板和电梯井道内侧壁之间的间隙掉落至顶板下方的可能性。
33.3.设计的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通过间隔块和支撑条的配合可以实现竖杆下端的位置固定,进而配合顶板自身重力和调节螺栓实现操作平台整体的位置固定。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35.图2是图1的平面示意图;
3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1、顶板;2、安装条;3、调节螺栓;4、连接架体;41、固定板;42、竖杆;43、斜撑杆;5、支撑组件;51、支撑条;52、间隔块;53、加强肋板;6、挡隙板;7、连接杆;8、起吊环;9、电梯井道;10、电梯井门洞阳角。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
40.参照图1、图2以及图3,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包括顶板1、安装条2、多个调节螺栓3、多组连接架体4以及多组支撑组件5;顶板1所在平面水平设置,且顶板1的外周侧与电梯井道9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安装条2与顶板1的底壁焊接,且安装条2于顶板1上远离电梯井门洞阳角10一侧设置,多个调节螺栓3沿安装条2的长边方向均匀分布,调节螺栓3的轴线方向与顶板1所在平面平行,且调节螺栓3与安装条2螺纹连接,调节螺栓3一端与电梯井道9内侧壁抵接。
41.参照图1和图2,为了降低施工废料从顶板1外周侧和电梯井道9内侧壁之间的缝隙掉落的可能性,顶板1上铰接有至少一块挡隙板6,且挡隙板6远离顶板1一端与电梯井道9内侧壁接触;本实施例中,挡隙板6的数量为四块,四块挡隙板6分别设置于顶板1的四边,且相邻两块挡隙板6的转动轴线垂直设置。
42.参照图3,为了便于实现对操作平台的起吊,顶板1上焊接有至少一个起吊环8,本实施例中顶板1上焊接的起吊环8的数量为两个。
43.参照图1和图3,多组连接架体4沿安装条2的长边方向分布,连接架体4用于连接顶板1和支撑组件5,且连接架体4位于顶板1的正下方,本实施例中连接架体4的数量为两组;连接架体4包括固定板41和竖杆42,固定板41与顶板1的底壁焊接,且固定板41所在平面与安装台的长边方向垂直,竖杆42的长度方向与顶板1所在平面垂直,且竖杆42与固定板41通过至少两个螺栓固定连接。
44.参照图1和图3,为了提高竖杆42的结构稳定性,竖杆42上螺栓连接有斜撑杆43,斜撑杆43远离竖杆42一端与固定板41螺栓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架体4整体的结构稳定性,相邻两根斜撑杆43之间螺栓连接有至少一根连接杆7,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根斜撑杆43之间的连接杆7数量为一根。
45.参照图1和图3,本技术中支撑组件5的数量和连接架体4的数量一致,支撑组件5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支撑组件5分别设置于两个连接架体4上,支撑组件5包括支撑条51和间隔块52,支撑条51与竖杆42焊接,且支撑条51的底壁与电梯井门洞阳角10顶壁抵接;间隔块52
与竖杆42焊接,且间隔块52位于支撑条51的下方,间隔块52与支撑条51的底壁焊接,且间隔块52与电梯井门洞阳角10的侧壁抵接。
46.参照图1,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条51和竖杆42的连接结构强度,支撑条51上焊接有加强肋板53,加强肋板53的形状为三角形,且加强肋板53与竖杆42焊接。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起吊设备向起吊环8施力,起吊环8向顶板1施力,顶板1通过连接架体4带动支撑组件5运动,然后向支撑条51施力,使得支撑条51的底壁与电梯井门洞阳角10顶壁抵接,然后拧动调节螺栓3,调节螺栓3与电梯井道9内侧壁抵接的同时通过安装条2向顶板1施力,直至顶板1所在平面水平,此时间隔块52与电梯井门洞阳角10侧壁抵接,然后转动挡隙板6,直至挡隙板6与电梯井道9内侧壁接触。开始施工即可。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