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钢模板及模板结构。
背景技术:2.在现代建筑工程的体型中,结构越来越复杂,体积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使用,许多建筑在设计时往往会设置伸缩缝,伸缩缝空间狭窄,剪力墙与剪力墙之间缝隙非常小,如果采用在伸缩缝处浇墙体,模板支拆十分困难,加大了施工管理难度,且降低了现场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狭窄伸缩缝的整体式的钢模板及模板结构,其拆装方便,施工效率高。
4.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钢模板,所述钢模板配置于伸缩缝,且所述钢模板与铝模板连接,以形成外墙模板,所述钢模板包括:钢板本体、固定组件及连接组件,固定组件连接于所述钢板本体上,所述固定组件上设置有固定部,以用于与内墙模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方钢及连接码,所述两个第一方钢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连接码配置于所述两个第一方钢背离所述固定组件的一侧,以用于形成连接腔,且所述连接组件配置于所述钢板本体的左侧和/或右侧,其中位于所述钢板本体的左侧和右侧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连接组件通过所述连接腔与所述铝模板固定连接。
6.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钢板本体上设置有固定组件及连接组件,固定组件设置有用于与内墙模板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使得施工人员直接可以在建筑主体上即可实现钢模板与内墙模板的连接与拆卸,且连接组件上设置于钢板本体的一侧,可以实现与铝模板的兼容性,且两个第一方钢间隔设置且与固定组件连接,连接码设置于第一方钢上,以形成连接腔,方便插入件插入,使得整体结构拆装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连接组件被配置为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
8.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将连接组件沿上下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可实现钢模板与铝模板连接的稳定性,使得钢模板能够适应不同宽度的变形缝支模要求,其适用性更强,且周转率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码开设有朝向所述连接腔的开口,且所述连接码开口的大小不大于所述两个第一方钢的间隔距离。
10.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连接码设置有与该间隙对应的开口,使得连接码与该间隙形成的连接腔方便插入件的插入,实现钢模板与铝模板的连接,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及稳固。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角铝,所述角铝配置于所述钢板本体的左侧和/或右侧,且所述角铝沿上下方向上配置有若干第一销钉孔,能够实现钢模板与铝模板
的拆装,提高施工效率及周转率。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二方钢、第一角钢及第二角钢,所述第二方钢被配置为沿左右方向分布,且沿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一角钢配置于所述钢板本体的周缘,所述第二角钢配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方钢之间,和/或配置于所述第二方钢与所述第一角钢之间,且所述第二角钢被配置为沿所述上下方向分布。
13.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二方钢沿左右方向设置于钢板本体上,能够形成钢板本体的背楞及龙骨,第一角钢设置于钢板本体的周缘,第二角钢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二方钢和/或第二方钢与第一角钢之间,能够通过第一角钢及第二角钢提高钢板本体的强度,防止钢板本体在使用的过程中的变形,保证建筑主体的施工质量。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钢与所述第一方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方钢与所述第一方钢一一对齐设置。
15.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将第二方钢与第一方钢进行一一对应,使得两个第二方钢之间也形成了间隙,能够提高钢板本体刚性的同时,又可增加连接腔的空间,有利于插入件的插入,提高工作效率。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钢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处设置有固定螺母,以用于与内墙模板固定连接,方便钢模板与内墙模板之间的拆装,可使得钢模板适用性更强,提高施工效率。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模板还包括底托,所述底托连接于所述钢板本体的下端,且所述底托上配置有第二销钉孔,以用于所述底托与建筑主体连接。
18.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底托连接于钢板本体的下端,能够对钢模板进行支撑以及方便钢模板的调平安装,提高施工效率。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模板还包括吊环,所述吊环连接于所述钢板本体的上端,以用于所述钢模板的吊装。
20.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模板结构,包括:铝模板,其沿上下方向配置有连接结构;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钢模板,所述钢模板的连接组件与所述连接结构固定连接。
21.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连接结构设置为沿上下方向分布,且与连接组件进行连接,完成铝模板与钢模板之间的固定,实现钢模板与铝模板的兼容性,降低了施工管理难度以及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22.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实施例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钢模板的正视图。
25.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钢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钢模板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模板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0、钢模板;100、钢板本体;101、连接组件;1011、第一方钢;1012、连接码;1013、角铝;10131、第一销钉孔;1014、连接腔;102、固定组件;1021、第二方钢;1022、第一角钢;1023、第二角钢;10231、固定螺母;103、底托;1031、第二销钉孔;104、吊环;200、铝模板;201、连接结构;300、插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使用者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实施例
3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的日趋成熟,铝模施工已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木模相比,具有提升工程建设效率、提升工程建设品质、保证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降低能耗碳排量、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优点。
38.但是由于现代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复杂,体积越来越大,为保证建筑的安全使用,许多建筑在设计时往往设置伸缩缝,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的建筑,常用设计的伸缩缝净空仅有200mm左右,有部分楼盘甚至设计为100mm净空,伸缩缝处后浇墙体模板支拆十分困难,加大了施工管理难度,且降低了现场施工效率。
39.发明人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采用缝中填塞聚苯板的常规方法,质量难以得到保
证,容易跑模漏浆,且修补困难;而且,木模板周转次数少,费用高,无法拆模;整体式铝模,可以反复使用,尺寸准确,但是其模板厚度多为65mm,且外围还有背楞螺杆等条件制约,整体式铝模厚度超过150mm,对200mm及以下的伸缩缝时,在设计及施工的时候,相对于木模来说,有着更大的挑战。
40.鉴于此,如图1-图3所示,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钢模板10,所述钢模板10配置于伸缩缝,且所述钢模板10与铝模板200连接,以形成外墙模板,所述钢模板10包括:钢板本体100、固定组件102及连接组件101,固定组件102连接于所述钢板本体100上,所述固定组件102上设置有固定部,以用于与内墙模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101与所述固定组件102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连接,所述连接组件101配置于所述钢板本体100的左侧和/或右侧,且位于所述钢板本体100的左侧和右侧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连接组件101与所述铝模板200固定连接。
41.示例性的,所述固定组件102焊接于所述钢板本体100上,所述连接组件101焊接于所述固定组件102上,使得所述钢模板10的整体厚度可小于100mm,其中所述固定组件102能够提高所述钢板本体100的强度,使得所述钢板本体100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变形的现象,且所述固定组件102上设置有固定部,方便内腔模板的螺杆直接拧入,提高钢模板10对不同尺寸的伸缩缝的适应性。
42.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钢板本体100上设置有固定组件102及连接组件101,固定组件102设置有用于与内墙模板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使得施工人员直接可以在建筑主体上即可实现钢模板10与内墙模板的连接与拆卸,且连接组件101上设置于钢板本体100的一侧,可以实现与铝模板200的兼容性,且两个第一方钢间隔设置且与固定组件连接,连接码设置于第一方钢上,以形成连接腔,方便插入件插入,使得整体结构拆装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
43.如图1或图3所示,所述连接组件101设置有若干,若干个所述连接组件101被配置为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组件101的数量及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组件101之间的间距不做特殊的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且为了实现所述钢模板10与所述铝模板200之间的兼容性,所述连接组件101可设置成与所述铝模板200的连接结构201一一对应,即所述连接组件101与所述连接结构201两者高度的一致性。
44.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将连接组件101沿上下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可实现钢模板10与铝模板200连接的稳定性,使得钢模板10能够适应不同宽度的变形缝支模要求,其适用性更强,且周转率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45.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组件101包括两个第一方钢1011及连接码1012,所述两个第一方钢1011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固定组件102连接,所述连接码1012配置于所述两个第一方钢1011背离所述固定组件102的一侧,以用于形成与所述铝模板200固定的连接腔1014,有利于钢模板10与铝模板200之间的拆装,周转率高。
46.示例性的,所述连接码1012可采用钢质材质等金属制成,且所述连接码1012设置成锥子型等,方便与所述第一方钢1011进行焊接以及插入件300的插入限位,所述第一方钢1011设置有至少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方钢1011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码1012焊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方钢1011上,且所述连接码1012具有与两个所述第一方钢1011之间的间隙对应的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连接腔1014,且所述连接码1014开口的大小不大于所述两个第一方钢1011的间隔距离,当所述钢模板10与所述铝模板200进行连接时,可通过插
入件300(例如钢筋)穿设于所述连接腔1014,优选地,所述连接码1012开口的形状与所述插入件300的横截面形状互相配合,形成所述钢模板10与所述铝模板200的连接,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及稳固。
47.如图2或图4,所述连接组件101还包括角铝1013,所述角铝1013配置于所述钢板本体100的左侧和/或右侧,且所述角铝1013沿上下方向上配置有若干第一销钉孔10131,能够实现钢模板10与铝模板200的拆装,提高施工效率及周转率。示例性的,所述角铝1013可与所述钢板本体100焊接,也可与所述固定组件102的第一角钢1022焊接,当然还可以是与两者均焊接,使得所述角铝1013通过所述第一销钉孔10131与所述铝模板200进行固定时,能够实现所述铝模板200与所述钢模板10的垂直分布,保证施工质量。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102包括第二方钢1021、第一角钢1022及第二角钢1023,所述第二方钢1021被配置为沿左右方向分布,且沿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二方钢1021背离所述钢板本体100的一侧焊接有所述第一方钢1011,其中所述第二方钢1021的数量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方钢1021的间距可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进行设定,同时所述第一角钢1022配置于所述钢板本体100的周缘(即所述第一角钢1022设置有四个,分别分布于所述刚板本体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所述第二角钢1023配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方钢1021之间,和/或配置于所述第二方钢1021与所述第一角钢1022之间,且所述第二角钢1023被配置为沿所述上下方向分布。
4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钢1021与所述第一方钢101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方钢与所述第一方钢一一对齐设置,通过将第二方钢1021与第一方钢1011进行一一对应,使得两个第二方钢1021之间也形成了间隙,能够提高钢板本体100刚性的同时,又可增加连接腔1014的空间,有利于插入件300的插入,提高工作效率。
50.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二方钢1021沿左右方向设置于钢板本体100上,能够形成钢板本体100的背楞及龙骨,第一角钢1022设置于钢板本体100的周缘,第二角钢1023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二方钢1021和/或第二方钢1021与第一角钢1022之间,能够通过第一角钢1022及第二角钢1023提高钢板本体100的强度,防止钢板本体100在使用的过程中的变形,保证建筑主体的施工质量。
51.请参照图1和图3,所述第二方钢1021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处设置有固定螺母10231;具体而言,所述固定螺母10231通过螺杆垫片焊接于所述固定孔位置,以用于与内墙模板固定连接,方便钢模板10与内墙模板之间的拆装,可使得钢模板10适用性更强,提高施工效率。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模板10还包括底托103,所述底托103连接于所述钢板本体100的下端,且所述底托103上配置有第二销钉孔1031,以用于所述底托103与建筑主体连接。示例性的,所述底托103可设置成l型,也可设置成方形,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形状结构,能够通过所述底托103连接于钢板本体100的下端,实现对钢模板10进行支撑以及方便钢模板10的调平安装,提高施工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钢模板10在吊装前需要先将所述底托103固定于所述建筑主体上。
5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模板10还包括吊环104,所述吊环104连接于所述钢板本体100的上端,以用于所述钢模板10的吊装。示例性的,所述吊环104可设置成圆弧状,也可设置成方形等,且所述吊环104设置有至少一个,当然为了保证所述钢模板10在吊装过程中
的稳定性,所述吊环104可设置两个。
54.如图5所示,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模板结构,包括:铝模板200,其沿上下方向配置有连接结构201;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钢模板10,所述钢模板10的连接组件101与所述连接结构201固定连接。示例性的,所述铝模板200上的连接结构201可设置成与所述连接组件101一致,即结构相同以及位置高度相同等。
55.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连接结构201设置为沿上下方向分布,且与连接组件101进行连接,完成铝模板200与钢模板10之间的固定,实现钢模板10与铝模板200的兼容性,降低了施工管理难度以及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5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使用者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